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在满清的高压极权统治下,民间没办法直接表达自己的想法,只好指桑骂槐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然而几代人过后,后生遗忘了前人的本意,反而跟着指责起了前朝。这种现象正与我国当代史学家秦晖所讲的“荆轲刺孔子”类似。下面本文就将以《凤阳花鼓》为例,详细讲讲这一现象。
出自网文《大流寇》
说凤阳,说凤阳,
凤阳本是好地方。
自从出了朱皇帝,
十年倒有九年荒。
大户人家卖骡马,
小户人家卖儿郎;
奴家没有儿郎卖,
身背花鼓走四方。
这首歌号为《凤阳花鼓》,流传范围很广。而其中“自从来了朱皇帝”一句,更是被广为引用,出现在网络上的讨论、文艺作品中。金庸的著名小说《鹿鼎记》就记载了这句话,还未上映的明代历史正剧《山河月明》已曝光的片花中,也有角色提及。自然,在很多人眼中,这成了“朱皇帝”代表的明朝统治黑暗、民不聊生的有力证据,并且这是从开国皇帝朱元璋就开始的。本文即对此略作考证。
需要指出的是,狭义上,上文所列歌词仅是凤阳歌的一种,也即凤阳花鼓中的一种曲调,人们往往不加区分,统称为“凤阳花鼓”“凤阳歌”,此处凤阳花鼓,只针对提到“朱皇帝”的版本,其余不再细究。
上文中的《凤阳花鼓》,原文最早出处来自清代乾隆年间的戏曲集《缀白裘》第六集梆子腔《花鼓》。另有同为乾隆年间的赵翼在《陔余丛考》中记载了有些许字句变动的版本:
家住庐州并凤阳,
 凤阳本是好地方。
 自从出了朱皇帝,
 十年倒有九年荒。
查考史料和民间歌谣,至今未发现历史资料记载与之接近的“凤阳歌”产生于明代。明代卓人月曾说:“我明诗让唐,词让宋,曲又让元,庶几吴歌、桂枝儿、罗江怨、打枣竿、银铰丝之类,为我明一绝耳”。沈德符《万历野获编》言:“元人小令,行于燕赵,后浸淫日盛。自宣德正统至成化弘治后,中原又行琐南枝、傍粧台、山坡羊之属……自兹以后,又有耍孩儿、驻云飞、醉太平诸曲,然不如三曲之盛。嘉靖隆庆间 乃兴闹五更、寄生草、罗江怨、哭皇天、干荷叶、粉红莲、桐城歌、银纽丝之属,自两淮以至江南,渐与词曲相远……比年以来,又有打麥竿、桂枝儿二曲。其腔调约略相似,则不问南北,不问男女,不问老幼良贱,人人习之”。这些明代流行名曲都没有凤阳花鼓的痕迹。清代浙江嘉兴的杜文澜所编百卷《古遥谙》搜辑古籍中自上古至明代的歌瑶,也未见凤阳花鼓。因此,可以断言,此版凤阳花鼓所唱的内容,产生时间不会早于清代。更确切的说,大概是在雍正乾隆年间。
值得注意的是,自顺治元年至乾隆三十五年,凤阳及临淮两县有59年发生水旱及地震灾害,其中水灾41次。民国年间佟政敏在《新旧戏曲之研究》中更是写道:“雍正时救济泗州水患,注全力于髙家堰(今洪泽湖大堤),而淮水大患,悉集凤阳,人民流离,以唱花鼓戏为生,流转至于城市”。以上种种,与原歌“十年倒有九年荒”契合程度惊人。再联系上文考证的凤阳花鼓不会早于清代产生,那么这首歌极为可能是乾隆年间流离失所的凤阳人在讲述他们的悲惨境遇。
但是,为什么他们要唱“自从来了朱皇帝”呢?这就与清代的文网有关了。如果不是讽刺前代,直指清酋,那么敢于传唱的人必然会遭到严酷的打击。大骂前代的“朱皇帝”,自然不在限制之列。由此以讹传讹下来,一首凤阳花鼓反而变成了明代百姓控诉明朝的证据。
综上所述,电视剧中明初即提及凤阳花鼓歌词,乃至雍正以前述及“自从来了朱皇帝”,都是不够严谨的历史想像。拿凤阳花鼓作为明代如何失德的论据,也是大错特错。
END
后台回复加群加入我们~
往期文章:
民族平等何以不可能?
民族延续千年的奥秘:人被抛到民族中来,没有人可以特殊于民族
自由主义未必是封建主义,但一定是共同体主义
阶级与意识形态为什么不是共同体?
繁华如梦:民国真实的上海
难以再次伟大的美国——特朗普的惨败
明朝中后期海外白银输入的三条主要渠道
明清两朝的禁书和思想专制(下)
明清两朝的禁书和思想专制(中)
明清两朝的禁书和思想专制(上)
如何拯救你,危在旦夕的多元化——从美国的身份政治说起
殖民对社会自组织的迫害——以明清基督教为例
请点亮“在看”,为民族发声~👇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