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精算视觉」的 第368篇 原创文章
导读:今天很残酷,明天更残酷,后天会很美好,但绝大多数人都死在明天晚上。
大家好,我是刚刚被MBA论文虐完的Alex。
一连好几个星期都没有写新文章,心中满是歉意,希望各位同业伙伴们没有因为这几个周的停更而取关。
最近一段时间,保险业经历了一系列的动荡,业绩下滑、增员脱落、负面新闻等等,都让广大的保险同业伙伴们感到异常焦虑和迷茫。
恰逢国家对整个经济大环境的发展方向提出了新的顶层设计,我觉得很适合与大家深入探讨一下保险业接下来几年会如何变化,给各位同业伙伴带去一点启发和思考。
我想说,精算师不是预言家,无法准确地预测未来。

但是,作为一名行业的深度观察者与参与者,我会用自己对于这个市场的感知以及串联起来的底层逻辑,为大家描绘一下中国保险业在未来几年中很有可能会出现的样子,供大家参考。

1
2020年很难,但2021年可能更难
上面的标题,是我去年年底在文章《保险人的2021年,会比2020年更好吗?》中写到的一句话。
那时,旧版重疾险还未停售,增额终身寿险在市场上的热度也刚刚兴起,不少朋友都对2021年的发展与增长很有信心。
但是,重疾险停售之后,市场的萧条仿佛持续得有点久,直到8月份也没缓过神来。
如果说3、4、5月的市场低迷是由重疾险停售透支造成的,那么把6、7、8月的业绩下滑也考虑在内,我们就会发现事情仿佛并不是我们表面上看到的那么简单。
直到最近这几个月,终于有越来越多的声音开始认同,中国保险业确实在2021年进入了“寒冬期”,而且是那种最近十年都没有遇到过的“寒冬”。
只是,人们不知道这种“寒冬”会持续多久。
如果行业的低迷只是“短期调整”,那么大伙一起咬咬牙,坚持一下也就过去了,顶多只是几个月没什么收入。
但如果行业面临的是一场“深度变革”,那么不管是低迷的持续时间,还是动荡的影响面积,都是我们今天不容忽视的。
因为,如果“寒冬”长期持续,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人离开这个行业而去,最终动摇到这个拥有将近1000万保险营销员的行业发展根基
而从我的观点来看,
保险业至少在接下来的2~3年中,都很有可能会面临更加严酷的发展环境

2
保险股,今天敢抄底吗?
最近几天,恰好是各家上市保险公司发布中期业绩的日子。
作为保险业最大蓝筹股之一的中国平安,股价从去年12月开始便一路下跌,一直跌到今天的几近腰斩、需要动用自有资金来实施50-100亿的A股回购。
这不禁令人感慨,寒冬下的保险业,真是太惨了。
在这之前,也有投行和券商邀请我去给机构投资者们分享我对于保险业的展望,在我谈到对于平安等公司股价看法的时候,我认为这些公司的股价已经很明显被市场低估了
因为无论行业经历怎样的寒冬,都不至于让平安这样一家拥有综合金融板块的巨无霸公司股价在半年多的时间里面“腰斩”,更何况是这些拥有大量续期保费待收和长期利润价值释放的寿险公司。
但是,股市就是这样,不仅仅反映一家上市公司的客观估值,还会反映市场和投资者们对于一个行业的看法和情绪。
哪怕熟知公司内部财务数据的精算师已经在十分保守的假设下测算过公司的真实价值、董事会心甘情愿动用自有资金来启动股票回购,也大概率不会成为扭转保险股进一步下跌的“转折点”(当然,在消息公布后的一段时间股价有所反弹是很正常的)。
我为什么会这么说?
因为我判断,在接下来的几年当中,这些大型的保险公司还将经历更大的“动荡”——业绩的进一步下滑、人力和队伍的进一步缩减、更多的公开投诉事件,等等等等。
所以,哪怕我坚信,这些大型保险公司在下一轮的行业复苏中,一定会把如今跌掉的股价全部都涨回来,甚至创下历史新高,但是在这一轮的行业寒冬中,我仍旧认为“利空”没有出尽,股价还有进一步下跌的可能
保险业的“潘多拉魔盒”,就此打开。
3
接下来几年,保险业为何仍旧艰难?
很多朋友们可能会比较好奇,我为何会判断,保险业在接下来的2~3年中都会比较艰难呢?
我认为,所谓“旧重疾险停售透支客户”、“有能力购买商业保险的中国居民大多已经人手一张重疾险保单”、“惠民保等产品挤压客户的商业保险需求”等原因,都仅仅是导致现在市场上销售重疾险不景气的表象原因(明彦老师在《重疾险为什么卖不动了?谈重疾险的繁荣与衰败之争》文章中有提到过)。
更加深层次的原因,我认为主要有三个。
第一,就是保险购买的绝对主力军群体——中产阶层的消费购买力在下降。
毋庸置疑,全球任何一个保险市场的快速发展,都伴随着中产阶层的崛起与人口占比攀升。
中国过去二十年的快速发展,造就了一大批中产家庭,也让保险业进入了蓬勃增长的阶段。
但是,新冠疫情的出现以及互联网新技术、新科技的发展,加速了社会的贫富分化,让很多有着一份稳定工作、对于未来有着美好憧憬的中产家庭陷入了不安与迷茫,进而减少了对于保险这种“非刚需”商品的开销。
虽然国家为了减小社会的贫富差距、希望能够再次壮大中产阶层的占比而提出了“共同富裕”的发展理念,但是“共同富裕”真正初现成效,起码
要2~3年的时间。

第二,就是中国保险业的监管环境将在接下来的几年中持续趋严。
中国走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因此金融行业的发展速度注定是与金融监管部门的步调紧密相关的。
中国保险业本轮周期的上升拐点,是从前任保监会主席项俊波提出“放开前端、管住后端”的发展思路开始的。
自此,保险业的发展被“松绑”,保险资金的投资限制放宽,普通型人身险的预定利率上限从2.5%放宽至3.5%和4.025%,这些宽松的监管政策也带来了中国保险业2014~2017年的超高速增长。
但是,自从项俊波2017年被抓、134号文出台,保险业此后面临的监管环境就一直是在不断趋严的,不管是在保险产品设计方面,还是在市场行为管理方面。
随着新冠疫情的爆发与国际形势的风云突变,国家在顶层设计方面的规划与管控力度明显加强,包括金融、互联网、教培、房地产在内的若干行业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监管力度,咱们保险行业自然也不例外。
接下来的2~3年里,不管是“全国双录”,还是针对互联网保险销售方面的监管制度,以及针对保险中介人佣金制度设计、自保件购买的监管措施,都会悉数登场。
这些监管制度的出台,皆会对行业的保费增长产生短期的负面抑制作用。
第三,就是中国传统保险业过去积压已久的“恶果”,会在接下来几年中集中释放。
前有国寿张乃丹,后有平安许英琼。
业内人士不会像老百姓一样用“巾帼英雄”这样的词汇去形容她们,但是她们所揭露的问题确实代表了中国传统保险业非常恶劣的两种行为——“恶性套佣”与“唆使代理人大量购买自保件”。
虽然保险业内人士对于这些事情早已经“见怪不怪”,但是这不能说明这些行为就是正确的、可以被接受的。
看看老百姓的态度就知道,当老百姓们知道了这些保险业的“秘密”之后,是有多么的愤怒和不满,我们就知道,想要重新树立保险业的正面形象,在信息如此透明的今天,光靠舆论公关和删帖子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必须要把那套旧的制度“摔个粉碎”,然后再在废墟当中建立一套新的规则,一套没有欺骗、没有套路、能令老百姓满意的规则。
而这个过程,至少也要2~3年的时间。


4
寒冬下的保险业,是否值得期待?
有关于保险业为什么会在接下来的2~3年中比较艰难,我自认为已经分析得比较透彻。
但是,这并不代表我长期不看好保险业的发展。
我认为,
经历了这波低谷,保险行业一定会“脱胎换骨、焕发新生”,正式迈上从发展中保险市场向成熟保险市场进发的高速增长之路。
这当中,有几个令我们十分期待的点。
第一,保险人的整体素质水平与专业能力会大幅提升。
随着接下来几年保险监管部门对于市场监管的进一步加强,以及行业自身在寒冬期的“自我净化”能力,将会淘汰掉大量不合格的保险营销人员(至少30%起)。

而能够经历寒冬期、坚持到下一轮行业周期的保险人,一定是十分优秀的。
第二,中产阶层的人口数量占比将会大幅提升。
到那时,国家“共同富裕”的目标应该已经实现大半,中产家庭的收入与消费信心再次恢复、人口数量占比大幅提升,一定会带动保险业迎来新一轮的快速增长。
第三,养老年金险、杠杆型终身寿险都会出现爆发式的增长。
我一直都说,“保险姓保”只是保险市场处于初级发展阶段的特征,想要带动保险行业快速发展、提高一个国家的保险深度与保险密度,一定要靠储蓄型的保险产品。
过去很长的时间里,成熟保险市场上贡献保费收入的主力产品——养老年金险和杠杆型的终身寿险,在中国保险市场上都没有发展起来,究其根本原因就是,老百姓的保险意识与对于这两类产品的功能性理解还不够深刻。

不过,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深,以及“共同富裕”目标中所涉及的遗产税、赠与税的出台,这两类产品的功能属性一定会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青睐,从而迎来爆发式的增长。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迈入新周期的保险业,无论是在行业环境,还是在需求端、供给端,都会出现“天时、地利、人和”的发展优势,真的是十分值得我们期待。
只不过,在迈入这个新周期之前,咱们保险业会经历一段相当长时间的挣扎
在这段挣扎的时期中,我们会看到行业的数据进一步惨淡,看到上市保险公司的股价继续下跌,看到大量的保险代理人被淘汰出局,看到无数的保险团队分崩离析
马云曾说过:今天很残酷,明天更残酷,后天会很美好,但绝大多数人都死在明天晚上。
虽然阿里巴巴最近的处境也不怎么妙,但是我们要相信,保险业不仅有明天,也有后天,只要能够熬过明晚的寒冬,行业新一轮的红利就是属于大家的
让我们一起加油吧!
想了解更多前沿的保险市场资讯吗?
欢迎加入我们的星球——
(已有超过2,250人加入)

点击“阅读原文”可查看所有历史文章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