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多尼达克丨
首发公号:看电影看到死
感谢作者为豆瓣提供优质原创内容丨
2018年商业片市场中,最大的一匹黑马,非《波西米亚狂想曲》莫属。
电影口碑与票房双丰收,最终累积高达9亿美元的票房收入,刷新了音乐类传记片的各项记录。
与此同时,片中对于经典歌曲及场景的还原,更是形成全球效应,在奥斯卡、金球奖等各大颁奖礼获得认可。
实际上,这部关于
皇后乐队主唱弗雷迪·莫库里的音乐传记片,起初并不被看好。
甚至在公映前夕,遭到了北美一众媒体的差评。
在好莱坞霸权的商业电影市场上,传记片通常被认为,是一种商业价值欠缺的电影类型。
而音乐类传记片的发行规模,更是小得可怜。
但在今年戛纳电影节上,有这样一部与《波西米亚狂想曲》非常接近的音乐类传记片,甚至揽获了一向苛刻的电影媒体们集体赞誉。
他们将它称之为,比《波西米亚狂想曲》更优秀、更可能卖座的音乐人传记片”——
火箭人

Rocketman 

导演: 德克斯特·弗莱彻
编剧: 李·哈尔
主演: 塔伦·埃格顿 / 杰米·贝尔
上映日期: 2019-05-16(戛纳电影节) / 2019-05-22(英) / 2019-05-31(美)
片长: 121分钟

电影由《波西米亚狂想曲》补拍部分的导演德克斯特·弗莱彻(Dexter Fletcher)执导,塔伦·埃格顿、杰米·贝尔等英国男星主演。
这是德克斯特·弗莱彻与塔伦·埃格顿继《飞鹰艾迪》之后的再一次合作。
同时,这也是蛋蛋(塔伦·埃格顿)在《王牌特工2》之后,跟埃尔顿·约翰的再度合作。
影片《火箭人》讲述的是英国国宝级歌手艾尔顿·约翰(Elton John)的成长经历。
片名《Rocket Man》,取自艾尔顿个人传唱度最高的同名歌曲。
艾尔顿·约翰的本名是雷吉纳德·怀特。
自上世纪60年代以“艾尔顿·约翰“这一艺名出道至今,他取得了包括格莱美奖在内的无数奖项和荣誉,个人唱片销量累计超过3亿张。
艾尔顿·约翰与蛋蛋
1998,因音乐成就和慈善事业的突出贡献,艾尔顿·约翰被英国女王授予了爵位。
艾尔顿从小便展现出对钢琴的浓厚兴趣,拥有极高的音乐天赋是他未来成为音乐巨星的先决条件。
但童年的伤痕所造成的敏感人格,似乎才是他的音乐能够触动听众心灵的深层原因。
生长在家庭关系不和谐的环境当中,艾尔顿的童年过得并不如意。
年轻时的艾尔顿
父亲对他的态度始终过于严肃,甚至带有些许恨意,未曾给予过艾尔顿足够的关爱。
母亲尽管担起了自身职责,内心深处却对艾尔顿有所芥蒂,认为他的存在破坏了自己的婚姻。
争执不休的父母最终还是以离婚收场,年幼的艾尔顿所感受到的温暖几乎都是来自于祖母和音乐。
长大成人的艾尔顿在当地的酒馆兼职弹唱,他出色的钢琴演奏吸引了小有名气的音乐圈人士的注意,并被对方邀请参加某乐队的巡演。
在巡演的过程中,艾尔顿也逐渐地萌生了做歌手的念头,并很快找到唱片公司,请求为自己制作发行唱片。
在唱片公司方面的要求下,身为无名小卒的艾尔顿开始为唱片公司所提供的歌词稿进行谱曲。
并因此,结识了此生的挚友——伯尼·陶平(Bernie Taupin)
伯尼是这些歌词的作者,是一位才华横溢的作曲家。
艾尔顿和伯尼的首次见面,聊得很是投机。
两位音乐品味高度一致的年轻人,很快便成为了室友,共同创作音乐。
伯尼·陶平与艾尔顿·约翰
在形影不离的相处过程中,伯尼意外知晓了艾尔顿的同志身份,但他完全不介意。
两人敞开心扉谈天论地,逐渐产生了对彼此的依赖感和默契。
他们两个人,注定要在未来宏大的音乐事业上相辅相成。
艾尔顿和伯尼的珠联璧合,最终打动了唱片公司的老板。
他同意在一年内为艾尔顿发行三张专辑,并为艾尔顿在美国洛杉矶著名的民营音乐俱乐部,“鳟鱼”安排多场演出。
“鳟鱼”俱乐部时常会有音乐界的名流、媒体和星探出没,不少明星便是在这里被好莱坞发掘。
能否在俱乐部进行演出,关系着艾尔顿事业的成与败。
经典演出场景的复刻
尽管压力巨大,但天生我材注定必有用。
艾尔顿最终以非凡的演出,在这家俱乐部一战成名,赢得了美国流行音乐界的大力追捧。
夸张的着装风格和表演方式,以及细腻而多样化的音乐成为了他的艺术标志。
在一次聚会中,好友伯尼因与自己心仪的女性亲密攀谈,而冷落了一旁的艾尔顿。
艾尔顿看似外向而活泼,实则内心却脆弱不堪。
向来过于依赖伯尼的艾尔顿,在此失落之际,遇到了约翰·里德(John Reid)
约翰几番花言巧语的讨好,轻易地便俘获了艾尔顿的心。
很快地,约翰很便成为了艾尔顿的爱人兼经纪人。
艾尔顿在名声大噪后,曾去探望过他多年不曾谋面的父亲,彼时容颜苍老的父亲已经有了自己新的家庭。
对于艾尔顿的到来,父亲并没有表现出与童年时有何不同的变化。
这种冷漠,伤害到了艾尔顿,他在父亲这里注定永远也得不到爱。
当他不惜抛下电视台的重要演出,鼓着前所未有的勇气,向电话那边的母亲出柜。
结果,母亲只是轻描淡写地告诉艾尔顿,自己其实很早以前就知道了艾尔顿是同性恋的事实——
“你永远不会得到应得的爱。”
母亲这句直接而冰冷地表明自己态度的话,使得艾尔顿备受打击。
成为艾尔顿经纪人的约翰,也逐渐地暴露出了自己的品性。
他消费着艾尔顿努力赚来的钱,持续不断地出轨、背叛艾尔顿。
艾尔顿尽管愤怒,却因为签订的合作条约,而无法摆脱约翰的控制。
母亲和约翰,就像两条水蛭一样附着在他的身上,贪婪地吸着他的鲜血。
艾尔顿的世界充满了冷漠和欺骗,为了麻痹自己,他疯狂地酗酒和吸食毒品。
事业开始一蹶不振,甚至还有过自杀的冲动举措。
骗婚、逼走挚友、自甘堕落……艾尔顿做了太多错事,但所幸的是,在这一切还不算太晚时,他醒悟了过来。
他开始戒酒戒毒,原谅那些曾经伤害他的亲人,重拾自己的事业和朋友。

截至目前,《火箭人》已经斩获了近2亿美元的全球票房。
无疑是继《波西米亚狂想曲》之后,又一部商业上较为成功的音乐类传记片。
但同样是改编自顶级巨星真实事迹的传记片,《波西米亚狂想曲》和《火箭人》却是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拍摄方法着手的作品。
影片《波西米亚狂想曲》,是常规传记片典型思路。
它以线性叙事为基础展开,讲求的是人物、事件、场景的精确还原度。
譬如电影最后那段演唱会,精细到莫库里每个动作细节的还原。
《波西米亚狂想曲》
而《火箭人》,则是带有些许的实验性质的作品。
它套用歌舞片的表现形式和倒叙来呈现整个故事,并不强调现实逻辑。
不同阶段的艾尔顿·约翰之间,甚至还可以超越时空展开对话。
显然《火箭人》是一部带有童话色彩的、意识流叙事的电影作品。
它甚至使我联想到了,上世纪70年代末那部美国歌舞片史上的杰作——《爵士春秋》。
两部电影均以精心设计的歌舞场面,来传达人物的精神状态和情绪变化。
《爵士春秋》
凭借《王牌特工》走红的的英国男星塔伦·埃格顿(Taron Egerton)出演了艾尔顿·约翰一角。
毋庸置疑,埃格顿是近些年发展前景最好的英国演员之一。
《王牌特工》之后,他接连出演多部磨炼演技的电影,这些经验使得他在《火箭人》中的出色表演获得了媒体们集体的盛赞。
塔伦·埃格顿
埃格顿优异的嗓音,也在影片中也得到了最大化的发挥。
而且,整部电影并未像《波西米亚狂想曲》那样,使用莫库里的原版演唱替代拉米·马雷克的声线。
而是全程由埃格顿本人完成演唱,完成度相当令人惊喜。
尽管有不在少数的观众普遍认为,《火箭人》比《波西米亚狂想曲》更加尊重事实,没有恶意篡改和规避敏感问题。
甚至《火箭人》还有涉及到同志性爱的大尺度场面,似乎在各方面都要远比《波西米亚狂想曲》更放得开。
但如果认真观看本片,我们同样会对“尊重事实”这四个字提出质疑。
《火箭人》的剧本和拍摄得到过艾尔顿·约翰的帮助,我们需要考虑艾尔顿本人提供的帮助是否包含了美化自我的成分。
这种怀疑尽管无法得到完美的考证,但我们也能轻易地觉察到电影人物的塑造有失偏颇。
仅从约翰·里德这个同样出现在了《波西米亚狂想曲》中的角色身上,便可以发现端倪。
约翰·李德的不同形象
影片《火箭人》中的约翰,被塑造成一个阴险的小人,他背叛并不断地榨取艾尔顿。
但现实却是,约翰作为一个谋略过人的音乐经纪人,帮助了皇后乐队、艾尔顿等人登上了他们的事业巅峰。
约翰与皇后乐队、与莫库里有着一段友好的合作关系,却唯独与艾尔顿闹了不快……
约翰究竟是什么样的人,这个问题似乎已经陷入了罗生门的语境。
《火箭人》中的约翰是否真实,我们不得而知。
对《火箭人》的过高期待,也导致了很多观众在看完本片后感到了一定程度的失望。
这与《火箭人》在今年戛纳展映时,媒体过度夸张的宣传有关。
结合《波西米亚狂想曲》去年北美正式公映前,惨遭一众媒体和影评人的差评,最后却出人意料地大获成功的情况来看,观众评价与媒体评价间的反差,已经无法不令普通观众质疑这些所谓的权威媒体的公信力。
但总的来说,尽管存在被媒体过度宣传的嫌疑,《火箭人》仍然是一部表现不错的音乐人传记片。
相较于《波西米亚狂想曲》保守工整的拍摄,它显然更有影像层面的趣味和活力。
不管是《波西米亚狂想曲》还是《火箭人》,这些重现传奇巨星不凡生平的传记电影都蕴含着它们永不变质的观看价值。
之于粉丝,传记片是一种缅怀与致敬的方式。
之于普通观众,传记片是对那些掌握在少数成功者手里的私人化经验的吸收。
我们或许无法在现实世界中成为备受瞩目的巨星,甚至无法过好自己的一生。
但我们至少可以选择,在短短一部电影的时长内,与这些触不可及的巨星同行。
这是电影艺术,作为一种伟大的造梦艺术的美妙所在。
好电影等你一起「在看」👇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