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准大学生们分享:上大学前的准备
(“特立方思想实验室”出品)
作者简介: 
钟声,清华大学老师,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副秘书长,高等教育专家
我个人经历了教育的不同阶段,从小学一直念到研究生。工作中又看到听到当前大学生、研究生的一些具体情况,结合个人的思考,今天与大家一起来聊一聊大学阶段开启之前,准大学生们该做好哪些功课,以能够让自己的大学生活过得更加充实、更有收获、更有意义。
获得本文精华内容,可扫描下方二维码观看公益视频宣讲:
大学你准备好了吗?清华大学教育专家讲”开学第一课“
点击下方链接,阅读本文(上)部分:
第三个话题:
用好黄金80天扎实推进质的转变
上大学后,与中学阶段相比,学生要有几个重要的转变。这些转变都是实质性的转变,是由中学生与大学生年龄段的不同、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的不同决定的。
在上大学之前,大学新生们要对这些即将发生的质变做好必要的准备,这也是我们提出的“黄金80天”中要完成的最重要的内容。
所谓“黄金80天”,是我们对高考后到上大学前这个80多天的时间段的一个形象的说法。
80天是这么算的,高考是6月10号结束,大学开学按9月1日算(当然,有的早一些,有的晚一些,不都是这个日子),这个间隔就是80天左右。
如果把大学阶段比喻为人体的头部、把中小学阶段比喻为人体的身体,那么黄金80天,就相当于人体的脖子部分,连接着身体与头部,通络着神经与血脉。
脖子对人体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人们往往对脖子不够重视。一种常见的现象是,有的人化妆只化脸部,不化脖子,这样的话,脸化得再好看,身上穿得再华丽,看上去都是不协调的。
当然这是表面上的现象。实际反映出的问题是,人们对于不同人生阶段的规划衔接存在盲区,高考后上大学前这个时段,就是很多家庭和考生的规划盲区。
正是因为这个盲区的存在,导致很多人失去了运用这个十分短暂同时又十分关键的时段,对上大学需要考生和家庭发生哪些质的转变,有一个更清晰的认识和判断,从而为更好地上大学做足思想准备,进入大学后尽快地适应大学的学习和生活方式。
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这个80天,甚至比黄金还要金贵,更加需要珍惜。
那么,这些要发生的质的转变,都包括哪些内容呢?
第一,学生从被管理向自我管理的转变
中小学的时候,学生在学校、老师、家长等方面的管理和安排下,按部就班做这做那,吃喝拉撒睡,坐卧行走说,都有人管着,无论你有没有独立性,都是在这个大的框架里学习、生活。
有很多同学衣服不会洗、被褥不会叠、家务不会做。我曾亲眼看见过,大学新生报到,父母帮着在宿舍里铺床。
清华大学甚至向新生倡议过,独立到校报到,不要家长送。现在甚至出现了家长陪读的情况。
而且不只本科生如此,研究生中也有类似现象。
上大学,就不一样了,几乎没人管你了,甚至可以说,大学生活的一切都得靠你自己了。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培养独立性,做好自我管理,是大学生的第一门必修课。18岁啦,成年人啦,该独立了。
这种独立,主要体现在不再一味依赖,不再一味迁就,不再一味附和,不再一味因循,要有自己独立的思考和见解,要有自己独立的人格和精神,要有自己独立的意识和能力。
做好自我管理,包括:
(1)做好目标管理
高考前,很多考生和家庭把考上理想的大学作为奋斗目标,这完全正确。必须得这样。应该说,绝大多数的家庭和考生,这一目标都是十分明确的。
但考上大学之后,目标应该是什么,找个好工作,去个好城市,找个好对象,求个好前程,好像都可以,但这些目标都没有那么具体,都有些模糊,有明确清晰目标的家庭和考生,大多数是少数。
之所以这样,原因是多方面的。
比如,有人说我国的高考选材,仍或多或少带有传统的科举取士的基因,只要考上就行了,考上以后就不管了。这一说法是有一定道理的。很多人考上大学后,就没有明确具体的目标啦。
还有一个原因,不少人认为大学应该比高中轻松,时间也自由安排啦,不用那么整天点灯熬油辛苦地做题啦。
要知道,这是一个极其错误的判断。大学绝对不应该比高中轻松。
首先知识上更深更难了,学习的节奏更快且多变了,很多课程讲完就考,考试只有一次,不及格再考就是补考了,这跟高中考多少次都没关系可不一样。
我的大学同学曾说,大学的一次考试就是一次战役,打败了,没有重来的机会。
其次,大学除了学习外,还有很多其他的培养目标,也会占掉学生很多的时间和精力。这种认为高中很辛苦大学该放松一下的想法一旦形成,就会干扰到上大学后明确具体目标的制定。
时间飞快,转眼就放松到了大学毕业,才发现自己连真正想干什么都不知道,该找工作、该考研、该出国留学,都不太清楚,好像怎么着都行,实际上是怎么着都不行。
不要以为这种现象只在本科生专科生中存在,在硕士博士毕业生中,也不少见。博士毕业不知道自己该干啥想要啥的也不在少数。
这一点,不分名校非名校,成绩好成绩不好,哪里都有目标不清晰的。很多研究生毕业漫天撒简历,各行各业都申请,钓到谁是谁,这就是典型的目标不清晰。
还有一个原因,也许是更重要的原因,就是很多的同学、很多的家长缺乏制定一个明确清晰目标的能力。前两个原因,实际上是在态度上不重视明确清晰目标的制定,这一条原因,说的是缺乏制定明确清晰目标的能力。
也就是说,没有一个明确清晰的目标,原因是态度上不重视,能力上有欠缺。
制定目标的能力,取决于人的见识和格局,是要靠长期积累的,如果中学以前这方面的积累不足,大学阶段就要更加重视啦。
总之,上大学后务必要做好目标管理。目标是方向,目标对比跑得快更重要。定个大目标,分解成多个小目标,有的放矢,有效发力,一步一个脚印地去实现。
当然,目标也不是不能调整,只是调整后的目标也应该是明确清晰的才行。
(2)做好时间管理
围绕目标,按学期制定计划,并分解到每一周甚至每一天,一步一步去实施,别糊弄自己。市面上有很多时间管理的书,可以找来参阅一下,制定自己的时间管理方案。
时间管理当中,闲暇时间的管理十分关键。一个人能够取得多大的成就,很多时候取决于你业余时间在做什么。
(3)做好健康管理
坚持一项运动,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控制体重,保护视力。
这里多说几句,安徽有一所高校,合肥学院,他们的体育教育采取俱乐部制,每个学生都加入至少一个体育俱乐部,例如足球俱乐部、街舞俱乐部等等,旨在培养、提高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和“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非常有特色。
如果有大学能采取类似的形式或者开发一款友好的健康管理小程序,将是非常棒的做法。
(4)做好知识管理
学生的首要任务是学习,大学生要搞好学习。
学习不只是课内的,更多的是课外的。
要安排好时间,多读好书,书是读书人最好的朋友,要多多汲取书中的知识营养和精神力量。一个人的儒雅风度和书卷气,就是靠一本一本的好书摞起来的。
(5)做好言行管理
病从口入祸从口出。一定要管好自己的嘴,管好自己的手,管好自己的腿,做到嘴稳、手稳、脚稳,别乱说,不能得着什么说什么,别乱拿,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别碰,别乱走动,不该去的地方别去。
特别是别在微信群、朋友圈无所顾忌地发东西,一是费时间,二是惹麻烦。年轻人有好奇心是好事儿,但好奇心最好用在学习上研究上。
(6)做好爱好管理
爱好是什么,这里不用多说啦。当然,爱好有好的,也有不好的,不好的叫不良嗜好,比如沉迷电子游戏。
我们这里要说的是,培养自己一项健康的爱好,在爱好这个方面,使自己成为一名专家,而不是叶公好龙,一知半解,让这个爱好成为你一生的好伙伴。
现在的大学生朋友,可能多数都有一项或几项文体特长,但特长不一定是爱好,如果特长就是爱好,那再好不过;如果不是,那还要培养一项真正的爱好,就是那个不吃不喝也要去做的健康的有价值的事情。
苹果的产品——手机、iPad、电脑,很受消费者的欢迎,大家知道其源头在哪里吗?
苹果的创始人史蒂夫·乔布斯在斯坦福大学毕业典礼上的演讲中提到,"因为我辍学了,所以不需要上基础课程,我决定去上书法课。书法课上我学到了衬线和无衬线两种字体,以及如何改变字母间的间距使其好看。书法很漂亮、很有历史感和艺术气息,我深深被书法迷住了。"
乔布斯说自己非常喜欢书法。作为一个辍了学的迷茫青年,那时的乔布斯根本没想过书法课能给他的事业带来什么帮助。
谁也不曾想到,他后来从事IT行业,把在书法课上学习到的艺术理念带入到苹果的产品设计中,也正是这些艺术标准的设计让苹果有了第一批"死忠粉"。
乔布斯后来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学书法,证明了一个道理:灵魂一定要飞翔。"从一个喜好,到灵魂的飞翔,乔布斯为我们演绎了最精彩的人生,为我们带来了最惊喜的产品。
总结一下,从习惯了做一个被管理者,到要做好自我管理,这是考生和考生家庭要经历的第一个质的变化。在上大学之前,一定要对这一点有充分的认识和准备,大学新生们要从做好身边的日常事务开始(比如洗衣、做家务、体力劳动、坚持运动、搞好个人卫生),锻炼自我管理的能力。
自我管理做不好,也管不好别的人和事儿,管不好自己,也别想着管别人,小学生要当班干部,还需要自己某方面是别人的榜样才行啊。管好自己比管理别人更重要。
以上讲到的自我管理的方方面面,其实也包含了自制、自控和自律。自我控制力、律己力,是一个人核心竞争力的基础和前提,没有自控和律己,你的高超才华、澎湃激情,可能会成为炸毁自己的炮弹。
关于自我管理,就先说这么多。接下来我们聊聊第二个要发生的质的转变。
 NEW TERM
第二,学生从吸取者向贡献者的转变
从向家庭、学校、知识吸取营养,转变为向家庭、学校、知识作贡献。
中小学阶段,学生未成年,家庭承担着抚养教导孩子的责任,学校承担着培育指导学生的责任,学生作为求知者,向人类的知识宝库吸取知识。
综合来说,学生是一种吸取者的角色。当然,这里的吸取者没有任何贬义,毕竟培养人是需要投入的。为了学生的成长成才,国家要投入、社会要投入、家庭要投入、学校要投入,这是非常正常的逻辑。
上了大学,学生的吸取者角色还要持续一段时间,但如果持续过长,那就不免有些低幼啦。大学阶段,学生一定要完成从吸取者向贡献者的转变。
所谓贡献者,就是为家庭、为社会、为知识作出贡献。
首先,为家庭作出贡献
这里不是要你去挣钱反哺家庭,而是要你对家长对亲友多一份理解,多一重感恩,多一些关爱。
过去,都是家庭在支持你,现在需要你给予家庭更多的的支持,你的理解、你的感恩、你的关爱,将使你的家庭更平衡更和谐,从过去倾向于单方面付出转变为双方面付出。
对家庭的理解,体现在家庭有多大能力就办多大的事情,不要过高消费、不要攀比、不要去做家庭支撑不了的事情,如果要做,自己挣钱或者争取别的支持去做,不要向家庭提出父母承受不了的要求。
对家庭的感恩,体现在对家庭愿望的尊重,知子莫若父,父母希望子女向哪个方向发展,终究是有一定道理的,不要以为上了大学独立了,翅膀硬了,父母管不了了,就不听父母的了,他们的建议和希望永远是你最有价值的参考。
当然,父母也要开明,不要太固执己见,毕竟孩子的生活是他自己的,要相信孩子的判断,支持孩子的决定,这样也能尽早帮助孩子成长为一个负责任的人——自己做决定,自己承担后果。
对家庭的关爱,体现在日常多与家人交流沟通,多分担家庭事务和责任,要开始学着做家里的梁柱,而不是一个寄居者,缺钱了才给家人打电话,想要多消费了才对家人有笑脸,这样做,没前途。

其次,为社会作出贡献
念中小学,做一个好学生就行,社会不要求你为社会作出啥贡献,因为学生年龄还小。
念大学就不同了,虽然你是通过高考进入的大学,是靠勤奋和努力取得的成绩。但不要忘了,大学是全社会共同努力共同协作办起来的,国家有大量的投入,社会有大量的投入,家庭也有大量的投入。
大学生作为青年人中的佼佼者,是被寄予厚望的。正如梁启超先生《少年中国说》所讲,“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
当然,为社会作出贡献,并非是要求大家像工作了人那样去工作,作贡献,而是希望大家的语默作止要有大学生的风范和精气神,不只是像个大学生,要真正是个大学生,在修为上行为上都要做好做到位,不负社会对大学生的期望。
第三,为知识作出贡献
过去是老师讲啥你听啥,老师布置啥你完成啥,学有余力的找些课外的资料来补充强化。总体来说,都是作为求知者在吸收知识,受着人类知识的滋养。
从大学阶段开始,特别是到了硕士、博士阶段,你应该从一个知识的吸收者转变为一个知识的贡献者,就是说,从大学开始,你有了创造新知的责任。
创造新知,首先要敢于质疑。没有绝对的真理,否则就不会有牛顿定律,不会有量子力学,质疑促进科技进步,新知一般总是通过对旧知的颠覆建立起来的。
如果人类不敢于质疑,把一切都奉为天意,社会就不会进步,而是要永远停留在蒙昧蛮荒的时代了。
质疑,不等于怀疑一切,更不是胡乱猜疑,而是要学会批判性思维,用科学的逻辑和方法,推演已有的结论,找出其中的不足和缺陷,从而完善它或者颠覆它。
关于批判性思维,时间关系,就不去多讲了,大家可以找一些相关的资料来了解一下。
创造新知,还要勤于学习。如果不知道旧知是什么,也就谈不上创造新知,把旧知吃透了,才有可能发现其中的不足和缺陷,因此一定要沉浸式学习,真正钻进去,深入进去,看个真真切切。
同时,要切实掌握科学的方法和方法论,遵循科学逻辑,收集新的材料,这样才能有根有据有理有节地对旧知动手术。
创造新知,切勿哗众取宠。名利心太重,容易进入这个误区,希望大家不要这样。
前辈们曾告诉我,终其一生,谁能改变教科书上的一个字,就是很大的成就了。确确实实,创造新知绝不是容易的事情,更何况,还有布鲁诺等的悲惨遭遇。
但是,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念着创造新知还是很重要的。这里举一个例子,我们学历史的时候,书上讲过封建社会的政策“重农抑商”,对吧?我不知道现在是否还这么讲。
其实,你仔细琢磨一下,“抑制商人”八九不离十是肯定的,封建皇权担心商人的投机和流动对他的统治构成威胁,所以要“抑商”。
我们的问题来了,“抑商”就一定“重农”吗?其实是未必的。封建皇权同样担心农民的流动导致社会动荡权基不稳,所以他们更多采取的是“固农”的政策,让农民固守在土地上,而不是所谓的“重农”。
当然啦,与“抑商”相比,说“重农”似乎也无不可。那么,我们是否能把教科书上的“重农抑商”改为“固农抑商”了呢?
大学生要从对知识的一味接受,向对结论敢于提出质疑转变,逐步完成自己从一名学生向一名专业人士的转变。
第三,学生从追求好成绩
向做有故事的人转变
作为学生,成绩好固然可喜。做一个好学生,当然应该成为努力的目标。不过,这里我想说的,做一个有故事的人,则更值得称道。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见万种人,经万般事。多读好书,勤走好路,善交好人,真做好事,成为一个有故事的人,你成长得会更好更快。
时间关系,我不多讲了。今后有机会再分享。希望同学们将来成为有故事的人。当然,我要提醒一下,这一点千万不要刻意为之,不要强求。成为有故事的人,这一点不是必须的。
第四,学生从追求总分
向特色发展的转变
世间万物,五光十色,社会生活,丰富多彩。特色是存在的依据。人的特色发展,更有价值。
高考比总分,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因为僧多粥少,同样的原因,高考试题答案标准化,难以个性发挥,似乎不太符合选拔人才的需要,因为真正的人才,多半都是个性鲜明的。
大家经历过了比总分的高考比拼,大学里还要经历比总分的学分绩竞争,因为涉及到奖学金的评定,免试推荐读研资格的竞争,完全放弃总分的比拼,似乎是不可能的。
但你心里一定要清楚,一个人的成就,不是在和别人比总分的过程中形成的,而是在你发挥自己的优势和长项后取得的。虽然不能对总分置之不理,但一定不要被它牵着鼻子走,盲目从众,盲目跟风。
要积极主动地强化自己的优势,做长自己的长板,弥补一下能够弥补和必须弥补的弱项,突出自己的特色,特色发展,特色成长,为世界贡献一个独特的你。
以上是我分享的四个方面要发生的质的转变。
很多人没有完成好上述各方面质的转变,没有把大学上好,后来的人生也很平淡,以至于高考成为一生最大的成就。越是名校,这种现象越令人惋惜。
结束语
预祝你的大学生活更美好!
几个月前的一个清晨,我看到一群大学生,大概有七八十人,列着整齐的方阵,应该是在训练,我听见他们喊着响亮的口号,他们喊得是:“不要让高考成为一生最大的成就”。
听到这个,我心里真是五味杂陈。这个清晨的情景,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在我心中久久挥之不去。
今天,我来与大家分享我的一些体会和建议,跟这个清晨的经历,有很大的关系。
大学阶段,是一个人一生最美好的时光。经历过的人,可能很多人都有没有发挥好的遗憾,也产生过重来一次的念头,并相信自己一定会把大学生活过得更好。
当然,这是不可能的,历史无法重来。但有一点是可能的,就是我们把自己的体会和感悟分享给后来念大学的同学们,你们可以把大学生活过得更好。
今天我就分享这么多。谢谢大家!
排版编辑:小美
图片来源于网络
推荐阅读
扫码关注我们
转载请后台联系,侵权必究
谢谢在看,点赞,留言👇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