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以为《三十而已》只有女观众会看,结果我错了。不仅我60+的前boss在看,40+的已婚前同事在看,连我刚入社会没几年的20+表弟都在追。
然后我发现啥呢,不论是20+还是40+、60+的男人,他们都非常专一,最喜欢的女主都是——顾佳,顾佳,顾佳。
昨晚,我和20+的表弟深入聊了聊《三十而已》,听他讲讲对三个女主的喜好。聊到最后,他发出了一个诘问:这世上有真爱这回事儿吗?
今天就和大家一起聊聊“爱情”。
作者/非非马
1. 我和表弟聊《三十而已》
我和表弟的对话精要大概如下。
关于顾佳
表弟:我最喜欢的就是顾佳,简直太完美了。
我:完美?为啥?
表弟:太能干了,简直全能!而且多顾家啊,爱老公、爱孩子!娶老婆,就得娶这样的啊……省心!
我:所以,你是觉得她最“实用”。
表弟:呃,好吧,真相了……
关于王漫妮
表弟:我最不喜欢的就是王漫妮!
我:为啥?
表弟:高不成低不就的,你看看她对“海王”(梁正贤)的态度,再看看她对小张主任(张志)的态度,人家小张主任挺好的,多实在,所以我看了她态度觉得挺不舒服的,有点势利。
我:可能主要她觉得自己和小张主任不是一类人,人生志向不同。
表弟:可她和海王也并不般配啊,根本不是一个level的,她和海王在一起,本质上还不就是图钱?在我看这就是一种单向索取的关系。“海王”对她也不是“爱”,就是“喜欢”,新鲜劲儿过去了,也就结束了。
我:嗯,从世俗意义上讲,不是一个level的,的确很难成为真正的“对手”,那个关系也注定不可能平等。
但我觉得你对王漫妮这么大意见,可能是因为你觉得自己被她的“势利”冒犯到了。你潜意识里把自己代入进了小张主任的角色,因为你现在没有“海王”的财务实力。对于女人的“慕强型”择偶心态,你感到了危机感,觉得自己在这个“战场”上,“技”不如人。
表弟:哈哈哈哈,好吧,又真相了……
我:王漫妮这样的女生,对你来说,你其实觉得她不“实用”,是索取型的,而不是“顾佳”那种奉献型的,适合当女朋友适合娶回家,是吗?
表弟:是的,哈哈哈……
关于钟晓芹
表弟:我对钟晓芹也谈不上喜欢,比较天真任性。人家陈屿其实挺好的,在家庭里承担了很多,他只是不喜欢说而已。可我们男人基本上都不喜欢说那么多啊,做就行了,整天讲这些,那还像个男人么?
我:所以,你更同情陈屿。你觉得是钟晓芹不够体谅和理解他。而且,钟晓芹也照顾不了陈屿,相反,她自己是那个总需要被照顾的。
表弟:是的!所以我就不明白,为什么女观众都在骂陈屿……
我:哈哈哈,因为她们代入的是钟晓芹,而你代入的是陈屿。双方的立场不同。屁股决定脑袋。
而你不喜欢钟晓芹,是因为,你从男性角度看过去,会觉得她,至少是从前的她,也“不实用”,不能给你带来啥好处。哈哈。
表弟:哈哈,又真相了……
关于爱情
我:所以,总体而言,你在打量评价女性角色时,我感觉你潜意识里的评判标准是——如果我和这个女生在一起,我能获得的好处在哪。哈哈。
表弟:这么看,可能是的,哈哈哈。但女生看男生时,难道不也是同样的视角吗?比如转变之前的王漫妮、钟晓芹,都很典型啊,都会对男性提很多要求,希望男方在多方位满足自己。
我:嗯,这也是事实。不论是男性和女性,在和异性或者是其他人交往相处时,可能绝大部分人下意识里就会从“利益/实用”的角度来先做个衡量和计算。
表弟:考虑利益和对自己的好处,这可能是人的天性吧。
我:至少,作为“旁观者”时,人会主要动用理智,趋向于清醒地计算和分析。除非,荷尔蒙化学反应,不可阻挡地发生了,人脸红心跳、心如鹿撞的那一刻,所有的“利益权衡”都消失了,只剩下此时此刻的心动。
表弟:嗯,所谓“你遇到了这个人,才发现之前的所有想象和标准都消失了”,这种可能才是最纯粹的爱情。
我:但问题是,荷尔蒙反应又是怎么发生的?而且,由于荷尔蒙反应会导致多巴胺的大量分泌,这会给人带来巨大的快感,你陷入这种强大的喜悦想要见到对方、和对方亲密相处,这未必是出于对心动对象的所谓真爱,可能只是因为我们自己沉迷于这种强烈的快感,而对方是你通向这种巨大快乐的“中介/途径”。
表弟:好吧,那,到底什么是真爱,存在“纯粹的爱情”吗?还是说,我们的天性决定了,根本不可能存在纯粹的,真正的爱情?
我:这是个好问题……
2. 弗洛姆《爱的艺术》
在和表弟wechat之后,他的诘问让我再次陷入了“爱的沉思”。
如果说两性都天然会从“什么是对我更有利”的角度来选择、评判两性关系,“真爱”存在吗?它何时会涌现?我们是否有必要去执着追求这种“无杂质”的爱之境?
我再度翻出两本大师级著作:弗洛姆的《爱的艺术》和克里希那穆提的《关系之境:两性的真爱》。
“爱情”的问题大概是人一生中会反复涌现的问题,“知”“行”之间也必然隔着千山万水,是不断的修炼。
一直以来,无数的学者、书籍都在发表对“爱情”的观点,而我心里的No 1. 还是著名哲学家、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家弗洛姆的《爱的艺术》(中译版来自上海译文出版社。)
关于真爱之稀缺性:
爱情在当代社会的消亡
弗洛姆有过一个论断:爱情在当代西方社会的消亡。
因为,爱情的原则,同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内在的运行原则,是完全相悖的。
在一个以市场来调节一切经济活动和社会关系的社会里,现代人对自己、对同代人、对大自然产生异化。人们把自己也变成了商品,我们的生命力成了一笔资本。现代人的主要目标是,把自己的“技能、知识、人格同他人进行有利交换,做一笔好买卖,满足消费的需求”。
社会运转的结构,对现代人的性格结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精神的和物质的东西,都沦为了交换和消费的对象。而所谓现代人的幸福,就是享受,就是满足消费的要求。
不可否认,今日东方的我们,也处在市场经济、消费文化主导的社会里。
此处可以联系曾经的王漫妮,她和海王的所谓“恋爱”,就非常典型,无非是在各种高档场所满足消费需求。那些所谓世面和品味,本质上都是消费文化的产物。他们的“结伴”行为,与真正的爱情无关。
他们的“链接”主要依托于两个基本点:性满足和消费享受满足。
除去性本能之外,在市场经济社会里,人归根结底是被有什么样的消费能力所定义的。消费、市场,是市场经济的发动机。
当追逐有利的价值交换,做一笔好买卖,成为人的一种“根性”时,两性关系,也就自然异化成了一笔“买卖”。
我们的“天性”,就这样被社会机制给塑造了。
所以,“爱情”或者说“纯粹之爱”,本就是这个社会的稀有品。它是需要我们后天修习才能抵达的境界。
按照克里希那穆提的说法:思考(想,嫉妒,计算,利用,圈附,把握,占有,契约,毁约的“想”的过程)不会带来爱。真爱,在思绪静止时,方能涌现。
我们需要“真爱”吗?
爱是对我们生存问题的终极回答
在这个问题上,我可能比较理想主义,虽然知道抵达理想之爱非常难,但我还是认同弗洛姆这个观点:“爱是对我们生存问题(困境)的终极回答。”
弗洛姆说,对人来说,最大的需要就是克服孤独感和摆脱孤独的监禁。成熟的爱情可以使人克服孤寂和与世隔绝感,但同时又能使人保持对自己的忠诚,保持自己的完整性和本来的面貌。
德尔斐的箴言“认识你自己(knowing yourself)”表达了我们要求认识自己和他人的愿望,这是全部心理学的渊源。而在爱情中,在爱的给予和献身中,在深入对方中,“我找到了自己,发现了自己,发现了我们双方,发现了人”。
关于忘我·利己·自爱
利己并非自爱,自爱才能爱人
前面我们提到了一个矛盾,现代人很容易基于自己的利益点出发为自己谋一笔好“买卖”,那么,“利己”与“爱人”是否就是对永恒的矛盾?
利己和爱人,这中间隔着一个“自爱”。自爱和爱人是统一的,但利己和自爱,却是不同的。
在弗洛姆看来,利己者只对自己感兴趣,一切为我所用,他们体会不到“给”的快乐,而只想“得”。周围的一切,凡是能从中取利的,他们才感兴趣。利己者眼里只有自己,总是按照对自己是否有利的标准来判断一切人和一切事情,他们原则上没有爱的能力。
而自爱和爱人却是统一和谐的。
如果爱他人是美德,那么爱自己也是一种美德,因为“我”也是一个人。《圣经》中说“爱他人如同爱自己”,是对“我”的完整性和独特性的尊重。“爱自己,理解自己,同尊重、爱和谅解别人是不可分割的。爱我,同爱另一个生命,是紧密相连的。”
“一切有能力爱别人的人必定也爱自己。原则上爱自己和爱别人是不可分的。”
爱的艺术需要后天修习
爱是给予、关怀、尊重、责任心
很多人会将被爱等同于爱。
最初的钟晓芹其实就是觉得自己不够“被爱”、没有被看见、被重视,所以心存不满。
在弗洛姆看来,真正的爱,是内在创造力的表现,包括关怀、尊重、责任心和认识。爱不是一种消极的冲动情绪,而是积极追求被爱人的发展和幸福,这种追求的基础是爱的能力。
爱的能力,或者说爱的艺术,需要后天习得。
“爱情首先是给而不是得。”
而人有没有能力把爱情作为一种“给”的行为,需要人具备占据主导地位的创造性,这样的人才能克服依赖性、自恋性以及剥削别人的要求,并找到对自己人性力量的信赖以及勇气。
最好的爱的给予是什么呢?是把他内心有生命力的东西给予别人,分享他的欢乐、兴趣、理解力、知识、幽默和悲伤……
通过他的给,他丰富了他人,在他提高自己生命感的同时,也提高了对方的生命感。双方都会因为唤醒了内心的某种生命力而充满快乐。在给的行为中诞生了新的东西,给和得的人都会感谢这新的力量。
你只能用爱去换爱,用信任换信任。
除了“给”之外,爱情的要素,或者爱的形式包括了关心、责任心、尊重等。
你真正关怀你所爱之人的成长、发展和幸福,这才是爱情,否则只是一种“情绪”。关怀也势必包含责任心,你感觉到自己对另一个人负有责任心,就像要对自己负责一样。
至于说尊重,如法国的古老歌曲所吟唱,“爱情是自由之子,永远不会是控制的产物。” “只有当我自己达到独立,在没有外援的情况下独立地走自己的路,即不想去控制和利用别人,尊重对方才成为可能。只有在自由的基础上,才会有爱情。”
3. 结语
可见,爱情在今天这个市场经济和消费文化主导的时代,的确是个稀有品。它不是必然或者自动来到我们身边的。
由荷尔蒙带来的激情与两性相悦,它其实是一种短暂的“吸引”,它只是有可能牵引我们走向“爱情”。
爱情,不是追求“被爱”(本质是索取),它是“主动之爱”(本质是通过给予唤醒和茂盛两个个体共同的生命力)。
而要做一个有爱的能力的人,能爱人爱己,首先需要我们自己是个有独立性和创造性的主体。但是,在一个我们一出生就开始接受各种规训的社会里,做到真正的“独立”、“有创造性”,不以他人的“眼光”为标准为囚笼,本身就非常之难。
所以,真爱的获得,从来不易。
但是,纵然这条路千难万难,它值得我们追寻吗?我的回答是值得。因为,爱是我们对生命问题/困境的一种终极回答。
你,又怎么看待“爱情”呢?期待听到大家的观点。
谢谢阅读。
非非马
媒体人出身,而立之年赴英攻读电影研究硕士,后为著名文化国企英国子公司创始人、总经理。现事写作和中英文化交流。
个人微信号:feifeima778。
  • 更多文章
欢迎关注非非马FM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