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中人的曾祖父,是故事的主人公 ...
1.

今天讲一个古时候,凤凰男的母亲推娃,后来娃长大了搬砖的故事。
魏晋南北朝,是三国之后,隋唐以前那一段。那时候的社会,也讲究人脉,尤其是当官,没有严格公平的公务员考试制度,而主要靠大V推荐。
东晋的时候,有个贫穷的孩子,名字叫陶侃。他家境不好,父亲病后,家里收入就靠母亲织布那点钱。陶侃自己学习很好,非常努力,是个典型的凤凰男。

贫穷没有阻止住陶侃母亲推娃的决心。有一次,有一位名士叫范逵的,是陶侃家老乡,带着几个仆人去看看陶侃在干啥。陶侃的母亲见到,这可能是自己娃有可能给大V留下好印象并得到推荐做官的唯一机会了,就想好好招待这几位贵客。

然而,实在是穷啊,那时正是寒冷的冬天,家里已经好几天没粮食都揭不开锅了,巧妇也难为无米之炊啊!陶侃的母亲也许是穿越到了西洋,听说了“麦琪的礼物”的故事,心想自己别的没有,但是一头秀发可以卖几个钱,那就豁出去吧!于是毅然剪掉长发,卖了之后换来了一些米和酒菜。
买好菜之后,发现灶下柴草也没有!她四处搜索,看见家里破草房的木头柱子,然后就把它砍下来,当柴烧了,做好饭菜,招待范逵和他的仆人们。

就在一行客人吃的高兴时,陶侃的母亲听见屋外范逵的马嘶叫了几声。原来马也饿了!连烧火的柴草都没有,到哪儿给马儿喂草呢?陶侃母亲看见自己的床,灵机一动!原来,古时候的中国,都是木板床,非常硬,一般先铺一层草,再铺上床单。她就把床上前几天刚铺上的新草取下来,去喂了马,马看见草,一下子高兴的眼睛里也全是闪亮的神色。
这下子,范逵一行,从仆人到马匹,都吃的开开心心,范逵心想,就举荐一下小老乡吧,从此陶侃就走上了仕途,不仅当上了公务员,还一直不停升官。

陶侃的母亲推娃,是不是很给力?历史上,人人都知道的推娃,要不就是孟母三迁,要不就是在北京史家小学边胡同里花几百万买一个十平米小学区房,然而那些都是有钱人的游戏;说实话,我认为最感人最破釜沉舟的推娃,还是陶侃的母亲啊!
2.
然而,如果故事到这儿就结束了,那还是不够感动!因为更感动的,是陶侃如何不负母亲恩情,不仅在顺境时建功立业,就算在逆境中也奋发图强。

话说陶侃在得到举荐后,一路升官,又建立军功,声威很壮。而一个人在这种时候,十有八九都会遇到什么?
- 那就是他人的嫉妒。
果然,有大官嫉妒他,就找了个借口,把他降级,调到广州当刺史。

那时的广州,可不是现在的一线城市;而是非常偏僻的海角天涯。因此,公务很少,陶侃一下子几乎变成了一个无事可做的闲人。
闲都是懒的第一步。人一闲了,就可能事情不做,脑子却胡思乱想,时时觉得自己趴在泥里面,就会低落。而这种趴在泥里的感觉,虽然一开始不好受,久而久之也许就习惯了,甚至会觉得挺受用的,就不想爬起来了。陶侃想起母亲砍下的家里房子的木柱,喂了马的铺床草,甚至还有母亲满头的长发,立刻热泪盈眶,心想自己可不能这样沉沦。
”至少,我不能懒“,陶侃心想。
可是又实在没有公务,那怎么办呢?陶侃想出来一个治懒的方法:
- 搬砖。

那时候,电脑还没有出现,搬砖也不是写代码,而真的就是搬砖。

他找来100块大砖,早晨将砖一块块从屋里搬出去,下午再一块块搬进来,天天累的满头大汗。旁人见到,有的奇怪,有的干脆偷偷讥笑他。陶侃却严肃的说:

“我现在正当壮年,我要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虽然我现在在遥远的边疆,但总有一天我要回到中原,继续报效国家,不锻炼好身体,哪有奉献的本钱呢?”

果然,嫉妒他的大官倒台之后,他就得到机会升官了,回到了繁华的地方,在荆州当了地方和军队都归自己管辖的大官,并且在他的治理下越来越富裕。

3.
然而,如果故事到这里就结束了,那还是不够励志!

陶侃这么牛了,可那又怎样呢?

财富都是一代代积累的。陶侃到了曾孙一代,就终于不用再苦哈哈的辛苦了,而可以“采菊东篱下,悠悠见南山”,不求功名,而只是做一位隐居田园的名士!

这位名士,当然就是陶渊明了。
而历史也是这样:现在已经很少有人知道陶侃了,但陶渊明的名字却妇孺皆知。
然而,没有陶侃打下的基础,又哪里能有陶渊明呢?
这就是推娃的终极意义:终于有一天,你的后辈,可以真正的体验和享受人生。
[铁木沙龙故事]

享受人生:从美好的早餐开始:
每一顿饭,都认真的去吃:

有时,去远方见天下:

有时,在身边听水声:
有时,在家里和朋友围炉夜话:

有时,看看院子里刚出生的小鸟儿:

看看电影,洗涤心灵:
思考一下,什么是自我:
然后在中年之后,理解什么是少年:
看到文章的父母们,
把这个故事讲给你的孩子听吧!
请在看,转发
请赞赏一下归隐田园的努力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