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各位晚上好,2月16号那阵,
病毒学巨咖东大佐藤老师率领G2P的豪华整容,
捣鼓出了全球首份关于BA.2变异株的详细病毒学分析,
当时咱们第一时间搬运了那篇预印本,

详见:《BA.2:新希腊字母走起吧,赶紧的……》
一转眼两个多月过去了,

这篇预印本今天终于正式登上了《Cell》正刊,

这里首先必须恭喜佐藤老师!
可是呢~佐藤桑背靠着G2P的豪华天团,
水paper的速度已经超神了,
但可惜还是没能快过长江后浪推前浪的毒株迭代速度。
在这篇关于BA.2的盖棺定论登陆《Cell》之前,

后续的BA.4、BA.5和BA.2.12.1已然在全球多地把BA.2拍死在了沙滩上……

下面咱重新就回味一下即将过气的一代毒王BA.2吧,here we go!

❷ 第一焦:相对传播优势
时间紧任务重,
咱直接开始搬运~
——请品鉴:
标题:
新冠病毒BA.2变异株的病毒学特征
这大气的标题,
也是没谁了……
简而言之,
佐藤老师他们一口气测定了BA.2的以下一大堆病毒学特性:
  • 起源时间
  • 相对传播优势
  • 免疫逃逸和交叉免疫保护
  • 免疫原性和抗原距离
  • 各细胞系中的复制效率
  • 各细胞系中的合胞作用效率
  • 酶切效率
  • 受体亲和度
  • 动物模型中的致病性
可以说是非常全面了……

下边儿咱挑一些重点的来品鉴吧~
首先是相对传播优势(以有效再生数Rt表征),
按佐藤老师的原话来说就是:
ステルスオミクロン とも呼ばれる「BA.2系統」は、
従来の オミクロン株 (BA.1系統)よりも、
伝播力も病原性も高い可能性があります。
ウイルス配列の数理統計解析によって、
BA.2(ステルスオミクロン)の伝播力 は、
BA.1(従来のオミクロン)よりも約1.4倍高いことを明らかにしました。
実際、デンマークやインド、フィリピンなどの国では、
すでにBA.2への置き換わりが進んでいます。
简而言之,
针对BA.2的相对传播优势这个属性,
佐藤老师他们汇总了各国流行率变化趋势,
——大致如下(可能需要点开大图):
然后利用一些黑算法,
估算出来BA.2的相对传播优势,
大约是大哥BA.1的1.4倍左右~
并且在现实世界中的不少国家,
比如丹麦/菲律宾/印度/南非等,
已经暗搓搓地完成了长江后浪推前浪大业,
变身成为新一届扛把子~
——总之,请品鉴:
↑ 以上纵轴是有效再生数(Rt)的相对比值,
其中标杆是BA.1(这尼玛还没过多久呢,BA.1就沦为背景板了……)
横轴则是各款参与攀比的变异株,其中:
  • 色=Delta;
  • 浅绿色=BA.1;
  • 灰色=BA.1.1;
  • 深绿色=BA.2。
所以不难看出,BA.2比BA.1确实高出了1.4倍,
但细思极恐的是,其实BA.1比起Delta也差不多高出1.4倍左右……
哦对了,
这里需要强调一个细节。
佐藤老师他们对比的,
不是各变异株的内生传染性,不是传染性,不是传染性
(重说三)
而是“相对传播优势”。

传染性一般用基本再生数来表征,
而佐藤老师他们对比的这个相对传播优势,
用的是有效再生数来表征。
而之前咱们其实已经提到过好几次,
有效再生数更高,
并不是一定相当于基本再生数更高……
也有可能是交叉免疫保护水平更低,
或者还有可能是代际间隔更短。
比如BA.1相对于Delta的传播优势,
其实主要就体现在免疫逃逸(还包括一丢丢代际间隔的因素),
而根据目前的蛛丝马迹来盲猜,
BA.2相对于BA.1的传播优势,
也许大概可能主要体现在代际间隔(然后还包括一丢丢免疫逃逸)。

❸ 第二焦:免疫逃逸与交叉免疫保护

佐藤桑的原话:
ワクチン接種者の血清を使った中和試験の結果、
BA.2(ステルスオミクロン)は、
BA.1(従来のオミクロン)と同様、
ワクチンによって誘導される中和抗体にきわめて抵抗性であることを明らかにしました。
BA.1に感染して回復したハムスター、
あるいは、BA.1のスパイクタンパク質で免疫したマウスの血清を使った中和試験の結果、
BA.1で獲得した免疫は、
BA.2に対して効きづらいことを明らかにしました
(実験動物の血清を使ったのは、ワクチン未接種のBA.1感染回復者の血清の収集が不充分なため)。
简而言之,
佐藤老师先是拿接种各种疫苗之后的血清来跟BA.1和BA.2分别做抗体中和测定,
然后又测了各种单抗对BA.1和BA.2的中和免疫保护,
(Delta和B.1.1株陪跑)
——结果,请品鉴:
↑ 以上图B和图C都是疫苗保护效力拉胯现场,
其中纵轴是中和抗体滴度(NT50),
横轴则是各款变异株,
照惯例,黑色=B.1.1株,橙色=Delta,浅绿=BA.1,深绿=BA.2。
顺便解释一嘴,
佐藤桑他们为啥要用相对不那么常见的B.1.1来陪跑……其实原因挺简单,
在演化树上面,B.1.1就是BA.1和BA.2的直系祖先~
总之,不管是Moderna疫苗还是AZ疫苗,碰上BA.1跟BA.2之后的拉胯程度基本相仿,
换句话说就是,这俩兄弟免疫逃逸能力不相上下,属于爆表的级别~
(不过这一点咱们早就知道了)

下面的图D则是四款单抗药物的拉胯现场……

其中纵轴是病毒剩余感染力,
横轴则是单抗用药浓度。
一句话总结:
曾经面对BA.1硕果仅存的单抗界独苗Sotrovimab,在BA.2面前也最终拉胯了……
但以上还不算最焦虑的~最焦虑的显然是下面这玩意儿,
——请再品鉴:
↑上图翻译成人话就是:
  • 仓鼠模型BA.1康复血清对BA.2的抗体中和测定跳水2.9倍;

    作为对比,以上血清对B.1.1和Delta的成绩更是大幅跳水15倍;
  • 小鼠模型接种BA.1 S缝合怪后,血清对BA.2的抗体中和测定跳水6.4倍;
  • 作为对比,以上血清对B.1.1和Delta的成绩则跳水17倍……
总之,这交叉免疫成绩,也是没谁了
对了,顺便解释一嘴,上面所谓BA.1 S-GFP,就是佐藤老师拿BA.1的刺突蛋白跟原始株的其他部分缝合出来的人工病毒~
下面还会提到BA.2 S-GFP则同理,是拿BA.2的刺突蛋白跟原始株缝合出来的人工病毒。
佐藤老师已经用BA.1活病毒跟BA.1 S-GFP人工病毒做过控制对比,两边儿各种属性都差别很小。所以这点各位可以放心。

❹ 第三焦:致病性
照例来一段佐藤桑的原话:
BA.2の臨床分離株がまだ未取得であったため、
BA.2のスパイクタンパク質を持った新型コロナウイルス "BA.2 S" を人工合成し、
ハムスターを用いた感染実験を実施しました。
その結果、"BA.2 S" の病原性は、BA.1よりも高く、
従来株(図中「B.1.1」)と同等であることを明らかにしました。
剪断截说,由于佐藤桑他们始终没法分离出BA.2活病毒,
所以退而求其次,搞出了上面提到过的BA.2 S-GFP人工病毒,
然后拿这玩意儿给仓鼠们做攻毒试验。
结果显示……
BA.2 S-GFP在仓鼠模型的致病性和复制效率,
(以体重损失、肺部病毒RNA拷贝数、氧合、组织病理学评分等一大堆指标来表征)
要明显高于BA.1 S-GFP
明显高于BA.1 S-GFP
明显高于BA.1 S-GFP……
(重说三)
——请品鉴:

↑ 上面的致病性指标实在太多,
懒得一一解说了,
总之,不管哪项指标,
BA.2(深绿色)都明显超过了BA.1(浅绿色),
并且好几项指标还略微超过了B.1.1(黑色)……
对了,例行提醒一句:
仓鼠模型的致病性试验结果不能直接外推到人体,
所以佐藤桑的这一堆试验还不够实锤BA.2对人的内生毒力。

第四焦:合胞作用
话说,之前不少人怀疑BA.1毒力减弱,
一大依据就是BA.1介导细胞融合的效率相对之前各款变异株明显缩水~
但很不幸的是,
根据佐藤老师的研究,
BA.1搞丢的介导合胞能力,
又被BA.2给拣回来了……
——具体请品鉴:
↑ 上图是B.1.1(灰色)、BA.1(浅绿)和BA.2(深绿)在HEK293细胞系当中的合胞活动对比,
其中纵轴是细胞融合活性(AU),
横轴则是培养时间(小时)。
然后图左的HEK293细胞系表达了ACE2,但不表达TMPRSS2;
图右则两种都有表达。
明显可见,
BA.2的细胞融合能力,在两种细胞系里面都明显比BA.1更高,
并且在表达了TMPRSS2辅助受体的时候还会高于老祖宗B.1.1……

第五焦:未解之谜
佐藤桑虽然是病毒学领域顶级大拿,
但面对BA.2这种邪门玩意儿,
他还是难免有茫然吃惊的时候……
再走一段佐藤老师原话:
Because we have proposed that the SARS-CoV-2 S-mediated fusogenicity is closely associated with the efficacy of S1/S2 cleavage, we hypothesized that BA.2 S is more efficiently cleaved than BA.1 S. However, an 221 western blotting analysis showed that BA.2 S is less cleaved than BA.1 S, suggesting that BA.2 S exhibits a higher fusogenicity independently of 223 S1/S2 cleavage.
用人话来解释:
佐藤老师他们认为,
新冠病毒介导细胞融合的能力,
和它刺突蛋白S1和S2之间弗林蛋白酶切割位点(FCS)的酶切效率高度相关
(这一点也是几乎所有病毒学家的共识)~
然而,诡异的是,
BA.2的合胞效率明显高于BA.1,
但FCS酶切效率却反而比BA.1更拉胯
——请品鉴:
↑ 以上是B.1.1株、BA.1和BA.2的WB战绩。
粗略地说,就跟看验孕试纸差不多
S2对应的那条黑杠越粗,
则意味着酶切效率越高~
结果……
这尼玛是啥子鬼???
BA.1的酶切效率已经很让人捉急了~
为啥FCS基序突变一毛一样的BA.2,
酶切效率还在继续缩水?
并且吧,酶切效率更低,
为啥毒力反而更高?
为啥合胞效率反而更高???
BA.2到底还隐藏了什么秘密???

第六焦:开枝散叶
——请品鉴:
佐藤老师当初在预印本里和推特上都在反复强调:
BA.1和BA.2的病毒学特性完全不一样~
麻溜点,新希腊字母赶紧安排上吧……
然而时过境迁,WHO打死不安排新希腊字母的决心,
相信佐藤老师早已get到了,

正式版本里边完全就不提这一茬了已经,
而是改成了这样……
——请品鉴啦:
翻译成人话:BA.2有可能比BA.1更猛!
但很可惜,现在说这些已经晚了,
BA.2真的比BA.1更猛,
这一点香港人民已经切身体会到了,
台湾人民和爱丁堡人民则正在切身体会。
并且……BA.2本身也快要过气了~
不知道下一波BA.4/BA.5/BA.2.12.1又会是什么造型?
——请最后品鉴:
图片说明,BA.2相对于BA.1:
  • 有效再生数↑
  • 针对BA.1的免疫逃逸↑
  • 酶切效率→
  • 合胞效率↑

  • 致病性↑

以上就是《Cell》版的BA.2盖棺定论。
(原文请见:https://doi.org/10.1016/j.cell.2022.04.035)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