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三联生活周刊」原创内容
唐山烧烤店事件中,除了大多数人都会表现出的激愤,很多女性还表现出强烈的受伤和内疚,很多人用“共情”来解释这种情绪。同时,在激烈的观点碰撞中,“共情”也成了一个被频频提到的词语。
到底什么是共情,男性和女性的共情有差异吗?人与人之间,共情能力为什么有明显不同?它的形成机制是什么?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了一个人的表达和行为?
严艺家是一名心理咨询师,毕业于伦敦大学学院(UCL)精神分析发展心理学硕士,已有13年的从业经历,“共情”是她长期关注的问题。以下是本刊与严艺家的对话:
记者 | 李秀莉 李晓洁
三联生活周刊:这次唐山暴力事件中,很多女性把自己代入了被打女生的角色,回忆自己遭受的不同程度的性骚扰。为什么她们会出现这么强烈的反应?
严艺家:一句话概括,这次事件就像是女性集体心理创伤的一次集中爆发。
一个令很多人尤其是男性震惊的现实是,几乎很少有女性在成长过程中从来没有经历过任何形式的性骚扰。但大部分女性经历了这些性骚扰之后,言说的空间又是很狭窄的。
《开端》剧照
比如我们可能在公车上遇到色狼后,甚至连家人都不敢告诉,也不太会走法律途径,但是这些事件造成的心理创伤,包含了恐惧、焦虑、愤怒、羞耻,就像一包没有扔掉的垃圾堆在心里。“被性骚扰”变成了一个房间里的大象,一些女性甚至会在长期的无法言说的状态下,产生自我责备的念头,会觉得是不是我当时多穿一件衣服,就不会遇到这样的事情。
但是在这次的唐山烧烤店打人事件中,被打者几乎是一个完美受害者,她们没有任何所谓的“把柄”,事件场景又让大家有强烈的代入感,毕竟任何一个人都可能走进一个路边馆子吃饭。这些效应叠加,激发了很多人内在的心理创伤,一旦有一个人开始说,更多的声音就开始出现,变成一股非常大的力量。所以,每一个女性或男性,在表达愤怒时,都或多或少是在说自己曾经经历过的感觉。
另外,从心理学角度,愤怒之下隐藏了很多不同的情绪,如羞愧、害怕等,但有一个容易被忽略的情绪是幸存者内疚,即如果当时我在场,也许可以做些什么,也许受害者就不需要经历那些痛苦,这种情绪也会以一种愤怒的形态表达出来。
三联生活周刊:根据您的观察,女性的确是更容易对他人产生共情吗?或者说相比男性更容易对这类事件产生共情吗?
严艺家:从目前的观察来看,女性的确更容易表达出这样的共情。一方面,女性从小到大更容易被要求共情他人,比如,我们的文化里有“懂事”这个词,它在另一些文化下是很难找到对应翻译的。
另一方面,就像我刚才提到的,大部分女性或多或少都经历过一些性层面的骚扰或者性权利的不对等,因此更容易换位思考。
《妇女参政论者》剧照
此外,一些女性发声的原因可能是无意识层面的。女性无论是否有孩子,都有一部分基于母性的关切和共情,会希望为年轻一代或他人创造更好的社会环境。比如我是一个女孩的妈妈,我会希望我的女儿长大后,不用担心穿着吊带衫去烧烤店吃饭被骚扰。这就是一个很简单的出发点,但它让女性更容易去表达共情。
很多人问,男性是不是缺乏共情能力?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研究,在金钱的激励下,男性的共情能力会大幅上升。这篇学术研究的副标题是,“when it pays to understand”,大致的结论是男性的共情基于利益,如果他能感受到这事对自己有利,其共情能力并不比女性差。
三联生活周刊:从心理学角度,共情的形成机制是怎样的?是否有先天和后天之分?为什么人与人之间,共情能力会有这么大的差别?
严艺家:共情本身是一种心理功能,把它拆开看,分为好几个步骤。第一步是对于自身的体察,比如一个人得知道这一刻自己是愤怒的还是开心的,并认可这种情绪。第二步,将部分自身的经验投射给别人。第三步,在互动当中去确认、修正和认可对方的真实感受。走完这三步才实现真正的共情。
《逃避虽可耻但有用》剧照
共情是非常复杂的心理功能,其形成机制主要包含三方面:第一,先天因素;第二,养育环境,它能让我们学会共情,或彻底破坏我们的共情能力;第三,社会文化,假设一个文化环境认为男性不应过多共情,而女性应该给予大量共情的,那么个体也会受影响。这三个元素都非常重要。
如果一定要排序,我会把养育环境放在第一位。有本书叫《天生变态狂》,是一个加州的心理学教授写的,他一辈子研究连环杀手的大脑,直到有一天,他发现自己的大脑切片和那些连环杀手缺失的部位一模一样。换句话讲,他长了一个连环杀手的大脑,但他并没有成长为一个连环杀手,所以他就思考为什么?他写下的这本书,中心思想就是,后天的养育环境可以很大程度上改变先天不足。
当然,每一个小家庭的养育环境,都不可避免受着社会文化的影响,后者是大环境。比如一个男孩,在小家庭中被鼓励可以哭泣,表达脆弱,但他开始上学了,周围人都告诉他男孩子哭很丢脸,那他在小家庭中培养出的一些特质可能就泯灭了。所以,这个环境,既包括小家庭的养育环境,又包括整个社会的文化环境。
三联生活周刊:共情能力强的人,一般可能呈现什么特点?
严艺家:共情能力强,会让周围人有一种安全感,这种安全感可以理解为“你理解我的处境,从而不会随意地评价、贬低、羞辱我”。共情能力强的人,对周围人,不管朋友还是伴侣,都会有一些理想父母的原型和特质在里面。换句话说,每个人心中那个共情能力强的人,都是自己心中最理想的父母形象,但这可遇不可求。
三联生活周刊:一些人认为,共情能力的差别,也是类似网络事件中造成观点偏差和行为差异的原因之一,对此您怎么看?现实生活中,共情能力对一个人的行为影响大吗?
严艺家:根据我刚才所说的那篇学术研究的论点,即男性的共情能力只有在需要利益时才能发挥出来,很多网络事件中背后的观点和行为差异,看起来是共情能力的差别,实际上是心理防御机制的不同。在面对很多社会事件时,一些人的表达经常会让另一些人感到不舒服,那些难以令人理解的表达背后有时候是心理防御机制在发挥作用,让人免于直面一些难以承受的痛苦。
《她很漂亮》剧照
举例来说,“否认”是一种很典型的心理防御机制。唐山暴力事件中,有人说只是普通暴力,不是性别暴力,或者说如果这个女孩会防身,就不会被打得那么惨。这些话很可能让另一些人非常不适。在讲这些话的群体中,不乏小时候可能被欺负得很惨的人。从心理学的角度,这叫做“向攻击者认同——打不过你我就加入你”,从而免于让自己感觉弱小,并获得虚幻的力量感。它表面看起来是缺乏共情能力,实际是在用回避痛苦的方式言说自己人生当中可能很糟糕的部分,但这种表达形式会让周围人难以接受。
另外一些看起来无法表达共情的男性,可能因为他们承受了“双重的压力”,导致心理防御机制出现了各种奇怪的表达。他们受到的压力,一部分来自女性,现在越来越多女性要求男性审视自己一直拥有的特权;还有一部分来自于他们同性内部。在这个过程中,他们要面对的现实并不比女性少,或者说恰恰是因为那些东西对他们来说太多了,所以他们通过否认、隔离、偏执分裂的方式来告诉自己,这些事跟我没关系,我不用去面对这些。有些人可能会说,这就是怂。“怂”让一些人免于直面无力感。
《我的事说来话长》剧照
当然,这样的事件发生后,一些女性在表达愤怒的时候也会呈现偏执和极端的特点,比如否定全世界所有的男性。尽管它也会让周围人很不舒服,但也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背后是她们遭受了生存级别的威胁。就像在一个森林里,被一个拿着枪的人追着跑,此时,你不会停下来想一想,这个人也有优点,也有家庭,也有人性化的一面。你只会告诉自己,这个人就是全世界最坏的人,他现在要拿走我的命,我得离他越远越好。这个就是偏执分裂的心理防御机制,本质是为了让人能在高压环境下活下来。
稍微健康一点的、高级一点的心理防御表达形式有两种,一种是升华,一种是幽默。
《凪的新生活》剧照
三联生活周刊:您曾在社交网络说过,一些人在成长过程中没有发展出感知他人的能力,也就是共情能力比较差,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严艺家:共情能力差的原因,还是可以从先天基因、养育环境和社会文化来说。比如,有些孩子生下来也许就是有一些局限的,如自闭谱系儿童,或我刚刚举的例子,天生变态狂。这些人会有一部分先天的共情能力缺失。
容易造成共情能力缺失的后天养育主要有三种形式,第一种是没有回应,比如一个小宝宝在哭的时候没有人理他,久而久之,小婴儿就会形成自我的内在认知,情感不重要,只要我不去感受自己的情感,谁都伤害不了我,这样的人,长大后经常会形成回避型人格;
第二是侵入性太强,比如一个小婴儿哭了,正常的做法是哄一哄,但是有的妈妈可能会觉得孩子故意跟她对着干,就举起哭泣的婴儿,重重地往床上摔。这样成长起来的小孩,会觉得自己的情感没有被理解,甚至会带来危险,于是他们形成的观念是,情感是不被允许存在的,他们甚至会出现自我共情的困难,更不用说跟别人共情。
《产科医鸿鸟》剧照
还有一种是混乱型的养育,一会完全没回应,一会侵入性太强,都会造成一个人的共情能力发育不良。除此以外,即我们上文提到的社会文化的影响。
三联生活周刊:共情能力差的人有什么外在共同特点吗?感知他人的能力很低,在您看来,对一个人整体是比较正面还是负面的事情?
严艺家:共情能力差的人,会给周围人一种感觉,即鸡同鸭讲。很多人认为共情能力差一定不好,其实不是,有一些实证研究表明,不少成功人士,共情能力往往比较低。因为共情经常会导致行动力变低,比如一个共情能力很强的资本家,可能就下不去手裁员。另外,那些行动力很强的人经常会具有一些偏执分裂的特质。
共情能力对一个人最大的影响可能是亲密关系,因为一个人的共情能力高低,直接决定了跟他生活在一起的人的幸福程度。今天接受你的采访之前,我在看你们《三联生活周刊》刚发的关于网暴者的文章(到底什么样的人,会在网上专门网暴他人?),谁在实施那些网暴?你会发现,在生活当中,那些人看起来和普通人并无两样,但离他们很近的人会感到痛苦,文中有一个采访对象就提到,自己最后离婚了。
三联生活周刊:那么,反过来说,共情能力强有什么好处或坏处吗?
严艺家:共情能力较强的人,可以在人际关系和一些决策上获得好处。人际关系方面不用多说。决策上,比如说做为一个开发者,需要有用户思维,什么是用户思维?就是一个共情能力,没有这种能力,做出来的东西可能很奇怪。
但是,共情能力强也会有一些负面的影响,比如现在社交上的社会事件层出不穷,共情能力强的人经常会觉得内耗很大。内耗不是一个心理学术语,但它作为一个网络流行语,很好地概括了一些共情能力很强的人在面对社会事件时的感觉。共情能力强还会导致抑郁,它不同于抑郁症,而是一种心智状态,即处在“我既理解这一边,也理解那一边,但是我不知道该怎么办,于是我就啥都干不了”的状态。
还有一点,共情能力太强,容易让人产生替代性的心理创伤。所以说,共情能力强像是一个硬币的两面。
三联生活周刊:经常有人指责,网友的同情是一种廉价的同情。也有人说自己不关心网络上的事,只关心熟悉的人。一个人在网络和现实中对熟人和陌生人,会在共情上出现差异吗?
严艺家:会有,分两点。第一,同情并不等于共情,同情只是共情很小的一部分。狭义的共情必须要去确认当事人的感受,但网络上并不总是能实现这一点。广义的共情是基于人类共同情感的假设,比如说唐山暴力事件当中,我们都知道,在光天化日之下被这么打一顿就是令人恐惧的,不需要去跟受害者确认,这时我们给予的都是广义的共情。
《溺水小刀》剧照
但是共情的力度和距离有关。比如我作为上海市民,连续两个多月被隔离,我很少关注乌克兰的情况,虽然我也知道乌克兰人很痛苦,但我更容易代入的是上海人民在过怎样的生活。
另一个角度是,一些网友在现实生活中可能并不是那么糟糕,甚至有时也会关切周围的人,但网络上的纯文字会带来述情过程中的困难,部分因为你看不到对方的非言语信息。很多时候网络会把自己和他人异化,我们都变成了一个个符号,会失去与忘却彼此作为“人”的属性。现实生活中,大家碰到一起聊起来,时不时你会发现,虽然观点不同,但人跟人之间脆弱的部分大多是相通的。在唐山暴力事件中,一个男性,不管他是否认同这是性别暴力,但起码有一点是相通的——大家都希望有一个安全、有保障的社会,这一点上可以求同存异。
三联生活周刊:唐山烧烤店打人事件又出现了我们熟悉的一个场景,即部分网友对烧烤店老板、现场围观的人群提出了质疑,甚至网络暴力,这是共情能力的一种延伸吗?
严艺家:我觉得这是共情能力掺杂了不同的心理防御的新表现。一些网友迁怒于烧烤店,迁怒于围观者,这是非常偏执分裂的状态。偏执分裂是指,如果那一刻你什么都不做,你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坏人,但事实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局限,肯定是要先确保自己的安全,才能去照顾好别人。
还有一部分是情感置换,就是我没办法把愤怒倾泻在9个犯罪嫌疑人头上,至少可以骂一骂我骂得到的人。这当中还包括了我之前讲的幸存者内疚,内疚有时会以愤怒表现出来。
还有一种可能,他们可能曾经被误解、被欺负,但没人替他声张,这时他对旁观者愤怒,是对自己经历过的事感到愤怒。
《少年的你》剧照
三联生活周刊:面对这样的恶性暴力事件,可能有很多人会持续一段时间,处于愤怒或者郁闷的情绪中,可以怎么疏解这种情绪?同时,如何让不同观点的人更加理解而不是对立?
严艺家:我也是这个社会的一部分,即使从事心理行业,遇到这样的事情也会很难受,我有4条实际的建议。
第一,多从心理发展和心理创伤理论角度思考,愤怒从何而来。比如唐山事件后,可能有很多人开始阅读和社会心理学、个体发展心理学有关的内容,试图解答自己的困惑,这个过程非常重要。
第二,对自己慈悲一点。我在网络上有时看到一条言论,特别想要去怼,这时我会问自己,为什么这一条会激发我的愤怒?因为很多时候,我们对他人的表述有非常大的反应,一定是某些过去的记忆被激活了。从这个角度来说,不如把这种难受的感觉,转变成跟自己对话的一个契机,去看这个问题背后是什么。
《美食、祈祷和恋爱》剧照
第三,要学会关掉网络,爱具体的人、做具体的事,多看看网络外的情形。
第四,我觉得最重要的一点,每个人在层出不穷的网络事件中,都要有能够安全倾诉的容器。这个容器可能是一对一的,比如说你的朋友、爱人、心理咨询师。也可能是社群,比如某个校友群,某个网上的心理互助小组。在这里,你不用担心说一些话会被过度评价。要有个地方倾诉且可以被看见,去获得健康可持续的掌控感和力量感。
最后对于女性,我会鼓励她们去锻炼身体,这并不是为了防身(当然对防身肯定有好处),而是获得更多的生活掌控感。在一个权力不对等可能会长期持续的环境中,这是对自我力量感的确认。从这个意义上说,不管是去健身,还是制定一个挣钱目标,还是规律更新一个播客,这些都是健康可持续的方式,可以构建对于人生的掌控感和力量感。这相比一个人只是在网上骂几句,可能要更健康、可持续一点。
编辑:王海燕/ 排版:盐巴  / 审核:小风
本文为原创内容,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欢迎文末分享、点赞、在看三连!转载请联系后台
大家都在看

▼ 点击阅读原文,一键下单本期新刊。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