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P仔
莆田系医院”,是国内民营医院挥之不去的阴影。
很多人喜欢简单粗暴地把民营医院和“莆田系医院”画上等号,唯恐避之不及。这是一种偏见,这种偏见,也可能会让你在大A股里错过一个横财机会。
战胜偏见,是在股海畅游的必要条件,“千亿顶流”基金经理、易方达的“酒神”张坤,显然清楚这一点。
在张坤的易方达中小盘混合中,有一家名叫通策医疗的公司,它的主要资产是位于浙江省的连锁牙科医院,而通策医疗也被冠以“牙茅”之称。
查看通策医疗的股价走势你会发现,这是一家十年30倍的大牛股,换言之,牙茅的涨幅并不逊于“茅台本茅”。可以说,通策医疗之前都被吹爆了。
顶流基金经理如果错过这样的横财,恐怕都不太好意思跟同行打招呼。
除了张坤之外,号称“医药女神”的葛兰,以及明星私募高毅资产的女基金经理孙瑞庆,也都用真金白银买入了通策医疗。
这到底是一门怎样的生意,能让张坤等业内顶流为之驻足?牛股的鲜花和掌声背后,又是否存在着潜藏的风险?让我们一探究竟。
“牙疼不是病,疼起来真要命。”
人这一生中,多多少少都会出现牙齿健康的问题,牙齿一旦出了问题,当然要看牙医。
一个人的嘴里有20~30颗牙,而中国有14亿人口,简而言之,通策医疗做的正是中国牙齿健康的大生意。
毫无疑问,现在的生活是好起来了,在吃吃喝喝中,牙齿的健康问题也在困扰着许多人。
根据国内第四次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结果,2015年我国5岁、12岁儿童龋齿率分别为71.9%和38.5%,情况比2005年更糟糕。
尽管牙齿健康不容乐观,但人们在发现牙齿健康问题后,及时就医的比例却越来越高。
反映到数据上的结果就是,无论是儿童龋齿治疗率,还是老人缺牙修复率,2015年的情况都比十年前更好。
牙科行业的大蛋糕不仅仅是患者基数扩大、就医比例提升这么简单。
更重要的是,日子好起来了的人们对牙科的需求,已经从医保报销范围内的拔牙、补牙,拓展到花费更高,且不在医保报销之列的牙齿矫正(正畸)、牙齿种植方面。
这正是通策医疗旗下连锁口腔医院最核心的业务。什么叫生活水平提高啊?家人们。
在功能性(拔牙、补牙)得到了满足之后,对于美学性(正畸、种牙)的追求,便是所谓消费升级的体现。
在欧美发达国家,一口漂亮整齐的牙齿是一个人最好的名片,如果一个人有一口烂牙,人们会认为他生活在社会底层,或者是被父母虐待了。
汤姆克鲁斯的一口齐牙
为了让孩子能有一口好牙,欧美的家长只要发现苗头不对,就会带孩子去牙科诊所,戴上正畸牙套。牙套一旦戴上,可就没那么好摘了。
一般来说,一套流程下来2万元算起步,8万元不封顶;而正畸的治疗周期普遍长达一年半到两年,期间每隔一个月就要去牙科诊所进行维护。
疗程长+单价高,如果一个赛道能有这样的特点,那么落实到龙头公司的基本面上,便是毛利率可观,且重复购买。
这不正是优秀消费股最核心的投资逻辑吗?难怪坤坤会动心。
不过,就算是赛道再怎么平坦宽阔,也只意味着跑起来更容易。如果选手自身的能力不到位,那照样也跑不远。
那么,我们就来看看通策医疗在公司经营层面有什么过人之处吧。
复盘公司的发展史,我不得不感叹,摸了一手行业好牌的通策医疗,在商业模式上也同样打得一手好牌。
牙科是一门不大不小的手艺活,它既不像心脑血管那样如履薄冰,也不像感冒发烧那样轻描淡写。站在生产要素的角度来讲,牙科最关键的不是设备,而是熟练的牙医。
然而,传统公立医院体制下的牙科医生,大部分拿的都是岗位工资,而非绩效工资,他们并不会因为多治疗一个病人就多挣一份钱。换句话说,他们的付出和收益不成正比。
当一个公立医院的牙科医生在患者群体中积累了不错的口碑时,这些“翅膀硬了”的医生就会离开医院选择单飞,成立自己的牙科诊所。
这些单飞的牙医靠着老客户及其介绍的新客户,来瓜分公立医院的蛋糕。
对于医生个人而言,单干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但这种模式有个最大的问题,诊所高度依赖医生本身,成功路径不易复制,生意很难扩张。
而且在这种环境之下,经营者和员工之间的关系类似于师傅带徒弟。教会了徒弟饿死师傅,是横在这些从业者心中的一道坎。
通策医疗在公司经营层面,正是在变革这种陈旧的商业模式。如果说个体口腔诊所的卖点是医生自身,那么通策医疗的卖点便是连锁医院的品牌。
关于品牌,“可口可乐之父”罗伯特·伍德鲁夫曾说过:“即使可口可乐的工厂被大火烧光,给我三个月的时间,我就可以重建完整的可口可乐。”
这样的底气,来自于品牌对消费者建立起的信任,而在这方面,通策医疗的核心资产是浙江省内优质牙科医疗资源——杭州口腔医院。
在杭口总院品牌的加持下,分院办起来自然是十分顺利。例如作为分院的衢州口腔医院,在2007年设立后仅用3年便实现盈亏平衡。
这也从侧面表明,通策医疗业务的扩张,靠的是品牌影响力,而不是依赖牙科医生。
在初尝胜利果实之后,通策医疗在2018年推出“蒲公英计划”,提出用三到五年的时间在浙江省布局100家分院,提高其在省内的市场占有率。
牙医是这门生意中最重要的生产要素,没有牙医的参与,通策医疗的“蒲公英计划”只能是梦幻泡影。
为此,“蒲公英计划”采用了医生合伙人模式,通过对分院三方持股(公司51%,总院医生15%,分院核心医生35%),进而在利益分配上,将牙医与公司进行捆绑。
调动各方生产积极性,让部分牙医先富起来!好赛道+好模式,成功扩张的通策医疗,成了资本市场的宠儿,十年30倍,持股体验是如此的舒适。
然而,顺利久了,难免就会丧失对风险的嗅觉,花好月圆之下的通策医疗,也有潜在的风险。
通策医疗目前市值850多亿,不少人认为它的股价是被高估的。
前两天,通策医疗发布了2020年报,显示全年营收20.88亿,净利润4.93亿,同比增长5.69%。这业绩遭到了雪球老哥的嘲笑。
“你不是好赛道吗?一年赚5亿,增速5%?给爷整乐了。”“狗基继续吹,这估值都估到一百年以后了。”
果然,本周一通策医疗开门即跌,但是周二又给涨回去了,就像过山车一样。
讲真,喷通策医疗的2020年报有点说不过去,大家都知道,去年一季度因为受到疫情的影响,很多行业都挣不到钱。而通策医疗今年一季度净利润1.6亿,扭亏为盈,成绩还是不错的。
提到A股中的民营医院,很多投资者会拿通策医疗和爱尔眼科做对比,认为不依赖设备而依赖人的牙科,在生意模式上不如眼科。
这种对比有一定的道理,但问题在于连锁的民营医院,通常只有在强化专门科室的前提下,才能在公立医院的夹缝中生存下来。
牙科和眼科没有生意上的冲突,通策医疗最大的风险,仍然来自于行业内部的竞争者,那些牙科诊所。
口腔行业的行业壁垒并不高,牙科诊所遍地都是,而消费者也喜欢选择价格便宜的诊所,对于经营成本更高的医院来说,通策医疗并不占优势。
对于通策医疗来说,快速扩张+并购的方式并不可取,而占据口腔市场的高收入地区才是重中之重。
当然,我们并不是在鉴股,只是帮助读者们理清这背后的经济逻辑。大家即使看完后想要有所行动,也要切记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当初看好通策医疗的人其实早已入手,并且已经赚得盆满钵满了。但在通策医疗这么高的市值下,依然高喊“价值投资”的老哥们,
设计/视觉:小李老师
召唤横财冲浪手
一天蒸发275亿市值的爱尔眼科,还值得买吗?
特步来感觉了,是飞一般的感觉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