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第一颗核弹爆炸时的天空
1945年7月16日,美国研究并试爆的人类第一颗原子弹“瘦子”(Thin Man),在新墨西哥州试爆成功,从此,人类步入“核纪元”时代。
每次世界大战都是军事科技的革新,毫无疑问,是二战催生了核武器的诞生。最终,核武器也加速了二战的结束。
1945年8月6日和9日,美国分别在广岛和长崎投下了秘密武器——两颗被称为“小男孩”和“胖子”的原子弹——迅速结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美国因此成为世界上唯一在战场上正面使用过原子弹的国家。
▲“小男孩”在广岛核爆后产生的“蘑菇云”
▲遭受核打击后的广岛被夷为平地
▲被原子弹摧毁的长崎
二战提前结束固然让人欣慰,但广岛和长崎直接被炸死的20多万人却也是真实的人间悲剧。核武的恐怖的杀伤力,让全世界所有人都胆战心惊。
曾经建言美国总统罗斯福抢先德国研发原子弹的大科学家爱因斯坦,看到核武应用于实际战争的恐怖,最终哀叹道:“让我害怕的是,我们的技术已经超越了我们的人性,这一点已经变得非常明显。”
美国“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也说:“这是一个非同寻常的时代,一个无可比拟的时代,带着前所未知的危险,也带着一个困窘的世纪,这种困窘因我们的存在和我们的入侵,而被更加绝望和急迫地感觉到。”
这个时代,被世人称为“核恐怖平衡时代”。
▌“核恐怖平衡”,它真的存在吗?
二战结束后,看见核武的威力之后,世界各大国纷纷效仿美国,争先恐后地研发核武器。先是苏联,后是英国、法国,乃至中国,再到后来,印度和巴基斯坦都拥有了核武,南非和乌克兰也曾一度都是拥核国家,弹丸小国以色列为求自保也研发出了核武器,就连经济被封锁几十年的朝鲜也频频进行核试验......

世界各国关于核武器的数据并不是公开透明的,这个世界上究竟存在多少核武器,其实是个未知数。世界各国仿佛坐在一个巨大的赌桌上,谁也不漏底牌,就这样维持着所谓的“核恐怖平衡”。
世人的一个共识是,第三次世界大战打不起来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核恐怖平衡”。因为第三次世界大战一定会大规模使用核武器,那将是全人类的末日。爱因斯坦也发出这样的警告:“我不知道第三次世界大战会用哪些武器,但第四次世界大战中人们肯定用的是木棍和石块。”
然而近几年来,尤其是今年的世界局势变幻,让“核恐怖平衡”的说法变得十分可疑。

2022年下半年刚拉开序幕,一系列刷屏的国际政治事件就接踵而至——先是英国首相约翰逊闪电辞职、随后安倍被刺、斯里兰卡政变,如今因加里宁格勒禁运问题,俄罗斯与北约很可能开战............一系列“黑天鹅事件”,将原本千疮百孔的世界,抛向了更复杂、更模糊、更不确定的未来。
财经作家水木然的洞察令人“不寒而栗”。他将最近三年发生的国际政治事件,与一战前的历史对比后发现,两者竟然高度相似:
一战前,同样是一场全球瘟疫爆发,一个地区的经济陷入衰退,一场局部战争,一名政要被刺......可以说,当下一切,几乎都照着一战前的剧本在重演。
而就在今年上半年俄罗斯刚入侵乌克兰不久,普京还曾用核武器威胁全世界,结果却换来与政治不相干的马斯克的回怼:俄罗斯发射的核弹只会落在自己头上。

一系列的事件都不禁让人心生疑问:“核恐怖平衡”如今还存在吗?或者说,它真的存在过吗?“核威慑”真的能维系世界和平吗?人类和平究竟靠什么?
对于上述问题,其实早在“古巴导弹危机”时,历史就已经给出了答案。

古巴导弹危机:核战争没发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1962年,随着美苏冷战对抗的逐渐升级,苏联决定在古巴部署中程导弹,每一枚导弹都携带一个威力比在广岛的原子弹大20或30倍的核弹头。经过伪装的第一批武器,在7月下旬用商船运抵古巴。

苏联在“美国的家门口”搞动作,美国不可能不察觉。在随后的三个月里,美国都在密切监视古巴导弹基地的一举一动。最终美国专家确信,发射装置上安装的是导弹核武器。
时任美国总统约翰·肯尼迪知道后,大为恼怒。他立刻意识到这件事关系重大,并于10月22日宣布武装封锁古巴,并命令载有核弹头的美国轰炸机进入古巴周围的上空。

世界危在旦夕,第三次世界大战一触即发。
就在这决定人类命运的历史关头,一个“大人物”和一个“小人物”的审慎,让人类躲过了一劫。
◎约翰·肯尼迪
全世界都屏住了呼吸,将目光聚焦在美国总统肯尼迪身上——他的抉择,将决定其国家走向,乃至全人类的命运。
彼时,肯尼迪的案头,除了核密码箱,还有一位当代历史学者的作品——巴巴拉·塔奇曼的《八月炮火》——这是一本描写一战的书籍。肯尼迪反复阅读,陷入沉思,他用书中揭示的历史教训不断警示自己:
政治是由最聪明的人组成的,却总是做出最愚蠢的决策。每一次世界大战前的各国领导人,几乎都深知治国之术和权力游戏,却同时陷入惊人的集体愚蠢、迷之自信,这些聪明绝顶的职业政客,亲手将人类文明拖入了毁灭性的大灾难。
肯尼迪发誓,自己绝不重蹈覆辙,“我肯定会做出更好的选择”。于是,他在最后关头沉住气,步步施压,最终逼得赫鲁晓夫妥协将导弹撤出古巴,既达成了政治意图,又避免了会将世界卷入末日的核战。
▲约翰·肯尼迪
瓦西里·阿尔希波夫
1962年10月27日,美国海军在古巴附近发现了一艘苏军潜艇B-59,为了迫使潜艇浮出水面进行识别,尽管是在国际水域,美国海军还是开始投放深水炸弹。
美国人并不知道这艘潜艇携带了核武器。此时苏联已授权在古巴的苏军,在受到攻击且无法联络莫斯科的情况下,掌握核弹的部队可自行决定是否使用手中的核武器而不必等待莫斯科命令。
船上的人不知道战争是否已经爆发。潜艇艇长瓦伦丁·萨维茨基认为战争可能已经开始了,想要发射一枚核鱼雷反击。但是“核发射”需要经过潜艇上三名军官一致同意方可执行。三名军官中只有一个人始终坚持反对发射,他就是瓦西里·阿尔希波夫。
由于此前阿尔希波夫曾处理过K-19核潜艇上的事故,保住了核潜艇而享有很大声誉,他最终说服了
艇长浮出水面,等待莫斯科的命令。这有效地避免了冲突的危险升级。
如果当时核武器被发射的话,核战争很可能会随之而来。

历史是复杂的,除了肯尼迪的审慎和赫鲁晓夫的妥协,瓦西里·阿尔希波夫的冷静和坚持也在另一方面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不知道以后的人类,是否还有像这样的幸运。
▲瓦西里·阿尔希波夫
▌历史的启示:战争的真正根源是什么?
“古巴导弹危机”的历史,清楚地说明了所谓的“核恐怖平衡”并不存在。如果它存在,人们就应该极力避免“核战争”发生才对。如果真的害怕打核战,赫鲁晓夫就不会把核导弹部署到古巴,肯尼迪也不会派出载有核武器的飞机反制,B-59潜艇上的那两名军官也不会坚持发生核鱼雷......总之,核武器并没有带来和平,它带来的只有恐怖。
二战以来,维持世界和平的主要力量,不是“核恐怖平衡”,而是人类对战争的反思和审慎。这并不容易,因为即使所谓的和平时期,小规模战争也从未断过。如今,这样的审慎大有倒退之势,世界正滑向某个不可知灾难的边缘。
那么,战争与灾难的真正根源是什么呢?巴巴拉·塔奇曼曾系统研究人类的灾难史。她发现,所有的灾难,几乎都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由于“大人物”的愚蠢和野心,一类是由于“小人物”的无知和狂热。两者相伴相生,互相成为对方的“放大器”——所有时代、地域无不如此。
一般来说,“无知之愚”的危害范围比较有限。真正值得警惕的,是那些制定游戏规则、掌控公共资源、有社会影响力的聪明人,他们的愚蠢,将会通过各种机制,自上而下地传递到整个社会,将每一个普通人卷入其中。
历史学家巴巴拉·塔奇曼将这种“政治精英的愚蠢”称之为“愚政”——她甚至专门以此为课题,展开了纵向研究,写出了著名的《愚政进行曲:从木马屠城到越南战争》。
塔奇曼认为,愚政是一种永久普遍的现象——它与时代、地域、民族并无关联,无论在君主制、寡头政治还是民主政体下,愚政都不可能得到彻底根治,只是程度有所差异。塔奇曼总结道:
在人类历史的各个时期,“愚政”常常以四种方式交相出现:
1. 暴政或压迫,历史上有无数臭名昭著的例子。
2. 过度的野心,比如德国两次试图统治欧洲,日本谋求“大东亚共荣圈”。
3. 无能或颓废,比如晚期的罗马帝国、中国末代王朝清朝。
4. 愚蠢或堕落。比如明朝的木匠皇帝、波旁王朝的国王路易十五。
这四种“愚政”交替出现时,对大众的愚弄欺骗、煽动洗脑也总是伴随其中。因为,政客们的愚蠢决定,总是需要有人落地执行。
在洗脑宣传的动员下,最狂热、最积极的响应者,往往就是那些无知者们。他们在种种事情上,习惯于无思想的服从、无判断的跟随,即便被遣往毫无正义可言的战争中充当“炮灰”,也仍旧觉得光荣。
历史上的无数悲剧证明,战争就是这样发生的。
▌当世界冲向悬崖时,需要有一种力量拉住它
瘟疫、饥荒、战争、死亡,曾给人类带来巨大灾难的事件,又一件件地在发生着,其中固然有无法避免的天灾,但更多的却都是人祸。
巧合的是,以上这些话题,巴巴拉·塔奇曼都逐一写了出来——她用《远方之镜》写瘟疫,《愚政进行曲》写经济衰退与局部战争,更在《八月炮火》与《骄傲之塔》中,描绘出一场“刺杀”引发的整个世界的浩劫,还用《史迪威与美国在中国的经验》来写世界浩劫发生后,中美两国是怎样从合作走向分道扬镳。
我们知道,历史虽然不会简单重复,但往往压着相同韵脚,究其根本,是因为一切历史灾难背后的根本逻辑——人性,是永恒不变的。因此,灾难的发生机制,往往也是高度类似。
当世界冲向悬崖时,需要有一种力量拉住它。越是世界遭遇棘手问题的时候,我们越需要从智者的书中找到答案。
正因为塔奇曼对历史、政治、人性都有着深邃而如“预言般精准”的洞察,她的作品自问世以来,一直是政治家们的必备读物。
“古巴导弹危机”后,肯尼迪把塔奇曼的书当成国礼,寄给了英国首相,希望对方牢记英美两国的特殊友谊,并且“对现代文明及其敌人,保有最深刻的反思与警惕”。
在中美建交这样重大的历史时刻,塔奇曼著作又被尼克松当成“国礼”赠予中方。能有这种待遇的西方历史作家,几乎再无第二人。
其实,熟悉塔奇曼的读者都知道,她超乎寻常之处,不仅仅是深刻、悲悯,更有一般史学家无法做到的——同时将“真实的史料、深刻的历史洞察、精彩的写作”这个“不可能三角”融于一身:
·塔奇曼书中,不仅从不捏造任何东西,包括包括“凌晨三点半的天气”。这种严谨的治史态度,贯穿她的所有著作。
·在还原真相基础上,她的史观才是核心:不仅揭示了人类历史上“常犯常新”的教训,还超越了实用主义,洞察人性、悲悯人心,是当下硝烟四起、愚政横行的世界最亟需的一剂药方。
总之,无论是站在思想的高度、人性的深度、还是回应当下现实的力度上,塔奇曼的作品都值得收藏。遗憾的是,她的作品虽然蜚声世界,却在中国长期被忽视,部分作品引入国内后,曾一度绝版。因此,先知书店携塔奇曼作品出版方,复活了塔奇曼六部作品,并与近两年出版/再版的《圣经与利剑》《八月炮火》组成“塔奇曼作品集”,一共八卷,是迄今简体中文世界最全版。识别下图二维码,即可一键收藏。
延伸阅读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