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三联生活周刊》2020年首次发起主办的建筑/城市评奖,以推动公众启蒙,激发公众参与,推动未来中国城市的社会价值与人文关怀。第一届主题为“重建联结”,旨在全球疫情背景下,思考和回应社交隔离之后,如何回到人与人的交往和关联。
周榕
三联人文城市奖架构共创人
大众传媒为城市评奖,《三联生活周刊》可谓开风气之先。但也许正因为自己“业余”的身份,三联在设立评奖细则时才格外谨慎,甚至严格到“变态”的地步。
从2019年11月提出动议,到2020年4月开始启动评奖流程,2020年9月到11月密集实地踏勘,一直到2020年11月底终审结束,笔者作为“三联人文城市奖”的架构共创人和终审评委,全程参与了该奖项的筹划与推进,也深刻体会了其“变态”程度,在此不妨分享一二:
其一,“非诚勿扰”
小孩子才做选择,成年人“我全都要”。虽然从一开始就确定了这个奖是价值观奖而非技术奖、是城市奖而非建筑奖、是大众奖而非专业奖……但到了确立具体评奖细则时,三联又生怕专业水平不够以致授人以柄,于是组建了“贪婪”到变态的“史上最强”三级提名和评审阵容——提名阶段由分别来自城市、人文、建筑领域的各10位KOL,每人提出一份5个子奖项的候选名单;然后由四位院士坐镇、国内城市和建筑界顶级大咖组成的评审团逐项打分投票,选出24个(含并列)入围项目;最后再由人文领域占多数的终审团评委经实地考察之后投票决定最后的获奖者。这样从开放到收敛再到开放的三级制衡的评审机制,保证了最终的获奖作品能取得人文性、城市性、大众性与专业性最大程度的平衡。
其二,“把权力关进笼子”
或许是出于一个专业媒体人的高度自律,又或许是血液中的运动员基因在起作用,“三联人文城市奖”组委会主席李鸿谷主编反复强调评奖规则至高无上的重要性,并时常告诫组委会成员:不要因为希望获得某种“权力的快感”,而试图去钻规则的空子甚至破坏规则。除了提名委员会提名之外,“三联人文城市奖”不接受任何自我申报和他人请议。而提名结果出来之后,组委会虽感到颇有些“遗珠之憾”,但却丝毫没有把任何一个事先看好的项目塞进候选名单的念头。正因为规则清晰、过程透明、执行严格,“三联人文城市奖”才能保持其远高于大多数所谓专业奖项的公信力。
其三,“一个都不能少”
由于缺乏相关的操作经验,李鸿谷主编大大低估了实地踏勘所需要的时间成本,以至于定下了一条搬起石头砸了自己脚的终审规则——“每个入围项目必须经两个以上终审评委现场踏访;每位终审评委必须实地考察过五个以上的入围项目”。因24个入围项目遍布天南海北,有些乡建项目还远在交通不便的穷乡僻壤,要保证每个项目都有两个以上评委到访殊非易事,最终李主编本人不得不跑遍所有24个入围项目,而笔者也被迫“陪跑”了其中的23个。另一方面,保证每个终审评委踏访过5个以上项目也颇为不易,有的评委因到访数不足面临着被“辞退”的危险,不得不在出国前一天连跑了几个入围项目“凑数”。不过话说回来,正是由于这条变态的评审规则,终审评委们对于所有入围项目都有了直接而深切的“身体性体认”,这保证了获奖作品具有无可置疑的真实度。
其四,“猜一猜谁来吃晚餐”
与所有“狭隘”的业内奖项不同,“三联人文城市奖”从一开始就奔着大众传播的跨界路线“起范儿”——早早确立了颁奖礼全程按奥斯卡“惊喜模式”操作。为确保评奖的公正性,甚至请来了专业操持奥斯卡评奖的国际团队“普华永道会计师事务所”全程监督和托管。最“令人发指”的一幕发生在终审环节:当每位终审评委投票结束后,选票直接被普华永道的工作人员收走封存,统计结果直到颁奖礼才拆封揭晓,此前包括终审团和组委会所有成员在内,无一人知道获奖名单。当然,笔者为此付出的代价是,明知要做19份无用功,但不得不“含泪”为24个入围项目每一个都写了正式的颁奖词!或许正因为没有“剧透”的风险,开启“盲盒”那一瞬间的快乐才无可取代吧。
2021年4月8日晚,变态的“三联人文城市奖”将正式开奖。尽管疫情袭扰下好事多磨,但笔者相信最终的结果将对得起这么长久的期待,经得起大众、业界和时间的拷问。
全球知识雷锋届时将在B站同步直播颁奖礼盛况,4月8日晚7点半,咱们不见不散。当天下午1点半更有四大主题八位嘉宾的“人文城市论坛”
直播地址
bilibili “全球知识雷小锋”
ID:22407417 
链接:https://live.bilibili.com/22407417 
活动流程
4.8
人文城市论坛暨“成都宣言”发布
人文城市颁奖盛典
人文城市论坛暨“成都宣言”发布
/ 城市与我们:重建联结
13:30 - 17:00  麓湖·麓轩 
主持:贾冬婷
张永和:好的建筑一定带来好的城市吗?
西川:形形色色的城市诗意何在
李翔宁:网红建筑,快消城市的权宜之计?
姜宇辉:后疫情时代,何以构建公共空间?
王澍:城市的生长细节抹去之后,怎么找回来?
马伯庸:我们从古代城市遗迹里能读到什么?
周榕:互联网时代,谁来判定丑陋建筑?
隋建国公共艺术如何介入城市?
人文城市颁奖盛典
/ 人、自然、城市:生境花园
19:00 - 22:00  麓湖·水上剧场 
主持:陈晓楠
致辞:李鸿谷 / 张永和 / 周星
颁奖嘉宾:张永和 / 翟永明 / 马伯庸 / 周榕/ 李鸿谷 / 常青 / 王建国 / 李晓江 / 朱小地 / 李兴钢
艺术
展演
重塑雕像的权利 / 秦思源 / 鹰剧场
王茂/ INK / KUN / 吴卓玲
颁奖
典礼
公共空间奖 / 建筑设计奖 / 社区营造奖
生态贡献奖 / 城市创新奖
第一届三联人文城市奖
THE FIRST CITY FOR HUMANITY AWARDS 
视频由三联人文城市奖主办方提供
2020年6月,三联人文城市奖组委会邀请到由28位城市、建筑及人文领域权威人士组成的提名团,10位建筑界权威专家组成的评审团,以及7位建筑及文化界权威专家组成的终审团,共开启人文城市奖评选。为保证奖项的公平公正,组委会聘请了普华永道作为指定独立计票机构。      
根据人与场所、人与建筑、人与社区、人与自然、人与城市活力这五个维度上的关系,三联人文城市奖设置了五个子奖项——公共空间奖 / 建筑设计奖 / 社区营造奖 / 生态贡献奖 / 城市创新奖 的入围奖。
提名人
董功
董灏
高艳津子
何志森
华黎
黄居正
贾樟柯
姜宇辉
李迪华
李涵
李虎
李翔宁
李兴钢
刘珩
刘家琨
柳亦春
鲁安东
马泷
宋冬
苏丹
唐克扬
童明
王昱东
吴洪亮
俞孔坚
俞挺
张宇星
朱锫
评审团
常青
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李晓江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原院长
孟建民
中国工程院院士,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总建筑师,深圳大学特聘教授
王辉
URBANUS都市实践建筑设计事务所创始合伙人
王建国
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王澍
2012年普利兹克建筑奖得主,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院长
伍江
法国建筑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常务副校长,亚洲建筑师协会副主席
张杰
北京建筑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院长,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全国工程勘察大师
朱小地
朱小地工作室主持建筑师
庄惟敏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总建筑师
终审团
终审团主席:张永和
非常建筑创始人、主持建筑师。美国注册建筑师,美国建筑师协会院士
朱青生
国际艺术史学会主席,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翟永明
作家、诗人,著有《女人》、《终于使我周转不灵》、《十四首素歌》、《行间距》等。
马伯庸
历史作家,人民文学奖、朱自清散文奖得主
马岩松
MAD建筑事务所创始人、合伙人
周榕
中国当代建筑及城市评论家,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世界建筑》杂志副主编
李鸿谷
《三联生活周刊》主编,三联生活传媒有限公司总经理
入围作品
点击每个项目图片

阅读完整项目介绍及评审意见
公共空间入围项目
首钢园区改造 | 西村大院 | 西岸美术馆大道 | 昌里园 | 南头古城重生计划
首钢园区改造
项目地点:北京
建成/启用时间:2020年1月
参与主体机构: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北京首钢国际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杭州中联筑境建筑设计有限公司、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等
项目主创设计师:施卫良、薄宏涛、张利、吴晨、李兴钢、鞠鹏艳、朱育帆等
项目说明
首钢北京园区始建于1919年,承载着中国工业化的百年历史,如今更成为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残奥会筹办和举办的中枢。这里的建筑物在尊重原有工业遗存风貌的基础上进行功能改造与空间更新,以新旧材料对比、新旧空间对比完美延续老首钢“素颜”的工业之美,成为一个集现代办公区、博物馆、住宅、休闲和体育设施为一体的园区,为整个城市服务。
评审意见
首钢园区项目为国内近年最为完整的城市更新改造,将工业旧址区域功能转型为城市公共服务功能,在国内外产生较大影响。
西村大院(并列)
项目地点:四川成都,中国
建成/启用时间:2015年3月-2017年8月
参与主体机构:成都市家琨建筑设计事务所
项目主创设计师:刘家琨
团队:杨磊、靳洪铎、刘速、杨鹰、蔡克非、华益、毛炜希、李静、温锋、林宜萱、王凯玲、罗明
项目说明
西村大院的设计一反中心体量集合的城市综合体常见模式,采用外环内空的布局,环绕街区沿边修建,围合出一个公园般的超大院落,成为一个外高内低、容纳纷繁杂陈的公共生活的“绿色盆地”,呼应了四川盆地的原风景。西村大院的建设使日常休闲方式获得了具有纪念性尺度的集合表现,成为周边社区民众休闲生活的乐园,也为自身带来了丰沛的活力和巨大的成长空间。
评审意见
作品根植地域性的城市规模与业态,创建了一种当代大尺度的“院落”秩序;分析城市社区的外部功能,组建起一道多层次、多线索交织的,公共商娱活动的复合化“院墙”;是重建当代多元化城市生活秩序的有效探索。
西岸美术馆大道/徐汇滨江(并列)
项目地点:上海市徐汇区(北至黄浦,南至闵行,西临龙腾大道,东依黄浦江)
建成/启用时间:2017年12月
参与主体机构:上海徐汇滨江地区综合开发建设管理委员会、上海西岸开发(集团)有限公司
建筑师:柳亦春、李虎、David Chipperfield、藤本壮介、Mark Lee、妹岛和世与西泽立卫等
景观设计师:Peter Verity、李建伟、李正平等
项目说明
把握世博机遇,自2008年以土地收储、基础设施和公共环境建设为切入点,徐汇滨江启动城市更新,推动生产性岸线向生活性岸线转变。通过分级设置防汛墙建设生态堤防,改造亲水岸线,公共环境得到极大改善,整体面貌焕然一新。通过文化场馆的建设打造上海的文化新地标,差异化地区发展,其中开放空间亮点工程如龙美术馆、西岸艺术中心与文化艺术示范区、西岸美术馆、油罐艺术公园、上海摄影艺术中心、西岸艺岛、星美术馆等文化场馆项目云集,以文化点亮城市、激发地区活力,成为亚洲文化设施集聚度最高的地区之一。
评审意见
通过文化介入,进行当前城市公共空间资源的二次开发中的典型案例。徐汇滨江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通过继承前期世博会的遗产,创造性地借助文化项目的开发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探索了一条中国城市能够达到世界城市水准的道路。目前,中国许多城市都是利用大型的国际盛会进行土地开发储备,但会后的开发没有好的模式,使一手好牌被打烂。徐汇滨江为这一类城市开发树立了一种可参照的范式。
昌里园
项目地点:上海市浦东新区周家渡街道南码头路
建成/启用时间:2020年5月
参与主体机构:梓耘斋建筑
项目主创建筑师:童明、任广、郭鸿衢、杨柳新、谢超
项目说明
昌五小区位于上海浦东新区,建造于上世纪90年代,小区的公共环境日趋退化。大量的公共空间被停车占用,许多绿化环境也相应遭到遗弃,居民的日常活动几乎无处可去。童明团队昌里园项目设计借鉴苏州园林的一些营造策略,例如沧浪亭沿着葑溪的外沿边界,由于采用复廊式结构而显得生动有趣;拙政园东区的临水曲廊上下折伏,本身就成为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特写......于是作为社区边界的昌五围墙,理论上也可以成为一处富有生活气息的线型园林,从而带动南码头路的整体提升,使得这个场所从小区的边缘逐步转变成为地域的中心。
评审意见
昌里园用传统的园林构图手法把老旧住区的边角料空间转化为积极的城市界面,其创新之处在于用一般化且易于为一般市民接受的建造手段,改造中国城市最有潜力的公共空间——围墙,有效地解决了普通的城市地段品质升维的难题。从普通住宅区社区环境提升构想出公众无界参与和介入的建筑空间,民生、文化价值双高。
南头古城重生计划
项目地点:深圳南头古城
建成/启用时间:2017
参与主体机构:URBANUS都市实践建筑事务所
项目主持建筑师:孟岩
项目说明
位于深圳中心区域的南头古城始于晋代,有1700余年建城史,历代是下辖深港珠澳的政治经济和军事中心。近百年间城市化的加剧,形成城市包围村庄、村庄又包含古城的复杂格局。都市实践将南头作为深圳仅有的、能将千年历史与当前中国高速城市化全过程并置呈现的珍贵城市空间样本,珍视南头各个时代的历史印记,文化层积,尊重历史原真性,由叠加古城历史信息入手,提出“保护古城文脉,以介入实施为导向、由点及面渐进式激活、以文化活动促进古城复兴”的发展模式,以重点空间改造及公共活动激活和推动古城重生。2017年都市实践以“城市策展”的方式介入城市更新,打通主街北向通道,恢复古城十字街格局,以点状分布的建筑和室外场地空间串联为展线,重塑古城文化和空间脉络,为南头营造了一系列公共开放的空间,为城市历史街区的改造提供了不同的样本。
评审意见
南头古城重生计划关注历史保护、原住民生存与发展,通过双年展取得较大社会影响,也为中国城市大量的“非正规”建成环境提供了改造整治的范本。
建筑设计入围项目
富春山馆 | 连州摄影博物馆 | 西村大院 | 景德镇御窑博物馆 | 阳朔糖舍酒店
富春山馆
项目地点:浙江杭州富阳区
建成/启用时间:2017年12月
参与主体机构:业余建筑工作室
项目主创设计师:王澍、陆文宇
项目说明
富春山馆坐落于富阳区鹿山南麓,由博物馆、美术馆、档案馆组成。设计理念取自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既是关于中国传统山水画理在当代建筑中如何体现的探索,也是在快速城市化的现实中如何尊重自然与重返自然审美的一种实验。建筑师使用当地乡土材料与现代材料并置,并通过一系列技术革新使传统手工技艺与现代施工技术结合并存,打造出了现代版的富春山居图。这种宛如山水绘画般的空间为公众提供了从自然风景到建筑本体,从外到内,从平地到坡地再到起伏的屋顶的全方位的浸入式体验,它微妙的接续了中国风景园林的传统意向,是关于人与建筑关系的全新揭示。
评审意见
富春山馆探索了用建筑语言表达传统绘画的方法。在当前的城市化模式下,“富阳”这样一种因古代名画而得名的“想象的城市”,必然经历着不可想象的变化,在这种变化中,不仅仅这个城市的特殊属性被“通属性的城市”(generic city)吞噬,市民的地域身份性也被国民的普遍身份性取代。项目设计明线是淋漓尽致表达了建筑师个性化的对自然-城市-历史的观念,暗线则是用空间再造了一个想象中的时间的现代人,这种通过空间而置换出的时间虽然很乌托邦,但却是当下沸腾火热的建设中最万马齐喑的一面,因为在用快速城市化来制造人的现代性过程中,人的地域化文化属性是最被忽略的。
连州摄影博物馆
项目地点:广东省 连州市 中山南路120号
建成/启用时间:2017年12月
参与主体机构:O-office Architects源计划建筑师事务所
项目主创设计师:何健翔、蒋滢
项目说明
脱离了“博物馆白盒子”的模式,连州摄影博物馆将最当代的摄影艺术以连州老城作为背景进行串联。或严肃或调侃或抽象的当代摄影艺术的游历过程中穿插着框景的老城日常生活的场景,强烈的差异和冲突让人困惑,着迷,沉思。独特的视角回望我们的城市,奇异的场景构建新建筑的空间序列,新旧之间是各自的庆典。它静静地藏身于老城的市井中,悄然融入改变着周边的生活。
评审意见
连州摄影博物馆是用先锋文化激活落后历史地段的典型案例。之所以可以作为人文城市奖的候选作品,是因为它探索了在一个已经被同属化城市蚕食的四、五线城市中,如何用一个异托邦的方法成功地解决先锋的乌托邦更加不接地气的问题。在留、拆、改的思考上,既没有陷入原教旨的保守主义者的窠臼,也没有文化精英者的傲慢,比较扎实地探讨了一种能够在草根社区植入高端文化向度的设计策略,让超越日常生活的文化活动无缝地“漂移”到日常生活,用润物无声的方法制造景观社会中的奇景,为四、五线城市实现一种可以在身边唾手可得的一线城市的空间品质。
西村大院
项目说明见上文。
评审意见
“西村大院”无疑是一个基于本土大众生活模式基础上优秀的公共建筑设计案例,创造了一种新的社区空间类型。它出现在中国当前“绅士化”的城市开发语境下,普遍的开发模式是用阳春白雪的方法,来改造下里巴人的城市生活。这种大跃进式的开发模式,除了造成文化的断裂,更大的灾难是提升了消费的成本,扼杀了许多低资本运营的商业活动。在这种被一线品牌、一线城市消费模式裹挟的开发中,迫切需要三、四线城市的公共空间开发范式,使低门槛的运营模式能够稳定城市化过程中广大人民的生活,并由此塑造出符合他们身份的城市意象,在这方面“西村大院”为可承受的(affordable)经济型开发提供了一个并不是不可承受之轻的直白的思考。
景德镇御窑博物馆
项目地点:江西景德镇
建成/启用时间:2020年3月
参与主体机构:朱锫建筑事务所,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项目主创设计师:朱锫
项目说明
御窑博物馆的构思源于对景德镇特定的地域文化和当地人生存智慧的感悟。最初建筑构思是源于根源性和当代性这两条线索展开的。一方面,它是针对所谓“中国性和国际性”的重新思考;另一方面,也是有关“自然建筑”理念的一次实验。
御窑博物馆的原型受到当地的传统柴窑双曲面拱体的启发,同时继承了景德镇新老窑砖混合砌筑的传统。整组建筑拱体长轴沿南北向布置,每个拱体的两端是开放和通透的,开放的空拱与封闭的拱间或布置,不仅可以遮阳避雨,而且使每一个拱体变成一个风的隧道。与此同时,五个大小尺度不一的下沉垂直院落,也塑造了烟囱效应,就像当地民居中的垂直院落一样,实现良好自然通风。人们行走在御窑博物馆内,会穿越一系建筑与自然之间形成的灰空间,它们相互作用,共同塑造了虚实相涵、内外相生的多孔建筑。人们置身其间,会被既熟悉又陌生的感受所驱使,从而激发游走、探索的欲望,开启了窑、瓷、人同源的博物馆经验之旅。
评审意见
景德镇御窑博物馆以及其独特、单纯的语言创造了与建筑的功能性质、城市性质完全吻合的建筑形态,手法简练而娴熟。体现了形态和功能、历史与未来感的巧妙结合。一块窑砖、一束光,都有强烈的场所精神。
阳朔糖舍酒店
项目地点:广西,桂林,阳朔
建成/启用时间:2017年6月
参与主体机构:直向建筑事务所
项目主创建筑师:董功
项目主创室内设计师:琚宾
项目说明
酒店场地南临漓江,四周群山拔地而起。场地内部自然景观丰富,留有一座60年代的糖厂和用于蔗糖运输的工业桁架。新建客房楼体与别墅被分别置于老建筑两翼,使老建筑仍然占据建筑群的核心。新建主体被严格控制低于老厂房,并沿用老糖厂的屋顶形式,其人工化的水平几何体量和自然山体形成相互衬托的关系。混凝土“回”字型砌块与当地石块的混砌,建立起新与老之间含蓄的连续性。场地被视作为一个可游走的空间系统:新老体量共同界定出或封闭或开敞的空间,一条渐渐爬升的线型公共步道串联起三个带有强烈指向性的“溶洞”空间,漫步其中,人们将不断体验到空间中的明与暗、高与矮、远与近。
评审意见
好设计,好施工,与环境融为一体。在工业化建造的背景下,建筑师利用材料构造设计延续了传统建造的尺度感。
社区营造入围项目
阿那亚社区 | 沙井古墟新生 | 菜市场美术馆 | 南头古城重生计划 | 上海社区花园系列公众参与公共空间更新实验
阿那亚社区
项目地点:河北省秦皇岛市昌黎县黄金海岸中区沿海公路东侧
建成/启用时间:2013年~
参与主体机构:秦皇岛阿那亚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
项目主创设计师:张利、戴烈、董功、李虎、华黎、如恩设计、青山周平等
项目说明
“阿那亚”(aranya)一词,来自梵语阿兰若,意指“人间寂静处,找回本我的地方”。孤独图书馆,阿那亚艺术中心,海边教堂,这些建筑在阿那亚社区不仅仅是建筑本身,更是构建社群文化的重要地点。从现场音乐会,话剧,讲座到节日庆祝,通过建构高质量的公共空间的和公共生活内容,这里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度假村,而是有着参与感和话语权的社群,让短暂的过客和长久的居民都能找到归属感。
评审意见
阿那亚社区是中国当下最成功的以“社区”为主题的地产项目,成功地通过社区营建华丽转身了一个烂尾楼盘,并成功地展示了好的当代设计如何能打造出社区品牌,开辟了一条富有高阶艺术审美和公共事件导向的房产发展道路。
作为一个地产“神盘”,它成功的意义不在其本身,而是让地产界重新思考了地产发展的逻辑,因此评价它的价值也不在现在,而在于未来回溯中国城市化道路时,它在一个时空的分支点上提供了一个实验性的路标。这种历史的价值是它获得提名的意义,而不仅仅是因为它是那么多有意思的建筑的试验场。
沙井古墟新生
项目地点:深圳市宝安区
建成/启用时间:2019年12月
参与主体机构:趣城工作室、趣城(上海)规划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项目主创设计师:张宇星、韩晶
项目说明
地处深圳市宝安区沙井街道,沙井古墟是深圳现存最大的混合型历史街区,既留有古代的河流地貌,历史遗址,老屋祠堂等,又混杂了现代的城中村、临时建筑与非正规移民社区,整体风貌呈现出极具特色的新旧杂陈和多元共生状态。“沙井古墟新生”通过“针灸疗法”, 选择最关键的经脉、穴位,对历史街区进行轻微干预,在真实的街道和村落生活场景之中植入现场展览。该项目借助有创意的设计和展览,不但发现了历史遗存的独特美学价值,同时也创造全新的文化融合场景,激活了已经趋于衰败的地方生活社区。
评审意见
沙井古墟新生是近年难得的城中村改造与城市共生的更新项目,视角遍及社区参与、生态治理、文化传承、建筑装置微介入等。通过恰到好处的微改造与现场展,激发了社区居民自发的参与,从而延伸出独特的“本地性”。
菜市场美术馆
项目地点:广州越秀区东山口农林肉菜市场
建成/启用时间:2018年至今
参与主体机构:艺术家宋冬及扉美术馆、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农林肉菜市场44位摊主、广州竹丝岗社区居民、Mapping工作坊
项目主创设计师:何志森
项目说明
广州扉美术馆的一墙之隔,有个老菜市场,在过去的十几年,菜市场摊贩和美术馆从来都没有交集,直到2018年建筑师何志森带领18位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的学生来到这里,和44位摊贩一起生活和工作,观察记录摊贩们的真实需求,挖掘他们不为人知的故事,最后在菜市场里和他们一起完成了一系列的创作。一位菜市场摊贩这样评价这个项目:“它让我们这些社会的弱势群体,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与尊严。”菜市场美术馆项目通过一系列非常微弱的介入,重新构建着城市底层百姓生而为人的尊严与自信。
评审意见
菜市场美术馆代表了用“微设计”的方式来改造社区的一种趋势,并使当代艺术与当代设计能够形成一种接地气的合力,有效地介入和提升日常生活。它也是近年来不断升温的“跨界”活动的一个典型案例,不仅仅使艺术与设计相跨界,更重要的是让普通百姓跨界到一个他们以前不认为是属于他们的艺术领域。并且切实地提高了摊主们的生活水平,凝聚这个群体,营造了属于他们的“社区”。
南头古城重生计划(并列)
项目说明见上文。
评审意见
南头古城重生计划是近年来关于城中村研究、保护、利用最集大成的努力成果,它通过“2017深港双年展”这个国际化的学术平台,成功地把高大上的双年展展场放置到最能说明城市化的复杂性和矛盾性的城中村,让城中村在多元视角下进行一次全面的解剖和阐释。长期以来,城中村作为一种自发生长的城市现象,和它对深圳这样需要大量为年轻劳动大军提供廉租房资源的城市价值,不仅没有受到正确的评估,而且不断地受到资本化开发的威胁。“南头古城重生计划”创新地以城市策展为媒介,形成一次集体的声音和力量,让城中村存在的合理性获得政界、及社会各界的认同。今天,南头古城在政府主导下的大规模改造升级,并作为深圳改革开放40年的一个主要的展示点,既是2017的深港双年展成果的延伸,又为探讨城中村提供了新的话题。
上海社区花园系列公众参与
项目地点:上海
建成/启用时间:2016年~
参与主体机构:上海四叶草堂青少年自然体验服务中心、同济大学景观学系
项目主创设计师:刘悦来、魏闽、范浩阳等
项目说明
国内社区花园倡导者和实践家四叶草堂联合同济大学景观学系自2014年至今,在上海支持不同类型的社区设计营造完成了95个社区花园,通过培训赋能支持了超过600个迷你的社区花园。每一个社区花园都是都市隙地和消极空间的更新实验,并以市民为主体建构在地社团进行自主营造和运维,并集结社会多元力量共建共享市民身边的自然教育基地和社区营造中心。团队在2020新冠疫情期间发起SEEDING“重建信任、种下希望”社区花园邻里守望互助公益计划,倡导居家自主邻里守望互助,以无接触分享种子/绿植的空间媒介来传递爱与信任的力量,以行动者共创的方式筹划社区花园空间站与在地网络,协同构筑安全美好的永续家园。在上海、华南、北京、天津、西南等各地联合行动伙伴的共同支持和发起下,SEEDING逐渐演化为由热爱种植、热爱生命的企事业单位、高校、社团、组织和超级行动者共同参与的本土社会行动项目。
评审意见
“花开上海-上海社区花园系列公众参与公共空间更新实验”是非常罕见的设计师改变一个社区、乃至一个城市的案例,而且是改造的对象是无比庞大的魔都上海,改造的手段却是无比纤弱的社区种植。然而正是这种四两拨千斤的方法论,精准地找到了城市化的阿基里斯之踵,逆转了在消费主义时代人被城市化的异化,使城市的冗余边角空间能够有效地变成市民消费日常生活的场所。刘悦来老师的团队不仅仅是一个设计的主体,同时也是一个实施和运营的主体,通过一种公司化的可操作模式,保证了他们的“社区花园”理念的落地性、推广性和可持续性。这也为知识分子型设计师实现社会理想提供了一种范式。
生态贡献入围项目
传统生土营建技术的革新与现代应用 | 松阳故事 | “绿之丘” | 尚村竹蓬乡堂 | 油罐艺术中心
传统生土营建技术的革新
项目地点:甘肃、河北、北京、河南、湖北、福建、新疆、广西等17个省/自治区
建成/启用时间:2012年至今多个项目
参与主体机构:北京建筑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土上建筑工作室
项目主创设计师:穆钧、周铁钢、蒋蔚、詹林鑫、梁增飞、崔大鹏、谭伟、张浩、顾倩倩、李强强、王帅、陆磊磊、王正阳、段文强、徐颖、彭道强、Hugo Charly Gasnier、Quentin A. R. Chansa vang、Marc Auzet、Juliette Goudy等
项目说明
土,因为可以就地取材的便利性,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广泛流行的建筑材料,在我国传统营造技术和建筑文化遗产中有着重要地位。以生土为材是我国历史最为悠久的建造传统,最早可追溯到至少公元前5000年以前。至今,在我国仍有至少6000万人口居住在不同形式的生土民居建筑里,且多集中分布于贫困农村地区。由于传统生土民居在抗震和耐水等性能方面存在的相对缺陷,“土房”常常意味着“危房”,长期以来在农村地区甚至被视为贫困落后的象征。穆钧教授及其团队常年探索用生土技术在当代乡村和城市不同地域运用的可能性,并且在多个乡村甚至城市的项目中实践。在改造的村落里,建筑学生,熟练工匠和当地村民共同建造新式现代土房,儿童读书室,村民活动中心等,用最普遍的自然材料让乡村焕发新的生机。
评审意见
传统生土营建项目历时数年、跨越十多个省份推动生土建筑营建,从本体的角度探讨传统建造方式在当下社会的可延展性。所有现代的技术,其生态性从根本上讲都逊于传统的技术,但它们能更好地满足现代社会在量和质上对材料的需求。因此,推动建设中的生态化理念,必须从改变建设的基本材料和构造方法入手。这个设计团队在生土营建技术的设计和研发上的系统化努力,不仅仅是一种生态技术的典范,也推动了传统营造文化的当代阐释。
松阳故事
项目地点:浙江省丽水市松阳县
建成/启用时间:2015年~
参与主体机构:北京DnA_Design and Architecture建筑事务所
项目主创设计师:徐甜甜
项目说明
松阳,这个保有百余座格局完整的传统村落的浙江西南县城,有着1800多年的建县历史。当地75个中国传统村落,是留存完整的“古典中国”县域标本,被称为“最后的江南秘境”。和中国其他农村地区一样,松阳也面临劳动人口流失,乡村日益衰败的困境。“松阳故事”通过“建筑针灸”策略,以村庄和村民为主体,针对不同村庄的特点,以小体量公共建筑介入,有机更新,提升当地传统文化元素或者产业,结合特色旅游,在县域范围形成一个文化经济的循环系统。先后建成了石门圩廊桥、红糖工坊、豆腐工坊、酒工坊、契约博物馆、王景纪念馆等一系列乡村公共空间。
评审意见
松阳故事是多元、多样、多方式地利用乡村资源,再造乡村文化价值和魅力的集合创作。从一个建筑师在一个地区的一系列成功的乡建叙事开始,也成为了通过成功的乡建来推动农村社会转型的社会叙事。农村是国土生态体量的主要载体,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农村的建设性破坏是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因素之一。“松阳故事”系列乡村实践项目是用有创意的小体量公共建筑介入,进行村落的有机更新,在县域范围形成一个新的乡村文化系统。在当前乡建热的背景下,DNA设计事务所的这一系列实践不同于那些散点式的设计,是一种全方位的乡村介入。
“绿之丘”——上海烟草公司机修
      仓库更新改造(并列)
项目地点:上海市杨浦区杨树浦路1500号
建成/启用时间:2019年10月
参与主体机构: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 原作设计工作室
项目主创设计师:章明、张姿、秦曙、李雪峰、李晶晶、羊青园、陈波、孙嘉龙
项目说明
在城市快速更新过程中,原上海烟草公司机修仓库阻挡了新的城市道路,面临被拆除的命运,而建筑师用智慧将其打造成为了一座集城市公共交通、公园绿地、公共服务于一身、被绿色植被覆盖、连通城市与江岸的综合体,保留了这一上世纪90年代的工业遗存。在充分利用、发掘这一工业遗存与周围景观资源的前提下,艺术展览、市集聚会、亲子互动、摄影绘画、休闲健身、社区交往,在这里轮番上演。
评审意见
上海烟草公司机修仓库更新改造是一个存量改造时代创意性地“留白增绿”的典型案例,在传统工业区内通过景观改造,既体现生态环境改善,又体现历史延续。今天的城市化从扩张变成收缩,需要精细化地对待不可再生的城市资源。这个设计一改过去教条式的拆迁手法,建筑师能够充分利用自己获得的社会话语权,改变不合理的上位规划,化腐朽为神奇地解决了拆迁的难题,充分体现了设计师的能动性在城市建设中的作用。这个设计的成功也让人们重新思考生态的概念,把城市中所有的存在都作为一种生态元素进行再编程,这是一个种教科书级的系统论思想。
尚村竹蓬乡堂(并列)
项目地点:安徽省绩溪县家朋乡尚村
建成/启用时间:2017年9月
参与主体机构: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SUP素朴建筑工作室,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策划+规划),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
项目主创建筑师:宋晔皓、孙菁芬、陈晓娟、解丹、褚英男、于昊惟
项目说明
尚村位于安徽省绩溪县家朋乡,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推进,村落受到了严重冲击,如何通过物质空间的营造为日益颓败的中国乡村社会注入活力呢?本项目是尚村传统村落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启动项目,从环境-社会-经济三方面都给予了充分的关注。
从环境的角度,充分就地取材。因当地盛产毛竹,适合快速建造,故选择竹子作为建筑的主体材料。并采用了伞状单元组合建造的设计思路,以便在短时间内用更少的材料,实现大空间的整体效果。单个竹构件易于替换更新。景观则大量采用收集来的砖、青瓦、石头等,做到了最大限度的环境友好。
从社会的角度,鼓励村民的参与和自组织,让村民作为主人翁和劳动者,持续介入乡村的建设,建设自己的家园。让它成为真正扎根于本土的公共服务设施。
从经济的角度,这里成为尚村旅游配套的重要一环,为村民和村庄提供了长久的收益保障。自组织的村民合作社模式,使得经济上的每一点收益都可以让村民真正得利。
村民在这里小聚,也可看电影,摆乡宴,从远处看,乡堂完全融入了当地的民居和山景。这场全民参与改造的过程本身,也许就是重新激活乡村活力的密码。
评审意见
选用“竹”作为乡村更新的插入点,易于就地取材。“蓬”是中国当下乡村常见的公共空间,有闲适、包容的临时性特征。作品运用新的构造语言,诠释了一种特殊的中国乡村新旧交织的原生面貌。重要的是,作品大部分材料可被纳入时光流逝的历史循环里,是对当代乡村正在发生的,过度而沉重建设的一类新思路。
油罐艺术中心
项目地点:上海市徐汇区
建成/启用时间:2019年3月
参与主体机构:OPEN建筑事务所
项目主创设计师:李虎、黄文菁
项目说明
曾服务于上海龙华机场的原中航油油罐,经由建筑师们六年的改造重获新生,成为了一个综合性的艺术中心。上海油罐艺术中心不仅是对工业遗产改造的尝试,更是将公园与美术馆交织为一体的实验。室外是向公众开放的花园,室内是丰富的展览和活动空间。这是一个无边界的美术馆,人们可以在艺术,自然与城市之间自由穿梭。这场实验修复了工业建筑对自然环境的伤害,营造一个自然生态、可生长的“大地艺术”,它在潜移默化中塑造着一种平等、共享的人文精神。除了艺术展览,油罐还举办了艺术节、书展、时装周等活动,为城市带来蓬勃的生命力。
评审意见
油罐是特种类型的工业建筑及装置,对其的成功改造不仅具有再利用价值,而且也有生态意义。精妙的构思与设计,是特殊工业遗产价值利用的典范。
城市创新入围项目
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 陶溪川文创区 上海杨浦滨江南段公共空间 长沙超级文和友 | 老西门棚户区城市更新 | 白塔寺再生计划
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
项目地点:上海城市公共空间内多处
举办时间:2015年第一届、2017年第二届、2019年第三届
主办单位: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上海市各区人民政府
2015年策展人:伍江、莫森.穆斯塔法
2017年策展人:李翔宁、方振宁、斯坦法诺.博埃里
2019年策展人:北川富朗、阮昕、川添善行
项目说明
城市空间艺术季结合了上海城市空间和公共艺术形式,目前已经在徐汇、浦东和杨浦分别组织了不同主题的艺术季,每届同时也在全市各区选择典型案例,共同探讨当代城市空间的一些重要议题。2015年第一届的主题为“城市更新”探讨时代大背景下,更新式城市发展的操作路径;2017年第二届则聚焦“连接,共享未来的公共空间”,讨论如何将城市中的断裂带转化成人性化高品质的公共空间;2019年第三届“滨水空间为人类带来美好生活”的主题方向,以黄浦江两岸45公里贯通,全市各类滨水空间陆续打开为背景,探讨和呈现城市更新的过程中,工业遗产、市政设施的更新利用如何融入市民的日常生活需求,为人民提供更好的休闲生活空间,为上海创新、人文、生态的城市发展目标,提供公共空间的样本和范式。
评审意见
连续多届的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不仅表达了城市更新和人文艺术创造的活力,而且持续推动了公众对艺术实践和节事活动对于城市发展的认识发展,系统的微更新策略更是提升了城市空间的品质。
陶溪川文创区
项目地点:江西省景德镇市朝阳路299号
建成/启用时间:2016年10月~
参与主体机构:景德镇陶文旅集团,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遗产保护与城乡发展研究中心,北京华清安地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项目主创设计师:张杰
项目说明
陶溪川文创街区坐落于景德镇市东城,设计以原国营宇宙瓷厂为核心、原陶瓷机械厂为重要扩展区域,在保护利用陶瓷工业遗产的基础上,通过空间改造和艺术设计,将原工业区打造成了年轻人的文创社区,成为景德镇的活力中心。景德镇厂区作为现代陶瓷业发展史中的重要一环,设计师在规划时尽可能地保留了厂区内叠加的时间痕迹,并用工业遗产博物馆、美术馆、高级工坊等形式展现了出来。这里既是年轻艺术家和学生学习工作的场所,也是讲述陶瓷历史的静态教科书。
评审意见
通过简约的设计,充分利用老建筑、老材料、既有场所要素等,营造了创新产业人群的家园,带动了城市绿色发展,是同类工业遗址改造更新中的优秀案例。
上海杨浦滨江南段公共空间
项目地点:上海市杨浦区
建成/启用时间:2017年12月
参与主体机构: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 原作设计工作室
总设计师团队 :章明、张姿、秦曙、王绪男、李雪峰、丁阔
项目说明
19世纪末20年代初,黄浦江的杨浦滨江区域逐渐聚集了大量的工厂,沿着江边形成了宽窄不一的条带状工业用地,从此将黄浦江和市民的城市生活中间建起了一道隔离墙。在南段密集排布的几十家工厂尤其如此,将视线完全阻隔,在距黄浦江半公里开外的地方“临江不见江”。从2014年到2017年的三年时间里,建筑师将这一片区域变成了开放共享的市民公共空间,设计了绿之丘,净水池咖啡厅,水厂栈桥等,还江于民。在融合工业遗存的同时,作为SUSAS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的主办场地,杨浦滨江南段以艺术植入空间的方式,成为黄浦江沿岸特殊的风景线。
评审意见
“还江于民”,不论是从规划、设计还是后期运营都结合得较好,实现工业遗产保护、公共空间开发、特色场所营造多元目标的经典范例。
长沙超级文和友
项目地点:中国湖南省长沙市天心区海信广场
建成/启用时间:2019年9月
参与主体机构:湖南文和友文化产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
项目主创设计师:翁东华、代拓、张翠
项目说明
超级文和友坐落在长沙核心商业中心—长沙海信广场,用收集到的几十万件建筑旧物与日常物品,重新还原了一个已消失了的、完整的、过去的生活场所。近几十年来中国城市的快速发展都是伴着老城驱动改造进行的,许多老商业街和老字号商铺逐步消失。文和友思考,如何在一栋大厦里面还原真实的街道与街道里的邻里关系?在重新设计的空间里,竖向塔楼向空中横向延展至300多米,还原了一条300米长的街道空间。在这里,参观者可以重返长沙老街品味美食的沉浸式体验,来往的每个人都参与了这条老街的复苏。
评审意见
长沙超级文和友以“真实感”的历史图景再现的方式激活了城市街道生活的多样性,也是消费主义时代对建筑类型学的再发现。
老西门棚户区城市更新(并列)
项目地点:湖南常德
建成/启用时间:2016年5月~
参与主体机构:中旭 . 理想空间工作室 IDS STUDIO
项目主创设计师:曲雷、何勍
项目说明
从2016年起,老西门棚户区的老城改造开始了,直面复杂的城市棚户区改造问题。老西门在中国的房地产建设与棚户区改造的巨浪中,塑造了一种新的模式即回迁,居民建筑与商业建筑群共存。空中花园和屋顶楼台的设计,让居民重返社区邻里交往空间。其中,窨子屋以“窨子屋博物馆”和精品酒店的方式被传承,并留下了剃头匠,配钥匙匠人,修鞋师傅,打牌九等生活场景。而丝弦剧团作为最大的拆迁户,以小剧场的形式保留了下来,让常德的丝弦剧团及花鼓戏团这两项文化非遗得以在老西门延续,实现了历史文化与商业的共生。
评审意见
老西门棚户区城市更新,颠覆了传统回迁社区的低端开发模式。
白塔寺再生计划(并列)
项目地点:北京市西城区白塔寺历史风貌保护区
建成/启用时间:2013年2月~
参与主体机构:北京华融金盈投资发展有限公司
项目主创设计师:华黎、张轲、董功、徐甜甜、朵宁、张悦、本杰明·贝勒、青山周平、王辉等
项目说明
北京西城有着宝贵的城市多样性,旧城、大学、大院、CBD等等历史上沉淀下来的格局和构成。然而这些历史格局在现代生活里有着种种限制条件,白塔寺历史文化街区由于常年的人口流动和市政设施的落后,街区的文化氛围和居民的生活水平都和周边当代的城市生活产生了距离。白塔寺再生计划是保护城市多样性的一次尝试,以政府主导、居民自愿的协议腾退方式获取了白塔寺街区部分散点分布的老旧院落。改造后的院落兼具居住和公共文化功能,在这里常常有讲座,教育活动,学术研讨等,在北京老城高密度的历史肌理中,提供了城市生活的另一种可能。
评审意见
白塔寺再生计划,精细、多元价值的古城社区保护与振兴,探索了北京城市老区振兴的新模式。
荣誉入围项目
吉首美术馆
非常建筑事务所设计的吉首美术馆,经过提名与初评程序,已经入围了本次三联人文城市奖的建筑设计子奖项。由于该项目主创建筑师张永和先生即将担任三联人文城市奖终审评委会主席,出于评奖程序公正性的考虑,张永和先生主动提出该项目退出终审环节的评选。
为此,组委会将该项目列为“荣誉入围奖”,以尊重提名人、评委对吉首美术馆的集体认可,并向张永和先生的专业精神致敬。
吉首美术馆
项目地点:吉首,湖南,中国
建成/启用时间:2019年
参与主体机构:非常建筑
项目主创设计师:张永和,鲁力佳
项目说明
美术馆所在的吉首市是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州府,穿城而过的万溶江流经它的核心地带。建筑师认为文化设施应该尽可能地方便居民使用,因此构想了一座横跨江面、兼做步行桥的美术馆并将其嵌入到现有的城市肌理中,并成为供旅人休憩、商贩摆摊售卖的公共空间。两岸的桥头部分与万溶江畔的排屋紧密相连在一起。美术馆位于河两岸的入口都可以被视作混合功能街道界面的一部分,从而融入当地人的日常生活。
评审意见
吉首美术馆选址和设计构思突破常规,利用民间风雨桥,将公共交通建筑与美术馆结合,创造了当代极富公共参与性的新的美术馆范型,颠覆了人们对建筑符号指向固有含义的观念,衍生出在桥上邂逅艺术的诗意。它的诗意不在于建筑本身,而在于建筑如何使人的生活变得有诗意。在这个意义上,建筑师所惯常的对建造的本体性回归的方法,和城市建造要回归到人本的目的相重合,获得了无目的的合目的性。
合作媒体
▽更多资讯,请阅读“三联人文城市奖”话题文章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三联人文城市奖”官网
4月8日下午1点半到晚上10点
bilibili “全球知识雷小锋”
我们不见不散!
房间号:22407417
直播地址:https://live.bilibili.com/22407417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