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一工作比较多,精算君今天想分享一个简单的观点,因为最近我在社交平台上看到这样一条留言:

“觉得这个保险是个坑今年因为疫情有点尴尬了,索性不交了...不交还觉得可惜,如何是好!”
我就私信问他:究竟买了个什么保险,让你这么犯难。
粉丝回复:就是5年前从某大公司投保的一份保单,号称什么保障都覆盖,重疾、医疗、意外都有,现在看保费着实有点贵但保额却不太够,总想着换,但是交了5年保费,退保损失太多,怎么办?
对于文章开头的这位粉丝,我最中肯的建议就是:别退!
1、毕竟买的是跟健康相关的保险-重疾险和医疗险,不管过去买还是现在买,都有比较严格的健康告知要求。现在的身体状况跟几年前也许已经有了不小的变化,当年没有出现的结节可能被体检发现了,当年没有经历过的手术可能已经经历了。如果最终新产品的核保结果是:xxxx除外、或者xxxx延期,那退掉老保单,就有点亏了!
2、随着年龄的递增,新产品即便保费再便宜,加上这5岁年龄后带来的保费增长,也许不会比5年前买的,便宜太多了。
3、作为旧定义重疾险,5年前的重疾保单还是有一些疾病定义上的优势,具体我就不展开了。
有幸生活在互联网的时代,伴随着互联网保险的崛起,我发现,自己在5年前通过互联网给家人和自己买的那批保险(保障类产品重疾险的投入保费是最多的,其次是定寿),还是相当划算的。
尤其是过去几年陆续买的那批重疾险,从最初的网红随e保,到后来康惠保、慧馨安、守卫者、超级玛丽,达尔文,都买中了互联网初代最能打的一批重疾险产品,让我现在退保,那我是肯定不干的!
医疗险方面,我选择是百万医疗险-众安尊享系列和平安e生保系列。虽然价格上算不上最便宜的,但产品始终保持了稳定的可连续投保的状态和产品责任升级,也算是符合我对这批百万医疗险的期待。过去我们一直没有发生过任何理赔,有人说,亏了,毕竟这是纯消费型产品,交一年保一年(即便保证续保),产品定价机制跟长期险不同,退保没有多少钱。但我的理解,这就是买的一道保家门的平安符,全家人平安健康,这几千元花得也并不冤。
意外险,反正我自己搭配的终身版的不带满期返还责任的长期意外险(不带意外医疗责任),加一份1年期的消费型意外险(带意外医疗险责任)。一个求稳,一个求性价比放大保障杠杆。
定期寿险方面,我的确进行过产品更换。因为定寿的产品定价,死亡发生率表从最初的生命表9折,降到生命表的6折甚至更低。对一款保20-30年的寿险来讲,这个降幅对价格的影响可是相当巨大。如果你回看2017年的网红瑞x定寿,到现在的大麦2022(点击打开)或者定海柱2号(点击打开),你会发现,即便算上5岁年龄增长,我们现在买新产品的保费还是比老产品优惠不少。加上定寿比较宽松的健康告知要求,更换定寿就成为了很多人的首选。
这几年,精算君买过最值的应该是那几款4.025%定价利率的养老年金和中期年金,当然还有长期irr无限接近3.5%的增额终寿【例如:弘运增利(点击打开产品)增多多3号(点击打开)
这几款产品的购买逻辑,跟传统保障型产品不相同。
传统保障型产品,主要是用来对抗病和死这些风险事件,说白了,都是对抗不好的事。而且,除了医疗险(或者说医疗责任),多数传统保障型产品的保险金赔下来了,跟你(被保险人)可能没有多大关系。
人得了重疾,赔再多重疾保险金,也许就只能让我们以低质量的状态多活一段时间。更别提寿险或者意外身故责任了,身故保险金从来就不是给被保险人准备的。
但是养老年金和增额寿,是帮助我们对抗长寿风险准备的,说白了,人活着钱归我们用,只不过这当中加入了人的生存和死亡概率,加上长期利率做了一定程度的精算贴现。但对于个体来讲,我只要能对抗死亡概率,比所有人都长命且还购买了养老保险的,那么保险公司在终身有效的时间段内,还是必须持续给我支付养老年金
别小看这些产品,之前我就提到过:
20年前,定价利率8%的高利率保单(传统险,保险利益100%固定在合同中)让保险公司苦不堪言。即便这样,当年好多人还看不上,因为90年代,炒房炒股做生意,真的能轻松赚更多。这跟如今很多人看不上3%-3.5%的产品一样。但,精算君敢大胆说,不用再等20年,就10年后我们回看时一定会说:当年的这些产品,真香!
  保乎·小结  
今天的碎碎念,我们就到这里结束吧。
其实,这么多年下来,精算君一直非常认同的观点是,如果一定要找那个能伴随你度过漫漫长经济和人生周期的伙伴,除了家人那一定是保险。银行也不一定靠得住,最近河南村镇银行被非法分子利用盗取存款的事情,真的太过骇人听闻了!
保险一直就在那里默默地,虽然话不多,但是用到时我们总有点“方恨少”的感觉
延伸阅读: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