买房最重要的是什么?我认为是底线思维、边界意识,要搞清楚一座城市的极限通勤半径是多少。
关于这个通勤半径,其实是有官方数据的。
近日,住建部城市交通基础设施监测与治理实验室、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百度地图联合发布《2022年度中国主要城市通勤监测报告》(以下简称《报告》)。
《报告》统计了中国(内地)44个重点城市的通勤大数据,其中有关广州的数据很多,这里摘选几个,首先是通勤半径👇
可以看到,广州的通勤半径也比上一年扩张了一公里,达到32公里。
大家一定要记住这个数据,无论是买房还是择业,这个数据都很有参考价值。
这个“通勤半径”是如何计算出来的呢?
《报告》指出,以互联网位置服务和移动通信运营商手机数据为依据,选取44个重点城市,汇聚2.3亿人的大数据职住和通勤样本,研究出2021年中国主要城市的通勤画像。
那么,广州的通勤半径达到32公里,是什么概念呢?如果以珠江新城为圆心,划一个半径为32公里的圆,这就是广州最具活力的一个通勤圈。
如果你的房子,在这个半径内,就能与中心城区保持密切的联系,你的房子在二手市场,也比较好卖。
如果你的房子,不在这个半径内
,那么它与中心城区的联系感就比较弱,你的房子在二手市场,就不是太好卖。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和北上深相比,广州的通勤半径不算太大,这说明在广州买房,需要比北上身更谨慎。
因为北上深的房价,相对更均衡,即使是远一点的郊区,价量表现都是不差的,对地段的选择,不像广州这么重要。
但在广州楼市,地段的分化效应要强烈一些,好地段的房子,价量表现都很好,但偏远一点的郊区,市场就比较差了,稍有不慎就会入坑。
那么,广州楼市,与京沪深为啥会有这样的差异呢?
我认为有两个原因,一是广州的空间布局是紧凑型的强中心结构,不是松散型的多中心结构,通勤人群以“天河-越秀”为圆心,向四面八方均衡分布,通勤半径不需要太大。
第二,广州近郊区域的房价较低,番禺、白云、黄埔与中心城区非常近,而且房价也就三四万的水平(二手房数据),很多年轻人可以在20公里通勤半径内买房,不需要跑得太远。
而同等收入的年轻人,在京沪深,可能就要跑到30公里甚至40公里之外的地方买房了,这也导致京沪深的通勤半径相对较大。
另外,北京、上海、深圳在空间格局上,表现出更多的多中心特征,通勤的动线更复杂,通勤跨度也就更大了。
当然,话说回来,在广州,超过32公里半径的房子,是不是一定不能买?
相信很多人会问,南沙、中新知识城等新兴的科技产城,都在32公里这个通勤半径之外,它们的房子到底有没有价值?
如果站在中心城区的角度,这些产城确实太远,很难与中心城区保持高频联系,但这些产城的目标显然不是成为主城一个附庸,而是想通过大规模、高质量的产业建设,建立自己的内循环,成为一个自成一体的城中城。
另外,通勤工具也在升级,比如南沙已经开通了一条时速达到160公里的高速地铁,一下子把南沙拉到珠江新城半小时生活圈,从时间距离上解决了通勤半径的问题。
所以,在一座城市的极限半径之外买房,也不是完全没价值,如果是南沙、知识城、松山湖、光明科学城这种能够自我造血、自成一体的“城中城”,还是可以另眼相看的。
但请记住,在城市的极限半径之外,建一座像知识城、南沙这样的“城中城”,真的很难、很少,其他大部分新城都可能变成睡城,大家一定要学会甄别,不会甄别的。
当然,32公里只是广州买房的一个极限半径
,是一个底线,不是说,只要买在这个圈内就是优质资产。

比较合理的情况,应该是尽量买在“45分钟通勤圈”内,你的房子才可以算优质资产
以下是《报告》统计的各大城市45分钟通勤人群的比重排名👇
《报告》认为,提高“45分钟以内通勤比重”是改善城市人居环境的重要目标,是城市规划和交通服务水平的综合体现。
所以,45分钟通勤圈是大城市很重要的一个资产圈概念。
咨询买房,欢迎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知识星球提问👇
延伸阅读: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