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一部新出的纪录片被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它刚播出几天,就冲到豆瓣一周口碑榜第一名。
在Netfilx和精选影院上映后,至今仍然热度不减,同时引发中美两国观众的热议。
废话不多说,今天就来给大家聊聊这部新片——

美国工厂

导演: 史蒂文·博格纳尔 / 朱莉娅·赖克特
主演:曹德旺
首播: 2019-08-21(美国)

片长:110分钟

这部纪录片的题材很有意思。
它讲述的是中国玻璃大王曹德旺,在美国俄亥俄州的代顿市开设玻璃加工厂的经过。
同时,它还是奥巴马夫妇成立高地制片公司推出的首部作品,更为这部纪录片镀上一层光环。
而该片导演史蒂文·博格纳尔(Steven Bognar)茱莉娅·赖克特(Julia Reichert),被誉为“俄亥俄州独立电影教父教母”。
2008年,他们曾拍摄短片《最后一辆卡车:关闭一家通用工厂》,记录了代顿市通用公司装配厂的倒闭过程。
而《美国工厂》就像续集一样,讲述的是该工厂在中国企业家经营下的复活。
中国有工业基地东三省,而俄亥俄州是美国中西部的著名工业州。
2008年金融危机,通用汽车在俄亥俄州代顿市的工厂倒闭,导致整个社区陷入萧条,2000多名工人失业。
2014年,中国福耀玻璃集团花费1500万美元收购该厂。
截至2018年,福耀为当地增加了2000多个就业岗位,几乎是之前厂区——通用汽车公司的两倍。
当初,通用公司装配厂关闭后,很多工人失去了房子和汽车。
他们的生活水平突然间一落千丈,都在生活困境中挣扎着。
推高机驾驶吉儿,失业之后就失去了自己的房子,她不得不借住在姐姐家的地下室。
窑炉卸货员巴比曾经失业一年,开始在福耀上班时,巴比很感恩。

福耀公司的到来,恰好给这些失业工人们带来了一线希望。
福耀集团是中国国内规模最大、出口量最多的汽车玻璃生产供应商,客户包括福特、通用、大众和本田等,它在国内的总部位于福建省福清市。
虽然通用汽车工厂当初的时薪是每小时29美元,而福耀的时薪只有12美元。但比起失业在家还是非常好的工作了。
福耀的到来,让代顿市的失业工人们看到了生活的希望。
当地甚至还将一条路命名为福耀大道。
2014年,福耀集团董事长曹德旺宣布收购装配厂,并将在接下来的数年内为美国当地人提供约5000个就业岗位。
福耀雇用了大量美国当地的工人,而管理层大都是中国人。
王18岁就进入福耀工作,是一名经验丰富的窑炉工程师。
王在结晶炉工作了20年,这次要在美国呆2年。
他帮助指导美国的工人熟悉工作,教会他们很多专业知识,也因此打破文化隔阂与美国人罗伯结下了深厚友谊。

在美国生活了一段时间的王惊讶地发现——
原来普通美国人的生活一样面临很多压力,有些人甚至还要兼职两份工作才能维持生活。
然而,文化背景的巨大差异,也几乎在一开始合作时就显现出来。
中国的三班倒工作制、月假制以及半小时午餐时间不计薪,都让美国工人难以适应。
而中国的管理人员,也对美国工人的低效率表示出不满。
为了让美国员工见识一下中国工人的高效,年底的时候,几个美国人来到位于福建省福清市的福耀总部参观学习,顺便参加年会。
他们震惊地看到了接受军事化管理的中国工人。

美国工人一个月休息8天,每天工作8小时,日薪100美元。
而中国工人每天可以工作12小时,每月休息一天,接受军事化管理和糟糕的劳动保护。
尽管工作强度大,对于工人的安全保障也做的很不到位,但是福耀也有工会,福耀工会的主席是董事长的小叔。
来自美国的员工也参加了福建总部的年会,感受了一把来自不同文化的震撼。
年会当然少不了福耀厂歌大联唱,还有员工自己排练的各种节目,题材大都是歌颂企业,甚至还有一场员工的集体婚礼。
晚会结束后,一个美国员工大概受的刺激太大,他独自走到过道里,眼圈红了。
他哽咽着对镜头说了一番耐人寻味的话。
从中国回去之后,美国领导想做出一些“改变”,例如模仿中国军事化管理,不过显然不太成功。
然而福耀暴露出的问题却越发明显,开始被越来越多的员工诟病。
质疑工厂原料、员工权益保障、卫生环境是否达标、公司是否按照美式监督和标准来经营等等。
关于福耀,投诉的声音也越来越大,主要集中在工作环境和待遇。
有部分员工呼吁成立工会。
曹德旺明确表示:“工会将影响公司效率,损害公司利益。如果要建立工会,我就关停工厂。
为此,福耀还专门向美国一家以“规避工会”闻名的咨询公司寻求帮助。
其实逃避工会的顾问行业,70年代在美国就已兴起,可见工会是所有资本家都反感的。
而对付积极呼吁工会的工人,手段也是五花八门。
包括刁难支持工会的员工,给他们安排更艰难的工作,然后以工作不达标为理由解雇他们。
甚至被拉入黑名单,不允许进入公司。
当工人们闹着投票成立工会时,福耀适时提高了员工时薪,多加了2美元,但这也意味着更长的工作时间。
与此同时,还处处贴出警告不要投票赞成工会的成立。
在这种局面下,当然有不少员工也不赞成成立工会。
他们认为工会只会留下懒惰的员工。
2017年,美国工厂工人的投票结果是不成立工会。
2018年,美国的福耀工厂开始盈利。
然而一位57岁名叫里基·帕特森的工人,在车间操作叉车时被倾泻下来的一吨重的玻璃倾轧致死,厂房的摄像头完整地把这一幕记录了下来。
帕特森是五个孩子的父亲,已在福耀工作一年,没人知道5个月前那次工会投票,他投的是“赞成”还是“反对”。
很多时候为了生存,不得不向现实妥协。
值得注意的是,片中能看到福耀雇佣的美国员工,大都是上了岁数的中老年人。
然而更残酷的现实恐怕是自动化的到来
影片快结束时,可以看到一些工人已被机械臂取代。
与经济全球化一样,自动化恐怕也是大势所趋,到时被机器替代的人又将何去何从?
至于美国前总统奥巴马为什么力挺这样一部作品。
多家美国媒体指出,这部电影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奥巴马的政治立场。
俄亥俄州是特朗普的票仓,他曾承诺给当地工人带来就业机会。
然而在中美贸易摩擦加剧,中国对美国投资锐减的情形下,这家“美国工厂”反而是这座城市的重要就业点。
选择这部电影作为高地公司的出场作品,很有可能是奥巴马对特朗普“逆全球化”政策的一次委婉反击。
在《美国工厂》中,我们看到了大相径庭的中美文化差异,也看到了双方为了沟通和合作做出的种种努力。
而在如今贸易摩擦的大背景下,本片更加值得一看。
*本文作者:RAMA
不能只有我一个人「在看」👇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