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桃蛋妈。
很多家长,包括桃蛋妈自己,都苦恼于娃缺乏学习动力。
桃蛋妈这代80后,小时候的学习动力,多是来源于对提升物质生活的渴望。
我通过当“小镇做题家”,来到北京,在这里成家立业。
但是我的两个女儿常让我发愁,她们现在吃穿不愁,对提升生活没有什么渴望。

其实这代小朋友接触掌握的信息量,比我们当年丰富太多。
就拿我家上小学五年级的大女儿桃蛋来说,她从小跟着我看了不少纪录片,《玄奘之路》《河西走廊》,这些纪录片让她对敦煌产生了兴趣,上上个暑假,她缠着我带她去了一趟敦煌。
她还很喜欢纪录片里的配乐,让我给她买了QQ音乐会员,平时边写作业边听。
但是她没啥吃苦精神,除了这些她感兴趣的,一到正经的学习看啥都嫌累。
如果我拿“好好学习将来才能过上好日子”来教育她,准会让她笑掉大牙。现在她对我的“吼叫”也逐渐免疫了,每次我气得不行,她啥事儿没有。
我的痛点,也许就是今天很多家长老师的痛点。
用我们上一代的动力理念去点燃孩子们的学习热情的时候,结果却并不如人意。
也许今天的孩子和几十年前的孩子们比起来普遍缺乏那种求知的渴望了。
教育问题从来不只是教育问题,它是社会问题的一面镜子。
今天这篇文章,是发表于《上海教育》的一篇好文,用区区2000字,精辟解释了“孩子为什么缺乏学习动力”,最后还给了教育界和家长非常好的建议,读完之后,让我对今后培养娃的方向,有了一些方向上的领悟。
这篇文章的作者郑朝晖,是上海教育界“鼎鼎有名”的人。
他是上海市语文特级教师,全国语文报刊协会课堂教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上海市中小学国学教育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上海市教育攻关项目主持人,上海市特级教师特级校长联谊会副秘书长,华东师范大学MOOC中心兼职教授,华师大语文教育研究所研究员,建平中学副校长。
郑老师这篇文章分享给你。

来源|一个教师的行走空间,发表于《上海教育》6月A刊
作者|郑朝晖
遇到不少家长对我抱怨,孩子缺乏学习的动力,督促孩子学习在很多家庭里就是一出迪士尼的“猫和老鼠”的活报剧。

这让我对于学习动力问题产生了一些思考。
很多家长都会用“将来的生活”作为诱饵或者当做恐吓,试图以此激发孩子的学习热情。
这在早些年还是很管用的一招。我还记得年轻时候到农村支教,村子里唯一一条用红砖垫成的路是通向村里的学校的,学校的大门上就是四个大字“书包翻身”。
我至今还记得那些孩子在课堂上那种如饥似渴的眼神——“读书改变命运”是那时候很多孩子学习的巨大动力。
但是当我们今天的家长或者老师还希望用这样的理念去点燃孩子们的学习热情的时候,结果却并不如人意。
老师们也觉得今天的孩子和几十年前的孩子们比起来,缺乏那种求知的渴望了。
个中原因其实是和现在的社会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01 物质欲望不再能激发学习动力
随着大家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基本的生活需求更容易得到满足,孩子们对于生活的压力几乎没有什么感觉。
再加上现代社会逐渐显示出日本学者所谓的“低欲望社会”的特点,年轻人对于真实世界的欲求越来越少,越来越有限。
一方面欲望越来越容易得到满足,一方面是物质欲望越来越有限,要想通过物质欲望的满足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恐怕真的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了。
02 宗法社会没落、代际关系淡化导致的责任感缺失
另一方面,随着中国社会结构的不断变化,原本的家族、家庭意识也在逐渐地淡化。
我们自然不能认为原本的宗法社会有多么好,但是在培养孩子对于他人(当然这样的他人意识,在宗法社会中也只局限于家庭与家族而已)的责任感方面还是有一定作用的。
而现在大城市中的孩子与家族的关系已经淡到不能再淡了,自然遑论对于家族或者家庭的责任了。而在家庭中,代际交流困难也日益显现。
父母对于孩子似乎除了学习之外,也很少再有别的要求;孩子与家长之间的疏离感也越来越强。
“像个陌生人了”,是很多家长对于现在孩子的普遍感觉。
03 过度保护导致的心智低龄化
第三个方面就是现在孩子心智普遍的“低龄化”。
网上有一位“网红”主播在介绍带货经验的时候,就直言不讳地指出,现在的年轻人“低龄化”,思维简单而直接。
好的方面是不世故,活得轻松,但是不好的方面就是持续关注能力和抗挫折能力弱。
我见过一个学习很不错的孩子,因为一道题解不出,狂摔文具,甩门而出的情形。
究其原因,家长老师在心智上对于他们的“过度保护”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孩子与其说是被“呵护”不如说是被“圈禁”在一个极其狭小的生活空间里,对于人性以及生活的丰富与复杂缺乏足够的了解。
这导致的结果只有一个,那就是对于已有生活的厌烦。
在他们的世界里“读书”(学习的窄化表达)是唯一的“正事”,也正因为如此,他们最讨厌的也自然就是“读书”了。
所以,现在不少孩子将学习看作是一种人生无法逃避的过程,“发奋学习”这样的观念在当今不少学生心中已经缺乏足够的心理动力基础。
这样的情形又与学生所在地区的物质生活水平密切相关,不过,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越是经济发达地区的家长对于教育关心程度和介入程度越大,但孩子们的学习动力却越弱。
04 教育行业应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所有这一切都告诉我们,教育如果不能谋求自身的彻底变化与发展,很可能就会走向自己的反面。
但这个问题,恰恰又不是教育行业内部可以解决的,这又牵涉到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这也是教育行业的特殊性所在。
因为教育直接面对的是被马克思称为“社会关系的总和”的人,更重要的是教育关乎人的心智、心灵和素养,这些都是个体发展的社会性指标。
因此,教育本质上是和生活实际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的,教育的发展就是教育本身与社会不断对话的过程。
所以如果我们不能从社会文化建设发展入手,单方面强调教育的改革,实在是一件勉为其难的事情。

05 家长可以做什么
基于这样的分析,我也希望学生们的家长可以更注重孩子的格局和眼界的培养,更有意识地让孩子参与到包括家庭事务在内的社会事务的分析处理中去,让你的孩子有更大的格局、更了解社会,也因此而更了解自己,同时更具有应对复杂情况和问题的经验和能力。
让学习与生活紧密相连,与自我发现与自我成长紧密相连,惟其如此才有可能真正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动力。
我们今天讨论的学生学习动力的问题,但是折射的却是社会发展的一个重大的问题。
如何让我们整个社会文化将“功利追求”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让每个人在社会中都具有更好地发展空间,让社会更尊重个体发展的自由,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思考的问题。


「牛娃成长记」更多好文:

《桃蛋妈对话北京高考第一名:我父母是现实版“白素贞”》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