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jianshe能
母亲节是一个女性的节日。在这个节日里,商家和资本会告诉你,要爱母亲,要宠妈妈,女人更要爱自己宠自己,方式只有一个就是买买买。所以母亲节也是消费主义泛滥的时候,消费主义就是为女性挖的第一个大坑【4】
今年母亲节,我想以母亲和女性的身份聊聊什么是真正的为女性好,为女性为母亲们赋权。
01 
什么是消费主义?
消费分为两种,一种是你需要它,一种是你想要它。
如果消费不再是满足实际需要的一种手段,而成了目的本身,因为想要而消费,为消费而消费,把自我满足和快乐放到第一位,就是消费主义。它追求的是消费的“奢侈性、新奇性、炫耀性,和缺少节制性“【1】。
女性是消费主义营销的主要目标。针对女性灌输的消费主义,可以渗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不止女性自己用的东西。因为女性通常承担着家务和养育孩子的责任,也就自然承担着为家庭和孩子采买的责任。
资本不会放过挖掘女性消费潜力的可能。
担任了母职的女性,可能以更隐蔽的方式被消费主义陷阱操控,把大部分欲望转移到孩子身上,更加狂热的消费儿童和家用品。
高端的童装、玩具、母婴用品打着北欧风,极简风、ins风的旗号,用可爱软糯的设计,引导女性消费者看重外观,满足展示欲,催赶城市女性消费升级。而且儿童消费品淘汰更替更快,更能满足消费主义倡导的不断购买。
02 
消费主义是即时满足
消费主义就相当于婴儿的安抚奶嘴。它是一条通向快乐的捷径,可以瞬间带来满足感,却把我们的注意力从真实的、重要的问题上转移。
现实中存在很多女性生存的困境,女性需要像男性一样在职场上辛苦打拼,甚至要比男性付出更多代价去平衡事业和家庭,还要冒着被性骚扰,生育期间被淘汰的风险,才能在职场获得一席之地【1】。
但消费主义把这些残忍的真相都藏起来,告诉你靠穿衣打扮就可以在职场平步青云,靠花钱变美就能实现男女平等。
这听起来当然很美好,也更具有吸引力,但很多有价值的事情都需要毅力和能力才能做到,比如,进行艺术、文学创作,追求职位升迁,提升业务水平,深造学习、从事商业活动、创造经济价值等。
消费主义会大量消解女性的这种毅力和能力,可以说买买买就是心理鸦片,不仅容易上瘾,而且消解意志【4】。
消费品还会对女性构筑虚假的社交价值。你会看到女性晒买到的各种东西,闺蜜之间经常交流又买了什么,但很少看到男性这么做。因为真正占据着资源和特权的主体不需要物质媒介来进行社交,他们的社会地位、政治资本、财富积累本身就是社交媒介。消费品带来的社交幻觉让女性放弃追求真正的社会资源【3】。
消费品还会构筑虚假的情感价值。有段时间,我去一个地方旅行,总喜欢逛当地的小商店,淘一些合心的小东西。这种愿望一度超过了看风景,真正了解我去的那个地方,和其他一切的愿望。
后来我分析自己,应该是通过在当地买东西这一行为让自己觉得跟那个地方产生了情感连结:“我没有白来,因为我在这儿获得过满足感“。消费品带来的连结幻觉,让人放弃需要通过学习才能追求到的真正连结,比如了解一个地方的历史,人文,文化。
03
消费主义给女性独立的假象
自媒体时代兴起了像Papi酱、咪蒙、ayawawa这样的消费媒体。她们的营销套路是:“只要你买了这个化妆品就可以成为美丽而独立的女性”、“女性只有做到以下几件事才能变得坚强美丽”、“真正优雅的女性必备的化妆品”【2】。
女性在婚姻、两性关系里的欲求长期被压抑和忽视,消费主义正好利用女性解放欲望的诉求,让女性产生通过消费获得解放的幻觉。
让物质去代表阶级,那拥有更多的物质就能给人跨越阶级的假象,让我们以为掌握了经济能力和消费能力,就可以改变性别不平等的处境。买贵的东西就是财务自由,买了超出经济实力的奢侈品就实现了阶级跃迁,花自己挣得钱,就代表过着“独立女性”的生活方式【3】。
这些都虚假的满足了自我实现、自我认同和身份构建的需求。因为如果习惯了“月光”, 买包、买衣服,而不是为将来储蓄和理财,就可能会失去投资、买房、进行养老计划的资本,而这些才是影响生活质量的关键【1】。
04 
消费主义制造单一审美
广告是商家刺激消费的重要手段,广告的推广极大的依赖感官刺激,所以也就强势制造着单一的审美。所有人都应该这样瘦,这样白,这样没有皱纹。身体就是消费主义欲望的主要载体,不断强调身体的视觉效果,观赏价值,就会让身体变成一个单一标准的审美符号【2】。
父权结构下,这种符号化主要针对的是女性。男权文化规训女性要重视身体价值,也就是长相、身材、年龄等生育功能和观赏作用,而不是社会价值,比如学历、职业、收入、社会地位等。
这样做的结果就是,我们越来越忘记了身体的最大功能是为我们本人服务,它的第一属性是实用性,帮我们完成自己需要做和想做的事。女性被物化成一个可以被凝视的客体,女性的个体性和主体性就逐渐消失了【4】。
所以,与消费主义随之而来的是挖给女性的第二个大坑:容貌焦虑
05
消费主义制造容貌焦虑
消费主义给自己制造了一个完美的逻辑闭环:你之所以感到焦虑、不安,是因为你还不够强,不够好,不够美。你只要购买我们的产品,就能够强够好够美,一切问题就都解决了【1】。比如,这件衣服显瘦,那个护肤品美白。
这个逻辑主要针对女性,制造对肥胖的恶意,对衰老的恐惧,给没有焦虑的人制造焦虑,让焦虑的人更加恐惧。
恐惧,尤其是对恶意、被拒绝的恐惧是人类最难以忍受的情绪之一。为了消除恐惧,理智很容易就会被侵吞。
所以制造恐惧也是政治家拉选票,或者说任何有话语权的一方制造影响力最重要的手段,毕竟谁掌握了恐惧,谁就控制了人类。消费主义就是文化和工业联合起来,通过制造焦虑和恐惧,不断制造虚假的需求,让人们不断追求各种消费品,再来完成虚假的满足感。
但是,这种满足感转瞬即逝,掉进这个逻辑闭环,就成了圆形笼子里的小仓鼠。为了缓解焦虑购买产品,产品带来暂时的缓解,或者缓解的假象,只有不断消费,不断寻求缓解。
消费主义是资本的产物。资本的本质是势不可挡的逐利,逐利的过程根本不在乎女性本身的利益,只会强势碾压女性的权利和自主性。经历生育做了母亲的女性,不免经历身材身体的变化,面对容貌焦虑也更脆弱。
06
如何对抗消费主义和容貌焦虑
看清了资本为女性挖的两个大坑,母亲节,女性自己的节日,你还愿意随波逐流、躺平任操吗?我坚持用躺平任操这个粗俗的词,因为消费主义和容貌焦虑就是对女性、对母亲的精神强奸。
买东西前可以先问问自己,是需要还是想要?家里有类似功能的东西吗,可以淘汰掉一件吗?如果有,又淘汰不掉,说明你在满足购买欲望,而不是满足实际功能。
对抗消费主义,我希望我们都记得,物质不可能填补内心的空虚和匮乏,它带来的快感转瞬即逝。人需要精神追求和意义感来获得长久的满足。
不要让消费成为你管理情绪,排解压力,处理关系,获得成就感等等问题的唯一答案,人生中真正的困难,生命里真正需要追问的东西,从来都不是消费能够解决的【1】。
装扮自己可能会让人喜欢,但不会带来真正的尊重和敬佩。追问自己的价值和人生的意义是一条很苦的路,但每个女性都有这个潜力,不要让这种能力提早萎缩了【3】。
作为社会的一员,我们要成为公民,而不是消费者。坚定我们作为人的主体性,呵护我们对他人的同理心,多去建立人和人的连结,而不是人和物的连结【1】。
对于容貌焦虑,我生产之后再难回到以前的身材。我想提醒自己和跟我有相似经历的母亲,或者曾经减肥瘦下来又胖回去的朋友,我们可能会经历一种失去感,迫切的想回到最瘦的时候。但你回忆一下,你最瘦的时候,你就对你的身体完全满意,毫不挑剔吗?
很多人在最瘦的时候也没有停止过批判自己。因为这就是消费主义塑造容貌焦虑的本质,它要让不管身体处于何种状态的人都感到焦虑,然后被焦虑驱使着去消费。如果不跳出这种思维,不管你的身体什么样,你都不会感到平静满足。
而且对很多有过减肥经历的人来说,最瘦的时候也是因为过度节食和过量运动,精神和身体状态最差的时候。我们要学着重新找回自己的主体,重新掌握自己的生命质量。我们要接纳自己,而且要接纳就接纳现在的自己,不是再瘦多少斤之后的自己【4】。
如果追求单一审美,那总会有更年轻更符合那个审美标准的人出现,再怎么追求,我们也很容易被别人替代。那我们作为一个人,独一无二的存在又体现在哪呢?
辣目洋子没有符合大众审美的外表,但她的演技那么精湛,又那么自信幽默,灵魂里散发着多么芬芳的魅力。她说,“如果想找个漂亮的女演员,随便一抓一大把,但想找个丑得有特点、有自信、会搞笑的女人,就我一个。我不美,但仅此一个,绝版了。”
李雪琴也没有瘦成筷子的身材,但她不仅在脱口秀中展现了让人震撼和佩服的才华,更可贵的是,她说希望自己能成为美的标准:”如果大家想到我,第一时间想到的是美女,那么这个世界上的审美就多元了,受到外貌困扰的女生就不会再困扰了。” 
这样的格局,不仅自己跳出了单一的审美标准,而且心怀天下,怀揣着所有女性共同的困境。
有人活到生命的最后一天也没能跟自己的身体和解,虽然对自己感到平静和满足是每个女性本来就应得的幸福,但也要注意别过度苛责女性本身。个体的观念在多大程度上可以不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取决于个体有多大程度上的特权,但总的来说这对改变整个社会结构没什么作用【1】。
消费主义和容貌焦虑这两大陷阱在性别不平等的语境下,对女性权益有着更大的破坏力。但我们也要清醒,性别不平等这种结构性问题,没法依靠女性个体们去“自立自强”来解决【3】。辣目和雪琴都有着自己独特的美,并且用很大的勇气和智慧发现和拥抱了这种美。但她们还是撼动不了资本、父权结构和女性身体被审视的地位。
希望我们每一个都能早点拥有对自己身体完全满意接纳的体验,从这一刻就开始。同时,更应该追求的是,从权力的最上层,时尚界、商业、媒体、大众传媒等掌握话语权的源头就颠覆现在的权力结构。
母亲节,也许给母亲最好的礼物,就是对畸形女性审美的觉察,对消费主义的警惕,重新找回母亲和女性的主体性,支持她们追求对她们本人来说重要的东西。
参考文献
1.买买买正在毁掉中国女性?| “当消费主义遇见女权”活动文字版,米米亚娜,2019-12-19,Matters 网, https://matters.news/@Nikko/15131-%E4%B9%B0%E4%B9%B0%E4%B9%B0%E6%AD%A3%E5%9C%A8%E6%AF%81%E6%8E%89%E4%B8%AD%E5%9B%BD%E5%A5%B3%E6%80%A7-%E5%BD%93%E6%B6%88%E8%B4%B9%E4%B8%BB%E4%B9%89%E9%81%87%E8%A7%81%E5%A5%B3%E6%9D%83-%E6%B4%BB%E5%8A%A8%E6%96%87%E5%AD%97%E7%89%88-zdpuAr1XBvYWoEEAFVmYxTYiPa7Rc3EScqviGPuCyC5AdXcgz
2.当消费主义遇见女权,陆贽,2017-05-27,知乎网,https://zhuanlan.zhihu.com/p/27147776
3.消费主义女性饱受诟病背后,谁在重构社会理想男性气质?戴桃疆,2018-06-08 12:18,澎湃新闻网,
https://m.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162475
4.女权主义与消费主义水火不容吗?| 三八节放送, 吕杨鹏,2021-03-18,
作者简介
+
杨珏梅
一点教育研究院特邀高级研究员,美国北达科他大学心理咨询博士,密西根大学心理咨询中心博士后、资深心理咨询师、国际学生咨询主要负责人,密西根大学心理咨询专业博士生督导。长期专注于家庭、儿童与青少年的心理治疗工作。

擅长领域:运用辨证行为治疗、自我关爱治疗、接纳与承诺治疗、多理论整合治疗等方法对抑郁症、焦虑症、情绪管理、压力管理、饮食紊乱与身材焦虑、亲子关系问题及心理危机的干预与预防。
排版编辑:小美
图片来源于网络
推荐阅读
扫码关注我们
转载请后台联系,侵权必究
谢谢在看,点赞,留言👇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