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版


文字版
大家好,我是思思。
之前的两篇内容,和大家分享了我们要怎么吵架才能让感情越吵越甜蜜。
那有没有什么预防冲突和争吵发生的诀窍妙门呢?
当然有。
不仅预防争吵,还能让你看对象,越看越喜欢。
这个窍门就是从认知层面入手,改变我们看待伴侣的方式。
从心理学的认知行为理论的观点来说,认知,也就是我们的思维方式,和我们的行为情绪是相互影响的。

不同的认知会导致不同的行为模式和情绪体验。
如果在认知层面做一些小手术,调整一下,我们的情绪和行为就都会相应地发生变化,从而完全地改变一件事情的结果。
今天,我们来讲一个影响爱情命运的重要认知——归因。
01
什么是归因?
我先来给大家讲个例子。
红豆刚怀孕胃口特别差,动不动就吐,怀着孕却越来越瘦。婆婆很焦心,带了自己做的红烧鱼给媳妇吃。
红豆不好拒绝,但是扭扭捏捏就是不吃,婆婆在旁边看着说了句:“诶,这一直不吃怎么行呢,肚子里还有孩子呢。快吃吧,我看着你吃”。
红豆为此耿耿于怀了很久,她觉得婆婆就把当生孩子的工具人,根本不管她死活。
红豆当时和我吐槽的时候,我问了她:有一次我去你家的时候,看到你妈妈也对你说了差不多的话,盯着你一定要把那口饭吃下去,而且不止一次,你有觉得妈妈把你当生孩子的工具人吗?
红豆说:啊,我当然不会,婆婆和妈妈怎么能一样呢,妈妈当然是为了我和孩子好。
看,红豆的婆婆和妈妈做了同样的事情,对她说了一样的话,但红豆对他们的解读却截然不同。
为什么?
你可能会说,很正常呀,一个是亲妈,一个是婆婆。亲妈肯定是为了女儿好,婆婆的动机就不好说了。
但仔细想想,我们有证据证明婆婆对红豆是怀着恶意的吗?并没有。
只是在解读的过程中,我们会下意识地觉得妈妈是善意的,婆婆是恶意的。这就是我们说的归因过程。
归因,指的是我们对一个人行为动机的解释。
为什么归因那么重要呢?
因为我们日常生活中发生的大多数事情,都可以有很多种解释。

我们对一个人的看法怎么样,经常不是取决于他实际上做了什么,而是取决于我们对他这个行为的解释是什么。
我们的大脑在解释一件事情的时候, 会根据我们当时的情绪,对事物的刻板印象,对一个人的感情偏好,去强调某些因素,而忽视其他因素的作用。
比如红豆的例子,被婆婆催着吃东西心情不好,加上恶婆婆的刻板印象,再加上婆婆不是亲妈,没有感情,于是很容易就把婆婆的行为解读为,出发点是自私的,只是为了孙子,不顾她的死活。
同样,在亲密关系中,归因模式对我们关系的满意度有着非常大的影响。
我们的情绪,关系的氛围,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的大脑如何去解释伴侣的行为和意图。
02
归因对关系有什么影响呢?
你想啊,关系那么亲密的两个人,相互依赖程度是很高的,对很多事情都是一起经历和承担的,权责的界限经常很模糊。
因此,对一些不好的后果,情侣间难免会对彼此的责任推推搡搡。
比如吵架了,是谁没事找事;比如一件办砸了,是谁的责任。
心理学研究发现,有两种效应造就了亲密关系中最常见破坏感情的归因偏差:行动者/观察者效应自我服务偏差。
第一个:行动者/观察者效应。
什么意思呢?

就是假设我们和对方做了一件一模一样的事情,我们作为行动者,对自己做这件事情的行为解释是A;当我们作为观察者的时候,去看对方做这件事的时候,对对方的行为解释却是B。
比如在
我们自己做一件事情结果不好的时候,我们常常可以深深感受到是某些外部压力影响了我们

比如考试没考好是因为感冒了,这次工作任务没完成好是因为队友不给力,对自己的行为的解释容易做出外部归因。
但是当别人有同样结果的时候,我们会忽略他们也受到的外部环境的影响,而把不好的结果归因于对方的内部原因比如能力,性格或者动机。
考试考不好是因为态度不认真,脑子不聪明;工作任务完成的不好是因为ta偷懒或者能力不行。
比如我社群里有个女孩,一直抱怨男朋友脾气不好,两个人动不动因为小事儿吵起来。

我会打趣她:两个人能吵起来,说明你脾气也不怎么样嘛。

但是她却说:我发脾气是因为他呀!他整天把气氛搞得紧张兮兮的,我能不火大吗?他不来惹我,我肯定不会惹他。我脾气很好,朋友们都很喜欢我。
这就是典型的行动者/观察者效应。同样是吵架,她评价自己的发脾气行为用了外部归因模式:吵架都是因为他!
评价男朋友的行为呢,用了内部归因模式:这个人就是脾气差,就是不为别人着想!觉得是男友性格问题,或者心思不好。
站在观察者角度,我们很容易看到别人的不足。却意识不到,行为是相互的,对方的行为可能也是被我们激怒的。
第二个效应叫做:自我服务偏差。
顾名思义,当事情进行顺利的时候,我们会觉得是自己的功劳;但是当情况变不好的时候,我们却喜欢甩锅,否认是自己的责任 。
我们举个前阵子大火的电视剧:三十而已里面的例子。陈屿和晓芹是一对年轻小夫妻。
晓芹30岁生日那天,陈屿为晓芹在电台点了歌儿,还送礼物托关系为晓芹预定最火爆的餐厅。晓芹在生日当天还去派出所给陈玉的弟弟交了罚款。
夫妻俩彼此都不知道对方为自己做了这些事情。
生日当天晚上,因为一些阴差阳错,加积累了很久的矛盾,两人最后走到了离婚的地步。
看过全剧的小伙伴应该知道,陈屿和晓芹一直觉得婚姻不顺利全部是对方的问题。他们看不到对方的好,也不知道对方的付出。
而最后复婚的原因,恰恰也是因为矫正了这种自我服务偏差。
陈屿和晓芹的故事其实是很多情侣夫妻的缩影。
在日常相处过程中,或许我们曾经想为对方做些什么或者去改善关系,并且觉得自己已经为此做了努力,是对方没有配合或者没有回应。
事实上,如果你的努力大部分是内心戏,没有让对方明确看到或者感受到你的爱的行为,那么他很可能完全不觉得你做了什么努力。这可能让你很委屈很火大。
但是别忘了,我们评价对方的时候,经常也只管我们眼睛里看到了什么,可能也会忽视对方私底下为关系所做的努力,让他觉得自己的付出得不到你的承认。
双方都觉得自己付出了更多,对方做得不够,觉得不公平,导致关系越来越紧张。
在亲密关系中,上面说到的这两种效应造成的归因偏差,都会让我们做出对自己有利的归因,把责任甩给对方。
03
心理学家Fincham博士认为,伴侣双方总的归因模式能决定亲密关系的满意程度。
生活幸福满意的情侣会放大对方的正面积极的行为,缩小甚至忽视对方的负面行为。
他们会把对象的正面行为归因为对象稳定的,普遍的内部品质。比如认为男朋友一个暖心体贴的行为,是因为他性格好,足够爱我;
把对伴侣负面行为归因为暂时的,特殊的外部原因。比如男朋友最近袜子又开始乱扔,可能是他最近太累导致的,是偶尔的,受到外部原因影响的。
而不幸福的情侣正好相反,他们做出了维持苦恼破坏关系的归因。
喜欢夸大对方做的不好的事情,忽视对方做的好的事情。
比如认为对象负面的行为都是故意的,习惯性, 无法改变的:比如最近袜子乱扔,那是他屡教不改的坏习惯,归因为天生懒散邋遢的品质。
不幸福的情侣还喜欢把对方积极正面的行为解释为偶然的,无心的:比如男朋友一个偶尔送你一束花,你不仅不开心,还会猜测男朋友是不是做了什么亏心事才这样,或者觉得对方就是心血来潮并不是因为在乎你。
在这种归因下,你容易对对方不满意,对方也很容易因为你的指责和情绪的低气压,逃避和你相处,丧失继续对你好的动力,关系形成恶性循环。
我在这里贴上一张幸福cp和不幸cp不同归因方式的表格,大家可以收藏一下。

说了那么多,其实用一句人话来总结就是:对方的正面行为,及时鼓励;对方的负面行为,减少指责。
04
那么,如何改变破坏关系的归因方式呢?
第一点,意识永远是第一步。
当我们习惯性消极归因的时候,不妨先提醒自己几个问题:
我是不是正在做破坏关系的归因?
他这么做是故意的吗?
他这个行为是偶然的吗?
有没有其他原因外部原因导致他这么做呢?
这样你就可以冷静下来更加公正地看待问对方,看待问题;而不是两个人相互指责,被情绪淹没。
第二点,我们知道自我服务偏差会让我们关注自己付出的努力,却容易忽视伴侣为关系做过的努力。因此,在伴侣做地好的地方,我们要及时发现,不遗余力地给予肯定。
比如当伴侣做了让你开心的事情:
比如生日给你做了一顿晚餐,你可以尝试多把他贴心的行为归于他稳定的内部品质,告诉他:你一直就是很温暖,很贴心的伴侣,我感受到了你很爱我。
对于伴侣日常生活中做的一些细小的温暖行为,我们也要多做积极的解释。
比如对象下班回家路上顺手买了两盒我爱吃的草莓,我们就要及时地去做积极的解读:他在日常生活中总是这么一个体贴细心的人,无时无刻不想着我。并且把这一点说出来告诉他。
在这个练习的过程当中,你会发现,当你积极地正向地去解释你对象的行为的时候,对方感受到了鼓励和体谅,也会愿意继续这个积极的行为,关系就会慢慢形成正向循环。
最后,和大家分享一下我朋友圈一对幸福couple,男生在归结和媳妇10多年婚姻,感情浓度高的原因时,写了这样一首打油诗,放在结尾送给大家:
相关阅读: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