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增长黑盒》是一个专门研究增长黑客案例、工具和方法论的公众号,由Alan和Yolo这两个生物研究生创建。我们尽可能用成熟的模型和深入浅出的论述给大家展示什么是增长黑客思维,同时也在使用这种思维增长我们自己。
这里是Alan和Yolo用增长黑客思维创业的第三篇真人秀复盘文章,我们俩从去年下半年开始摸索《增长黑盒》公众号,今年开始全职运作这个号。
在二季度,我们两依旧保持零预算,零杠杆,取得了如下成绩:
  • 打造了近百个垂直的增长黑客微信群,总规模超过10000人;付费会员接近1000名
  • 进一步连接了行业的KOL,参与了大大小小20场分享会,初步探索了线下的玩法。
  • 在没写bp、没做路演的情况下,仅通过写文章连接到了两家志同道合的资本,取得了百万级的融资 。正式走上了公司化运营的道路,准备组建自己的增长团队,扩大规模。

增长一家公司的三个阶段

“增长黑客之父”肖恩.埃利斯曾经提出过一个“增长金字塔”:增长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大多数创业公司其实没有能力在第一天就开始执行增长黑客策略。所以,增长一家公司其实分为三个阶段:
  • 首先是PMF探索:即通过精益创业的思维,构建MVP(Minimal Viable Product 最小化可执行产品),测试市场需求并找到PMF(Product/Market Fit 产品市场契合度)。
  • 其次是增长过渡期(Transition to Growth):完善“基础设施”的建设,制定清晰的发展规划。
  • 最后才是增长期(Growth):搭建完整团队,扩大业务规模,全面推进增长策略
我们将结合《增长黑盒》自己的案例,给大家深度拆解一下每个阶段。
1. PMF探索期
时间跨度:2017.7-2018.1
说到精益创业(Lean Startup),就是要先找到市场的痛点,然后用低成本的MVP来验证是否有人愿意为你的解决方案买单。
MVP可能是一篇文章(我们自己)、一个视频(参考当年Dropbox)、一个着陆页(Robinhood案例),先验证需求再制作产品是增长黑客低成本启动的一个核心。当然最近还开始流行一种白皮书创业,能不能做出来就不方便评论了。
发现有人愿意付费之后,再努力打磨产品,使得产品和真正的市场逐步契合起来,确保用户有足够的留存,再去考虑扩大规模。

1.1 挖掘需求、用MVP验证付费意愿

回看这几年的中国市场:人口红利褪去,人力成本上升,野蛮增长结束,资本陷入寒冬。哪怕是烧钱都不管用了,大家对于业务增长越来越焦虑。
反观早已适应这种光景的欧美互联网市场,他们已经摸索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增长团队已经是互联网公司标配,增长黑客社区和增长文化也很繁荣,MarTech(自动化营销工具)数量呈指数增长趋势以应对人力成本提升,并实现精细化运营。
回头来看国内增长黑客的布道者(供给端):范冰大神在15年发布后《增长黑客》同名书后,声名大振。我们也是看了他的书受到启发,然后才去做的研究。除此之外也只有GrowingIO的CEO张溪梦在为增长黑客布道,甚至还把增长黑客之父Sean Ellis也请到国内来过,并翻译了他的原版《增长黑客》一书。
再看国内的数字营销环境(需求端)
似乎只有头条系有超过200人的增长团队,统一为产品设计增长策略。大部分公司对于增长团队的建设似乎都是有心无力,或者说没有那么卓越的效果。说到底,增长团队必须是CEO推动的。老板们的意识还没到位,底层的建设也不到位。而且国内的Mar-Tech(自动化营销工具)加起来不到1000款,大概是欧美市场3年前的水平。
对比中美之间数字营销的差距,我们觉得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所以才决定要加入增长黑客的布道者行列。而且基础研究或是案例研究本身还是比较苦逼的,甚至是无利可图,很少会有人抢着做。
对于内容创业来说,我们其实就是在用文章这种形式的MVP来验证大家的需求。
我们坚持打磨了半年文章质量,并在2018年1月8号写了复盘文章,篇名叫《人若无名,专心增长》
在文章最后,公布了我们全职运营这个号的决心,并用知识星球设立了增长黑盒的付费社区。
正是靠这篇文章,我们验证了大家的付费意愿。一晚上得到了近百位付费用户的支持,产生了数万元的收入,更加坚定了做这件事的信心。

1.2 寻找PMF

在去年,我们的核心指标既不是粉丝数也不是营收这些被我们视为虚荣指标而我们的目标是寻找精准的读者,并看我们的文章是否能刷新他们的认知,产生AHA MOMENT(啊哈,还有这种操作)。
所以我们的指标变为:
  • 读者认可度
  • KOL认可度
(通过用户调研和互动行为来量化)
事实上,我们当时只在KOL的付费社区还有几个产品经理社区中去推广我们的文章。虽然当时积累的公众号粉丝不足5000人,但是粉丝质量非常高,而且精准。
主动加我们好友的大概有1000人,绝大部分表示内容很有帮助。大咖KOL也跟我们有不少互动,例如点赞转发评论打赏,并认可我们文章的价值。(基于我们当时混的付费社区,主要包括曹政、冯大辉、吴鲁加、范冰、StormZhang等等)
量化PMF还有一个好方法,那就是肖恩.埃利斯发明的“肖恩测试” - 即在用户调研中问一个问题:“如果明天你再也见不到我们的产品了,你会失望吗?”假如超过40%的人回答“非常失望”,那么P/MF就达到了。
因此,我们随机问了些读者:如果我们明天停更了,你会不会很失望?结果发现有60%的人回答“非常失望”。
直到今天,读者们依然在非常积极的“监督”我们更新文章、日报,并且愿意主动加我们聊天 - 这其实是我们最大的动力来源。
除此之外,前Uber首席增长官Andrew Chen也有他自己独特的PMF量化评判标准,太多了就不例举了。
包括如何找到PMF,每家也有着独特的理解,大家可以搜搜其他硅谷大神的理解,包括Dan Olsen五步找PMF;Ash Maurya十步找PMF。
2. 增长过渡期(Transition to Growth)
在确认了这个项目足够支撑我们俩养活自己后,我们就开始全职运作《增长黑盒》了。在不那么教条的情况下,我们自认为已经够到了增长的第二阶段——增长过渡期
增长过渡期是为了完善“基础设施”的建设,制定清晰的发展规划,为了大规模的增长做好准备。
我们会按时间线给大家逐步展示,我们是如何解决以下问题的:
增长过度期第一阶段(2018一季度)
  • 如何克服瓶颈完善转化漏斗?
  • 如何用工具实现自动化?
  • 去哪里找更多精准用户?
增长过度期第二阶段(2018二季度)
  • 怎样定北极星指标?
  • 如何拆解增长公式?
  • 如何梳理业务逻辑?
  • 如何设计增长闭环?

2.1 增长过渡期-Phase1(2018第一季度)

2.1.1 探索转化漏斗和增长工具

2018年1月1号,我们写了一篇《盘点2017年最热门的10个增长黑客策略》,并在大咖曹政(Caoz)的强力助推下获得了三万阅读和上千粉丝,这个事件帮助增长黑盒成功开启了指数增长的引爆点,更大的意义是在我们一无所有的时候给了我们坚定的信心。
可以看到,曹大转发当天我们就涨粉2000人。更棒的是:次日取消关注的人数竟然完全没有增加,变相说明了我们的文章有一定深度,可以留存住用户。
从年初到现在,我们粉丝数保持了平均每周7%的增速,半年获得了五倍的增长。
除了粉丝数,我们更关注的是探索整个微信公众号生态的转化漏斗。因为关注只是第一步,增长黑客的奥秘在于总是从用户的终身价值的角度出发。
于是我们研究了微信生态内,获客-激活-留存-变现-推荐等五个环节的难点,并试着逐个击破。
我们意识到,要想解决上述这些问题,就必须要有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 - 即增长工具。
我们通过一系列的实验摸索到了一整套从公众号内容分发、社群激活、社群留存、付费转化到口碑推荐的工具组合和流程。
如何攻克转化漏斗中的瓶颈并合理使用这些工具,我们完整总地结在了一季度复盘文中:《如何用增长黑客思维从0到1做一个公众号?》(发布于4月14日,多图2万字长文,做好准备再看)

2.1.2 调查清楚用户画像

必须了解你的用户都是什么样的人,这样才能找到更多的用户,尤其是像我们这样的垂直细分领域
虽说很多人觉得找用户很难,但事实上如今的用户都是按各种标签一团一团地聚在一起的,我们需要做的是去匹配不同的渠道一团一团地找到他们。
有的用户按职业聚集
比如社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大概率用户都是产品经理或运营。
有的用户按兴趣聚集
比如B站大概率都是对ACG(动画漫画游戏)感兴趣的用户,且大部分是90后。
增长黑客说到底是一种职业,本身也不是凭空冒出来的,增长黑客其实是产品、营销、运营和技术的复合型职位。除了已经对增长黑客感兴趣的朋友,还有大量潜在用户。
所以我们就按职业、年龄和地域对我们现有用户做了调查,以便掌握他们的标签,去一团一团地找到更多用户。
和我稍微多聊过几句天的读者,我都会询问他们年龄、职业和领域,这几乎已经是我的职业习惯了。(只有少数女士拒绝告诉我年龄😅)
其次,我们用问卷的形式调查了付费会员的用户画像,顺便问了大家对增长黑客的认知以及希望从我们这得到什么。
大部分用户对增长黑客还是有一定理解,但没有实践过。
而用户的需求也以学习技能、案例、结识人脉为主,这可能会是我们社区未来的主要方向。
我们还发现增长黑盒的读者分布和中国创业公司地域分布是差不多的,而且我们的文章经常是老板丢给手下员工看的这种传播模式,在某个公司或者某些业务部门有很高的渗透率。
从中可以获得些启发,也可以据此做一些新的假设,例如:
  • 创业公司会关注的渠道可能适合我们,例如VC、融资报道媒体和孵化器
  • 我们按地域去组织社群可能效率会更高
  • 可以给创业公司介绍增长用的工具,然后找工具方互推,三方受益(所以我们的工具大部分都是免费使用的)
  • 参加一些创业者经常出没的大会、去做分享可能是很精准的获客手段。
综上,我们一季度的尝试差不多就到这里了,下面介绍二季度的尝试。

2.2 增长过渡期-Phase2(2018第二季度)

一季度的核心目标是跑通转化漏斗,二季度自然就是在此基础上建立清晰的增长目标,为真正的增长期做准备。

2.2.1 找到北极星指标

与月营收、月活这些滞后的指标不同,北极星指标能够即时反应公司是否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并且衡量产品有没有为客户创造价值。所以,它也是个“面向未来”的指标 - 完成度越高,证明营收和市值就越大。
一个完善的北极星指标具有以下三个特征:
(图片来自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先来看看我们的价值定位:增长黑盒所做的事就是以传播增长黑客知识的形式,来凝聚起国内的增长黑客群体。
所以,我们按照“聚集增长人才”的逻辑,做了免费的内容来聚集社群,又从中找出了付费意愿强烈的用户,组建了增长黑客付费社区。
因此,我们制定出了北极星指标 - 付费社区成员人数
下图列出了我们与各大知名公司的北极星指标对比,帮助大家理解:
下面我来讨论两个问题:
首先,为什么北极星指标是付费会员数,而不是免费会员数?
我们这里先定义下用户的生命周期(完成指定动作晋升到该层级):
免费用户:成为网站注册用户、公众号、知乎、PMCAFF等平台的粉丝
活跃用户:加入免费微信群、添加个人号好友的用户
付费用户:付费加入知识星球社区的用户
超级用户:在社区里产生内容,转发干货到朋友圈形成分销
很多社区和公众号是以免费用户数量为核心指标的,这样的问题在于:整个团队会想着去不停地获客,反而忽略了用户终身价值。“二八定律”永远存在,即20%的用户产生80%的价值。不停地获客并不能带来最大收益,只有找到那20%的用户才有可能。
增长黑客重要技能之一,就是挖掘用户的终身价值:为用户在每个生命周期节点提供下一步的选项,直到他能帮你带来新用户,进而形成闭环。所以免费用户只是第一步。
第二个问题是,为什么北极星指标是付费会员人数,而不是营收?
参考北极星指标的第三个特征:北极星指标是关于营收的先导指标。对于社区来说,付费营收是个结果,而付费会员数才是营收的先导指标,符合北极星指标的特征。
顺便再拆解一下付费营收:
付费营收=客单价*付费会员人数-分销量*客单价*分销佣金比例
如果想增加付费营收,则需要调控客单价等因素,我们这里可以头脑风暴一下:
  • 垂直社区由于用户基数少,想要扩大营收必须把客单价做上去。
  • 高客单价,又会增加付费门槛,使得买的人越来越少,同时老用户分销拉新也会更难。
  • 根据网络价值的公式,一个具有网络效应的社区价值等于用户数的平方(Value=KN^2,K为价值系数,N为用户数)。这意味着社区人数增加=社区价值成倍增加=更高的客单价。
综上来看,这是个比较复杂的模型,很难短时间内找到最优解。
所以,我们使用的策略是根据社区成员的数量,逐步提高门票的价格。
我们的付费社区初始价格是365元/年,即每天1元。
涨价的规则是每满500人,涨价100元。
目前是465元/年,共940人,再招募60人,会涨价到565元/年 (抓紧机会~)
如果大家对北极星指标还有疑问,可以再参考几个其他案例,以及这篇文章《5个提问,详细介绍北极星指标的策略框架》
http://www.sohu.com/a/233542994_114819

2.2.2 根据北极星指标拆解增长公式

在《硅谷增长黑客读书笔记》一书中,曲卉老师给出了“增长公式”的概念:用一个简化的数学公式构建出增长模型,包含对用户或利润增长有影响的主要变量,并解释了这些变量如何相互作用,最终影响增长。模型构建的过程分为三步:
首先,我们需要确定输入变量,也就是“北极星指标”,然后逐步找到各个可以增加北极星指标的因子。
怎么样才能获得更多付费用户呢?简单地拆解一下:
付费用户总数量 = 免费用户付费转化数量(关注我们的朋友直接转化的数量)+ 付费用户推荐转化数量(老用户分销产生间接转化的数量)
免费用户付费转化数量 =(新增免费用户数+现有免费用户数)*活跃率 * 付费转化率
付费用户推荐转化数量 = 现有付费用户数*病毒系数K
那么,这个“增长公式”可以完整的表达为:
新增付费用户数量 =新增免费用户数+现有免费用户数)* 活跃率 * 付费转化率 + 现有付费用户数 * 病毒系数K
我们增长的任务也就非常明确了:
  • 扩大免费用户数量
  • 增加免费用户活跃率(让用户不止成为粉丝,还要加我们个人号和群增加互动)
  • 保证付费转化率,也就是确保免费用户也是精准的
  • 通过在社区产出优质内容和活动,让老用户带来更多新用户,这里涉及到病毒系数K。更多关于病毒系数K的解读可以看这篇文章:【增长实验】千聊微课刷屏的背后,有一个神秘的因子:K=6.58 

2.2.3 梳理业务逻辑

接下来,我们对增长黑盒全部业务线进行了梳理,进一步扩展了增长黑客的AARRR转化漏斗。
除了正常的增长黑客文章更新以外,我们还有一些产品化的内容方向。
针对免费用户的内容:
a.增长黑客技能树
利用wordpress网站制作一个增长黑客技能学习框架,类似wikipedia,围绕增长黑客的AARRR漏斗延伸出的技能,收集整理文章、课程等学习资料,在网页上进行集中展示,指导用户快速学习一个技能。一方面在网站上设置问答板块,另一方面会把用户引导进技能相关的群,进行后续运营。
比如针对数据分析这个技能的demo:study.growthbox.net
我们的技能树专家团已经正式启动了,目前是内部邀请制,很快会建立完整的新手导航。
b.增长日报
每天聚合增长相关的新闻和文章,加我个人号(下面扫码) 就可以获得推送。或者每天去访问这个地址(后续我们将添加邮件订阅等功能):http://growthbox.net/growthhack/category/growthday/
针对付费用户的内容:
a.案例分享课:
邀请嘉宾(或社区成员)来分享自己的增长案例,以AARRR作为基本结构,完整复盘一个产品的增长或campaign。
b.组织专题小组和线下活动:
成立各种专题小组,以及各地增长黑客社区分会,每次围绕特定行业或话题展开。
c.招聘和内推的机会:
像增长黑客这样的通才,市面上是很少见的,来社区对接往往是效率最高的。
许多老板都向我们表达了建立增长团队的意愿,等我们势能增强一点,就比较好满足了。

2.2.4 设计增长闭环

我们的业务本质上是利用内容营销贯穿用户生命周期,不断促使他们向超级用户的方向流动(产出UGC),最终增长付费社区人数和公司收入。
这个就是我们如何把流量转化为用户,再转化为超级用户的路径。
其实,这个模型是从国外Saas公司常用的Freemium策略来的(即免费使用,引导至服务增值服务的策略)。Freemium是Free+Premium的组合首先吸引免费的用户,再通过增值付费的形式转化为Premium会员。我们的干货文章和日报都是免费的,但如果用户想满足“升级”的需求,比如找到人脉圈、向大咖学习、线下研讨会等,就属于付费会员的服务了。
比如国外著名的Saas独角兽Slack(协同办公工具),就将Freemium模式发挥的淋漓尽致。
那么问题就来了:这种模式真的可以顺利地扩大下去嘛?
任何能够实现规模化发展的公司,都具有一个特征 - 形成“飞轮效应”。在增长模型里,我们把它称作“增长闭环”。比如典型的UGC产品Yelp(世界最大的消费点评网站,美国版“大众点评”)。
在Yelp的增长闭环中,如果有更多新用户,用户产生的内容就更多。那么,google收录的内容就越多,网站的SEO就越好,用户更容易搜到Yelp的内容。如此一来,google这一流量渠道就能带来更多新用户。
按照这个思路,我们也制定出了增长黑盒的闭环:
  • 我们通过制作更多内容,就可以吸引更多潜在用户成为免费用户。
  • 免费用户越多,付费用户也就越多,这时通过社区产生的内容就越多。
  • 利用这些内容作为营销素材,就可以吸引更多的免费用户加入(比如社区成员投稿或者做分享讲座)。
  • 这些内容还会直接提高付费用户的二次参与度和满意度,使他们更加主动地去分销我们的付费社区。
  • 至此,整个闭环就形成了。
在这个c端用户的增长过程中,社区的影响力也会越来越大,B端的合作意向会越来越强烈,我们能够从合作方获得的收入也越多,例如招聘、企业内训和Saas工具销售等。

3. 增长期(加杠杆扩大规模)

靠小技巧和渠道优势获得的增长都是不可持续的,真正能帮助企业持续增长的是理解增长的底层原理、建立实验的流程以及搭建默契的增长团队
正如增长黑客之父Sean Ellis这张经典PPT所说的:先学增长原理,再学增长流程,然后再摸索平台和渠道,最后再研究具体战术。
Sean在建立增长黑客理论体系上做出了非常大的贡献,这才使得增长黑客成为了一门可重复的实验科学。这里插播个趣事,上次有个朋友看完了Sean的书,在朋友圈引用了一句李云龙的台词:“我们当年打仗用的就是这些东西,没想到还有这线装本。”
我们之前的工作状态其实更接近单兵作战的“特种兵”。研究的也只是摸索渠道(Platform knowledge),并探索具体执行的战术(Tactics)。保持这种状态,增长黑盒也只不过是自由职业者的“small business”,还够不上创业公司(Startup)。
借用YC创始人Paul Graham的一句话:“创业公司就是为了指数增长而生的。”
想要进一步形成指数型增长,我们必须从扩大规模、构建自己的流程和团队开始。

3.1 融资成立公司

所谓加杠杆,无非就是找钱找人。融资这个事,我们确实花了比较长的时间来思考。因为以前的创业者只有股权融资这条路可以走,但是没想到去年ICO异军突起,一副要颠覆创投圈的架势。
我们花了不少时间研究ICO和TOKEN到底代表着什么,要怎么玩,并细致地总结了国外ICO的13个营销方法,写出了一篇万字长文:《深度分析:ICO如何靠营销实现“指数级增长”?》
虽然开头就写了99%的项目都是空气币,但还是掏出了所有干货教你如何去营销一堆空气。
毕竟质能是守恒的,商业中的交换大致也是一样,你融了多少钱就透支了多少信用。区块链项目又是没法破产的,破发的垃圾币将终身跟随着你,这个耻辱是没法抹去的。
总结一下就是,我们还没做好准备,没魄力发币,自然混不了这口饭吃。
你可能会问,你们又不发币,研究这么多ICO和区块链有什么用呢?答案是:ICO和区块链是勾搭投资人最好用的江湖切口。
我们在2月24号去北京的高铁上发表这篇文章:《深度分析:ICO如何靠营销实现“指数级增长”?》。
次日就有五组以上的区块链从业者主动约我们,其中最先约我们的两组人,分别就是我们现在最终谈妥的两个投资方。
回头来看,这种巧合也是可以解释的:
  • 一方面是来自东方的神秘力量,俗称缘分。
  • 另一方面就是内容营销自带的威力:写文章可以用最高的效率帮你筛选出志趣相投的朋友。
当然这事也没你想象的那么顺利,我们二月底就接触投资人了,但是硬是拖到了六月底公司才正式成立。事实上整个二季度我们都还处在Transition to Growth的阶段,业务上也在做各种探索,又经常北京上海两头跑,注册公司都被一直耽搁着。
其中一个难点就是是股份怎么分,除了要有一定的默契,还需要一定的专业建议。我去易灵微课买了堂股权课才解决了这个问题,在这里给大家看一下相对比较合理的几种配置:
(两个人合伙的配置)
(三个人合伙的配置)
(四个人合伙的参考配置)
这里展示的都是相对合理的配置,还有不少容易发生纠纷的股权结构,这里就不展示了,大致上就是分配的太均匀或者太极端。
虽然拖到了六月份,还好两家投资机构都坚定表示要投我们两个人,对我们不离不弃。除此之外,还经常请我们吃饭,我们也经常给他们同步我们最新的研究成果,算是一点点帮助我们的回报。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事要告诉大家,公司取名字越短越容易过,最好两个字!
我一开始以为长名字才不容易重名,后来才知道规则。如果是四个字的名字ABCD,工商要确定AB、BC、CD、ABC、BCD都和其他公司不重名。这样就会审核的很慢,而且很难通过。
我们一开始还抱着很娱乐的心态去申请公司名,例如 :
“土曾长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士曾长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凶块链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冈块链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后来发现一个礼拜都没过审核,然后就开始用三四个字的随机词组来申请,还是过不了。
最后,我跟Yolo说:实在没办法了,我们从名字里各取一字吧。
于是,我就尝试了“上海伦方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平时那些个乱七八糟的名字基本都要审核一天才通知你没过,没想到这个名字一个小时就过审了。在连续两个礼拜,每天都审核失败之后,当时竟然有点喜极而泣的感觉。

3.2 扩大影响力

大家最近应该听了李笑来的录音,除了一些过激的字眼,他反复强调了两点:
  • 做网红
  • 做社区/社群
不得不说,这两点我也自己参悟到了,Alan整个二季度就在研究怎么成为网红,怎么做社群。
一方面就是到处去给人讲我们一季度的复盘,告诉大家我们怎么从零到一做了个公众号《增长黑盒》,大概讲了十几场,既分享了干货又是一种“自我营销”。
以下是搜索到的“自我营销”定义:
自我营销(Marketing Yourself) 是一种由个人或者团体作为主体参加的活动,个人或者团体通过自我介绍履历表等形式手段,采用包括惊奇性、创意性、幽默性等策略,展示自我形象、人品以及情感,以达到个人或团体预期目的的活动。
别人做嘉宾的头像都十分严肃,而我坚持使用本人的幼齿照片,是不是有一丢丢惊奇和喜感?
小朋友是最天真善良的啊,我怎么可能是为了割韭菜才出来分享的呢!
直到最近帮《四十二章经》的曲凯老师做推广,才拿出了小米6柔光双摄照亮我的美。(顺便恭喜雷军老板上市,百忙之中如果看到,记得给我加鸡腿)
毕竟35000RMB,北京古堡封闭集训两天两夜,我一个小朋友有点hold不住,所以换了个成人照。现在仅剩几个名额,欢迎各位老板报名。
除了做网红,第二件事就是做社区,半年弹指一挥间,增长黑客成长社区从只有我们两个人壮大成为了近千人的付费社区。
虽然目前知识星球加微信群就是我们社区的全部了,但我们显然不止这点野心。我们要有自己的社区文化,要有自己的生态、经济系统,要让做增长的、搞创业的朋友更加高效。重要的是,要想办法在半年内全部兑现!
在这里要感谢各位成员的支持,我们上半年还有些招待不周。但是这都是小问题,我们不仅会加大社区的运营,还会招募更多人来和大家共同成长!
我们还做了一版中国增长黑客社区的着陆页:
growthhackers.com.cn
致敬美国版增长黑客社区,在贸易战开打之际,也不要忘了师夷长技哦。扫码可以预览下:

3.3 招募增长团队

历经了银行注册、税务审核、融资协议签字等繁琐的流程,百万巨款终于在最近到账了!考虑到主要开支只有人力成本,外加自身营收也还不错,应该够用很长一段时间了。
现在,我们终于可以张开怀抱,迎接各位小伙伴加入团队了,一起建立国内最大、最专业的增长黑客学习社区!
在接下来的第三、第四季度,我们的目标是培养一支增长团队,探索国内最接地气的增长策略,打造体系化的增长流程 ,贯彻实施增长模型- 给用户创造价值的同时,也让我们自己实践增长黑客的真谛。
在执行过程中,我们的团队将分为A、B两个小组,相互配合。
A、B两组的工作是完全按照用户从免费到付费的生命周期来进行的,还有一个独特的ACG小组哦!
下面,就是我们招聘的要求了:

A组:获客&激活团队(2人,全职和实习生均可)
工作地点:上海
薪资:面议
要求:本科以上,有海外背景,理科背景优先
对应业务流程中的用户获取和激活环节。即用内容吸引更多免费(free)用户,激活他们并转化为付费(premium)用户。
核心任务:
  • 原创内容生产
  • 内容渠道分发(包括新渠道的研究和探索)
  • 免费用户微信群/个人号管理
  • 付费会员销售转化
  • 裂变/病毒营销(包括构思和开发各种工具/小产品/活动来获取新用户)
核心指标:
  • 月活跃用户(WAU)
  • 付费转化率

B组:留存&自传播团队(2人,全职和实习生均可)
工作地点:上海
薪资:面议
要求:本科以上,有社群操盘经验优先
对应业务流程中的留存环节。给付费(premium)用户带来更好的体验,全面组织线上线下的社群活动,并促进付费用户带来更多付费用户。
核心任务:
  • 带领社区成员产生内容(包括增长黑客技能树,案例分享,专题研讨)
  • 把UGC内容整合成内容营销素材
  • 建立用户档案库,组织圈内资源对接(包括统计用户资料)
  • 设计线下活动,组织城市社群
  • 推动付费会员口碑传播(分销)
核心指标:
  • 分销数量
  • 付费用户参与度
  • NPS

支援组:ACG团队(全职和实习均可)
工作地点:上海
薪资:面议
要求:本科以上,有海外背景优先
ACG就是动画漫画和游戏的缩写,ACG团队顾名思义就是把一切都动画化、漫画化和游戏化。面对90后、95后最好的杀手锏就是ACG了,而这也是我们的主要人群,也是所有人未来都要面对的人群。我们需要有灵魂的创作者,正如YC创始人的著作《黑客与画家》书中所说:研究就必须是最新的,设计就必须是最好的。
核心任务:
  • 负责增长黑盒的品牌形象包装,线上线下的伴手礼设计,doge你懂的
  • 参与项目中的海报和前端UI设计
  • 以漫画的形式表现增长案例,可以参考公众号《sheldon》
  • 制作增长黑客图片百科图谱、长图(Infographic)
  • 配合制作增长相关的视频
  • 未来参与社区的游戏化设计

想要投简历的朋友请直接加我微信个人号:510316714(备注“应聘+职位”),或者发送简历至[email protected]

总结

熟悉我们的朋友应该知道,Alan&Yolo是学生物的,原来都幻想着成为科学家。无奈做生物实验实在挖不到第一桶金,无法实现人生价值。我们就硬着头皮,在没人没钱没背景的情况下来探索商业实验,即实践增长黑客这套理论。
作为创业真人秀,那肯定是难度越高越有看点,上来就有钱有人有背景去创业,那肯定是普通人不可复制的。
而我们的状态更接近于生物实验当中的“对照组”,即实验条件接近于现实生活,没有任何特殊条件。
可以说:除了上学积累下来的东西,我们是一无所有。
标准的开局一把刀,装备全靠打。
还好,至少玩到现在还没有搞砸,我们差不多也走出新手区了。路还很长,未完待续!

Reference

https://blog.growthhackers.com/the-growth-pyramid-revisited-1ec8ff51877
https://www.cleverism.com/product-market-fit-sean-ellis-test/
http://www.sohu.com/a/233542994_114819
https://blog.growthhackers.com/how-to-build-a-growth-model-part-1-9870d78e67f8
https://en.wikipedia.org/wiki/Premium_(marketing)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