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美学子】2781
8年国际视角精选
仰望星空·脚踏实地
【陈屹视线】教育·人文·名家文摘
《触摸美国》
连载系列之二十九
作者 孙燕
【留美学子】导语
广受好评的《触摸美国》已经完成28期连载。
《触摸美国》是作者孙燕女士人生跨越30年、留美旅居中,酸甜苦辣的真实记录!一切来自作者穿越美国的东西南北、触摸到的人与事!点点滴滴、汇集成触击人心、揭示人性的随笔记录!
感谢作者孙燕女士授权【留美学子】连载,让我们追随着作者的足迹,穿越到几乎要被时代遗忘、却就发生在昨天、前天的那些故事里。

https://williampublishing.com/
第56节  多彩生活(三)
2014年暑假我们全家一起开车去了一次黄石公园,这是一趟迟到了二十年的旅行。黄石公园是美国第一个国家公园,在美国的众多国家公园里具有重要地位。是我们早就想去的地方。
黄石公园位于怀俄明州、蒙大拿州和爱达荷州交界处。爱达荷州是我们到美国的第一站,我们在那里住了四年半。我们当时住在莫斯科城,从那里到黄石公园开车只需要八个小时,我们竟然没有去过,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那时候我们的经济条件和车的状况都不允许我们做那样的长途旅行,再者当时处于奋斗期的我们也没有心境去游山玩水。但是黄石公园一直是我们的向往之地,这次终于有机会成行了。
尽收眼底·来自网络的
黄石公园美景
一路上我不禁感慨万千。这次黄石之旅的意义远胜于观光游览,更像是完成一个多年的心愿。如今的我们不再是当年一身疲惫,满脸茫然的青涩青年,而是事业有成,家庭美满的幸福一家人。我们现在的心境和二十年前是迥然不同的。
在黄石公园看到有人开着房车去旅游,再一次勾起了先生的房车梦。在读博士的时候我们曾经在一个美国人家看到一台房车,先生当时就喜欢上了。从那时起我们的心中就埋下了一个房车梦。现在是实现它的时候了。
先生说等到退休的时候再买,我知道这是他多年的梦想,我对他说喜欢现在就买,为什么要等退休,早买早享受。先生得到我的鼓励,立刻着手找房车,很快就找到一台合适的房车,我们马上买下来。这是一台全新的房车,先生喜欢极了,没事的时候他经常去房车里坐一会儿。

我们有的时候开着房车出去旅行,充分享受二人世界,房车开到哪儿,哪儿就是家。
在美国有房车是个很时髦的事情,很多美国人退休都会买台房车开出去旅行。房车分多种类型,价钱也不贵,只是多数中国人没有想到要买。我们把房车停在车库前面,有朋友来访看见房车特意打电话询问这儿是不是我们的家,在他看来有房车的应该是美国人,中国人不太可能有房车。
来美国后我们开阔了视野,也增长了见识。我们敢于尝试新东西,敢于想象新事物。在美国一切皆有可能。
2017年1月我过五十五岁生日的时候,女儿送给我一份特别的礼物,她安排我们俩去拉斯维加斯观看席琳·迪翁的演唱会,她知道这是我的一个心愿。
现场的表演与在电视上观看的感觉大不一样,她的歌声再一次震撼了我,特别是那首我最喜欢的 “The Power Of Love” 爱情的力量,她演唱的爆发力,她的激情直击听众的心灵,我相信没有一个人能够唱出她的境界,因为她心中有爱。
那个时候她挚爱的丈夫刚刚去世一年,她的演唱中包含了她对丈夫满满的爱。她的演唱也激发出我对生活的热情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应该就是一个好的演唱会可能达到的绝佳效果。
我和女儿在拉斯维加斯度过了一个幸福美好的假期。那时候正赶上中国鸡年春节将至,各个赌场张灯结彩欢庆鸡年,好不热闹。每年一月份拉斯维加斯都会欢庆农历新年,这个时候到那里旅游会看到格外惊喜。
女儿还安排了我们去观看大卫·科波菲尔的魔术表演,我在中国的时候就在电视上看过他的表演,他在中国家喻户晓。那个剧场不大,我可以近距离地观看演出,即使我瞪大了眼睛盯着他也没有看出破绽。
看这个表演真的是一种享受,不过大卫老矣。我不禁感叹岁月的无情,自己喜欢的事情应该立刻去做,不要等待,因为时间不会等我们。
2013年儿子以四年全A的成绩从高中毕业,去伯克利上大学。
2017年是儿子也是我们全家重要的一年。经过四年的苦读,儿子从伯克利毕业了。他选了三门主科,一开始是想试一试,后来都喜欢就没有放弃。四年里修完三个主科实在太辛苦,如果重新选择我会建议他不要选那么多。好在儿子最终顺利毕业,其中最重要的生物化学还是Honor荣誉学生毕业。
那年五月我们全家一共去伯克利参加了四次毕业典礼,一次是全体学生的大型毕业典礼,三次是三门主科分别举行的毕业典礼。
每一次典礼我们都盛装出席,每次去我们都很兴奋,人生这样的机会不多。我们心疼儿子太辛苦,同时我们更为他自豪,为他骄傲。
毕业后儿子选择休整一年,边工作边申请医学院。第二年儿子如愿地被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 医学院录取,开始了四年的医学生学习。
从此他的人生又开启了新的篇章。
第57节 家庭责任
先生的母亲去世后,他几次邀请父亲到美国来养老,他的父亲都委婉地拒绝了。他要在他熟悉的地方过熟悉的生活,即使自己女儿的家他也不去,宁愿自己在家自由自在,与书为伴。
老人的私人藏书有几万册,他每天都会看书,从书中得到快乐和消遣。
先生定期回国看望父亲,在父亲生病期间先生总是第一时间回国侍奉在侧,并承揽一切开销。
哈尔滨 我们生活·工作过的地方
父亲去世后没有留下任何遗嘱,姐弟两人感情很好,对遗产互相谦让。先生感念姐姐长期在家照顾父母,所以放弃所有财产,都留给姐姐。
父亲去世后先生很快就给姐姐和姐夫办理了来美探亲手续,邀请他们来美国观光旅游并且承担一切费用,以表感谢之情。
先生姐姐的女儿结婚时,作为结婚礼物我们邀请新婚夫妇到美国度蜜月。外甥女是大学老师,要赶在暑假来。
虽然他们二人的暑期机票较贵,我也有些心疼,但是我很高兴为他们付出并从心里祝福这对年轻人。
先生的姐姐和姐夫来美国探亲时我和先生全程陪伴和招待,看到先生和姐姐和睦相处我也很高兴。他们姐弟俩就是我女儿和儿子的榜样,所有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相亲相爱,互相帮助,但是要做到这一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尤其是父母过世以后。我曾亲眼见过很多家庭父母过世后兄弟姐妹为了遗产的分配反目成仇。
我也曾两次邀请我在中国的大哥来美国探亲,都没有成行,这是一件遗憾的事。大哥留在中国一直照顾着我们的父母,我们也很感激他。
我的父亲去世后,考虑到大哥的年龄大,身体也不很健康,我和先生决定把我的母亲接到美国养老。妈妈一生强势,不想连累子女,不肯过来。等到年近九十,她自己也觉得有些事已经力不从心了才同意来美。
先生为她办理了一切手续,然后我和先生带她去广州签证并带妈妈来到了美国。
妈妈来美后我们给她买了健康保险,在美国这一点非常重要,大家都知道美国的医疗费用很高。有朋友建议我们为妈妈申请美国的白卡,这是美国给低收入者的一种福利。我们也收到了美国有关机构寄来的申请白卡的材料。
先生仔细阅读了相关文件,认为我们不应该申请白卡。因为他在为妈妈申请绿卡的时候曾经签字担保承担母亲在美国的所有费用,也就是说母亲在申请美国公民前所有的事情都是由担保人负责。
先生是个讲原则的人,所以我们没有给母亲申请白卡,而是给她按时购买保险。先生说为老人养老花钱是天经地义的事。我为有这样的先生感到欣慰和感激。
就这样在两个孩子长大成人离家以后,我们又从二人世界变成三人世界。为了照顾母亲按时吃饭,我辞去了所有的工作,提前退休。每天做好一日三餐就是我的重要工作。
儿子在我们把姥姥接来同住后不久,认真地问我们年老以后想不想和他们一起住,他说已经和他的女朋友商量过,他们俩都希望我们以后和他们同住以便照顾我们。我们当时答应说愿意,其实我们已经为自己和孩子们的未来做好了充分的准备。无论如何见到儿子有这样的计划,我们也是满心欢喜。
虽说养儿不是为了防老,但是人老了以后,尤其是行动不便时,有儿女在身边帮忙确实生活会温馨得多。我的母亲就是个例子,她一生要强,最后还是接受了孩子的帮助。
我和先生都一直坚信身教胜于言传,父母希望孩子长成什么样的人,自己先要作出表率。无论在中国还是美国,负责任的家庭大都类似,因为人性是相同的。夫妻齐心协力抚养儿女长大成人,帮助他们成家立业,同时又要赡养晚年的父母。人类就是这样周而复始才得以繁衍不息。
中国人非常重视家庭,从自己的小家到原生家庭的大家,小家庭对这个大家庭的责任会伴随一生。中国过去的生活环境和条件需要一大家人亲密合作互相帮助才能得以生存,这是农耕社会的产物。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社会分工逐渐系统化,专业化,小家庭之间不再需要相互帮衬,大家庭成员的关系也不再像过去那么亲密无间。这样各个家庭之间的矛盾也会随之减少。
美国人在亲情方面没有中国人那么亲密无间,他们与子女和亲戚之间保持了一定的距离,给彼此一定的空间。这是社会进步的一种体现。他们的相处之道看似有些疏远,但是也减少了很多矛盾。
儿女成家立业就是另外一家人,不过多干预儿女的家庭生活是父母的明智之举。这一点从我们接触到的美国家庭中可以清楚地看到。但是不干预不是不关心,美国的子女和父母之间也是互相关心。这里有一个度的问题,说起来容易,掌握起来没有那么简单。
我们的左右两家邻居就是两位美国老人,一位是八十多岁的老先生,一位是将近八十岁的老太太,他们都是住在自己的房子里独自生活。老先生有六个孩子,三个在当地,每天都有人来看望和照顾他,帮助他做些事情。
老太太有三个儿子,儿子和孙女们也经常来看她。有时候祖孙俩一起逛街吃饭。美国人很独立,他们不依赖儿女,儿女也会照顾老人。负责任的家庭大都如此。
另外一个美国邻居六十多岁,太太刚刚过世,儿子要接他同住,但是他坚持一个人住。最近在装修房子,应该有新的打算。他这个年纪应该开始一段新的生活。
在美国时间长了我们观察出中美之间文化方面的差异,对于中美两国的文化与民俗我们都采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度,这是我们在美国生活的感悟。
未完待续·精彩持续中

作者孙燕
哈尔滨人氏,移居美国三十载,随夫君闯荡美国北东南西,纵览袤僵之无垠,横贯人文之熙明。择阳光之都,高科技之府而栖。幸哉!忧哉?悠哉!
自幼喜爱文学,不料误入医学之迷宫,主业牙医。在儿女投身正业之时,其母弃主从副。办杂志,行出版,风生水起。为人作嫁,把玩文字。乐哉!愚哉?壮哉!
原《美华文学》杂志社主编·、现威廉出版公司总编辑。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