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央企中国联通混改方案公布,吹皱一池春水。
其实,早在 2014 年中石化就打响了央企混改第一枪。不过,与中石化混改相比,这次的联通混改才称得上真正的突破, 是一次里程碑式的进步,是一次重要的思想解放
且听我道出其中原委。
想当初,2013 年十八届三中全会公布全面深化改革方案,引爆全球对中国“改革红利”的关注。其中,“混合所有制改革”作为国企改革的爆破点,更令市场激动和震颤。
不过,深水区的国企改革注定是充满波折与挑战。
2014 年 7 月 15 日笔者应邀参加李克强总理经济形势座谈会,与总理有过一段有关混合所有制的问答。
  • 我在会上说,“混合所有制改革非常有必要,但现在,很多民营企业对混合所有制还存有顾虑。”
  • “什么顾虑?”李克强马上问。
  • 我回答:“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政府拿出什么东西来混合?二是民营资本能占多大比例?三是混合‘联姻’后会不会受到干预?
两个月后,2014 年 9 月,中石化打响了混改第一枪
  • 25 家境内外投资者以现金共计 1070 亿元认购中石化销售公司 29.99% 的股权
  • 混改后,中国石化持有销售公司 70.01% 的股权
这第一枪打响之后,国企混改陷入长达三年的沉寂。究其原因,用我上述三个标准可以衡量:
·      中石化只是拿“销售公司”做混改,而未触及整个公司层面
·      混改后,中石化在销售公司持股比例依然高达 70%,一股独大
·      这样的股权结构,很难带来“去行政化”的突破
“民企首富园丁”、金融大佬蔡洪平曾经直言:在现代资本市场,保持 50% 以上的持股比例是低效率的选择。蔡洪平说:
  • 改革开放 30 多年,最大的浪费就是疏忽国有企业控股成本。中国应改变绝对控股的概念,西方是没有这个概念的。全世界的控股不是靠控股比例实现的。在中国,这个比例可以降到 29.9%,以促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在中国,这个比例第一步可以降到 50%,下一步可以降到 29.9%。这样可以拿出 20 万亿元的资金,解决社保体系问题。
 以阿里巴巴为例,马云以只有 7%的持股比例就控制了市值高达 3000 亿 美元的企业,并且自身也成为亚洲首富。这样的资本控制力,才是有效率的控制
作为对十八届三中全会的细化与落实,2015 年 8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
  • 主业处于充分竞争行业和领域的商业类国有企业,积极引入其他国有资本或各类非国有资本,国有资本可以绝对控股、相对控股,也可以参股;
  • 主业处于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主要承担重大专项任务的商业类国有企业,要保持国有资本控股地位,支持非国有资本参股
  • 要切实落实和维护董事会依法行使重大决策、选人用人、薪酬分配等权利,保障经理层经营自主权,法无授权任何政府部门和机构不得干预;
  • 推行职业经理人制度,畅通现有经营管理者与职业经理人身份转换通道,董事会按市场化方式选聘和管理职业经理人;
  • 管资本为主改革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通过股权运作、价值管理、有序进退,促进国有资本合理流动,实现保值增值。
这一指导意见的突破在于:
  • 不再强调国有股的“绝对控股”,可以参股、相对控股
  • 强调“去行政化”,赋权董事会
  • 强调管理团队市场化、职业经理人制度
  • 强调国有资本的目标不是“控制”而是“价值管理”,为了最大化价值,该增持增持该减持减持
搞清楚上述逻辑,中国联通混改的看点就出来了:
1.中国联通集团持有A股的股份将由现在的 62.7%下降至 36.7%,新引入的战略投资者的持股将上升到 35.2%,员工持股激励占 2.7%。新投资者与员工持股之和为 37.9%,超越了联通集团;
2.腾讯、阿里、百度、京东BATJ四大巨头及苏宁、滴滴等都出现联通混改投资者名单。BATJ的积极参与,既表明互联网巨头对电信领域渗透的向往,也显现联通与互联网融合的渴望;
3.新引入的民营投资者在董事会占有 3 个席位;国有资本背景的董事席位为 3 个,公司管理层董事席位减少至 2 人。管理层与民营股东代表占据董事会绝对多数。
所以,此次联通混改是一次里程碑式的进步,是一次重要的思想解放。再回到开头提出的三个标准:
  • 混改的对象是中国联通的主体部份
  • 股权结构出现突破,民企持股超过国有股
  • 董事会有望成为市场化的决策主体
  • 董事会市场化与管理层持股结合,有望推动管理职业化
改革红利为何花落联通?
  • 中国联通已成为国内三大运营商中业绩最差的一个,与中移动差距逐渐拉大,急需混改进行自救
这再次体现了那句话:改革是中国经济最大的红利。
坚冰已经打破,未来令人期待。联通的突破性混改,有望实现国有资本、员工、民营资本的多赢,国有资本也可长袖善舞,实现价值管理。
多年来,新加坡淡马锡是中国国企改革考察最多的对象。 1974-2014 的 40 年间,淡马锡年均股东总回报率高达 16%概而言之,淡马锡的成功之道在于:
  • 投资对象遍布全世界,也投了阿里巴巴
  • 灵活设定在投资对象的持股比例,可进可退
  • 董事会和管理层的高度职业化、市场化

期待中国的央企们,走好混改路。
--

刘胜军简介:
坚持讲真话的经济学家,中国金融改革研究院院长,2014 年参加总理经济座谈会,70 后经济学家代表人物之一,著有《下一个十年》,新浪微博“刘胜军改革”拥有 136 万粉丝。
长按二维码关注“刘胜军微财经”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