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随着高考成绩公布,各省状元陆续进入大家的视线。
其实,去年桃蛋妈就近距离接触过北京市高考第一名。

她并不符合人们的想象。

传言“北京上清华只要400分”——她考了721分。
人们认为女孩学理不如男——她理科状元,化学满分,志愿清华计算机专业。
北京有句广为流传的学区口诀“海淀是丘陵,西城是高地,朝阳是洼地,丰台顺义是深渊”——她来自丰台。

一个极其酷热的北京夏日,桃蛋妈经朋友介绍,在北京丰台12中附近一家咖啡馆见到了她,19年北京高考理科第一名黄子晴
桃蛋妈对于上一个北京状元的印象,还停留在17年的熊轩昂上。
天之骄子,中产家庭,春风得意,侃侃而谈。
(2017年北京高考文科状元熊轩昂,因“我是中产家庭的孩子,现在寒门难出贵子”走红网络)
黄子晴却不一样。
18岁的她,个头比桃蛋妈高,齐肩中长发,白衬衫配天蓝色背带裙,戴着眼镜,腼腆,气质沉静,话不多。

(黄子晴)
她似乎没拿自己当“状元”。
爷爷爸爸妈妈都是清华北大毕业,她说自己考清华似乎是注定,考全市第一更像一个意外。明明碾压了海淀西城一路从小被“鸡”起来的各路学霸,提起家庭教育的秘诀,她却说,父母“不管也不问”
但无论如何,结果证明了,黄子晴是一个真正的「牛娃」
桃蛋妈自从前年开了「牛娃成长记」这个号到现在,做了很多吐槽有娃后生活的漫画,比如关于陪娃写作业、生二胎的,也写了一些深度的事件,比如跑路的星空琴行、不靠谱的北京夏令营等,跟大家探讨了不少关于孩子素质教育、安全教育的话题。
虽然我一直在文章中说,也许“成为牛娃”不是最重要的,我更希望每一个孩子都平安,健康,快乐地长大。
但是应试教育,尤其是高考,是我们大多数家庭、孩子,终要面对的非常重要的一役。一个家庭的快乐也不可避免地跟孩子的考试成绩相关。
黄子晴,无疑是应试教育这场硬仗的胜出者。

也许,她并不完美契合人们对于鸡血学霸的印象,也不能给大家提供一条特别标准的成功路径,但桃蛋妈希望提供另一种视角:
一个孩子是不是可以不用父母“鸡”就能长成学霸?是不是可以自驱?动力从何而来?
她的故事,代表了很多孩子成长中「不自觉」的觉醒,分享给大家。
以下是她的自述。


我爷爷是清华,机械制造专业,比较有年代感,我爸妈都是北大,爸爸数学专业,妈妈是日语专业。
每次有人知道了这事,都特别惊叹,然后我就跟他们说,不是不是,其实我们也不是全家都清北。我还有个哥哥,比我大两岁,在北理工。
(黄同学在朋友圈中晒猫)
我爷爷是福建那边考到北京的,爸爸这一代人就在北京出生生活。

我爸特逗,他是一学数学的,大学毕业的时候,他接到了一家日本公司的offer,然后跟我妈商量,俩人一拍大腿,不然就学个日语吧。
然后他就真的学会了日语,带着我妈一块去了日本。所以我也是在日本出生的。
3岁以前吧,我是在日本度过的,但说真的,一点印象都没有了。
日语我也不会,我妈曾经尝试过要教我日语,但那会儿我懒,加上拖延症,就放弃了。
后来,我爸妈回了北京,长大后我问过他们为什么要回国,他们说,是因为总放不下对故土亲人的思念和情怀。
现在我长大了,反而对日语有了兴趣,因为动漫吸引了我。

说到这个,我还是B站的大会员,能发弹幕的那种,常泡在游戏区、追番区,对了,我还喜欢逛鬼畜区。
(哔哩哔哩的鬼畜区)
今年考完,我第一件事就是去电影院看《千与千寻》。看动漫算是我放松的一种方式吧。

但是高三一年,我看得不多,为了学习,压抑了好久。考完以后,我只要听见别人推荐说哪部动漫好看,我错过了,我就赶紧掏出手机记下来,回去“补课”。
(黄同学的朋友圈)
成了市第一以后,有很多人都觉得“你是不是从小优秀到大呀?”,但是说实话,并不是。
我觉得我以前一直有点吊儿郎当。小学还行,初中大概年级十几名,没有那么突出。
就这么一直到了高三,突然,我发现身边的同学都开始拼命,我看着大家这样,自己就有了一点触动,也开始发力。
高三,我就一直保持在年级前三,最差的一次,第六。

有人问:“你父母特别重视对你的教育吗?”。

他们其实怎么说,有一点像放养,不是特别管教。整个高三,他们除了照顾我的饮食起居,学习上真的很少指手画脚。
就考第六那回,他们才跟我说了一次,提醒我该注意了,要继续努力。
我感觉我父母跟别人父母不一样,是在什么时候呢?
大概就是高三我们有一次上心理课。别的同学都说,家长对自己的期待就是一定要上个好大学,学习的目标,就是将来要找个好工作,不然就会怎样怎样。
我父母从来没有跟我说过这样的话。那时候,我才发现,在学习目标上面,父母从来没有对我提过特别功利的要求。
他们跟别人的家长真的不太一样。不过我也一直觉得,学习是自己的事。这一点上,我觉得挺幸运的吧,遇到这样的父母。
(黄同学朋友圈的封面)
但是说我爸妈什么都没做,也不对。

他们给我的,第一个我觉得是启发。我很小的时候,他们就会带我去科技馆那些地方,然后我爸会跟我探讨一些很有意思的问题,算是点燃了我对科学的兴趣。
从那个时候,我好像就更喜欢理科了,想去探究事物背后的原理。
(北京科技馆)
第二个,日常生活中,会跟我言传身教一些跟学习看似无关的东西,但会让我明白,学习是为了什么。比如我爸不是学数学的吗,他现在外企做计算机方面的工作,他回家后,会经常会跟我探讨一些奇怪的数学问题,就是那种听起来简单,但考验思维的,有时候他还会跟我聊起他公司项目的方向。
让我明白,现在学的知识,未来可以用来做什么,有什么用。
第三个,其实我妈也“鸡”过我,哈哈。我的补习班都是她统筹的,我爸负责开车和交钱,我妈负责联络。感觉落实到具体成绩这件事上,还是我妈操心得多一些。
但是我报的补习班真的不多,而且,如果哪个补习班我不愿意去,我爸妈也不会要求我去,挺尊重我的意见的。
最近有很多人问我,觉得补习班作用大么,说你理科这么好,化学还考了满分,有补很多课么?
我说真的没有,我只补了语文。
说起来惭愧,我妈是北大学文科的,我真的没有遗传到。我最怕的就是写作文。
反正我在成绩上游的同学里面,语文是最不好的。
补语文的话,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有精华学校的王丹宁老师。他讲课的风格跟课内的课堂不太一样,不是一板一眼的那种,是另外一种思路,反正特别有意思。有人说跟老罗教英语比较像。
感觉这几年培训班的势头是越烧越旺,我们还没有那么严重。感觉比我们更小的10后,各种补课和兴趣班好疯狂,这也是一种时代特征吧。我们这代人的父母都是60后、70后,现在的小学生父母都是80后。孩子都是差不多的,但是父母的想法差异比较大。
说回作文,高三一年,我在练习作文上花费了很多功夫。比如说一次考试,就作文得分特别低,我就重新写,写完了老师说,这个不行,再改,我就再改。
作文的套路这个东西很奇妙。太套路了,不行,太不套路了,也不行,反正我觉得还挺难的。

不过挺幸运,今年的高考作文题比较适合我,叫《文明的韧性》,平时准备的一些历史方面的素材都用得上。当时看到这个作文题,感觉比去年的《新时代新青年》好写多了。
最后,我语文考了128分,我本来以为不算好,但是跟其他人比较了一下,发现这个分数还挺靠前。算是功夫不负有心人吧,高三作文没白改。
(2019北京卷作文题目)
有人说我肯定遗传了我爸妈的学霸基因,但其实我也怀疑过自己。
我最受打击的是参加竞赛,真的挺难的,最后我都失败了,本来一直以来我都挺自信的,竞赛让我有点否定自己。
不过后来我就走出来了,我想通了,竞赛可能就适合所谓的专才。还是踏踏实实学课内的知识,走高考这条路比较适合我自己。
竞赛是全国的,省级的一等奖选一个省队,然后这个省队去参加全国比赛,评出金银铜牌,和少量的没有牌。竞赛高中三年都有,奖牌含金量还是挺高的。
我们班有通过竞赛这条路进入清华北大的同学,一个是物理的铜牌,同时又上了录取分数线,还有一个化学银牌,是一本线进去的。

说到这个,我们班不叫快班,也不叫重点班、实验班,叫竞赛班。
有人觉得,这种班可能氛围比较紧张,唯成绩论。但我们班真的不是这样,我们不会因为谁学习不好看不起谁,同学相处都挺融洽。
他们也都很有意思,虽然都是学霸,学习特别拼,但是百忙之中还抽空谈个恋爱啥的。最牛的是,还不影响学习,反正据我观察是没有特别大的波动,没有急转直下那种,之前什么样,之后还什么样。
我们十二中的老师都特别好。我觉得有两种老师,一种教你做题,还有一种老师,你能从老师身上,学到学习方法,甚至做人的方法。我遇到的这些老师,两者皆备。
现在回想整个高三期间,我的心态经历过好几次起伏。记得考第六那次,我崩溃地哭了一场。

幸好在老师帮助下,我都调整过来了。我们班主任是教数学的,她在刚上高三的时候送给我们几个字,我当时记在了小本本上,遇到困难的时候就拿出来看看。
我们班主任像一个大家长一样,会帮我们调整心态。所以我临考前,心态挺稳的,考前那天晚上,有一点点失眠,不严重。其余时候都挺平静。
高三我从来不是我们班第一,结果高考,我考了个北京市第一。真的挺意外的。
高考还是有点偶然性的,其实我觉得,全北京市的高手,水平实力相差不是特别多。跟运动员有点像,打比赛都到了一定的水平,就看谁状态好一点发挥得好一点。
我最好的三个姐妹,都是我们班的,都考上了清华。别人调侃我们是“学霸天团”,她们一个清华电子专业,一个清华机械航空与动力专业,一个清华自动化专业。
(黄同学的清华大学录取通知书)
说实话,考清华这件事,没有什么意外,我们学校每年都是十几个,然后在前几名的话,基本上是没有什么问题。考了全市第一这事我比较意外。
我初中也是在12中,那会儿学习成绩只能算中流,比我好的人比比皆是。我一直以为,从初中到高中,我的成绩更好,是因为他们都走了。
当时有很多成绩特别好的同学,他们不在12中继续读了,去了海淀、西城。
有人问我,对17年北京文科第一名熊轩昂说的话怎么看。
我是中产阶级家庭的孩子,我之所以考那么好,是因为我小时候有好的学习资源,现在寒门很难出贵子。
2017年北京高考文科状元熊轩昂
但是我身边好像还真没有家庭条件比较差的人,至少我们班没有。
我只能部分认同熊轩昂的话吧,因为我记得去年看过一篇文章,是一个考上北大的女孩写的《感谢贫穷》,像她这样的人也是存在的。
(《感谢贫穷》一文作者,河北枣强中学的王心仪,2018年高考707分被北京大学中文系录取,枣强县是河北省贫困县)
但我觉得她不应该感谢贫穷,她是战胜了贫穷。她应该感谢在贫穷中努力的自己,还有她妈妈的高瞻远瞩,她妈妈一直很重视教育,没让她辍学,家里特别苦特别穷,还支持她上学。
我们同学里,有兴趣爱好特别广泛的,但是我没有,我只会剪辑视频。会跟同学一起,搞一搞事情。
我做过一个动画电影,姜海洋写的剧情。他也是12中的,2016年北京中考状元,满分580,自己做编剧,自己做后期,然后自己配音。
(黄同学参与制作的动画电影,上传于哔哩哔哩网站)
有人问我,是怎么管理自己学习的。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一种情况,本来在学习过程中懵懵懂懂,不知道为什么在学,但是突然到了某一个阶段,就会想要学习,为了自己去学,成为一个很优秀的人?
我觉得就是在高中找到了这个感觉。
那时候,我读语文的课外材料,看到了乔布斯的一段演讲。我感觉就是那时候,看到了更大的世界,然后我就想要更多地去认识世界。
他说:
年轻时就要发现自己爱做什么事,我二十岁时,跟Steve Wozniak在我爸妈的车库里开始了苹果计算机的事业。
那是第一次,我有了“也想要过一段成功的人生,成为很强大的人”的想法,我希望自己能够一步一步去变得更好,变成像他那样的人。
所以我的清华志愿里就填了一个专业:计算机。
(黄同学的朋友圈)
最后,我想跟学弟学妹们说,要有改变世界的热情和勇气,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就一步一步去努力,比如你想考清华,那你先想想,这个期末要考多少分,然后一步步去实现它。
我还想跟我的爸爸妈妈说,感谢你们这些年对我的启蒙教育、陪伴引导、以身作则,以及给予我充分的信任、民主。回想这些年,我们基本上没在学习上发生过冲突,你们之间感情也很和睦,很少吵架,给我创造了温暖安心的家庭氛围,有你们这样的父母,我很幸运、知足。

感谢丰台12中的老师们,谢谢你们教我知识、护我成长、明我心镜,没有你们,就没有今天的我。
谢谢我的偶像乔布斯,自从看了你的演讲后,我就成了一枚坚定的果粉,虽然我这一生都见不到你了,但你的话语、人格、意志,会一直给予我力量,让我成为,我想成为的那个人。
有人问我,你的梦想是什么?
我说,将来,我想去从事人工智能方面的研究工作。
毕竟——程序员不用写作文,哈哈。


若要探究,在黄子晴成为状元这条路上,究竟什么是不可或缺的必要条件?
智商?学霸基因?
桃蛋妈觉得,都不是。
「自我驱动」
她是一个非常务实,脚踏实地的孩子。
初中中游水平,高中成绩进步,高三稳在年级前三,心态平稳,发挥良好,她一步一个脚印,走到了成为状元的这一天。
黄子晴是一个典型的,因为找到了学习动力,从而激发自我管理,得到很好结果的例子。
我们小时候不听话不好好学习,父母是怎么做的呢?
一边是嘴上念叨“你不努力将来就会……”“你看别人家的某某……”,一边棍棒伺候。
这种让孩子感到“我为了不成为什么而去学习”的力量有用么?
有用,这是一种竞争压力调动的外驱力。
靠外界压力推动,感受不到做这件事的乐趣和成就感,可以奏效一时,但一旦外界压力撤销,就会失去动力。
桃蛋妈现在最唏嘘的就是,我中学有个同学,当年高考,他的分数既够上北大,也够上清华,但是报志愿比较保守,后来去了一所全国TOP5的名校。本来是个传奇学霸的他,后来听说,直接从学校肄业了。
因为他不去上课,他整个人生彻底失去了目标。
听到这个消息时,桃蛋妈特别震惊。
我后来几次去上海出差,还跟他一起吃饭。他现在就跟道士一样,看破红尘,对一切没有兴趣,对一切随波逐流。
他原本是我们班最聪明的人,他每次数学,都接近满分,平时也不见他做特别多的题。
这样的人,不聪明么?智商不高么?
可他打完高考这场仗后,就没了目标,整个人忽然散掉了。
黄子晴一家三代都考上清华北大,若说遗传了学霸基因,还不如说,其实是传承了一种“学习是为了成为什么”的价值观,而非“学习是为了不成为什么”。
首先黄父一定是不排斥自己所从事的工作的,从他回家经常还跟女儿主动探讨工作问题就可以看出。
大多数父母都有一种“我将来不想让孩子也入我这行”的想法。因为其实大部分人,都没有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也并没有从工作中获取乐趣和成就感。
但从爸爸身上,黄子晴看到了——
知识不仅仅是武器和工具,也可以成为生活的一部分,成为一种热爱。
小时候,她跟爸爸一起去科技馆,产生了想去探究事物背后原理的想法,从那时开始,她对知识,就不是一种“用完就相忘于江湖”的交情,而是一辈子的友谊。
高中,“偶像”乔布斯又给予了她从优秀蜕变到极致的激励。

至此,这孩子终于完成了“学习是为了成为什么”的心理建设。
考上清华,她选择了和爸爸一样的未来:计算机领域。
桃蛋妈相信,在她往后的人生道路上,这孩子不会长歪,也不会跑偏。
因为她拥有了这一生最宝贵的财富——自驱力。
祝福她。
最后说点桃蛋妈的个人感悟,前阵子“白素贞”特别火,每个家长都想成为白素贞,塔里待十几年,不用管孩子,出来,娃成状元了。不瞒你说,桃蛋妈也想。
现在的孩子,衣食不愁,物质大满足,让他们“为了不成为什么而学习”,似乎很难。桃蛋妈经常看到同事朋友抓头挠腮,不知道该怎么让孩子明白学习的重要性。
黄子晴的父母,似乎就特别“白素贞”,用她的话说,“我爸妈不怎么管我”。
桃蛋妈羡慕黄父黄母的同时,深入了解黄子晴之后,才明白——父母和孩子,真的是互相成就的。
养育一个「牛娃」,除了孩子自身的天赋和努力外,其实更需要创造一个好的家庭氛围。真正的教育不是耳提面命,而是耳濡目染,润物细无声。
虽然未能直接与黄父黄母对话,但桃蛋妈从他们身上,确实“取到了经”。
桃蛋妈做这个公众号「牛娃成长记」,不想跟其他小升初择校公众号一样让大部分妈妈焦虑,我更想跟各位爸爸妈妈在养娃这条路上一起探索修行,帮助孩子更好地成长。
未必每个人都能教出一个学霸孩子,高考也不是人生的唯一标准和龙门,但桃蛋妈希望——
每个孩子,也能拥有像黄子晴一样,跟知识一辈子的友谊。内心充实、满足。
相信「自驱力」,会照耀孩子一生的时光。
有机会,桃蛋妈再跟大家单独聊聊孩子「自驱力」的事。
桃蛋妈把影响黄同学的那段乔布斯演讲放在了后台,发送“乔布斯”给公众号后台就能观看。

你对今天的文章怎么看?桃蛋妈期待你的留言。
牛娃成长记 | 桃蛋妈
长按二维码关注并星标我
与30万家长共同育儿成长
你可能还想看: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