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各位晚上好~
昨天因为拿到ONS最新一期Long Covid数据集实在太晚了,
所以《论持久战(Omicron特别篇)》这篇文章写得比较匆忙~
出现了一些笔误,
还有一些地方的来龙去脉没完全讲透。
所以昨天的删掉吧,今天咱来扩写重发一遍。
顺便由衷感谢知乎老铁、学霸@dreamerchen老师的宝贵指导意见!

各位,前几天咱写了一篇《论,持久战》,
主要论点是想说:
由于新冠病毒超高的人群罹患率,及无休止的频繁重复感染
于是,所有在感染后大概率或者小概率发生的不良结局,
但凡在全人口层面的恢复速度慢于新发/复发速度,
就一定会逐渐累积,
直到最终构成全人口层面的永久负担。
(就如同小学奥数的水池问题一样)
所以说,当水池最终满溢、
当全人口层面的永久负担最终成型,
就是人类不得不集体回头、被迫转而采取清零行动的时机。
这一天虽然漫长,但并非看不到尽头。

在此之前,全球少数仍在坚持清零策略的地区,
需要坚定打赢持久战的信念,
一边隔岸观火,一边为人类保存最后的阴性对照组。
这篇文章发出来之后,
果不其然收到了不少的质疑、谩骂和冷嘲热讽~
下面节选一部分,各位权当看个笑话吧:
——请品鉴(可能需要点开大图):

——以及:
——又以及:
咱帮上面几位朋友总结总结啊:
Omicron就是Mild! 
Omicron的后遗症,能算后遗症吗!
流感都不如的玩意儿,有啥资格谈不良结局!
嘿嘿嘿,
那么今天咱们就拿着最新出炉的数据来看看,
Omicron到底有没有后遗症?

水池困境到底有没有被打破?
全人口层面的永久负担会不会最终成型?
各位,说到新冠病毒感染的不良结局,
市面上有这么一个堪称宝藏的数据集~
——请品鉴:
翻译成人话:
英国新冠病毒感染后持续症状的流行率数据集
简而言之,从2021年6月份开始,
英国国家统计署(ONS)每个月都要搞一次确诊病例持续症状抽样调查,
样本量大概三十来万人左右。
ONS根据这每个月三十来万人的调查结果来搞各种建模,
最终估算出一个全英范围的持续症状流行率(prevalence of ongoing symptoms)。
解释一嘴啊:
  • 从2021年6月4日第二期开始,ONS这套数据集就进入了雷打不动的月更节奏,这一点非常值得点赞;
  • 这套数据集的每期更新,都会统计截止上月的四周时间内的Long Covid流行率;

  • 比如说:2021年6月4日那一期对应的是截止2021年5月2日的四周时间内Long Covid流行率;而最新更新的这一期对应的则是截止2022年3月5日四周时间内流行率。
  • 每一期数据集更新都包含了12个子表,咱们今天主要看其中的Table 1(兼顾其他子表);
  • 各位感兴趣的话,强烈推荐自行去啃原表。链接如下:
https://www.ons.gov.uk/peoplepopulationandcommunity/healthandsocialcare/conditionsanddiseases/datasets/alldatarelatingtoprevalenceofongoingsymptomsfollowingcoronaviruscovid19infectionintheuk
——重点来了啊,请耐心品鉴:
以上是2022年4月7日最新更新的《英国新冠病毒感染后持续症状的流行率数据集》Table 1,
剪断截说,截止2022年3月5日的四周时间内
  • 全英Long Covid患病总人数约为172.4万,大约占了总人口的2.7%
  • 其中42.2万Long Covid的症状持续时间没超过3个月,换句话说就是后遗症发病的时间节点不早于2021年12月5日,再换句话说就是——这42.2万人的大部分是Omicron感染引发的Long Covid患者;
  • 作为对应,ONS自己也认为有33.4万Long Covid患者感染的是Omicron,和上一条基本可以相互印证;
  • 最后,“Extent to which Long COVID reduces ability to undertake day-to-day activities”(日常生活受到严重影响)的Long Covid病例数为32.2万

干巴巴的数字看着太辣眼睛
下面进入飙图环节。
首先咱把2021年5月起每个月的Long Covid患病总以及日常生活受到严重影响的病例数两项单独拎出来,搞了个合订本,也就是咱们的开局一张图~
——请再次品鉴:
以上纵轴左边是每个月的Long Covid总病例数(蓝色曲线);
纵轴右边则是日常生活受到严重影响的Long Covid病例数(橙色曲线)。
为了重点体现涨幅,
所以坐标轴有魔法,请明鉴。
如果不喜欢坐标轴魔法的话,下面还有ONS官方版本,
欢迎对比品鉴~
——当当当当:
这水池困境啊…
它硬硬的还在~
惊不惊喜意不意外?

——插播一张来自其他研究的图,颇为应景:
以上是帝国理工REACT研究项目的结果之一,
讲的是Long Covid发病后的持续时间~
(话说这个REACT项目也很赞,过几天有机会咱们单独八卦)
显而易见,大约三个月之后,

一大半的后遗症症状都会消失。
并且鉴于REACT项目的后遗症症状比较宽泛,略特异性,

所以实际恢复比例说不定比上表还要更高一丢丢~
但是……这有啥鸟用吗?
并没有~
虽然患者个人的后遗症症状多半会康复,

但是很遗憾,出水口水量小于进水口水量,

于是,正如ONS数据集所示,

Long Covid患病人数正在水涨船高,
已经涨到了全人口2.7%的程度。

来都来了,
咱们顺便品鉴品鉴这个数据集的其他一些有趣数字呗~
——比如说:
上图比较糙,简单表达一个意思就行,其中:
  • 每个色块的面积代表对应毒株流行期内每个月Long Covid患病人数
  • 其中原始株指的是Alpha之前的所有变异株(这个说法其实不太精确),流行期假设为10个月(2020年2月到11月);
  • Alpha的流行期假设为5个月(2020年12月到2021年4月);

  • Delta的流行期假设为7个月(2021年5月到11月);
  • Omicron的流行期则为3个月(2021年12月到2022年2月);

  • 另外有10.6万人对应变异株不明,这部分暂时刨除掉;
  • 请记住,接种疫苗可以降低约50%Long Covid风险,所以上图的Delta和Omicron制造Long Covid的实力,其实是已经受到疫苗限制的结果。
——再比如说:
以上是各款变异株导致的Long Covid分别对患者日常生活的影响程度,
  • 一目了然,Omicron对应的“严重影响日常生活”跟“稍微影响日常生活”的比例,几乎没有区别……
  • 有必要再提醒一句,接种疫苗可以降低约50%Long Covid风险,所以上图Delta和Omicron导致的Long Covid似乎比原始株或Alpha略轻微一些,但这很可能是疫苗的功劳。
——又比如说:
如上图,截止3月5日的四周时间内,只有5%的Long Covid患者在急性感染期住过院。
(换句话说就是,轻症照样会悲剧~)
——还比如说:
如上图,25到69岁遭重了……
(需要自行结合英国年龄构成品鉴)
——继续比如说:
以上是英国各职业Long Covid发病风险排行榜,
简单来说,
越核心的岗位越遭重……比如:
  • Social Care(诸如养老院护工那一挂)高达3.21%
  • Teaching & education(老师们)高达3.02%
  • Health care(医护人员)则高达2.78%

接下来,引用学霸@dreamerchen老师的话来个太长不看版的总结吧:
随着omicron感染人数不断增多,以及BA.1/2等各种变异株的不断肆虐,omicron带来的后遗症人数会继续累积;
不仅仅是Omicron感染后的死亡人数(绝对值)已超过Delta,后遗症的新增人数和现存人数也即将超过Delta;
且(Omicron后遗症)对日常生活影响程度的分布,与delta相比并无显著差异;然后疫苗对后遗症的效果也……(英国是高接种率国家);
深刻诠释了拍老师说的,只要感染速度足够快,后遗症消失速度(出水口)永远追不上新增的后遗症人数(进水口)。
——重要的图放三遍:


下面让我们顺便挖个坟,
欣赏欣赏某些打着“总是安慰”的旗号粉饰太平的“医学专业背景科普博主”的翻车现场吧~
——比如说,请品鉴:
最后,当各位躺平党仍然拼搏在简中互联网舆论战场第一线,
大力宣称“Omicron后遗症不需要过于恐慌”的关头,
躺平党背后的总司令部,却暗搓搓改了口径……
——请品鉴:

躺平党:MMP!敌在白宫!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