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进化知识共同体
  四处墙体的表达  
冀雅琼(好似飞行)
一个爱吃墙的小男孩,他的头长成了一座小房子。这则简短的童话出自绘本 The Milk of Dreams ,与同样描绘人类、动植物和物体组合的厚书《塞拉菲尼抄本》相比,这本薄册子里的内容更贴近生活、更容易用来向孩子讲故事。
与之同名的第59届威尼斯艺术双年展(以下简称威双)已于近期向公众开放, 在主场馆和平行展馆的密集开幕中,其它同期艺术活动也接踵而至,整个威尼斯艺术荷尔蒙飙升。一百多个小岛和四百多座桥上,人们比肩接踵。
吃墙的小男孩
本届威双有四处墙体,被观众戏称为“土方刚堆好”、“烂尾楼”、“装修工地”和“刚装修完”,他们分别位于军械库主题展、德国馆、中国馆和西班牙馆。
四处墙体简图
墙一
“土方刚堆好”/ 军械库主题展之Earthly Paradise
在军械库的主题展中,哥伦比亚艺术家德尔西·莫雷洛斯(Delcy Morelos)的装置作品犹如整齐新鲜的土墙垛:覆盖部分空间中的砖柱与钢梯的下半截,让上半截看上去像是从土里长出来的。这种形式除了官方解释的极简主义,也让人联想到齐备的饲料,或土木建筑物刚砌筑的基础。
Earthly Paradise
这个装置让人想起了大地艺术先驱瓦尔特·德·玛利亚(Walter De Maria)1977年的作品 New York Earth Room , 56公分厚度的土用玻璃板竖起边界。这“两堆土方”的构造做法不同,前者的土质更原生态。从装置棱角边缘仔细观察,会发现内有龙骨,而约一公分厚以上的覆土可能是由木材和胶水固定。
New York Earth Room ©John Cliett
对比莫雷洛斯几年前的类似装置 Inner Earth , 可推测这次 Earthly Paradise 放宽的过道尺寸和流通的参观路线也是考虑到了威双的密集人流。
Inner Earth©Hendrik Zeitler
除了感受土壤的温度湿度和颜色,质地和嗅觉体验也被强化——混合了干草、木薯粉、可可粉、丁香和肉桂等香料的气味弥散开来。莫雷洛斯认为自然并非是随我们意愿从外部控制的事物,反而我们是土壤生物,在土地上生活、死亡并被分解。随着土壤渗透并影响我们的身体感官,人类呈现出一种新的形态,即在变成腐殖质(humus)的过程,这也是“人类(human)”拉丁词源的由来。
土堆之间的过道©威双官网
这件作品与本届威双理念紧密相连,许多艺术家设想人类中心主义的终结,庆祝与非人类、动物世界和地球的新交流;他们培养建立了物种之间、有机无机之间、有生命与无生命之间的因缘关系。行走在深棕的“厚墙体”之间,让人感到一切又刚要萌芽,万事万物充满希望。
土堆也衬托着周边的艺术品
墙二
“烂尾楼”/德国馆
不知德国当代艺术是否与战争有脱不开的关联。1993年参展艺术家 汉斯·哈克(Hans Haacke)打碎了地砖,让观众踩在碎片上回顾战争中被摧毁的路面;2016 年,部分墙壁被拆除以开辟新入口代表德国对难民的开放;2022年艺术家玛丽亚·艾希霍恩(Maria Eichhorn)带来的 Relocating a Structure 则揭示了德国馆建筑本身的历史。
1993年德国馆打破地板© VG Bild-Kunst
2016年德国馆展墙开洞动作 © Felix Torkar
该展馆于 1909 年作为巴伐利亚馆诞生,建筑体量以人体比例为导向。1912 年更名为德国馆。后来在纳粹法西斯主义的统治下,于 1938 年扩大,以体现法西斯美学。从照片中比对入口的比例,可看出侧厅、主厅、立面的增建,试图令人心生敬畏。
1909年巴伐利亚馆外观
 1938年德国馆外观
艾希霍恩审视了德国馆在双年展历史上的多次改造,以及跟当时社会议题的紧密联系。这次展览,她的理念是通过挖掘地基,并从墙壁上移除了层层灰泥,露出改造前后的交界处。过去门窗洞口的轮廓和扩建接缝被暴露出来,使原来隐藏的展馆可见且易于接近,体现出对法西斯政权干预后的建筑的再破坏。
2022年德国馆大厅
德国馆改扩建痕迹
墙上英语、德语和意大利语的说明若隐若现,很容易被错过。这些文字是用铅笔和模板绘制在墙上的,以创建精细的轮廓,然后用刷子和白色油漆加以填充。
德国馆被刨开的地基局部
有几处立体的分层图例,展示内墙从结构到涂料的构造。
内墙结构到涂料分层展示
德国馆局部空间概览
预展最后一天,德国馆在雨中开幕。雨中吃着未被切盘的新鲜水果,清爽的体验迥异于前两天的香槟和风味小食。策展人Yilmaz Dziewior的讲话严谨、清晰。他从俄乌战争对欧洲局势的影响讲起,谈到关于纳粹主义如何在最广泛的意义上持续产生影响。威双德国馆,某种程度上也可以理解为那个时期的标志,即使现在德国馆被多次建议拆除重建,但“如何处理纳粹时代的建筑遗迹”应当是一个持续的议题。

德国馆开幕式
展览的另一个组成部分是威双期间在城市中每周两次导览,带领游客去参观反法西斯抵抗活动和驱逐犹太人的纪念碑和地点。其中两个雕塑由意大利国宝级建筑师卡洛·斯卡帕(Carlo Scarpa)设计基座。
第一座为威尼托解放而战的女性设立的纪念碑于1957年落在双年展区附近的拿破仑花园中,伦奇洛·伦纳迪(Leoncillo Leonardi)的石作雕塑被新法西斯的炸弹炸毁。雕塑下的基座基本完好无损,至今留在原址。
德国馆展览手册封面
之后市政府决定建立第二个纪念碑——奥古斯托·穆勒( Augusto Murer)的青铜雕塑呈现出一个游击队妇女在被杀害丢进河里后,漂到岸边的场景。该纪念碑于1969年4月25日,即意大利解放日揭幕。雕塑和其落在运河中的混凝土基座位于花园轮渡站附近,对不管是船上还是岸边的游人,都有着更自然的观看角度。
德国馆展览手册内页
游击队妇女纪念碑平面图 ©特雷维索斯卡帕中心档案
艾希霍恩强调社会责任和基本道德,认为德国馆是作为一个整体的部分,而不是孤立的,就像德国在国家领土和地缘政治、全球经济和生态发展方面与其他展馆的国家相互作用。
墙三
“装修工地”/中国馆
在面向国际媒体和专业人士的预展期间,威双组委会也将评选最佳国家馆、特别提名国家馆等金狮奖奖项。在各国家馆热闹地陆续开幕时,中国馆开了一扇门,间或有小推车进出。偶有路过的观众,上半身刚探进不久便退回来。门口小纸片把观众引到近处——待其看清纸上文字原来是“临时关闭”时,也清晰看到室内的装修工作。

预展开幕时的中国馆入口
预展开幕时游客参观到的展厅
后来,观众可以进馆了,却需要努力去寻找这些具象的树、山所表达的意义,或其中任何可被讨论的科技、材料与工艺。(在威双官网上的说明,会看到“诗、景、人 - 科技 - 自然”这些词汇。)
中国馆展品
中国馆威双官网说明 ©威双官网
在国内,艺术实验和策展活动正蓬勃发展,并有越来越多作品出现在各种国际平台之上。
与此同时,近年来在威尼斯广受讨论的诗人埃兹拉·庞德(Ezra Pound)将其开创性归功于中国诗词;学习经典欧美建筑雕塑作品时常也能发现其受中国景观的启发;中国科技也正在全球产生愈加强大的影响力……

本届中国馆,连同覆盖着层层滤镜的中文相关报道,仿佛与真实的中国当代艺术和中国的国际文化形象之间,隔着无形的墙。
墙四
“刚装修完”/西班牙馆
我们还记得去年建筑双年展的西班牙馆中, 充满展厅的艺术感纸质装置 Uncertainty,今年为艺术双年展带来的 Correction 则极具建筑感:由两组有色差的白墙如乘法组成:建筑本身墙体 x 展墙。没有任何艺术品悬挂的干净白墙让一进门的游客们一脸茫然。
西班牙馆©威双官网
展览的出发点是改变西班牙馆建筑本身。1958年出生于巴塞罗那的艺术家伊格纳西·阿巴利(Ignasi Aballí )发现西班牙馆对于相邻的其它展馆而言显得略微倾斜,尤其与比利时馆的距离让人不安,两个展馆的墙壁似乎接触了, 而且与河道的夹角也会产生空间浪费。他假设场馆当前位置是错误的,从而提出一种改变西班牙馆展览空间、在威双场地的位置,以及与城市的关系的干预手法。
西班牙馆与比利时馆和河道的关系
空间设计由MAIO建筑事务所完成,通过顺时针旋转 10 度角复制建筑,让新的内墙与其相邻建筑物对齐,同时也与西班牙馆的原始墙体混合在一起。
平面图上并未通用画图习惯明显区分新旧墙体,而只有微弱的线粗区别。这大概也是概念意图所使,让观众重新审视哪组应该是正确的。
Correction平面图
纠正前后的两组墙体各自组成的空间需要相互妥协以达成共存,它们产生着暂时与永久、完成与未完成、理性与荒唐的矛盾 。在这个展览空间中同时存在着直与斜、失误与矫正、刻板与重造。
新旧隔墙交叉处
关于为什么没有专门体现西班牙特色的作品,阿巴利解释说他相信没有民族艺术这种东西。他认为目前将双年展按国家划分展馆是过时的。因为在当今高度互联的世界中,很难区分地方和国家的艺术实践,毕竟几乎一切都是全球化的。
艺术家在西班牙官员致辞后向来宾讲解
展馆内邀请观众迷失其中的同时,阿巴利在展馆外也设置了六个地点提供六本书籍供游客去寻找,以试图更正城市被海量游客占据的形象。在寻找过程中,当游客的注意力回归到街道、建筑、天空和水面的细节关系时,会发现它们如本届西班牙馆一样新旧之间制造着夹缝与曲折。
六本书籍的位置图
2022年是西班牙馆作为展览空间的一百周年,整个世纪以来,这个房间都展出着西班牙最重要的当代创作。今年的 Correction提议纠正建筑和大众已普遍接受的想法,改变空间和城市记忆。展览手册的结尾大胆又自信,总结了这个项目是在用正在消失的行为运作一个元展览。这是一种隐秘而扭曲的制度反思。它像一块威尼斯的碎片形象。它像一个精神错乱版本的西班牙。
新旧门洞交叉处
西班牙馆局部空间概览
最后
四处墙体在威尼斯所涉及到的地点
如果将充满想象力的第59届威尼斯艺术双年展看作一整个大展馆,这四处不同材质的墙体,表达着不同地区对当今社会局势的态度,或寻求本质、或揭示历史、或混沌、或纠正。随着信息过度负荷,相比眼花缭乱的表面功夫,观众的审美更倾向于承载纯粹理念的表现力。展览也不仅仅在于艺术家的自得其乐,而关注于艺术作品与现实环境更紧密的联系。
冀雅琼,2022年5月,威尼斯
图片(特别标注版权的除外)来源:
预展现场资料和好似飞行建筑设计事务所
作者
冀雅琼
冀雅琼出生于山西太原,本科毕业于伦敦中央圣马丁学院。雅琼在2017年于北京创办好似飞行建筑设计事务所并任主持建筑师,她在工作中以开放的心态进行多元实验项目实践,认为遗产建筑改造中对理论和技艺的研究更需要被重视,目前她在威尼斯建筑大学的遗产建筑领域进修。
冀雅琼是2020年俞挺老师年度推荐的青年建筑师之一,详见雷锋报道:《俞挺说,他看见了10+ 神奇青年建筑师》
好似飞行作品《失衡针 The Unbalanced Needle》2021,上海
好似飞行网站:http://www.housefiction.com/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