蹲下去捡东西,站起来却眼冒金星,走在路上,怎么突然路线歪了…,这一些经验你有吗?小心可能是“贫血”警讯!提到贫血,一般人就会马上想到要“补血”,脑海中也很快浮现补血的口袋名单,尤其是红色食物,例如:红豆、樱桃、葡萄、桑椹等,到底这一些食物真的有助补血吗?来看看科学实证的答案。
补血以形补形?科学实证破解问题
谈到“补血”,相信大家并不陌生,日常生活若是遇上头晕目眩,或是蹲低后站起的眼冒金星,多半会先怀疑自己是否“贫血”了,于是着手搜寻可以“补血”的食物。依据传统,多数民众会有“以形补形”的刻板印象,以为多吃与血液相近颜色的食物,可以补血强身,藉此改善贫血症状。
其实,这样的观念并不正确,营养师蔡正亮以“实证医学”为出发点,引用的参考文献主要为国际SCI发表的科学期刊,让“数据说话”,带大家来解开问题。在其新书《营养师教你不用怕:用实证科学破解27个常见饮食问题》中提到,要破解这样的问题,首先要从“人体血液的基本知识”来说起。
“铁”是红血球非常重要的成分
血液是由“血球”和“血浆”组成。血球又分为“红血球”、“白血球”和“血小板”三大类,其中以红血球所占比例最大,正常成人每毫升的血液约有5百万个红血球。每个红血球中因含有血红素(Hemoglobin)分子,故血液呈现红色。另外,肌肉中因含有肌红素(Myoglobin),同样也会让肌肉呈现红色,只是当与氧气接触时,会发生氧化现象,肌肉因而呈现较深的红色。然而,不论是血红素还是肌红素,两者都含有很重要的矿物质“铁”。
营养师蔡正亮表示,植物的红色来自天然植物色素“花青素”,与真正含有铁质的血红素、肌红素并没有关连。
缺乏铁质者,不妨适当摄取红肉,例如:牛肉、内脏(如猪肝),是最直接可补充铁质的优良来源。
铁的存在,稳定了红血球的正常功能与结构,红血球才能正常运作,先结合氧气、再运送氧气,最后释放氧气给身体各组织利用。简单来说,“铁”是红血球非常重要的成分,是稳定血红素的主要物质。成人男性每天应摄取10毫克的铁质,成人女性因生理因素会定时排出经血,因此对铁的需求更高,每日应摄取15毫克的铁质。
铁在人体内是不间断的流失与再补充,交替循环着。如果日常饮食的铁质来源不足,就会降低体内铁质的储存量,再严重一点,就无法提供足够的铁,以满足所有人体红血球的需求,这时就可能形成“缺铁性贫血”。
植物的红色多来自“花青素” 与铁质的血红素没有关联
传统观念中认为,多吃天然的红色食物,例如:樱桃、葡萄、红豆等可以补血,实际上,植物的红色来自天然植物色素“花青素”,与真正含有铁质的血红素、肌红素并没有关联。
一般中医或传统疗法提到的“补血”,其实就是补充参与“制造及维持红血球正常功能”的微量营养素,这些微量营养素主要是维他命及矿物质,例如:铁、叶酸、维他命B12、铜、维他命C、维他命B6、维他命E等。不同的贫血各自对应不同的微量营养素需求,获得医疗诊断,才能对症下药。透过均衡饮食,或素食者适当地补充营养补充品,都是理想的解决之道。
★贫血了,你可以这样做
一旦有贫血症状,必须先找出是何种贫血?因为不同的贫血,相对需要补充的营养素也不同。在台湾“缺铁性贫血”的发生率较高,特别是生理期的女性朋友、怀孕及哺乳妇女。
缺乏铁质者,不妨适当摄取红肉,例如:牛肉、内脏(如猪肝),是最直接可补充铁质的优良来源。同时也鼓励饮食中多吃富含维他命C的蔬菜、水果,更能增加人体对铁质的吸收。
往期精彩回顾
点击"阅读原文"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