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在经典教育书单介绍中推荐过一本“ You Can't Make Me (but I can be persuaded)" 的书。
鉴于我们家有个超级strong-willed child (小美)和一个资深strong-willed 家长(我自己)。这本书让我第一次认真地了解了自己,了解了小美。收益之大,让我决定要结合自己的经历和书中内容,对于Strong-willed child专门写一篇。

Strong-willed child对于中文读者来说是个新词,这本书名之前曾经被翻译成”不听话“ ,”反骨“,”霸道的小孩“,凭空加了个莫须有的负面定义。其实strong-willed里的这种主意大和倔强,虽然有时候会表现为”反骨“和”霸道“,但是只要引导有佳,就会成为坚强,持之以恒,勇于创新,不甘失败这些人生中最难得的优点。这篇文章,就是希望帮助家里有倔强小朋友的家长理解小朋友的 “逆反”, 如何有效地和他们沟通,如何把他们的倔引导成终身受益的优势。
什么是Strong-Willed Child
    俗话说三岁看老,但是家里有倔强小孩的,真都不用等到三岁。比如我们家小美,比起大壮从小那“指哪儿打哪儿,打哪儿中哪儿”的作风,小美从生下来就对自己的主意最大程度的坚持着。不想用奶瓶喝奶,那是饿多久换谁喂都坚决不张口的。不想穿的衣服,能找100个借口不穿。跟她说不要把米饭倒进水杯里搅和着玩,人就喝一口水,不咽下去,然后再塞一口饭,在嘴里把水和饭和一起。然后还特得意地给我看,说“你看,我在嘴里也能和。”
基本上来说,如果告诉她”你应该如何如何做",人就是这种表情的回应.....我干嘛要听你的?
当然,也不是说所有逆反和不听话就是strong-willed, 具体如何判断是不是倔强小孩 (或者大人,比如我),可以参照以下十二条。

1.很难接受“绝对不可能”,“绝对不行”这种语言.
    对于strong-willed的人来说。没有任何事是只有一个选项的。不能乱过马路,那是因为乱穿马路可能被车撞,那么撞伤/撞死就是那另一个选项。不能玩火,否则可能会被烫伤,那么烫伤就是另一个结局。抢人东西要被time out,我可以承受得了这个惩罚么? 不听话要挨打,我能熬得过这顿打么?对于倔小孩,所有的事都是至少有两个选择的,没有什么绝对不行这么一说。

2. 可以从温暖可人秒变成冷若冰霜,生气不理人.
    每个人都有个会让自己生气的那个按钮,可能是说话语气,或者某个用词,或者某一类事,本来好好的,只要有人一按这个按钮,立马生气。对于strong-willed的人来说,这个按钮就是自主权,一旦觉得自己非自愿的被迫干啥事,能从瞬间晴转阴。即使这件事在别人看来并不一定是恶意的。

    举个我自己的例子,我从小都特别不喜欢吃饭的时候别人给我夹菜,虽然对方都是出于好意(这是我越长大越学会理解的),但在我看来,就是逼我吃那夹给我的菜。不管那菜是不是我喜欢吃的,我都不想别人强行放进我碗里。一旦有人给我夹菜,那餐饭立马就吃不好了。

3. 喜欢最大程度的抬杠,顶嘴。
    举个例子,小美吃饭的时候喜欢玩吃的,自然桌子上桌子下经常都是食物碎渣。有一次吃饭,她正玩得欢,我提醒了她一句“别把吃的弄得到处都是”。结果人家回我“不会啊,我不会弄到全宇宙的。“ 反正就是即使知道自己理亏,也还是要用嘴皮子把控制权掌握在自己手里。
4.无聊的时候喜欢惹麻烦,捣乱。
    小美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 "Mommy I am bored." 而且经常是刚玩完一个活动之后的一分钟。不过这也不一定是缺点,这一条也可以换一种说法,叫“闲不住”。

5. 不喜欢严格执行规定,只把规定当作有参考价值的建议。
    喜欢自己有掌控力的人,会觉得既然每件事事发的起因环境人物都有不同,就应该具体条件具体分析做决定,没有什么一刀切的规定。

6. 有创造力,会利用稀奇古怪的方法达到目的。
    既然没什么事是完全不可能的,那么抱着必达目标的决心,就更容易接受脑洞大开的解题思路。
(比如图里,我跟小美说别离大壮太近,容易被棍子挥着被球打到,人不听,但是也同时自己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7. 能因为一件芝麻小事大发脾气或者大做文章而吵架。
    Strong-willed的人在乎的是自己有没有掌控权,所以在这方面是不分事件大小的,只要是觉得被迫做什么事,即使是喝一口水,对她们来说也是掌控权受到了破坏。这就值得她们全力去反抗。

8. 不会因为别人说的“应该去做”就痛痛快快地完成任务,而必须自己理解和同意了才会去做。
    自己认为应该做的,那赴汤蹈火也要完成。别人布置的任务,如果不能说服我为什么要去做,那绝不会为了完成任务而完成任务的。有时候小朋友觉得某个作业无聊了,某个家务不关她事了,拒绝去做,那要解决的问题绝不是应该施多大的压力去强迫她去做,而是如何让她自己同意去做。

9. 拒绝无条件的服从,总喜欢各种讲条件。
    有些事,即使我知道了是非做不可的,这上面让我放弃了主控权,总要让我在其它地方扳回一局吧?让我知道自己还是有控制权的,所以要讲条件。

10. 敢于尝试新事物,对挑战未知的情况无所畏惧。
    既然没有什么是完全不可能的,那就应该试试。各种可能的结果,最坏的结果我也愿意承受的话,为啥不去试试。

11. 有时候能把一个小请求理解为挑战自己自主权的最后通牒。
    再小的请求,如果沟通的语气强硬,或者违背了自己的意愿,就触动了自控权那个按钮,跟天要塌下来一样。

12. 知道自己错了的时候,即使不愿意语言上承认错我,也经常会在行动上改正错误或者弥补过失。
    强调自主权,不代表没有是非观。错了就是错了,虽然还是不愿意放弃自己在这件事上的主控权,不愿意承认错误让别人帮自己做决定,但是愿意用行动改正错误,毕竟自己的行为自己负责。

以上的12条,如果你中了:
0-3条,说明你虽然有主见,有强烈的意愿,但是行为并不常常会被自己强烈的意愿所主导。
4-7条,说明你挺倔的,但只在必需的时候表现出来,不是日常行为。
8-10条,说明你很倔,但倔得健康有理性,在需要的时候,可以控制住自己的倔强,不死拼到底。
11-12条,倔到底了,无时无刻方方面面都非常坚持己见,不会控制和有一点点退缩。
说实话,对于小美的倔,我和她爹曾经讨论过很多次到底是哪里遗传来的。毕竟觉得我们俩似乎都是很温和的人,还曾经断定小美肯定是从她姑姑那里遗传来的性格。直到我看到了这份清单,自己妥妥地中了八条,才发现自己原来倔性那么强,现在只不过是越来越会控制了而已,  小美那妥妥的是遗传了我。
倔强娃的脑回路是什么样的
作为一个倔妈妈,我可以很负责地说,倔强不代表不讲道理,也不代表胡搅蛮缠。至于合不合作,脑袋里是怎么想的,主要看以下这三点。
说话的方式和态度
    因为对于strong-willed的人来说,自己有没有主控权是最重要的(用“不自由 毋宁死”来形容也不为过)。所以当感觉到主控权受到了威胁和压制的时候,那个对抗的开关就会自动开启。命令的口吻,不容置疑的语气,居高临下的态度,那都是引起强烈抵抗的导火索,比如:
    “你赶快去把作业做完!”

    “不练琴不许吃饭!”

    “见到叔叔阿姨一定得叫人,否则不礼貌。”

    Strong-willed的小朋友不是不讲道理,但是用平和,尊重的语气跟她们说话,沟通的有效性会极大的提高。让她们觉得自己是可以选择的(即使是在一个好的和坏的后果之间选择,也是选择)。对于她们来说,自己选择一个优化的后果,那是她们的自主选择,跟大人帮她们做了同样的选择,那也是完全不一样的。

    所以之前那几句,换一种方式说,比如:
    “你要想看卡通片,那就先把作业写完” (给了写完作用看卡通片,和不写完作业不能看,这两个选择)

    “晚饭前练琴,至于具体几点练,你自己决定 ” (给了个大范围,具体时间有自主权“)

    “如果你看到别人主动打招呼,叔叔阿姨会觉得你特别有礼貌” (打招呼=别人认为你有礼貌,不打招呼=没礼貌,所以你自己决定)

    这样说,虽然不一定能保证小朋友会按照家长的预期去做,但是对于strong-willed的小朋友来说,有了自主选择权,他们选择优化选项的可能性大很多。如果是被迫要求做,基本上是肯定不会做的。即使在强压下屈服了,后患也无穷(这个后面具体说)。

2. 倔小孩不等同于霸道,只是不想失去自主权。
    “霸道”是想事事做主,人人听自己的。好吃的菜别人不许碰,都是我的。你这件衣服不好看,我不让你穿。公园里的滑梯我有优先权,别的小朋友不许玩。这些是霸道,是替别人做主。

    Strong-willed “倔强”是只想要自己的自主权。而且她们会因为特别看中自己的决定权,也会更理解和尊重别人的自主权。倔小孩从小就深知没有啥事情是只有唯一选项的。
    我不想用奶瓶喝奶,而你为了逼我,只用奶瓶喂我,那我还是有两个选择:用奶瓶喝奶 vs 饿着。选择哪个是我的自由。

    我不想吃西兰花,你就算是变着法儿的喂进我嘴里,我还是可以选择不咽下去,吐出来。你也不能把我怎么样。

    你说晚上冷,一定要穿睡衣睡觉。我可以趁你关门走人之后,偷偷再把睡衣脱掉。

    你说我早饭不吃完那个鸡蛋就不能出门,那我也可以选择宁愿上学迟到也不吃。

    你说我在学校打人的话,就回家没电视看。那我也可以选择不看电视就不看。

    所以对于strong-willed的小孩来说,威逼和惩罚的作用很小,因为她们清楚自己的选择,即使是通向惩罚的那个选择,也是他们自己选的,也比失去自主权强。

    当然这个不代表家长就无计可施,不能通过因果关系给小朋友立规矩讲原则。只是家长要特别注意的是,不同的选择所带来的后果,都得是家长和小朋友真的可以承受的。

    比如,不吃完鸡蛋就不能出门上学。那小朋友可以选择不吃鸡蛋,耗时间,迟到也无所谓。可是家长真的也愿意把迟到作为代价么?

    再比如,在外面玩,不听话妈妈就不理你,自己回家去。家长真的能做到把小孩自己扔公众场合么?

    既然小朋友知道自己有选择的权力,那就让他们在尽量真实客观的后果中自己选择。

3. 亲子关系,是否有爱,是跟倔小孩有效沟通的决定性因素。
    当矛盾产生的时候,家长的重心很容易放在如何让孩子听话,如何让小朋友按照大人说的去做。而往往忘了亲子关系才是有效沟通的决定性因素。Strong-willed child其实往往情感需求也很强,如果小朋友能体会到家长的尊重(不过尊重不代表放任不管,听之任之)和理解,就能感到自主权被尊重,也更容易接受家长的建议。往往是在感受不到尊重和爱的时候,才更喜欢通过挑战家长和试探自己的自主权,去探测自己是否被爱,是否得到关注。
倔小孩和T2, H3的区别
有的时候妈妈之间互相吐槽自己孩子的叛逆和不听话,最常得到的回复就是“小朋友都有Terrible two(T2), Horrible three(H3)的阶段,因为表达能力还没充分发展,又处于试探家长权威和自己能力的阶段,所以叛逆和不听话是常有的事,等过两年就好了。”
没错,每个小朋友都会在成长过程中因为表达能力的限制和对环境的探索,经历一个T2H3的过渡阶段,各种挑战家长的极限。非strong-willed的小朋友确实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表达能力的增强,建立起对家庭和社会行为规则的相当稳定的认识,从而变得更温和更容易交流。
但是,对于strong-willed的小朋友来说,那种因为自主权受到挑战而带来的反抗,是不会自动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减弱的。小时候小反抗,越大可能反抗却强。以下是几点strong-willed跟T2H3表现的根本区别:
  1. 对抗不是因为沟通不足而造成的,也不会因为互相理解了对方的意图就能化解矛盾。
  2. 因为倔而造成的抵抗,不会因为年龄的增长而消失。反而可能愈演愈烈。
  3. 矛盾和倔的事情,不一定是捣蛋或者什么坏事上,处理任何(中性)问题的过程中,或者只是普通的提出自己的想法的时候,也可能因为倔而引发 一场大对抗。
  4. Strong-willed的小朋友,特别是随着年龄增长,更喜欢讲道理,虽然有时候是抬杠和诡辩,但是他们更喜欢以平等的身份角色和大人辩论。
为什么倔小孩有无限潜力
    先讲小美这个倔小孩身上发生的一件小事。

    三年前,幼儿园组织去南瓜农场秋游,当时正值秋游旺季,农场里大大小小很多不同学校的小朋友。其中一个娱乐项目,是一个大概25米*50米的巨型的蹦枕。就是图里这个。
真的很大,她在上面就是个小不点。
    当时小美三岁,别说跳了,连爬上这个蹦枕都颤颤悠悠的,上去之后周围都是各种疯跳的孩子,就算好不容易站起来,也立马就被震得趴下。特别是那些十几岁的大孩子,在她身边跑过,她连站都站不起来。几分钟下来,别说高高兴兴地蹦着玩了,连基本的安全感都没有。于是就这表情了。

    说实话,看她这个样子,我是真心心疼的。毕竟一个三岁孩子,跟几十个大大小小的孩子一起在这上面蹦跶,确实是难度太大了。于是就好好安慰,带她去玩其它项目了。
    等所有项目玩了一圈之后,问她有没有哪项是她特别喜欢,还想再玩一次的。结果她想都不想就说 “蹦枕”! 我吓一大跳,刚才不是才吓哭了么?怎么还想再虐一次?以为是自己听错了,于是又问了两遍,你确定?人家无比坚定的猛点头。

    于是将信将疑的,我们又到了那蹦枕边上。她先是让我陪她上去,全程拉着我的手。摔倒爬起来都让我拉着她。
    过了5分钟,她站着的时间多了些,于是主动跟我说“妈妈,不用拉手了,但是你还站我身边好么?” 
    于是我站着看她站站摔摔的,又过了五分钟。她又跟我说“妈妈,你可以站得远一点了。” 同时她开始从只是站着,变成小范围的跑跑跳跳。虽然还是会摔,但是明显不怎么怕了,摔了能立马自己站起来。

    再过了10分钟,她跑过来指着蹦枕的边儿,跟我说,“妈妈你可以下去等了,不用陪我了。”
    在下面看着她特高兴特自豪地疯跑疯跳(蹦枕上面没大人陪的,就她年龄最小,她得意得很)。那是我第一此感受到这倔小妞不服输的力量。

    记得以前写过
恒毅力(GRIT)
,就是认定了自己的奋斗目标,不惧挑战和失败,不懈努力,不言放弃。这种坚韧不屈的恒毅力,无论在人生哪个阶段,求学,事业,家庭,社会公益方面,都是最难能可贵的优势。

    对于strong-willed的小朋友来说,这种坚韧的能力是天生的。只不过对于小朋友来说,这是利剑,也是乱箭。不知道如何控制和利用,会四处乱射。特别是在成长过程中,一旦遇到自主权被挑战,那是会毫不留情地抵抗。所以,作为家长,认识到倔强的难能可贵,就更应该努力引导小朋友把这优势用到积极的方向上去。

如何应对倔小孩的倔
    理解了,判定了,那种重中之重来了。到底应该如何对应倔小孩的倔呢?如何能做到既尊重她们的性格和对主控权的向往,又能引导她们学会遵守规矩,理解优化选择的重要性,开发倔强的优势潜能呢?

    以下五点,一条不能少。

1. 抓大放小,只管原则性的问题。
    目的是尽量把需要管的范围最小化,把可能抑制主控权的事尽量减少。

    有些事属于原则性问题,比如交通安全,用电/水/火的安全,基本的社交准则(不打人,不抢别人东西),不破坏公物和他人财产等等。这些或者是大人小孩完全不能承受某种后果的(受伤乃至送命),或者是做了不当选择,承受不良后果的是其它无辜的人,犯错小朋友自己不承受后果,所以也不会因此吃一堑长一智。

    有些事情,每个人有每个人的偏好的,比如冷了热了,多穿衣服少穿衣服(除非到了会中暑或者冻伤的程度);多吃一点少吃一点;见了人该不该打招呼该怎么说话;读书写字的姿势;喜欢跟谁玩不喜欢跟谁玩, 等等等等。
    不是说非原则性的事情不能引导,但是是不是值得用各种方法去强迫小朋友按照家长的偏好去做。在用任何高压强制手段之前,家长应该事先想清楚。强迫strong-willed的小朋友去做,就算最后小朋友在各种压力下妥协了遵从了,对亲子关系的负面影响和长远的副作用,家长是否愿意承受。

2. 尽量以轻松幽默的方式回应,避免硬碰硬。
    因为strong-willed的小朋友在乎的是自主权,她们反抗的是对自主权的压制和侵犯,所以越是硬碰硬,越让她们觉得自主权受到了更强力的压制,于是会想更强烈的反抗。

    她们生气的时候,来一场看谁生气能撅嘴撅得最高的比赛;她们跺脚的时候,看谁能跺得更响;她们想搞破坏撕书摔东西的时候,假装自己是被摔的东西,追着她们喊疼。
    还可以天马行空陪她们畅想异想天开的解决问题方法。比如天冷但是不愿意穿外套,饿了但是饭太烫又不愿意多等五分钟,她们自己都不能自圆其说找到能解决问题的办法的时候,可以陪她们脑洞大开的聊,如果有种神奇布料,只用穿一层但是可以自动调节抵御各种温度该多好;如果有个魔法棒,挥一下饭就马上凉了那多方便。

    这些轻松幽默的方式,既化解了对立情绪(其实家长的本意也不是对立),又让她们知道家长是承认她们的感受的,更重要的是,这种陪着玩陪着疯的态度,会让小朋友觉得家长跟自己是一伙儿的,从而放下对抗的态度。

3. 多问问题,少说教
    犯倔的时候,很多时候小朋友其实不是不知道怎么做是对的,只是不想去做,选择不去做。所以说教压根没用,还会让他们觉得自己更是被强迫的。

    多问问题,目的不是引导他们看到自己的错误,是给他们机会跟家长一起解决问题。这就对提问题的方法和内容有要求了。

不要问责备性的问题
,比如:

    “你为什么要这么做?”

    “你为什么老是不听话不听话?”

    “你什么时候才能懂事一点?”

    “你知道这是浪费么?”

不要问直接把她们放在跟家长对立立场的问题,比如
    “你怎么这么逆反?”

    “你是故意跟我对着干么?”

    “把我气死了你有什么好处?”

    要有效解决问题,就得问那种把主动权交到她们手里的问题,比如,
    “你计划今天什么时候写作业啊?”
    “学校要求的读书20分钟,你打算看哪本书啊?”

    “昨天说好的这个礼拜要写一篇读书报告,你打算什么时候开始呢?”

    有的问题稍微复杂一点大一点的,比如晚上偷偷熬夜看书不睡觉,比如该不该给小朋友买手机买Ipad, 比如周末可以出去跟邻居小朋友玩多久,与其直接告诉她们家长的决定,迎来小朋友对决定的抗议,然后再硬碰硬的争辩。不如直接把这件事中家长的顾虑明明白白告诉小朋友,跟他们一起讨论解决方法,如何能够在双方都满意的情况下解决问题。还记得之前说的么,Strong-willed的小朋友为了达到目的,会很有创造力地想出来解决方法。所以把家长的顾虑和问题交到他们手里,一起解决问题,她们觉得自主权被尊重了,也会尊重家长的想法,会特别努力的跟家长合作达成共识,很多时候的解决方法都会有惊喜。

4. 说到做到,少唬人,多执行。
    如果希望小朋友通过承担不好的后果而吃一堑长一智,学会做正确的选择,那就要确保这个不好的后果确实能被实施。这种后果,自然发生的最有效,比如不吃饭就会饿着,不好好睡觉第二天就会犯困没精神,不认真读题就会理解错误答错题。

    如果实在没有自然发生的后果,需要通过人为惩罚来制造后果,那就要保证这个后果确实能一点不打折的被执行。千万不要用 “警察叔叔会来抓你”,“妈妈不要你了”,“三天没饭吃”, 这种肯定做不到的惩罚去吓唬人。

5. 确保小朋友知道家长对她们无条件的爱
    这里强调的不是家长是不是无条件的爱小朋友,是小朋友
要知道
家长的爱,小朋友
要知道
即使家长在给她们做规矩,进行惩罚的时候,也是出于爱。

    要做到这一点其实方法很简单,在给小朋友讲道理,建议她们要如何做的时候,插进去一句“因为妈妈/爸爸爱你,觉得xxx(如何做)会帮助你(培养成好习惯/学会某个技能/体会到某个精神),所以才会建议你这么做。并且在执行惩罚的时候,也多加一句“因为妈妈/爸爸爱你,觉得xxx很重要,我也不喜欢给你这个惩罚。但是妈妈宁愿你通过这个惩罚而学会..."

    在跟小朋友矛盾爆发而对抗的时候,一开始会很不习惯把“我爱你"这句话说出口。但是强迫自己说两次,就会慢慢养成习惯了。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无条件的爱不代表不管教不惩罚。只是管教和惩罚的时候,不是出于气愤和鄙视,目的不是为了让小朋友尝尝不听话的滋味。而是应该出于爱,希望小朋友变得更好。

高压强制和无信用逼迫的后果
    看到这里,是不是觉得,哎呀真是好麻烦,不能不管,管起来还得方方面面考虑那么多。如果我就是强制了,就是靠高压逼小朋友听话,就是吓唬吓唬她们,会怎么样?那么多人不都是这么被养大的,也没见有啥问题。

    其实高压强制和吓唬的后果,主要是体现在孩子和家长的关系上,而且年龄越大越明显。

疏远
    如果对strong-willed的小朋友进行高压强制,在非原则性问题的小事上强行她们按照家长的偏好去做,比如最基本的吃饭穿衣坐姿站姿跟谁玩,小朋友第一反应肯定是反抗。但是反抗也经常对付不了高压,毕竟在小朋友年龄小的时候,要依赖家长提供最基本的衣食住行,所以只能默默听从。

    但是慢慢的,小朋友会学会用躲避跟家长的交流去避免家长干涉自己的自主权。“如果家长压根不知道这件事,那肯定就不会逼我了。” 对小朋友来说,这种是自然而然产生的解决问题方法。年龄越大,在家里的时间越短,外面接触的人和事越多,就有越多可以避免交流的内容。

    特别是到小学高年级和中学,这种为了保卫自主权的避免交流跟青春期混合在 一起,难免很多家长会越来越觉得怎么孩子什么事都不跟我说?孩子怎么不跟我亲了?怎么老是自己关房间里躲着我?

    You Can't Make Me书里甚至有不少案例是strong-willed子女成年后,依然对这种高压式家长心存戒惕,长期跟父母亲交流甚少的案例。

    虽然不是说这种疏远的关系完全不可逆,但是时间越长,关系越难修复。

不信任
    不信任这事主要是由吓唬造成的。

    举个我自己成年之后的例子吧。

    话说大学期间,有一次院里组织献血。作为800度高度近视的我,之前就听过不少关于“高度近视献血容易引起眼压升高,可能对视网膜造成危害,严重影响视力”之类的告诫。姑且不评论这是真的还是民科,反正这话满天飞,我当时也无法辨真伪,只知道不敢拿自己眼睛开玩笑。于是就去找了负责组织献血的院领导。

    小心翼翼客客气气跟领导说了我的顾虑,问参加献血这事是不是有灵活性。话没问完呢,就被劈头盖脸地凶了回来,警告我说“绝对不行,所有人都得参加,你不参加就给你记过处分,不让毕业!"

    于是我心理那对抗的按钮就被狠狠地启动了。回到宿舍,上网查了国家关于献血的法律规定,看到全都是说“自愿献血”的,没有任何条文规定谁可以强制别人献血。我把这些法律规定给打印出来之后,就决定抵抗到底了,大不了闹到校长那儿去,反正我有法律支持。

    等献血那天,全系停课,我跟室友一大早就出了校门,逛了大半天街,又去她家蹭了一顿她妈妈做的好吃的,才慢慢悠悠回学校。看着献完血的同学们正在讨论着院里发的营养品,我是全身心地准备好了迎接即将来到的处分和斗争。

    结果,结果就没有然后了。什么都没有,没有处分,没人找我谈话,等过了好久再遇见那位院领导的时候,人还对我微笑,似乎完全不记得跟我说过什么了。

    感情说给我记过处分,不让毕业,都是吓我玩的?

    虽然这事我有得了便宜还卖乖的嫌疑,但是作为一个strong-willed倔人,我当时真是充分准备好了迎接自己选择的那份负面结果的。结果发现只是被空话吓唬了一番。只能在这里悄悄的说,那事儿之后,这位领导在我心里的信用,尊重,和权威尽失。

    作为家长,咱们肯定不希望自己在孩子心中也像这样全无信用和权威吧?凭空吓唬这种事,只要发生一次,那受到破坏的信用和权威,不知道要花十倍百倍的时间和精力才能重新建立起来。

爱和尊重的力量
    归根结底,养育倔小孩,靠的并不是一串技巧和手段,最重要的是家长发自内心的对小朋友选择权和自主权的尊重,欣赏她们的倔强在生活中闪出的火花,并且充分地相信她们的这种倔强是有无限潜力的。

    花时间认真地陪她们玩,去听她们的想法,去理解她们做某个选择的原因,去以平等分享的态度跟她们探讨问题。

    只要她们能感受到家长的爱和尊重,她们会非常愿意分享自己的想法和小心思。把和家长的关系从对立变为队友。

更多教育心理文章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