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呀,这不是Malcolm Gladwell一万小时天才理论的加速养成版吗?」
最近经常每天排满了工作,恨不得24小时都在工作,但时常会碰到缺少灵感和脑塞的情况。正巧Sogal的创始人Pocket给我发了这篇文章,细读以后豁然开朗,特与你分享。
作者Tingting是位互联网电商方向的连续创业者,Tedx演讲者。不工作时是名冲浪选手和在训潜水长,平日喜欢做有针对性的主题研究和阅读,把所读所闻所思,整理归纳成文放在「theSubjective」这个人公众号里。
《如何把24小时活成36小时》
原作者:Tingting

二次编辑:doriskeke
最近一段时间集中阅读了不少有关大脑管理和时间管理的文章,摘抄了各路资料与文献,结合自己的一些浅显看法,得出此文,讲三个观点。

《暗时间》是刘未鹏的博客MindHacks最让我受用也是最喜欢的一篇文章, 我读完的第一反应:「妈呀,这简直是Malcolm Gladwell一万小时天才理论的加速养成版」。
开篇刘未鹏把人的大脑用电脑的CPU打了个比方:
「如果你有一台计算机,你装了一个系统之后就整天把它搁置在那里,你觉得这台计算机被实际使用了吗?没有。因为CPU整天运行的就是空闲进程。运行空闲进程也是一天,运行大量数据计算的程序也是一天,对于CPU来说同样的一天,价值却是完全不一样的。大脑也是如此。善于利用思维时间的人,可以无形中比别人多出很多时间,从而实际意义上能比别人多活很多年。」
对于暗时间,刘未鹏的定义是「走路、买菜、洗脸洗手、坐公车、逛街、出游、吃饭、睡觉,所有这些时间都可以成为暗时间」,现代人都懂,这不就是我们所谓的碎片时间?
我们每个人都能很快给出充分利用暗时间的使用情况 – 「刷手机,利用率可谓100%。」
我曾经很naive的时候也是这么认为的,读完这篇文章发现我还是too young too simple,  在手机上被动接收信息,这样的时间利用其实都是无效的。
通常情况下社交媒体的信息流千头万绪,下拉推送给什么看什么,没有统一主题的归类和累积,也与使用者头脑里的原有数据没有直接关系,这样大脑在暗时间里一味得接受杂乱无章的新数据,会造成计算机里常见的「garbage in garbage out/ 垃圾进垃圾出」现象。
 一万小时天才理论指的其实是所有时间投入到单一主题后的产出。那当我们处于暗时间时,最适合增加时间投入产出的活动是什么?
是主动思考,是推敲和巩固。相当于给「明时间」中大脑所从事的单一主题的数据处理运行缓存。简单来说,相反于「刷手机」,这种行为基本可以归纳为「想心事」,而且要做到时时刻刻得心心念念,走路时候想,吃饭时候想,睡觉的时候都在想。
「要让学习的东西常驻在你的大脑中,时刻给予它最高的优先级,你的CPU总是分配给它,这个时候你的思维时间就被利用到了极致,你投入的时间就真正等于了实际流逝的时间,因为你的CPU是满载的。当你充分利用这些时间进行思考,反刍和消化平时所学习与工作的东西,让你的认识能够脱离照本宣科的层面。这段时间看起来微不足道,但日积月累将会产生庞大的效应。 -刘未鹏」
不记得是哪位作家说的,作家最好的状态,就是心里有事的状态。当你一直在想小说要如何展开,也许你不会立刻茅塞顿开,但指不定一觉醒来,情节就自动长了出来。从科学上来讲,这便是brewing effect /酝酿相应,来自于阿基米德洗澡的时候发现浮力定律的那一声高呼「Eureka/我找到了」!
「个体虽在意识中终止了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但其思维过程并没有完全终止,而仍然在潜意识中断断续续地进行着。通过酝酿,最近的记忆和已有的记忆被整合在一起,弱化了心理定势的效应,并容易激活比较遥远的思维线索,因而容易重构出新的事物,产生对问题的新看法,使问题得以顺利解决。 - 维基百科」
充分利用暗时间的人将会无形中多出一大块生命,虽然生命的时间大致相同,当生命的质量并不相等。而我最近闲来无事会琢磨着手上的这篇文章怎么写,有哪些曾经读到过的文章论据值得借鉴,再回到电脑桌前明显会觉得思路会清晰很多。
亲测有效!
相对于暗时间,明时间更容易懂,那就是一个人在一天中工作,学习及创作,所谓的正业时间。如何在明时间里最大化提高时间产出的效率也是人类自从石器时代开始亘古不变的课题。以下总结两种方法,简单来说就是跟着大脑的节奏走。
a. 减少任务切换,延长整块时间来增长专注力
知乎上有个圆桌问题我很喜欢,叫做「人类的大脑有哪些天生的设计缺陷?」。其中一看就很时髦的「不喜欢写代码的数据分析师不是好的投资者」Sanyo给出了一个大热答案:大脑不能多线程工作,被其称之为非常非常痛苦的缺陷。
大脑只能单线程工作(心里默念三遍,经常忘记这个事实而给自己制造手毛搅乱心神不宁的工作状态)。其实大脑单线到连切换任务无形中都会浪费很多时间。
试想写了2小时文章,突然被叫出去开会,半小时后回来至少要花10分钟重新热身,让自己熟悉前后文的语境以及找回先前的思想线索从而进入状态。更有甚者,做着一件事的同时想起做另一件事,起身去做那件事时,被一路上其它的事情吸引了注意力,导致最后做了很多计划之外的事,而时间就在不经意间蒸发了。
虽然很少有人能做到一天只做一件事,但尽可能少切换任务以及把时间安排化零为整能更快得让人在工作中进入忘我的沉浸式心流状态,从而事半功倍。
b. 培养习惯为大脑建造舒适圈
不可战胜的并不是人的意志力,而是「习惯」。简单来说,大脑有保护机制不喜欢陌生与改变,相反当某种行为成为习惯,这种行动便会进入大脑的舒适圈,做起来特别容易,无论是刷牙,写作还是跑5公里。
让英国天空队曾在三年时间内获得自行车环法冠军的1%边际效益聚合理论告诉我们,相对于「每天看一本书」这样宏伟的习惯养成目标,真正能让我们最终脱胎换骨的习惯培养是从生活中全方位的芝麻绿豆小事同时做起,以婴儿脚步来实现。比如每天运动1分钟,看5页书,早上醒来喝水,拒绝垃圾食物,进行100字的文字创作,每天用这一连串雷打不动的小事来启动大事,并把这种行为培养成习惯。
更重要的是完成这五项小任务后,当大脑奖励机制分泌多巴胺,那时会自我感觉非常良好,到了第二天你会更愿意继续。
Decision Fatigue / 决策疲劳这个概念最早来自于一个著名的学术研究。
在以色列的一座监狱里,研究人员花了一年时间观察法官给罪犯判定假释的决策,在记录超过1000多起决策后,他们发现假释的判定(通过与否)完全独立于这个罪犯的表现,种族和所犯罪名,而是取决于这个判决发生的时间:早上接受决策的罪犯的假释通过率是70%,下午的通过率一降千尺为10%。
通过进一步的研究衍生出「决策疲劳」这个现象概念,指的的是:无关大小,一个人每天只能做出一定量的好决定,当做出过多决定后,体能和自控力会相应变弱,导致决策质量变差,就连公正如法官也逃不过如此生理欺骗。
其实这个道理也很好理解,前额叶皮层是人类大脑最高级的部位,负责控制大多数认知的过程,以保证复杂行被有序、适度地执行。然而前额叶皮层的运转并非自来high,需要大量的能量和血糖来维持。
医学研究表明,血糖水平就算轻微下降,自我控制能力就会减弱,与自控力携手进退的逻辑也同时懵圈,而我们就会不受控制得抛弃原则,不再抵抗诱惑,做出各种失败的决策。
其实,很多品牌营销都是在剥削人们的决策疲劳来推动销售,试想买一辆汽车,大概也就50处可以选择定制,平凡脑如我们,选到第10处的时候大概就会出现汽车销售说什么就选什么的情况。
当然,对于决策疲劳,存在那么几个可爱的应对机制:
1.尽量减少早上的决定次数 - 很多名人,如Steve Jobs, Mark Zuckerberg, Obama等每天都穿一样衣服就是因为选衣服浪费了一个优秀决策机会。对于女生来说每天穿相同衣服有点难,还是像妈妈所忠告的,前一天晚上拿好第二天早上要穿的衣服,这样第二天早上不会为了找衣服而大闹天宫。
2.排决定的优先级 - 重要决策都早上来做,下午为行动和学习时间。
3.一定要吃好睡好 - 千万不能亏待自己,不然降低产能。下午可以适时加餐和小睡(传说中的下午茶和power nap)来提高血糖。
最后介绍一个「最强大脑」儒勒·昂利·庞加莱,是一个长得憨憨可掬的人,20世纪公认最伟大的数学家庞加莱,他不仅是数学家,很多人称之「思想领先时代的全才」。
▲ 儒勒·昂利·庞加莱
由于庞加莱的工作习惯与思维意识非常具有借鉴性,巴黎高等学校心理实验室的心理学家Toulouse还因此写过一本书,名字就叫做「昂利·庞加莱」 ,其中提到几个有趣现象:
1. 他每天的时间与工作都是固定分配,每天从事数学研究四小时,分别是上午10点-12点,下午5点-7点,晚上晚些时候读期刊文章。
2. 他从不在一个问题上花太多时间也不喜欢反复,因为他相信潜意识会在他在另一个问题上工作的时候继续在前一个问题上工作。
3. 他经常在去海边休假或者在路上走的时候在脑海中思索数学问题,很多时候解答就在这些时候忽然闪现。
1.暗时间的利用:留出放空的时间。闲下来的时候多想想事情(发呆),不要整天刷手机。发呆的时候缓存会被激活,重新组合出新新的事物,如果想不出了就停下笔,去放空。
2.明时间的利用:减少任务切换拥有一整块时间。从小事开始培养习惯,从而减少启动时预热的摩擦感。
3.降低决策疲劳:每天不要过度做决定,反而会降低决定的质量性。
参考资料
原创是Tingting,发布于公号「theSubjective」
1. 暗时间 by 刘未鹏 - 刘未鹏出过好几本书,这一本讲思维,人生,时间。
2. Do You Suffer from Decision Fatique by NYtimes- 讲决策疲劳最经典的文章,前因后果说得很清楚,也讲到了自制力实验和生理控制。
3. This Coach Improved Every Tiny Thing by 1Percent by James Clear - 有关1%聚合边际收益的文章,James Clear本身这个博客讲的就是培养能有原子爆炸效应的习惯。
4. 人类的大脑有哪些天生的设计缺陷? by 知乎  - 里面有200多个回答,前几页读完就感觉开了眼了。
------
你想要在增长营销领域快速成长吗?我认为最重要的是三个因素1、了解时俱进的玩法 2、发现自古不变的道 3、与行业内人士切磋讨论。
我建立了这个社群,旨在连结中美增长圈和营销圈,为大家提供价值,互相学习。我的圈内现有3000+高质量中美增长营销人士,大多工作5-15年,在互联网、快消、时尚的企业工作,来自中国、美国甚至全球。每天晚上10点发送最新的中美增长营销干货日报。
扫下方二维码加入
为了过滤入圈的人的质量,我设置了一定的门槛。
 👇👇👇 
你好我是doriskeke,你也可以叫我刀姐。
领英特邀专栏作家,
前美国联合利华助理品牌经理、纽约MICHAEL KORS新媒体传播经理、支付宝北美市场运营负责人,回国后加入了衣二三操盘市场增长,现在在创业。

欢迎关注我的公众号,每周三晚上更新
后台回复“社群”了解玩法和操作指南。

后台回复“加微信”可以加我个人微信。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