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结婚了,还整天一惊一乍蹦蹦跳跳的,没个大人的样儿”。
我和先生领证后,经常会听到的来自长辈的类似的“教训”,尽管大部分时候他们只是在图个嘴上痛快,从未真正干涉我什么。
但从这些脱口而出的话中,我们可以看到,老一辈人对婚姻有一种根深蒂固的刻板印象。
他们并不关心你内心正处于什么样的阶段,或者经历了什么样的成长;婚前你还是他们管辖范围内的小孩,但只要结婚,就自动就升级为大人了,而大人该有大人的样子。
大人应该是什么样子呢?大概是个性稳重,周全,安定,在婚姻中相互包容,忍让,和谐,把日子过得红红火火吧?如果再生几个娃那就算完满了。
但我要活成他们理想中的大人的样子吗?
才不要。
传统婚姻在农耕时代具有重要意义,是财产私有制的产物,甚至女性本身也被认为是男性私有财产。
双方(尤其是女性)为了这一份承诺带来的确定感安全,哪怕在关系里是痛苦的,委屈的,也觉得是命运既定的安排。
人对命运的普遍态度是,无力求变。
谁不都这么凑活着过么?在我们上一辈人,包括很多年轻人身上还是继续流淌着这种婚姻观。
近一两年我一直在思考, 在这个新的时代,我们有了更好的物质条件,更多的社交资源,更强大的自我意识,加上女性进入劳动市场已是常态;这些都使得我们对自我表达,自由选择和精神幸福有了更高的追求。
新时代的我们还会选择在不满意的关系里隐忍吗?离婚数据告诉我们,越来越不会了。仅仅为了给人生上一层保险而结婚,理由显然已经不够充分
那么,婚姻和亲密关系对于独立个体的意义又是什么?
在新时代,我们怎么看待亲密关系,就成了一个需要重新探索的话题。
前段时间看到了李松蔚老师的一门新课《亲密关系24讲》,觉得惊喜。和我一直以来对亲密关系的理解,经历和思考,也都非常契合。在此强烈推荐。
不过对于没有相关基础的朋友,有些内容理解起来可能有难度,甚至会产生片面的理解误解。所以想和大家一起来捋一捋。
在昨天的社群分享中,我根据了李松蔚老师这门课的核心内容,结合我自己的储备和思考,聊了对新时代亲密关系最主要的三个认知框架。
在此也和读者朋友们共享。
1.
失望是常态
可能人生就是这样,挺糟的
回想一下,我们和对方有矛盾的时候,是不是一般都是这么一个心理过程:
你沦陷在失望委屈的情绪里出不来,责怪对方为什么没有实现你的期待,失望于他不懂你,失望于他不是你的真命天子。
在这种思维挟持下,你会把时间浪费在情绪里,却做不出任何建设性的行动。
李松蔚老师提到,我们首先需要接受失望是常态,接受「人生可能就是这样,挺糟的」,我们需要拎得清的真相是:
没有什么命中注定的人;
你和他是两个独立的个体,对不同的事情会有不同的看法和感受;
你认为这么做天经地义,在他看来不一定;
你想要什么,你不提出来,他不会知道;
你哪里不舒服不满意了,你不表态,他也不会知道;
如果你们之间的矛盾由来已久,不要期待在短时间内解决;
你们之间的事情,不要让第三个人介入,去定义谁对谁错;
你也不是非得和他在一起,你有随时离开的自由。
而后,我们才能放下错误期待的包袱,轻装上阵,建设性地去改善关系。
群里有个小姑娘问:那我们要降低期待去接受失望吗?比如,我提了这个需求,但是对方不一定会满足我,也许这正说明了我们不合适?
并不是。
我们常说,人生而孤独,这和人生失望是常态,其实是相通的。
我们可以文学意义上理解它的无奈之美,但我们也可以从另一个角度去挖掘它对人生的指导意义:
1. 正因为人是独立而不同的个体,如果我对别人有太多期待,我就有可能失望。因此,我应该学会满足自己的大部分需求,自己给自己安全感。 
2. 既然人与人之间的出厂设定是不关联的,那么,建设的意义就变得如此重要。我要通过沟通和行动,尽可能和我喜欢的人,和我热爱的世界产生连接。
用大白话说:人和人生来不同,咱们就不应该把太多希望寄托在另一个人身上。
如果你想要他更懂你,那就发挥主观能动性,去和对方建立连接,去沟通,去尝试让两颗心靠地越来越近。
就像群里一位新手妈妈说的:我原来不知道,很多事情是可以商量的」。
只要是可以商量的,两个人之间就架起了一座通向对方内心世界的桥梁。
放下不切实际的高期待,用行动去推进关系。清楚地认识到:你们彼此的懂得,是你们努力的结果。
正如李松蔚老师说的:“人们只有接受这些失望,才能去讨论如何建立信任和体谅。面对不尽如人意的伴侣和关系,幸福也可以实现”。
2.
寻找第三条路
创造性的相处之道
我小时候听过这样的一个故事。
当一个年轻人问一个老人:你们维持一辈子婚姻的秘诀是什么?老人回答了一个字:忍。
这个字当时给我带来的是感慨和些许感动,觉得它道出了关系中最朴实的真理。
但如今再看来,感受会更复杂一些。我们不得不面对的现实是,越来越的年轻人不愿意忍了。因为不想忍,他们洒脱挥别一段关系,或者干脆拒绝进入一段关系。
「单身多爽啊」小姐姐们说。
传统家庭是个整体概念,每个个体明确分工,按部就班的运作保持高效运转。
而如今个体意识增强,尤其是女性个人意识崛起,让曾经的运作模式不再普遍适用。我们不得不承认,个人感受是重要的。
在保护这种感受的前提下,如果我们还要追求亲密关系,那么,创造性地探索新时代相处模式就成了必然。
李松蔚老师的讲述了一个很生动的案例,带我们看到了这样一种可能性:
一对异地恋的情侣。一个在北京,一个在上海。
两个人工作都很忙。但还是希望周末可以经常见面。时间久了,俩人因为选择谁的城市见面而起了一些矛盾。

最常见的解决方案是,你来一次,我去一次,各自迁就一次。但是李松蔚老师给他们提出了第三条路同时满足。
见面不在北京也不在上海,而是每次选择一个不同的,位于北京和上海之间的站点。每个周末都在一个新鲜的城市约会。
这样,两个人不仅都拥有了主动权,同时又可以一起探索陌生的城市,给他们的异地恋添加了一笔浪漫色彩。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很多两个人之间的事情,没有什么该不该,或者对错输赢。
如同上面提到的,不想忍成为了我们拒绝和另一个人绑定的重要原因。既然如此,就不要忍啊。
在新时代下面,我们作为经济能力,人格能力,各方面都平等的个人。完全可以用各自舒服的方式走到一起,创造性地去商量出一个双方都不难受,都不需要忍着的第三条路。
没错,这的确很考验我们的创造力,以及是否拥有弹性而灵活的观念。但这不是不能达到的彼岸。
3.
你随时可以离开
自由亲密关系的前提
要讨论新时代的关系,自由是不可避免的主题。
并非单身才是自由之人,已婚的人,恋爱中的人照样可以是一个非常自由的人。因为:
1. 自由的亲密关系是以「随时可以离开」为前提的。
这太不政治正确了吧!
社群里就有小姐姐提出了反对意见,因为她觉得承诺才是一段关系得以建立的关键,
也有小姐姐提出了担心:既然有了随时可以离开的心态,会不会看到更好的就不要现在的了?
嗯,乍一看是这样,但细品后才会发现它的妙处;而后不得不佩服李松蔚老师对人性的深刻洞见的智慧。
2. 硬币的另一面:不确定性。
问你想不想要自由,你肯定会说:是个人都想要吧?
而很多人没有意识到,自由是有代价的,最常见的一个代价就是不确定性。
而一个真正自由的个体,必须是能够成熟到拥抱不确定性的。
因为篇幅关系,我们下篇推文再和大家详聊。
关注公众号,后台输入“hi”
可获取思思微信,
朋友圈日常分享亲密关系思考,
期待和你交流。
关注公众号,输入“24讲”,获取李松蔚老师《亲密关系24讲》的课程链接吧~ 不过是付费课程哦~ ps:我是李老师的粉丝,并没有任何商业关系哈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