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的奇迹·情人
张远山
情  人
王寅
我们到海上了,亲爱的
岸上的灯火已经熄灭
海马的笛声婉转悠扬
我们到海上了
我打开你的盒子
把你撒下去
小块的你
比粉末更慢更慢地
在水面上斜斜地落下去
我把你全都撒下去了
你使海水微微发红
你使海洋平静了
如同你活着时
午夜的雪降落在
展开的手上
我把天空给你了
把海洋也给你了
都给你了都给你了
我把装你的盒子
藏入怀中
我把我装入你的盒中
我在你的梦里了
《情人》是我读到过的爱情诗中最完美的一首杰作。《情人》与江河的《接触》长度一样,二十二行。但《接触》写的毕竟是一种正常的情爱,与读者的习惯思维距离相对近一些,暗示较容易成功;而《情人》是一首哀歌,是一种绝望到病态的情爱,它的情景与通常的习惯思维距离极远,难度显然大了许多。
首二字“我们”平中见奇,但这个“奇”要等读到第五第六行才能明了──“我们”是指“我”和“我的情人的骨灰”。最平静的语气却给读者带来了最大限度的震惊。同时符合“我”不愿接受“情人已死”这个残酷现实的心理真实。
全诗纯用暗示法,“骨灰”是“我”不能接受的,因而诗中绝不能出现。对于痴情的“我”来说,无论“情人”变成“盒子”还是“小块的”“粉末”,它们都是“你”──“我”永远痴爱的“情人”,不过是换一种存在方式。所以“我”是把“你”而不是把“粉末”撒下大海,是“你”而不是“粉末”“使海水微微发红”。诗人写“海洋平静”,不能用通常的解说法认为是反衬自己的不平静,因为诗人写的恰是“至哀无哀”的神圣境界。诗人确实像大海一样平静,因为此刻的诗人正是大海本身,把“你”全都撒下大海,正是把“你”全部溶入“我”的怀抱。此处,作者分别使用了两次幻化。“我”把“你”“撒下去”是“我”和“你”分离的一个无法回避的事实。因此,首先是“你”作为“骨灰”不变,而“我”变成“大海”,因此实际上的“我”和“你”的分离,幻化成了“大海(即“我”)”与“你”的合一。然后是“我”“撒”骨灰的“手”不变,而“你”的“骨灰”却幻化成了“午夜的雪”,因此离“手”而去的“骨灰”变成了从天而降、奔“手”而来的“雪”。只有领悟这两次幻化,才能理解,为什么把骨灰撒入大海而没有洒向天空,却说成“我把天空给你了/把海洋也给你了/都给你了都给你了”。两次幻化都是“你”动“我”静,都是“你”向我而来,这是为了顽固地否认眼前“我撒你”(即“我”动“你”静、“我”活“你”死)的事实。但两次幻化似乎有“我”被“你”爱(“你”奔向“我”),而非“你”被“我”爱(“我”奔向“你”)的错觉,因此最后用“你”“我”互相包容来结束全诗:“我把装你的盒子/藏入怀中”,是“我”包容“你”;“我把我装入你的盒中”,是“你”包容“我”。“我在你的梦里了”,同样也是“你”在“我”的梦里。
整首诗的情节是虚拟的,可以视为诗人的一个白日梦。但诗人的至情却是真实的,而能够把这种情怀写得如此震撼人心的诗人,是罕见的。这首诗所使用的技巧也比《接触》更单纯,更非修辞化,全诗没用任何修辞手法。运用结构来增生语义的自律诗艺术,在这首诗中达到了极限,也把现代汉语的表现力提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王寅(1962- ),生于上海,诗人、作家,毕业于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做过教师、编辑、记者、电视编导,1983年开始发表作品,第三代诗人代表之一,海上诗派成员之一。出版有诗集《王寅诗选》《灰光灯》。
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1版
— END —

回复“庄子江湖”可查阅往期目录
长按识别二维码订阅“庄子江湖”
编辑:贺马儒
感谢分享朋友圈,转载请注明来源
纸质发表和出版,联系公众号后台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