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法国媒体解放报(Liberation) 等多家媒体报道,法国著名建筑师保罗·安德鲁(Paul Andreu)于法国当地时间10月11日去世,享年80岁。生前曾因修建巴黎戴高乐机场名声大噪,他最为中国人熟知的作品,是酷似“玻璃蛋”的中国国家大剧院。
保罗·安德鲁
日前,安德鲁还曾出席日本建筑师安藤忠雄在巴黎蓬皮杜的个人回顾展开幕式。据媒体报道,当晚他面露疲态,面对记者时也显得十分虚弱。
从右至左依次为:让·努维尔、保罗·安德鲁、伦佐·皮亚诺、安藤忠雄、鲍赞巴克、多米尼克·佩罗 图片: ©Dominique Perrault
1938年7月10日,保罗·安德鲁出生于法国波尔多市附近的冈戴昂(Caudéran),1961年毕业于法国高等工科学校(Ecole Polytechnique),后来又分别到法国道桥学院(Ecole Nationale des Pontset Chaussees)和巴黎美术学院学习(Ecole des Beaux-Arts Paris)。还是学生时,他对艺术和科学都报以兴趣。在自己的回忆录中,安德鲁写道,“那时的我,刚刚二十岁,正在思考自己的人生应该怎样度过。科学、艺术,这两样都吸引我。对于前者,我知之甚少,对于后者,我一无所知。然而,无知者无畏,哪一样我都不想放弃。为什么不能两者兼得呢?难道就没有两者融合的领域吗?”
作为法国巴黎机场公司的建筑师,保罗·安德鲁设计最多的就是飞机场。他先后设计了巴黎戴高乐机场、印度尼西亚雅加达机场、埃及开罗机场、坦桑尼亚达累斯萨拉姆机场、日本大阪关西机场、文莱机场、中国三亚机场等等。其中,圆形的戴高乐机场设计令他名声大噪,当时他只有29岁。
戴高乐机场2号航站楼A&B候机楼

戴高乐机场设计手稿
保罗·安德鲁设计的法国新地标建筑新凯旋门(La Grande Arche)
除了机场,在中国,他曾主持设计了中国国家大剧院、上海东方艺术中心、广州新体育馆等。
在中国安德鲁最为著名的建筑就是2007年落成于北京的国家大剧院。1999年,保罗·安德鲁以一个前卫的蛋壳造型,击败了60多个“对手”,获选为中国国家大剧院的设计方案。在他的方案中,国家大剧院是一座超级椭球壳体建筑,完全由曲线组成,钢结构总重量为6750吨,施工难度很大。上海建工集团和北京城建集团、香港建设有限公司合作,通过竞标承揽了这项工程。
北京国家大剧院
由于国家大剧院的造型与周边历史文化环境不符,直到2007年完工开放,争议和指责一直伴随着保罗·安德鲁。他本人在《安德鲁与国家大剧院》中记录了他在国家大剧院7年多的施工期间,所面临的沮丧挫折、愤慨无奈。不过,当国家大剧院建成开放后,建筑效果获得普遍好评。这座曾被人嘲讽为“鸭蛋”的建筑建成后宛若一颗“水上明珠”,访客络绎不绝,被北京市民票选为北京十大新地标之一。
北京国家大剧院
而说起大剧院的设计灵感来源,竟是一颗种子。在一次飞赴北京的国际航班上,安德鲁无意间拿起自己从非洲带回的猴面包树的种子,独自在手中把玩起来。凝望着这枚神奇的、黑黝黝的椭圆形大种子,他突然灵光一现,脸上露出了欣喜的表情。他立刻拿出铅笔,在纸上勾勾画画,几个小时后,飞机落地北京,安德鲁的手中已经有了国家大剧院最初的雏形。
2011年他在上海举办了第一个展览(Elisabethde Brabant画廊):“探索 - 保罗·安德鲁个人艺术展”(Explorations,une sélection d'œuvres du pliquées)。此次,他又在艺术8举办他的第一个大型纸上作品展览,同时发表了他的新书《保罗·安德鲁建筑回忆录》。
上海东方艺术中心
在《保罗·安德鲁建筑回忆录》中,保罗·安德鲁提到,上海东方艺术中心与国家大剧院是在同一时期设计,所以在建筑曲度和钢结构的使用上有一定的相似性。比如,东方艺术中心的“蝴蝶兰”造型,外立面由五个双重内曲表面构成。在宽敞的回廊里,伸向空中的钢架结构,象征着林中万木的树杈在刚劲地舒展。
保罗·安德鲁在中国的设计作品还包括广州科技中心等等。但他的兴趣不止于建筑,他还喜爱读书、念诗和绘画。2017年,他的个人绘画作品展曾在北京开幕,用他的话说:“正是为了绘画,我才去学了建筑,我很乐意和画家交流,我心里觉得绘画这门艺术恰好和科学的贡献是互补的……这个决定是为了艺术的理想,从此我被建筑所吸引,他占据了我的整个人生。”
保罗·安德鲁还曾被任命为浙江大学建筑系的名誉院长。让我们最后听听他对于中国学生们的谆谆教导:
很多时候,学生们提很多所谓的“概念”或是“功能”,都还只是词汇而已,在他们的建筑上无法得到有效的体现。这都是对于现在流行的建筑表达方式的模仿,而忽视了建筑本身。对于中国学生,我希望他们能够思考,设计出真正蕴含深层文化原因和文化表达的建筑。
整理编辑:商周君
◆ ◆ ◆  ◆ ◆ 
点击你感兴趣的关键词
立即获得关于TA的更多信息!
......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