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字“炒股拌饭”,关注了解更多精彩

文章的开头先声明一下,这篇文章并不是广告,虽然看标题很像。而是一些我个人的心得体会和总结,下面正文开始。


最近有人问我一个问题说:有没有一种懒人投资法,可以轻松做到年化20%的收益。

因为他感觉,投资需要研究的东西太多又太累了。生活里还有很多事情要做,比如上班、爬山、钓鱼。

所以他的想法是,能不能搞几只基金,买了就不动了,就当是存银行了。

他觉得自己对收益率的要求,也不是很高。如果能保持10年投资,年化平均收益20%就可以了。
01 年化20%并不容易
事实上这个要求并不低,我们简单计算一下年化20%这个收益率,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水平。
如果一个产品1年的收益率是20%,连续4年可以保持,意味着就可以翻倍。
那么8年就是4倍,12年就是8倍,16年就是16倍,20年就是32倍。
在投资A股市场的公募基金经理里,能稳定达到年化20%的人,其实并不多。
如果我们从10年周期看,市面上只有朱少醒、傅鹏博、曹名长和周蔚文达到了这个收益率。
从中国公募基金的年化收益率看,绝大多数公募基金的长期年化收益率,会落在10-20%之间。
年化15%可以作为一个分水岭,能够长期超过15%的公募基金,就算是非常优秀了。
只有少量顶级基金经理,可以把年化收益率做到20-25%,这些基金经理已经是皇冠上的明珠了。
因为年化收益率达到23%,就可以做到十年十倍。长期年化收益率能超过25%的,全球范围看都一只手数得过来。
在我们公募基金的历史上,超过这个收益率的,也只有曾经的“公募一哥”王亚伟,执掌的华夏大盘精选。
这只基金从2004年8月成立,到2012年4月王亚伟辞职的8年时间里,年化收益达到了惊人的49%。
私募基金里面,能达到这个年化20%以上收益率的更少,也就林园和韩广斌俩人。
如果统计私募一年、三年和五年的收益率,我们会发现年化14.5%就已经是前5%的水平了。
要知道市面上在售的公募私募基金总数有三五千只,多数人能选中这种基金的概率,并不比买入一只10倍股高多少。
如果统计私募一年、三年和五年的收益率,我们会发现年化14.5%就已经是前5%的水平了。
所以大家觉得,基金产品一年翻倍的常有。十年年化20%以上的却非常稀有,也就不奇怪了。
因为从统计数据上看,公募基金有超10年业绩,而且年化超20%的只有四个人。私募基金里面就更少了,只有两个人。

02 为啥稳定保持20%年化很难
为啥即使很优秀的公募私募基金经理,长期也很难超越20%的年化收益,我们认为有两个原因。
一方面大家知道当前的国债利率,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无风险收益率是3%左右。
这意味着可以打底的无风险收益只有3%,除此以外的收益,你都要用自己的双手创造。
作为投资者,你如果想获得3%以外的超额收益,让自己的年化收益达到20%
要么你就选择从投资者变成投机者,因为单纯投资不行,但你可以想办法收割其他参与者。
很典型的例子就是做超短,通过比手快的方式,一次次收割和你同时参与这个游戏的人。
要么就是通过杠杆,放大你的投资收益。加杠杆的难点在于,你放大收益的同时,也放大了风险。
加杠杆以后不同的市场环境,不同的认知阶段,都可能让你的风险放大,操作出现变形。
很典型的就是,最近不少投资者在白马股上加杠杆爆仓或者大幅回撤。
而这些投资者之前,通常会认为白马的下跌风险是可控的。
就像我们之前在《不要总觉得市场在犯错》里面,说的道理一样。
如果你不做上面两个操作,来增加或者放大收益,而是老老实实做投资。
通常我们认为,你在选股比较优秀的情况下,能达到的收益率和市面上那些优秀公司差不多。
要知道市面最优质的公司,如果把股票价格的长期走势和业绩增速拉长看,其实是差不多的。
国内股市优质公司十年八年内的增速,普遍就是围绕着20%在上下浮动。
不管是人们嘴里的茅台五粮液海天,还是美的格力恒瑞万科这些所谓的优质公司。
大家基本拉长看以后,都是围绕着这个增速上下浮动,直到利润增长越来越缓慢为止。
所以某一两年公募基金的收益如果翻倍,偏离这个增速太多,后面必然的结果就是回撤修正涨幅。
如果市场上资金比较充足,继续推高这些公司的估值,那么未来只有回撤更多。
从今年初开始,过去两年的明星基金大幅回撤,其实反应的就是这一点。
统计过历史数据我们认为:长期年化20%这个收益率,不光是多数普通人,而是多数人不可逾越的天花板。
所以文章开头那个问题,怎么轻松不费力的赚到年化20%,其实是非常困难的。
因为从长期的角度来看,均值回归理论会在这个过程中,不断的发挥作用、
任何一个阶段顺风顺水的投资和板块,未来某个时点都可能会被打回原形。
很典型的就是过去两年风生水起,估值不断抬高的蓝筹白马,今年就开始回归了。
03 一些刻舟求剑的道理
如果从刻舟求剑的角度说,对于多数投资者来说,投资说简单也简单,说复杂也复杂。
从整个大盘的角度看,只需要在估值低点的矩形区域介入,在估值高点的圆形区域出来就可以。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低位低估值阶段,等出现确定性信号以后,重仓介入,高位就要及时出来。
其实这就是我自己投资体系里,最重要的七字原则,低位、确定性和重仓。
在这种波动中,稳定年化20%是不可能的,你的收益率必然是有起伏的。
你要做的是低位买入以后,在好的年份多赚钱。高位卖出以后,在后面差的年份少亏或者不亏钱。
不管是所谓的低位买入,还是后面的高位卖出,本质上你都是在等均值回归,所以也需要择时。
这也是为啥我们会写篇长文告诉大家,《不择时的定投其实是个伪命题》。
当然了,我们这里的均值回归,说的是整个大盘的位置和估值。
如果分指数看,可能节奏不太一样。但道理也是一样的,最终大家都会殊途同归。
只不过可能不同指数因为成分股不同,当时的市场偏好不同,弹性也不太一样。
比如说2015年中小盘牛市,弹性最好的就是中小盘为主的那些指数。
比如说2007年是蓝筹股大牛市,弹性最好的就是以蓝筹为主的上证指数。
每轮的资金偏好不同,决定了各个指数的弹性不同。这就是我们之前在《经验就像旧衣裳》里面,曾经讲过的事情。
说起来市场总是至少要教育新股民两次:一次是成长股泡沫,一次是价值投资泡沫。
每次都是大家习惯了成长股泡沫的时候,市场风格突然变成了价值股。
等你把价值投资当成金规玉律的时候,成长股泡沫又不经意间来了。
这也是为啥老股民觉得,每次大牛市的主题似乎都会换个口味,其实只是大家风水轮流转。
说起来其实理由也很简单,上次领涨板块泡沫太大,高点套的人太多了,所以这次换一个。
所以虽然看起来每次牛市都不太一样,但是从本质上说,其实每次好像也都一样。
如果说市场有什么不变的规律,可能是每次跌要跌到你觉得这么低是合理的,涨要涨到你觉得这么高是合理的。
当你觉得,对一个板块或者指数的上涨或者下跌习以为常了,变化就要开始了。
只有超预期才能获得好收益,如果超预期都变成预期,也就很难有好收益了。
这也是之前我们在《泡沫三大定律》里面,讲过的那个鬼故事。
尾声:
最后我们想说,既然20%的年化对多数普通投资者是天花板,那么本金多少就变得非常关键。
如果你手里只有2万块钱,年化20%对改变你的境遇,其实帮助并不太大。
这个阶段,你更应该把精力放在怎么提高劳动性收入,提高本金积累上来。
毕竟在这个阶段,想办法提高自己的劳动性收入,要比提高资本性收入容易的多。

不信你可以想想,是努力把工资从5000提升到1万容易,还是拿个2万块赚到4万容易。
太史公不是说嘛,无财作力,少有斗智,既绕争时,此大经也。
无财作力说的就是:手里没钱的时候,就要提高自己的劳动收入和本金积累。
有了一定原始积累,就有资格进入第二阶段,不然永远摆脱不了卖苦力拿时间换钱的魔咒。
第二阶段「少有斗智」的重点在「少有」,「少有」「斗智」先决条件。
二十多岁「无财」时候需要打工赚钱积累资金和资源,三十岁「少有」积累以后就要进入用头脑赚钱的阶段。
你已经有一定积蓄,收入也比较稳定,这时候就不能一味靠出卖时间和体力赚钱了。
要利用积累的资源继续想办法提高自己的收入扩大现金流来源,还要用之前攒的钱开始学着撬动资产。
等到积累一些资产和存款以后,你也快40岁了,这时候就可以进入第三阶段。

第三阶段「既饶争时」的重点在「争时」
「既饶」的意思是经过多年的打拼和积累,你已经有不少资本和资产了。

「争时」成为你能不能继续上一个台阶的关键因素,这时候你需要等一个时机,或者周期的到来。
周金涛有个观点是,人生发财靠康波,讲的就是周期和时机的问题。
2005年上证指数只有998点,2007年已经到了6000点,你需要等的就是05年这个周期低点。
2015年大家还在股市炒的热火朝天,2017年一线城市已经全线翻倍,你需要等的就是15年这个周期转折点。
资产只有在价格和周期低点买入才有意义,才能获得后面爆炸性增值。后面转折点来了,一次就能让你的资产和财富翻几倍。
财富增长从来不是靠工资收入赚出来的,而是靠资产爆炸增值得来的。
你仔细想想,家里有多少财富是你靠工资或者劳动赚来的。
很多一线城市家里家里最大的一块财产就是房子。这个房子父辈当初买来才多少钱,后面涨价增值部分多少人一辈子工资都买不起。
这个事情我们以前在《人生每个阶段该赚什么钱》里面,也详细展开讲过,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全文完,感谢阅读!!如果觉得写的不错,那就点个赞或者“在看”吧。
如果转载本文,文末务必注明:“转自微信公众号:炒股拌饭”
点击关注下方账号,获取最有用财经信息和投资趣闻,每篇文章都有彩蛋或者惊喜!!
PS:文章的最后想说,我们的第一本书出版了,反响还是非常不错的。
本书从经济学的角度,剖析很多问题。可能不少小伙伴工作生活里的疑惑,都能在这本书里得到解答。
点击下方图片,或者左下角“阅读原文”,还有在当当网搜索《效率人生》都可以购买。
延伸阅读: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