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有凤来仪(图为作者创作的画作)
一 
我从小就和大多数人不太一样,无论是个性,还是对一些事物的看法,再加上多动症,时常惹祸,被认为不好相处,有时甚至被当作“问题孩子”。
我上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因为搬家,因此不得不转校。
之前读一二年级的时候,我遇到了我的启蒙恩师,我在学校特别的淘气很爱捣乱,但是我的老师们对我极其有耐心,我和同学们也玩得不错。到三年级我来到了新的环境,我的班主任和另一个老师不仅不理解我,还非常排挤我。
我有弱视,即使戴了眼镜,矫正效果也很有限,看不清板书,可我的老师死活也不给我换座位,在那个班级我被老师排挤被其他同学霸凌,因为年龄太小了家长工作也太忙,我回家哭但是说不出话,直到有一天我发现我的书都不见了,有同学悄悄告诉我说她在厕所发现了班委们在撕我的书,可老师却一口咬定,我就是不想学习、写作业,自己把书撕了。
我回家告诉了我妈妈这件事,我妈妈非常生气找到老师,老师的说辞让我妈妈气到吐血,一个劲地说老师太坏,于是又给我转了学。在新的学校,我过得很幸福。
转眼升到初中,班主任老师喜欢以各种借口让家长给送礼,给送礼就会得到优待(班里的学生干部家长基本上都给老师送过礼),不给送礼就给孩子找事,庆幸我当时表现好,成绩也不差,老师一时抓不到把柄。

结果到冬天,我咳嗽的厉害,因为座位紧靠窗户,想换一个在教室中间的位置,她就利用这个机会,把我和班长换了位子,班长原先坐后排,虽然没靠窗,可是离窗户只有一个桌子的位置,换座位后,我依旧有些冷,再加上视力问题,我想离窗户更远一点,离黑板近一点,结果反而被老师夹枪带棒数落一顿。
也就是说,老师只是借这个机会,给送礼的同学一个人情,换到前排而已,根本没有考虑过我怎么样。
我妈妈去找老师评理,虽然这件事情得到解决,可是从此老师就开始给我们母女找茬,最后有一次,我妈妈在我们班门口看到,班主任公然在学生面前说我不好,鼓励同学离我远点,我妈愤怒极了,冲进去就骂了老师一顿,闹到校长那里,老师才不敢再挤兑我们。但是最后,我家长还是帮我转学了。
新的班主任,依旧很爱收礼、拉偏架,而且有所不同的是,她不是公然暗示大家给送礼,否则就针对你,而是使用各种各样的小手段。
比如有一次,体育课选项目,我选了武术,班里有不少人说闲话、嘲讽我,一个女孩子学些拳脚干什么,可是老师不仅没给我主持公道,反而附和他们,建议我换一门课,就这样,很多同学都认为,老师是站在自己这一边的,所以不像上一个班主任,大多数同学也都对她很不满,只是敢怒不敢言。
我妈妈觉得比较难办,终于妥协了一下,吃一堑长一智吧,也开始学着给老师送礼。可也不知道她是不是嫌送的太少,依旧排挤我,以至于我最后在这个老师的摧残下,开始拒绝去上学,并产生恐惧焦虑和抑郁情绪。
那段时间,我的家长大概因为工作很忙,和我沟通不太多,没能及时注意到我的异常,来来去去,我终于越来越严重。
我妈说,这是她一生中最对不起我的一件事。
二 
之后就比较简单了,我妈给我办了休学,看病,痊愈后直接考上美院,开始走上艺术道路。那段经历,我在另一篇作品中(点击阅读)写过,就不细写了。
在所有和学校老师有关事件面前,只要我家长听了我的讲述,判断我是占理的,都会义无反顾的选择站在我这边。动物都知道护犊子,何况我们人呢!
只是,有一些家长可能是就嫌麻烦,碰到自己孩子在学校出了什么问题,还没弄明白,就一味的指责是孩子的错,搞得孩子在学校受了天大的委屈也不敢说。
我真是超级反对家长无条件站老师队的那种。老师在处理事情时,偏向于别人家的孩子,有时可能是因为那孩子很乖、很听话,懂得讨好老师;或者那孩子成绩好,可以给老师增加业绩;要么就是家里给送礼了……总之,未必是因为就是错在你的孩子那。
所以,如果孩子在学校出了问题,或者老师和家长说孩子的不好,家长要是和老师站在一条战线上去的话,就会让这个孩子痛苦一辈子。


我想,如果换一种情况,假如我妈妈是一个非常社会化、世俗化,非常“高情商”的人,逼着我让我适应这个完全不适合我的环境,逼着我适应排挤羞辱我的老师,假如这样的话,即使我现在可以正常地生活,也只能终日为生计而奔波,绝对不可能像今天那样,真实、自由,勇敢地追逐艺术梦想。


一个孩子长大后的所思所想和他倾向于哪种文化,是在孩子小时候和成长程中所发生的人生事件潜移默化的决定的。
正因为妈妈没有向伤害我的环境屈服、妥协,我才知道、并能勇敢地说出自己的所思所想,哪怕这个想法在别人眼里看来是非常荒谬的。从此以后我开始追随自己内心深处的声音,真实地活在天地间。

感恩我的妈妈!正因为妈妈赋予了我这些优秀而独特的品质,我才能从深渊里一点一点地爬出,在各种杂音和非议中,不断地追随内心深处的信念和梦想。直到现在,我都很钦佩自己能这么勇敢,这么真实,这么坚强!


听到内自己心深处的声音,做想做的事。无论贫穷还是富有,只求无愧天地。
相关阅读:
作者过往作品:
作者个人公众号“可爱的小俏俏”,欢迎关注: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