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后现在到底都在玩什么呢?95后都在怎么社交?微信公众号的载体仅仅限于写内容吗?是不是我们的脑洞被限制了?
这一期柯学增长营销专栏(微信公众号:doriskeke)采访了一个96年的女CEO,在大学里开始创业,2年内做出百万大号,开辟了95后社交创意实验室的公众号新互动:概率论。
在这两年半时间,概率论原创了50+个活动IP,平均单次活动参与量能达到4万人,活动总参与人次已达到4000万+。其中最火的一周CP每次有近20万人报名,迄今为止已经举办了13期。
概率论从0到1的增长秘密是什么呢?
上周有一个叫「心跳实验」的互动游戏刷爆了95后的朋友圈:“第5个点开的人,我做你的一天女朋友”、“第5个点开的人,我叫你起床”。
据说如果你没有被刷到,说明你已经老了。
(反正我刷到了 💅💅💅 )
操盘上面这个心跳实验的幕后操盘手,是一个基于社交实验而崛起的95后热爱的公众号,叫概率论。他们用2年多时间火速做成了一个百万级的大号,并操盘过几十场社交试验试炼场,配对60万+对CP,文章篇篇10万+,用户连结性高度紧密。光说👆这个心跳实验,48小时就到达曝光量高达3000万,600万参与人数,分享100万+次。
在最近这个公众号红利消失,人人都抓破脑袋想着如何增粉、增粉、了解95后00后的时代,我连着翻了好几篇概率论的公众号,并下定决心要钻研一番他们的增长秘籍。
虽然老阿姨本姨翻看完概率论觉得自己有点脱节,但还是整理出了几个他们的几大热门社交实验
一周CP,世界上的另一个我、时间胶囊、故事杂货店、24小时邮局、晚安牛奶屋……等等。同样的形式甚至让我联想到了某些大号的近一年互动玩法的身影。
比如就说这个一周CP的玩法吧,我下面来演示一下是怎么玩的👇👇👇
(滑动下方可以看到全流程)
第一步收到活动推送
概率论的公众号会推送新的一期一周CP
可以选择报名单身版本或情侣版本(适合想要重新激情一把的情侣)
(请往下滑动)
第二步:进入公众号后台
回复关键词就可以得到相应的链接

活动如果已经截止了你就玩不了了
第三步,填写你的个人信息
方便他们匹配
第四步,概率论会在后台匹配CP并分配房主。
第五步,用户可以从公众号后台进入链接查询自己的分配结果,进入房间
第六步:任务CP加房主的微信

组成房间报到
第七步:微信群内每天都会设置任务,CP共同完成任务,并@房主打卡。
第八步:好玩的故事会被组成后续故事
说白了,引用新榜的话:“「概率论」用了一个「房屋」的概念:他们搭建一条街道,街道上会陈列功能、规则不同的房屋,定期开发,房客(即用户)通过进入特定的房间,认识新的朋友。
这里的「房屋」,就像是为脆弱的社交关系套上的保护壳。相当于为人际关系中那些怯懦、懒惰与尴尬,事先找好贴心、分寸而体面的理由。”
我翻看了许多一周CP结篇的故事,很多都非常暖心。
我顺藤摸瓜摸到了背后的操盘手,它的CEO竟然是一个96年的小妹妹。
▲ 概率论的CEO秦昱莹
她是怎么做到把这个公众号从头盖起,建起社交实验的基地的呢?我对她进行了一次2小时的深度采访。

如果没有时间看全部文章的朋友,可以写看下面的采访摘要。
1. 产品起源于一个群体的痛点观察:没有体面的场合去认识新朋友,不愿意去联谊,太掉价,相亲又太老土。
2. 前期的尝试和寻找方向和测试、最早期的粉丝积累是最花时间的,前1万的粉丝花了一年才积累到,走了不少弯路。
2. 但正是这些弯路,让概率论抵御了许多竞品的抄袭。因为抄去的是一个决定,而不是背后的整个思考过程。
3. 增长并没有一成不变的套路可循,而套路都有时效性。而最需要关注的是一个团队是否有能持续创新的能力,只有持续创新才不会被受众抛弃。
4. 暴力增长带来的数据往往无效,或者留存粘性差,抓稳打磨能给用户带来的核心价值、内容和服务才是关键。
5. 社群依旧有许多没有被挖掘的空间,社群的本身还是真诚,和一些抗衡人性的运营规则,例如时效。
如果很匆忙的同学,想找到概率论的小伙伴,可以加入我的知识星球:中美增长营销圈,欢迎大家加入交流,每晚10点分享中美最前沿的干货。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下面的全文采访(非常精彩,文章最后还可以参加我的一个社交实验!)
a. 概率论的诞生和寻找PMF(Product Market Fit)
打开概率论的介绍,上面写着“这个地球上有几十亿人口,两个人相遇的概率是千万分之一。跟我走,让小概率的相遇发生。”
概率论是首创一周CP的公众号,后来也被很多人模仿同样的模式。那这社交实验室的创意到底是从什么灵感开始的呢,我从这里展开了和昱莹的采访。
Doris:你大几开始的创业?怎么会想到做这个?刚开始就融资了吗?(单刀直入
昱莹:我大二开始的。当时我进大学时有很大的期待,觉得会有丰富的业余活动,好玩的社团组织。我加入了一圈各种社团,却发现这些活动都很难让我交到深入的朋友。我发现年轻人的社交是一个很大的痛点,没有成体系的社交活动。
印象最深刻是有一次我还参加了8分钟相亲,我进去以后发现大多多是80后,不是来找恋爱对象,而是找结婚对象的,我们聊得非常尬。大家都处于目的性很强的一种状态,这个对我们年轻人来说,反而有一定的压力。
还有一次,我是班长,隔壁班想联谊,我一个个寝室去游说,结果游说了半天只有5个人报名。明明室友都是单身狗,天天喊着要说要脱单,结果都不去参加。其实活动根本不需要付钱,但是大家就是不想去。因为大家觉得去这种活动太尬了。自己很掉价。
所以年轻人的社交这件事给我很大的感触,它还停留在很老土的阶段,太赤裸裸。很多人不愿意迈出这一步去陌交,需要在体面的由头下进行。
所以在这个契机下,我开始了我的实验。当时因为我参加了一些社团认识了一些学生,我们有很多的时间去做各种尝试和探索,也不会有那么大的压力,不需要融资。大家都蛮开心的,我们在咖啡厅、在仓库、在各种地方开脑洞。
Doris:你们做了什么尝试呢?怎么摸索到了今天的形式呢?
昱莹:我们15年11月开始正式办第一场活动,后面12月办第二场线下活动。线下人力成本比较高,筹备期比较长,不太适合早期冷启动,所以我们迅速转到了线上。因为没有技术团队,我们就从基础的去做,比如利用微信公众号推文章,然后社群办活动。慢慢我发现社群有许多没有被挖掘出来的空间。
Doris:你怎么发现社群有没被挖掘的空间?什么价值没被挖掘?
昱莹:因为我发现大家对社群的渴求度很高,为了能接触很多的人,大家有群就会去加。周围很多人对这个是有需求的。
社群本身是一个小型的工具,把一堆人以很高效的方式,迅速的聚集在一起。它可以成为一个迅速产生高浓度互动,高效交换意见的地方。但是大部分人的微信群只有干货群、校友群和家长群。这里面其实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
所以我们在16年2月14办了第一场社群活动全球单身狗联盟,号称永不关群。每天都要想用好玩的方式把他们链接在一起。当时我们已经用了裂变机制,必须转发才能进去,在里面可以发小型互动和话题。但是结果是这样很累,持续性不高。无论我们怎么努力,群还是会变死群。
所以我们总结出来一定要给群设置时间期限,不然必死无疑。设了时间期限,一切都会变得很珍贵。这时候我们就开发出了初级社群模型:失眠焦虑群、读书群等等。每个群仅开放3天到1个月,每天发布一些任务和话题,交流完后会在相应的时间内解散,这时候社群爆发出了从所未有的能量。
Doris:那你们最火的一周CP社交实验是怎么诞生的呢?
昱莹:个体的声音可能在群体里会被淹没。我们发现,在一个大群里,很多人都会比较拘束,不会轻易出现发表自己的看法。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想到一个方案,给他配一个CP。
当时韩国综艺《我们结婚了》很火,我妹推荐我去看了。但是我不是明星,也不能玩,觉得挺遗憾的。但由于我们前面已经做过很多实验,在社交实验上有了许多铺垫,我们就把社交试验的概念和恋爱结合了,而这时候就诞生了前所未有的火花。
16年5月20号我们上线了一周cp 1.0。我们觉得520会爆,所以在上线前一个月就开始讨论和准备推送标题、活动任务等等。推出来后,果然反响很不错。其实也说明了当时整个社交环境有多么枯竭。而一周CP不仅让大家在短时间内扩宽了一百个人的社交关系链,也给很多人带来了一次新的社交体验。即使最后没有收获恋爱,大家也在活动期间获得了一种陪伴感。
这个活动的效果告诉我们,我们可以做从来没有人做过的尝试。虽然当时阅读也就1-2万,还没到所有人都知道的程度,但是它是一个很好的验证:我们可以往这个方向去走。 
接着我们一周就发一篇文章,和我们的受众保持共鸣。阅读量总是超过我们实际粉丝数的2-3倍,当时我们被称为是诈尸型的公众号,动不动就会冒出来刷屏一次。
前期的寻找方向和测试、最早期的粉丝是最花时间的,前1万的粉丝我们花了一年多的时间。但是后面就越来越快。
Doris:主要受众是谁?他们为什么爱你们?
我们最开始定义的是大学生社交平台。一周cp这都是限制年龄,限于大学生。后来才放宽到毕业3-5年之后也能参加。

我们受众70%是女生,大多是大学生,现在也有毕业5-6年,30岁以上的也有 。
我们曾经很认真的思考过,别人为什么爱我们?后来和大家沟通之后发现,他们会觉得我们很有趣、很暖心很治愈,能常常带来一些有精神力量的东西
大家也希望在我们这里找到一种陪伴感,这是一种往前走的力量,摆脱过去,去开始尝试没有尝试过的东西。大家把这里当做重新去开始寻找自我的地方。我们定义社交实验,也是鼓励大家去试一下,不试怎么知道呢?
b. 概率论的增长理念?
之前就听说概率论在这几年的增长惊人,于是我切到了正题,如何做增长?
Doris:你的增长理念是什么? 你的整个模式是怎么拉新、促活、留存、传播呢?如果让你复盘,你觉得什么是做的
昱莹:我觉得,增长没有一成不变的套路去遵循,它需要去一直创新。如果你一直吃老本,你会吃的很快。用户对同一样东西疲倦的速度很快。所以还是要回归到对人性本身的洞察,并引入社交关系链用合理的机制把它串联在一起。
我们到目前为止都没有走过非自然的拉新渠道,都是自然来关注。之前有想过广点通、线下之类的,和同行也交流过,他们有的买的很猛。最后的效果,留存和活跃度都不是很理想。这件事它可以去做,但我们优先选择更好的自增长的方式。
增长,我对它的定义,你不是刻意的追求它。它在一个合适的创意下,会爆发。
我也看到过做暴力增长,当你的核心内容撑不住,做任何暴力增长都没有留存意义的。
前段时间,我有遇到过暴力增长的人,转发抽奖获得福利……这样可以吸粉,也可以快速建立粉丝平台,但在微信监管下活的很艰难,而且粘性很少,留存很差。
他们一直用老套路去玩,而内容、调性、差异性,特色度都没有,所以用户只是把它当一个工具,用完就走。它完全没有考虑用户在这里到底能获得什么样的服务和内容,为什么要留下来或推荐给朋友。
Doris:所以你的意思是增长是一个副产品,当你用心做好用户价值,它自然而然就会发生。
昱莹:对,我很佩服那些很用心去做每个内容的团队。他们愿意去打磨。比如今天出了一篇爆款,你看到它涨粉几十万。但其实你去想,这个时间并不止是这篇内容背后的时间,而是整个认知积累,是整个团队在这块的经验和积累。她已经做了十年二十年,才有这样的认知,和资本。这不只是做一个爆款,而是我怎么持续性有爆款的能力。
所以我们需要锤炼的是对自身的对大众的需求的洞察,不是只是走狗屎运,不是凑巧就可以有的。大多出过爆款的人,不出意外还会再出。
Doris:怎么保持创新呢?
昱莹:持续性的创新实在是太难了。但是因为它很难,如果你能做这件事,你能收获到很大的成长。你在让你自己超越自己所有的过去。如果你停留在原地,你的受众就会抛弃你,他们在你身上已经看不到新的价值了。
所以无论是内容、产品还是公司,是不是能持续性立足,它就取决于是否能持续性地开拓创新。
创造让人类活下来,让人类得到根本层次上的发展。如果哪天哪个公司停止了创新,它会很容易死掉,因为它停止了做自我迭代。
如果要持续性地创造,一定是一件很累的事情如果要去保持创造力,需要休息时间,不能一直持续性的逼自己做高强度的内容,会让你陷入僵局,固化。必须这时候停一下、跳脱出来,一周或一天,都很重要。
▲ 概率论的创新时间线

Doris:你的核心概念就是“很多东西都是有周期性,但无论怎么创新都是围绕你的初始点,就是社交的痛点,然后你通过不同的维度去破局”
昱莹:我觉得没有什么东西是确信的,什么东西都是尝试出来的。如果有一天无法创造新的东西,那就是这个人停止了去尝试。她忘了,她最开始去创新的原因,是他没有害怕会失败,所以做了一次又一次别人无法理解的尝试。其实这才是最重要的。
Doris:如何做好社群运营?
昱莹:首先就是真诚的态度,不是靠社群获取利益和流量。要想清楚通过这个模式让大家获得的是什么。在这个基础上再做运营活动,加一些抗衡人性的规则。
运营活动,加一些必要的规则,即使这些规则有时候看起来是反人性的。
Doris:我看到世面上有很多人抄袭你们的模式,玩CP,那如何抵御竞争者的抄袭?
昱莹:永远会有无穷无尽的山寨,一辈子都躲不了,能够去抵御的只有一个办法:就是你做的足够牛逼。
抄袭是抄袭不到精髓的,没有办法有底层的认知,所有决策只是抄到了外形。真正的牛逼的抄袭者,抓住其中的要点,再做创造,有想不到的融合。不是在原有的行业上去复制,反而能激发在另外一个领域的创造。
大部分抄的只是拿走成品,他们没有走过弯路,在这个基础上做的所有往前的选择都有可能是错误的。
c.95后女性企业家的个人成长
Doris:你们做公号已经3年了,有什么感受吗?
昱莹:时间被狗吃了一样。收获的很大的东西是,都是发生在巨大的挫折中。对于任何一个年轻的管理者,需要有坚定的自信,才能抵御外部的质疑。
Doris:初心是什么?还在吗?
昱莹:最早的时候,之所以会开始做概率论,其实因为我对自己的了解太少了,所以急切地希望通能过这个尝试知道自己是一个怎样的人,知道自己可以做什么,做不了什么,然后慢慢看到「自我」的边界。当然在这个过程里,也很希望能做一些有创造性的东西,给其他人的生活带来一些好的影响。
但也会有不确定的时候。
去年有段时间,晚上我躺在床上经常就会问自己:当初为什么要做这个事情?现在又为什么要坚持做下去?
因为做社交其实是很难的一件事,要么成要么死,没什么中间态。同时这也是一条没那么快获取财富的路,如果想赚快钱,其实只做公众号就好了。这种时候,如果没有足够坚定的信念,人就很容易被诱惑。
不过好在问了自己这么多次,答案都没有变。
最近我很迷恋一个韩国综艺Heart Signal,中国版本叫心动的信号。规则是4男4女被要求住在同一间房子里,节目组设置一些规则(例如抽一个异性去约会,每晚发短信等),最后看是否能结成CP。
▲ 韩国版的Heart Signal真的很带劲好吗!

节目本身就是一个大型社交实验真人秀,于此也让我想到:人和人之间(尤其是在亚洲国家)有时候是需要外界来增添一些游戏规则来刺激之间的交往。
而概率论正是切中了这一点,然后不停地在自我革新,来满足日益变化的用户需求。
而关于增长,我越来越发现做的好的产品,根本不需要去研究那些“增长”技巧,而只要抓住自己的根。
不过我也学到了一点,原来公众号后台还能这么玩。那不如让我也来做一个实验吧:
我来做一个7天就会解散的【doriskeke营销干货实验群🙉】我们一起来每天学习吧!
入群要求:
1、禁止一切广告与闲聊,不要发任何聊天
2、每天群内分享一篇干货文章(营销、增长、互联网快消时尚向都可以,不要和之前重复),如果不发就会被踢出。
3、实验期限7天,7天后群(可能)会解散
4、如果你想下一步结识人脉或者看优质内容,可以进入我的付费社群:【中美增长营销圈】
想要加入这个实验的可以扫下方码加我的小助手微信号:
你是否喜欢这类采访呢?我希望能采访更多的营销人、增长专家、CEO们,让他们的策略被分享,让他们的想法被听见。如果你也有精彩的故事可以分享,请发邮件给我[email protected]
你想要在增长营销领域快速成长吗?我认为最重要的是三个因素1、了解时俱进的玩法 2、发现自古不变的道 3、与行业内人士切磋讨论。
我建立了这个社群,旨在连结中美增长圈和营销圈,为大家提供价值,互相学习。我的圈内现有3000+高质量中美增长营销人士,大多工作5-15年,在互联网、快消、时尚的企业工作,来自中国、美国甚至全球。每天晚上10点发送最新的中美增长营销干货日报。
扫下方二维码加入
为了过滤入圈的人的质量,我设置了一定的门槛。
 👇👇👇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