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发、分享、留言、赞赏,都是对我的支持!
公众号:小叶子妈妈的自留地

关注
最近看了收藏已久的两个TED讲座,一个是美籍华裔教授Angela Lee Duckworth的名为Grit: The power of passion and perseverance的讲座,阐述她作为一个纽约公立学校的七年级数学老师,观察到的学生成功与否和Grit(坚毅)之间的关系,以及之后她做的一系列调研。在这个讲座末尾,她提到培养坚毅品质最有效地方法是让孩子拥有成长型思维模式。
成长型思维模式(growth mindset)是斯坦福大学资深心理学教授Carol Dweck提出的,第二个TED讲座就来自于她:The power of believing that you can improve。她一直对孩子们如何应对挑战和困难有很大的兴趣,于是她让一些10岁左右的孩子尝试解决对于他们来说有一点困难的问题,孩子们的反应让她看到思维对决策和能力的影响:有成长型思维模式的孩子积极应对,纷纷表示我喜欢挑战,我希望有所收获,我的能力会得到提升;而另一些孩子面对问题的时候思维是固定的(fixed mindset),他们无法享受学习的过程,只要无法解决当下问题,就会认为自己是失败的。
这两位教授观察到的场景相信你我也常会看到,坚毅和成长型思维模式确实有着直接的联系,除去孩子的天性差异,怎么样才能让孩子的抗击打能力变得强大,拥有成长型思维模式呢?我翻阅了Carol教授的经典书籍《Mindset: The New Psychology of Success》,中译本为《终身成长》,结合自己的观察和思考,觉得以下几点是值得父母重视的。
父母以身作则
这句话说得地方很多了,是因为确实无法忽视。父母如果不够坚毅,很难从内心激励孩子或者只能泛泛而谈。父母如果不具备成长型思维模式,对孩子的评价也会停留在结果为导向的表面工作上,无法让孩子从自己的成就或者失败中获得真正的成长。
创造鼓励的环境
现代家长都知道鼓励的魔力,在亲子关系上很少会再用传统的苛责打骂或者冷暴力,但是鼓励也是讲究方式方法的。Carol在自己的讲座中曾经提过,培养孩子的成长型思维,要有技巧的表扬:不去表扬天分或者才智,而是对孩子积极投入的过程进行表扬,比如表扬努力、专注、坚持等。不过在Carol的书中,她对这句话进行了更深入的说明,表扬努力和天分并不是完全对立的,重点是把过程和结果联系起来。如果孩子没有付出什么努力就达到了预期目标,应该违心的表扬Ta很努力所以达到了目标吗?如果孩子努力错了方向结果没有达到预期目标,应该表扬Ta很努力吗?这里其实有两个对成长型思维模式的理解误区。
成长型思维模式的核心其实就一句话:相信人的能力是可以发展的。如果一个人能力很杰出,经常很容易达成别人付出努力才能达到的目标,Ta并不一定有成长型思维模式,称赞根本不存在的努力会让孩子误以为自己已经具有成长型思维模式,在遇到真正有挑战的项目时反而无法胜任。另一个误区是努力并不是辛苦练习/锻炼本身,还包括对策略的调整和对资源的使用,没有这些辅助,只表扬努力也会收到反效果。所以,对孩子努力过程予以肯定往往比最后获得成就后才称赞更有裨益。
共同面对挑战
作为家长,当孩子遇到挫折时只说你要坚持啊,你努力就有收获,这些话是很难帮到Ta的。坚持的方法在哪里,努力的方向是什么?这些才是Ta们此时需要的。尤其在孩子还无法独立解决问题的时候,共同面对挑战是帮助Ta们持续进步的有效措施。就如同上一段所述,努力不是努力本身,帮助孩子制定获取技能的计划,调整解决问题的策略,利用合理的资源,这些都是家长可以在一句“我相信你可以”之外提供的切实有效的帮助。
发挥榜样的力量
我个人的成长经历和对周边人事的观察发现,很多人的成长道路上都或多或少的有那么几个良性“竞争对手“或者role model(榜样),Ta们不一定是身边的人,可以是历史名人,可以是书中的角色,甚至可以是自己的父母,正是有这些人的激励,即使只有一段时间,也使Ta们成为更好的自己。引导孩子和优秀的朋友良性竞争,给孩子了解成功人士的故事、传记的机会都可能激励Ta们积极应对挑战。
参加文体活动
参加一项孩子感兴趣的文体活动,鼓励孩子追求更高的水平,有条件的话参加一些比赛,让孩子感受到竞争和对抗,对培养坚毅的品质是有很大帮助的。我想起自己本科的时候,每年都要考1500米长跑,这是我们的必修课,不及格的话不能毕业,可是我所有体育项目中就长跑最差(神奇的是现在是个长跑爱好者)。为了让自己的成绩单好看点,初衷就是这么简单,我开始了每天的夜跑,中间有灰心的时候、力竭的时候,也有偷懒不想去练的时候,但庆幸在硬指标的胁迫下坚持了下来,到快毕业的时候我的长跑已经接近满分。这种经过持之以恒的努力达到目标的感受是物质满足和唾手可得的获取无法比拟的,而这种坚持的能力,也会和肌肉一样,越练越可控。
猜你还想看: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