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是自人类诞生以来便持续存在的一种现象。从石器时代直至现代,人们不断地为了争夺资源、输出理念而相互残杀;几乎每天都不断上演着,规模大至数万人、小则个把人的种种争斗。
有关战争的理论及技术,虽然随着历史演进而不断变化,但其最核心的概念,并未因时间而改变:一种生死存亡的挣扎,以及在这种挣扎下所衍生出的种种思考、行为;一种以活下去为目标的绽现,对于战败者而言,争夺不到资源最终都将只能面临死亡。
对于这种生死存亡的深刻体验,历代兵书都不断地论及、探究,想要去驾驭战争这变化无常、捉摸不定,但又生死攸关的社会现象,进而能无往不胜。
《孙子兵法》对这一现象的思考相当深刻,开篇即提出「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正因战争「你死我活」的性质,对于国家与个人的存亡都至关重要,因此必须严肃面对。
然而,这样重要的事情,要如何「察」?要如何谨慎面对?要以何种方式衡量?《孙子兵法》开篇便指出,战争必须以「道、天、地、将、法」五事来衡量胜负
「道者,令民与上同意,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不畏危也」,也就是要下层民众与上层统治者一体同心,让民众能不畏生死,勇于为国家做出牺牲。春秋战国时代,君主在本国中虽居最上层,但仍需贵族阶层、民众支持才能顺利统治。
否则,便可能产生叛乱,如西周厉王时期的「彘之乱」,和春秋时期的郑国「三月,子如立公子,夏,四月,郑人杀,立髡顽,子如奔许」。可见,当时国君如果施政不佳,就有可能遭到国人的反扑。
另外,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当时的军队主力基本以贵族国人为主,因此,如果贵族国人拒绝参战,作战便不能顺利展开。不过,即便到了现代,作战前也需先调动民意、动员军队,像二战时期的法国便陷入这种争执不休的危机中,以致落入快速被德军占领的命运。
者,阴阳、寒暑、时制也」气、气作战之前必然要先了解气象条件,并准备相应的装备,否则便可能造成作战效率低下,或诱发各种疾病。
例如,在两次进攻俄国的战役中,拿破仑受到冬季气候影响导致补给不足,最终只能败退;纳粹德国没有准备充足冬季装备,导致攻势推迟,最终使俄国得以喘息、反攻。
又如元朝军队两次征伐日本,也都是没有确切掌握好气象和海况,导致舰队遭受台风袭击而惨败。因此,对于作战而言,天气也是相当重要的一环。
「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换言之,也就是要掌握整个战场的各种地形,面临各地不同的地形状况,能够采取不同的应变之道。
在冷兵器时代,不同兵种在不同地形下有不同的优势,如步兵在大平原作战,便很容易受战车和骑兵的冲击,而伤亡惨重;若转为山地战,战车、骑兵的作战效果则远不及步兵。
《左传》中就载有『晋中行穆子败无终及群狄于大原,崇卒也。将战,魏舒曰:「彼徒我车,所遇又阨,以什(十人)共车必克。困诸阨,又克。请皆卒,自我始。」乃毁车以为行,五乘为三伍。
荀吴之嬖人不肯即卒,斩以徇。为五阵以相离,两于前,伍于后,专为右角,参为左角,偏为前拒,以诱之。翟人笑之,未阵而薄之,大败之。』可见战车行动力不佳,如果不能适时改变战术,便不易取胜。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即为将者要有智慧、信用、仁义、勇气与严格这五种特质,智慧、勇气、仁义、严格等都是大家可以理解的概念,不过「信用」则有些令人费解,甚至有人会反诘:「忠」对于将领而言也是相当重要的,在《孙子兵法》中却没有提及。究竟「信」与「忠」,哪个更重要呢?
我认为将领的信用要重于忠诚,因为忠诚、忠心相当难以被量化或察觉。当一个人说他是忠心时,要如何证明?往往君主还是会怀疑这些将领的忠心,总要扣留人质或是留下一些把柄才能安心。
另外,忠诚有着太多的模糊地带,究竟是忠于国家、人民,还是忠于君主个人?效忠对象的模糊更可能造成疑心四起。而信用,是建立在将领与君主之间的个人关系之上,由于信任对象的明确,信用的建立与维护便更为简单明了。
之所以如此,在于为将者出征前的祭拜、授信等典礼,都是通过仪式象征与君主立下约定,因此为将者叛变,便是毁约毁信之举。
总之,忠诚的将领不如有信用的将领,如此,既使得君主能信赖为将者的能力与忠诚,又使得为将者不会因为君主的猜疑而在作战上有所掣肘
「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是通过比较整个国家制度、练兵制度的优劣,评估作战的胜负如何因为组织依分层管理及运作方式的不同,会产生不一样的效果。
例如淝水之战,苻坚带领前秦八十万大军进攻东晋,东晋仅以八万北府兵应战,但结果却是东晋大胜。
从练兵制度上看,北府兵都是精挑细选、详加训练的精兵,且多是从广陵一带征集的同乡;而苻坚则是从北方各地征召士兵从军,虽然人数众多,但这种从各地凑集的军队,其指挥系统应该相当混乱。
单论士兵战斗力而言,北府兵虽略胜一点,但人数远远不利。然而实际战斗时,比起单兵能力,更重要的是团队合作及组织纪律,而这点必须靠平日的训练培养才行,临时组成的军队难以形成完美的组织,因此东晋的北府兵才能够击败苻坚的前秦大军。
综上所述,对于这五种事情在进行庙算时必须审慎考虑、计算,「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对于这些影响战争的要素,要逐一计算、客观理性地预判胜负,之后才能拟定整体战略规划,能够得知敌我双方的优劣,执行的指挥人员则是「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
这里的「将」大多时候被理解为「将军」,直译便是,听从我计策的将领留下,不听从的离开,言外之意便是,要派出能够完美执行战略计划的将领,对于会擅自行动的将领不要轻易采用。
真正作战时,则有另一种方式:「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势者,因利而制权也。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计策定立之后,已经对己方与敌方的优劣得失有所了解,接下来便可依此推演、出招。这边的「势」相对于「形」,是一种看不见的力量,也就是除了兵力配置、粮草等可以观察的对象以外的东西,诸如士气、民心、战局变化等,都可算在「势」之内。
而势「因利而制权也」,即随着局势变化,各种优势也会随之变化,种种策略也就要因之而动。前面讲的是随机应变的原则,接着说「兵者,诡道也」,意在提醒,战术上要让敌人猜不到真正的目的
于是可以看到各种与目的相反的行为出现,不过这里主要是概论,重点在于要攻其不备、出其不意,从敌人意想不到之处进攻,往往能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从「奇袭」,这样一个常见的战术,能更容易理解孙武的这段话,核心就是,要让敌人意想不到,从而轻易获胜。然而「奇袭」并不总能轻易成功,只要敌人猜想到我方意图,往往便形成我方被反制的状况。
因此,每一次奇袭的情况并不能被完全复制,即使是同一位将领,也不可能靠照搬同一套奇袭手法而屡获成功。以二战中盟军的两次空降奇袭作战——「诺曼底登陆战」及「市场花园行动」为例便可发现:
两者虽然空降时都有诸多意外生,也都达成奇袭效果,但两场战役所获战果却是相当不同。「市场花园行动」的作战目标并未达成,而「诺曼底登陆战」则是相对成功的。
因此,对孙武而言,战争瞬息万变,重点并不在于具体的方法,而在于基本原则:让敌人无法掌握你的动向
《孙子兵法·计篇》最后认为,「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强调最终胜负的结果,在于事前的计算准备工作掌握越多敌我双方的优劣情报,对战争胜负就越有把握,从而能够明确真正开战时,整体战略要如何施行,并尽可能地提升获胜的概率。
同时,庙算越多,越能够了解整个局势变化,紧紧地掌握主动权,不至于被敌方牵着鼻子走、陷入被动局面。用一个比喻来说,战争就像两个人打斗,我们不能完美地预测哪一方会赢,各种身体状况、心理状态、物质条件等因素都必须考虑,即使是小个子,也可能会赢得最后胜利。
最有名的例子当是大卫战胜巨人歌利亚。仅仅两个人的打斗,就已经很难预料胜负输赢,那就更不用说动辄成千上万规模的战争,会是如何变化万端、难以捉摸了。但是,战争也并不是一种完全靠运气的赌博游戏,在一定程度上,它又是能够被预测、计算,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了解最后的输赢概率的。
《孙子兵法・计篇》揭示了战争是一个「在某种程度上能够被理性计算出胜率的社会现象」,越能精准分析这个概率,便越可能赢得战争、驾驭战争。所以,开始战争之前,我方必须尽可能地掌握情报,尤其是掌握自身的各种情况。
正如《孙子兵法・谋攻篇》所云:「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败。」了解自身最为重要,唯有了解了我方,才能立于不败之地,而后才求了解敌方。
最终,充分了解敌我之间的优劣对比,如此才能对全局有所了解,从而有应对之策,便可求胜。同时,越努力地去了解战争胜负的玄机,才越能在这残酷世界上找到一线生机,而不至于将自己的生死存亡,建构在无法理解、不可知的命运之中。
知中ZHICHINA新书上市
《太喜欢神话了!世界众神全书》
📚已在天猫、当当、京东正式发售📚
点击下图👇有惊喜!
 撰文 | 张巍译、董哲
节选自知中ZHICHINA

特集书003《孙子兵法指南书》

 C O N T A C T 
商务合作及投简历请发邮件
☞ 推荐阅读 ☜

点击下方图片即可阅读
最全诗词入门!我们用一套书打通古今中外诗歌脉络
我们花了两年,为世界众神画像!
世界变局下,我们应该给孩子读什么?

点击👇阅读原文 👇
获取《太喜欢神话了!世界众神全书》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