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非马FM
 追剧
台湾电视剧《俗女养成记》本周大结局了。它的英文名叫The Making of an Ordinary Woman,直译就是“一个普通女子的养成”,也是十分贴切的。

戏是好戏,而两季比起来,我尤其喜欢第一季。下面和大家聊聊我为什么会如此喜欢这部剧。
对《俗女养成记》的格外喜欢,有一个很重要的背景是——我是把它放在了近几年来看过的华语热播女性都市题材剧里来比较、考量的。

其实有大概近20年的时间里,我没怎么看过华语电视剧,也就是写公号这几年,看的多。在看了近几年的几部热播女性都市题材剧之后,我大概看个两三集就能预测出它们的套路、剧情配方以及价值取向。
比如整体而言,这些热播女性都市剧,是向外的,向城市的;而不是向内的,向故乡的。但《俗女养成记》却是罕见的后者。
这里,“城市”与“故乡”,即是“实指”,也是“象征符号”——分别指代了不同的成功标准、理想人生范式,指代着不同的人生价值与人生意义的确立,以及与之相应的,不同的生活方式。
比如《三十而已》里的王漫妮,也是一个需要在故乡和大都市之间做出抉择的女性。回到故乡,于她是一种无奈和迫不得已,她在精神上的指向,无疑是“都市”。所以最后,她必然会面对一个“回不去的故乡”——重回都市的结局,毫无悬念。与其说这是荧屏上王漫妮的选择,不如说,这是荧屏外的当下主流年轻女性观众所希望看到的一个选择。
再比如今年大火的女性职场剧《我在他乡挺好的》,讲述了几个年轻女孩在北京打拼的不容易,甚至是艰难,虽然其中一位最后是选择回到家乡,但整部剧的“主基调”依然是:留在都市,追求“都市”所代表的一种所谓更现代、绚烂的“先进文明”,过那种看似更“积极”的生活。结局也不出意外地,周雨彤和文素汐分别“收获”了可称之为“优秀”的理想都市型男友。
在这些年热播的女性题材都市剧里,你会发现有这么几个要素,或者说“配方”,是必不可少的:
    1,女主角的出挑外形+时髦都市女郎的形象;
    2,不论遭遇什么挫折最后必然走向开挂的职场之路;
    3,成功斩获一个可归入“高富帅”标签下的理想男友。
都市感的时尚漂亮、经济上能够消费得起奢侈品与国际旅行度假的富有、理想的男人/爱情/婚姻,这些,大概的确是当下主流年轻女性观众心里反复被吟唱的“生活目标主旋律”。
你看,《流金岁月》里小巷出身、刚刚大学毕业的朱锁锁(倪妮扮演)就能穿得如此摩登、一身大牌加持;《欢乐颂》里刘涛饰演的安迪,几乎是都市时髦精英女郎形象的“集大成者”;备受诟病的《北辙南辕》里,曾经以文艺女青年形象最深入人心的王珞丹,也走起了都市时髦女boss的路线……然后你会看到,都市时尚产业链条上的另一端,各种时尚媒体、自媒体、时尚博主们,分分开始分享这些热播剧里的“时髦穿搭”,进一步将这种范式化的“都市女郎审美观”,“辐射”给更多年轻女性,“强化”着一套关于“现代都市女郎”的穿衣样本。
《流金岁月》的摩登剧照
而在职场上,无论是遭遇家庭巨大变故的蒋南孙(刘诗诗扮演),还是《我的前半生》里遭遇婚姻变故的罗子君(马伊琍扮演),还是《三十而已》里靠写小说突然就挣了数百万稿费的钟晓芹(毛晓彤扮演),她们必须“开挂”。
由“精英男性”所奉献的爱情——比如《我的前半生》里靳东扮演的贺涵、《欢乐颂》里杨烁扮演的“小包总”、《我在他乡挺好的》中白宇帆扮演的营销总监简亦繁,这些符合现代女性理想择偶目标标准的“新好男人”,连同他们的爱情,在这些剧里,则作为一枚“勋章”,被奖励给那些追求独立、上进的女主角们。
在这一套“都市”的价值坐标系里,你会发现“成功”的标准,都是“外挂式”的;“向内”,尤其是在女性身上,最后似乎只剩下了“女性独立”这个单一落点。
恕我直言,这套配方,的确是太单薄了些。喝了三两道之后,会尤其觉得没味道,没有值得反复咀嚼品味的回甘。
在这样的对比之下,《俗女养成记》就极其难能可贵。它几乎可以说是一套完全“反方向”的设置。
女主角陈嘉玲,不是社会通行审美标准下的所谓美女,她的打扮也一点不时髦摩登,哪怕在她还没从台北回到台南小镇时。她的身上,有活生生的烟火气与生活真实的质感,是走在大街上就如你我一样的普通人一枚。她演那种被生活逼到墙角的狼狈不堪,不是“演”出来的,而是生活的“复刻”。
说实话,不止陈嘉玲,《俗女养成记》里的每一个演员都选得好、演得好。他们没有一个人不普通不合适不贴切。演员演普通人时,这种让人不出戏的“普通感”,在演员明星化的今天,竟然是如此稀缺的一种“品相”了。
对比之下,比如你看大陆今年大火的家庭剧《乔家的儿女》,演员个个都太漂亮了。宋祖儿、毛晓彤、唐艺昕等等,作为演员,她们自身的相貌条件,已经无法出演“普通人”。
在《俗女养成记》里,没有所谓赏心悦目的、有都市时髦女郎所构建出的一种都市时尚景观,也不存在经历挫折后即刻开挂的职场逆袭,更不存在一个从天而降的“高富帅”去拯救你陷落的人生与平凡的阶层。
陈嘉玲的“逆袭”,就是回到台南买下了一栋无人问津、荒芜多年的“鬼屋”,有了一间自己的房子,然后考到了导游证,开始在家乡做一枚勤劳致富的双语导游。一点都不fancy,也没有那么激动人心、令无数女青年向往。
而她收获的爱情,不是台北遇到的那个英俊潇洒、说着流利英文的Mark,而是一个出身苦、经历婚姻失败、如今收入还不如她高的“发小”蔡永森。
但是,在这个充满乡土气与乡土人文精神的“故乡”,也有着人间最可贵的亲情与邻里温情,她在一个非常有爱的家庭里长大,在这里的生活也许不fancy,但却也充满了质朴的小确信与小快乐。
其实,只有真正在爱里长大的女孩子,才能真正勇敢到在39岁的年纪,可以对一份稳定工作、一个有房有产的未婚夫say “no”。
她的阿公、阿婆、父亲母亲、弟弟,都不是完人,都有着普通人或者说小镇人身上会有的各种小毛病,这些小细节被讲成故事,会让你忍俊不禁,然而,笑过之后,你会感动于他们的心存善良,对家人乃至对邻里都有爱有关怀。
你会发现在这个乡土小镇,它依然还保存着那种在脚步匆忙、竞争激烈的繁华都市中已经越来越“稀薄”的一种东西——你能触摸到人和人之间的温度,呼吸到人与人之间的朴素温情。
不是野心勃勃向外、向都市的,它是更指向内心、指向一种可能日渐失落的文明气质。
我并不能确定,在如今台南的乡下是否的确还保留着这般的人文风情,但我觉得有这样一部电视作品依然还在“歌颂”它,是难能可贵的,是值得鼓掌的。
这些年,我看台剧很少,我并不了解台湾的其它女性都市题材剧都是怎样的价值取向和气质,《俗女养成记》的“反偶像剧化操作”,也许只是一次旁逸斜出,但它的品相、精神气质、内在思考,让我感到惊异,也生出敬意。
据说,这部剧第一季10集的总制作成本只有1900万台币,大概是440万人民币左右。相对比的,是大陆电视剧动辄几千万、甚至上亿的投资,所以,好的作品,拼的其实主要不是资本。当然,这是另一个话题了。
最后,《俗女养成记》的高分和大奖,我以为是实至名归的,只可惜一篇文章并不能写尽它的丰富性——它在我看来决不止是一个女性剧,甚至也不止是一部家庭剧,它要丰富得多。
诚意推荐给还没有看过的朋友。PS. 也特别推荐它的主题曲和配乐,我个人极喜欢~
谢谢阅读,欢迎交流。
  • 更多文章
欢迎关注非非马FM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