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父》中有一句经典的台词,马龙·白兰度说:“永远不要被你的对手激怒。”
我觉得这句话也适合用于育儿。当孩子做错事、不肯遵守约定规则、挑战父母权威时,父母很容易面临发火的临界点。
有时候孩子没犯什么大不了的错误,父母也会因为自己的情绪而冲孩子发火,这种情况通常是在父母面临工作或生活压力,身体出现不良状况,疲劳过度,情绪不稳,面子下不去等等因素时出现。人无完人,每个人都会有不良的情绪与行为,父母需要原谅自己在状态不好时对孩子发火,但也需谨慎不要让向孩子发泄自己的不良情绪成为一种习惯。
许多父母在无缘无故冲孩子发火后总是面临很长时间的内疚和自责,这种内疚和自责可能会因此把父母从极端的严厉带进极端纵容,父母的情绪过山车并不能引导孩子正确认识情绪与行为的关系,反而让孩子感到困惑与不安全。越是感觉安全感缺失,孩子的行为会越反常,你在某件事上越容易对孩子发火,孩子便像发现一个有趣的按钮一样,他/她知道只要一按这个按钮,爸爸或妈妈就会暴跳如雷。
孩子从自己掌握这个按钮中也能获取一定的安全感,他们会觉得自己掌握了一项可以控制父母情绪的技能,某种程度上也给他们带来成就感。尽管这是一种我们父母不能接受的安全感,但孩子无法从正面情绪中获得安全感时,的确会从这种控制父母负面情绪的行为中获得自我认同感,至少自己能控制父母的情绪,也算小有成就吧。
举个例子
小美妈每天早上对小美吃早餐的问题都大为光火,因为小美总是拖拖拉拉磨磨蹭蹭,妈妈催一句她就吃一口,妈妈不监督的时候她就玩指甲。眼看上学时间要到了,小美妈会感觉自己内心深处暗潮汹涌,一股被火烧的感觉折磨着她。于是她在每一天的那一个时刻,开始向小美发火,大吼一声:“还不赶紧吃!要迟到了!”
当然,每当这个时刻,小美要不匆匆吃两口就走,要不干脆一口不吃。小美妈满腹怨气,一边送小美去上学一边唠叨不停。等小美去了学校,小美妈冷静下来时,又为自己刚才的失态行为愧疚不已,一整天都觉得魂不守舍,只怕小美在学校饿着。于是接小美放学后,又百般殷勤为小美做各种美食,只希望小美能多吃几口。
从马龙.白兰度的角度来看,这场战争真正的赢家是小美,因为她没有被妈妈激怒,却控制了整个局面。
发火常常是因为我们大人控制不了局面,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所以才自我崩溃。发火可能有短期效应,但从长远来看,对孩子却是恶性循环。孩子可能会在这件事顺服我们了,却会在其它事情叛逆,或者为日后的叛逆潜藏危机。
父母以发火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孩子无法学习到当自己生气的时候该怎么办,在他生气时候,他也会以发火、抱怨、伤害他人的方式来解决问题。这就是爱用发火的方式处理问题的家庭教育的恶性循环。
那么,我们该如何避免对孩子不必要的发火呢?不发火又有什么方法能帮助我们控制局面?下面我们来谈谈回避发火的方法:
自我暂停
人在面临挑战时,浑身上下会被肾上腺素充满,肾上腺素会让我们大脑中负责思考的部分自动关闭。而此时人的大脑会重新回归原始状态,就好比原始人在与猛兽面对面时,他们的反应往往是要不战斗要不逃跑。现代育儿理论也把这称为“爬行动物脑”,指我们的大脑此时会如同爬行动物遇到紧急情况般,要不攻击要不逃跑。
当我们感觉自己毛孔扩张,头脑发热,浑身暗流涌动,已经被肾上腺素全然包围,内心的火山一触即发时,要马上调整自动关机状态,告诉自己需要躲起来冷静一下。不要试图在生气的时候解决孩子的问题或者讲道理,那样只会引爆我们内心的火药,让情绪更一发不可收拾。
记得有一次宽宽与妹妹在客厅为争抢一个玩具而大打出手,我从厨房出来,感觉自己已经被肾上腺素包围,手上握着的锅铲都已经开始发抖。我说了一声:“你们不要打了!”没有人听我的。我忽然意识到自己要爆发了,于是说了一句:“好吧!你们先打一会,我去书房呆一会就来。”跑进书房坐在沙发上,我仍然感觉全身冒火。
但此时我听见两个小家伙在外面你一言我一语地说:“妈妈真坏!”“就是!她老是生气!”两人嘻嘻哈哈笑得不亦乐乎。我内心冒的火瞬间熄灭。原来自己以为他们之间有什么深仇大恨,恨得咬牙切齿,结果我一旦躲开,两小家伙立刻成为联盟,同仇敌忾。于是我在完全冷静后,没事一样回到厨房干活。他们在客厅看了我一眼,确定我没有发火,于是继续一起玩。
后来每次我女儿无故哭闹我安慰无果时,我会说:“你先哭一会,妈妈要去找个东西。”然后躲到房间去。没到一分钟,女儿的哭声顿时熄灭,兴高采烈跑到我房间来问:“妈妈你要找什么东西?”
我还通过家庭会议教孩子们认识自己的情绪,我们得出每个人都有生气的时候,共同商议生气的时候该怎么办?最后我们得出共识,不管谁生气了,就自己到运动单车上去使劲骑行。这招很灵,至少让我减少了很多被肾上腺素虐待的机会,也让孩子们发脾气时开始学习冷静。有一次妹妹发脾气哇哇大哭,哥哥对妹妹说:“妹妹,你快去骑运动单车。“妹妹继续哇哇大哭道:”我脚不够长骑不动!“
用行动代替语言
很多父母在孩子该几点睡觉的问题上感到十分纠结,他们常常给孩子规定了睡觉的时间,但孩子却到点了仍然不肯睡,不是继续玩就是跑来跑去,弄得父母精疲力尽。不少父母会一遍又一遍地催促孩子“快去睡觉!”,孩子置之不理,父母就火气上升,一通好骂随时爆发。而真正等到父母大吼大叫孩子才上床睡觉时,亲子双方都已身心疲惫,孩子会带着不满与委屈入睡,而父母也可能在愧疚与情绪透支下无法入睡。
“我们说好的九点钟睡觉,已经九点钟了。”几点睡觉最好是事先跟孩子商量过的,我们需要做的,是非常冷静地牵起孩子的手,把他带到房间去,告诉他可以在床上玩被子,但不能下床,因为已经是睡觉时间。
孩子会挑战大人继续下来玩,不需要多说什么,继续把他牵到床上不允许下床。这样来回几次他就知道你是非常坚定的,自然就睡觉了。
总是试图用语言去督促孩子按自己的意愿做事是很多父母的误区,而当语言无法控制孩子的行为时我们的情绪容易波动,会认为自己失去了权威。用行动代替语言,可以减少我们发火的机会,并更有效地达到目的。
正如孩子在游乐场玩得高兴,父母一遍又一遍地叫孩子“该回家了!”,孩子可能会无动于衷。但如果父母在说好的离开的时间过去牵着孩子的手说“到时间了,该回家了。”,孩子却比较容易乖乖地跟着父母离开。
分析孩子犯错的目的,不评价孩子
有时候父母会误解孩子乱发脾气,最后才知道自己误解孩子了,所以我们先得问孩子的想法是什么。
鲁迅的儿子有一次在很多客人面前吃饭时,把一个肉丸恶心地吐出来,并说肉丸是臭的。因为满座宾客都是有头有面的人,妈妈许广平面子过不去,当众责备儿子不懂事。鲁迅夹起儿子碗里一个丸子试试果然变质了。鲁迅说,孩子自然有孩子的道理,是我们大人太狭隘了。
所以成年人看待孩子的行为,常常会根据我们自己的主观判断就轻易地对孩子进行评价,并根据自己的评价来惩罚或责骂孩子。有不少父母发火的案例,都是因为父母没有弄清楚孩子行为的目的是什么而轻易下的判决,当事后知道误会孩子时,又变得愧疚万分。
两个小男孩奥斯汀与约翰在一起玩得很高兴,爸爸妈妈们在一旁闲聊。奥斯汀忽然哭着跑过来,妈妈问他怎么啦,他哭得喘不过气回答不上来。约翰跟上来时,约翰的爸爸不分青红皂白指责约翰说:“你做了什么事把奥斯汀弄哭了?”约翰莫名其妙看着爸爸,爸爸补充一句:“快说啊!”此时奥斯汀忍住哭断断续续地对约翰爸爸说:“不是的!不是约翰!我刚才从楼梯上摔下来了!”
约翰爸爸的尴尬可以让我们清晰地看到,父母的主观臆断乱发火是那样的鲁莽而毫无依据。而更遗憾的是,在这种误会发生后,很多父母做不到向孩子道歉,有的父母还会因为想掩饰自己的尴尬而加一句“谁叫你以前总是欺负别人”之类的评价式责备。
因此,避免不分青红皂白向孩子发火,需要在想责备孩子之前先问:“能告诉我发生了什么事吗?”了解事实有助于我们分析孩子的动机,而不是对孩子妄自评价,更可避免不必要的生气和责备。当弄清楚孩子动机,发现孩子的动机你不能接受时,要学会就事实本身跟孩子讨论应该如何解决问题,而不要评价孩子。
多强化孩子的优点,多向孩子表达爱
按照二八定律,孩子作为一个个体本身会存在高于80%的优点,很多父母对孩子的优点往往认为是理所当然,不会刻意强化,但却对孩子低于20%的缺点耿耿于怀。这是人类思维的一种惯性,刺激我们眼球的往往不是我们占大部分的“正常”,而是占少数的“无常”。正如一缸洁白的大米在我们眼里是正常的,没有人会称赞它的洁白完美。但如果大米里混进去一粒发霉的种子,那我们会迅速地发现这颗无常的种子,并放大它污染一缸大米的坏处。
因此,很多父母对孩子发火,是因为他们看到了那一颗发霉的种子,内心不断地膨胀着发霉种子自带的细菌病毒,焦虑着吃下被这颗种子污染过的大米后的身心健康,忍不住想倒掉整缸大米。
于是不少父母对孩子挑剔,只看到孩子犯错,为小事大动干戈,或者烦孩子,却很少看到孩子做得好的方面。孩子做得好没法得到关注,不良行为却会被关注,自然就转向用不良行为吸引父母关注。
要减少因为眼里容不得沙子而对孩子发火,父母需时时处处多想孩子的优点和好处,时时刻刻把对孩子的骄傲挂在嘴边,多向孩子表达爱。当我们养成欣赏他人的能力时,欣赏会成为一种习惯,这种良好的习惯会让欣赏者变得宽容和感恩,而被欣赏者则会变得优点越来越强化,缺点越来越弱化。
强化优点,不但可以让我们不再为孩子的小问题生气,更会让我们感觉越来越珍惜与孩子一起的时光。
给予孩子绝对的信任
每个人都会希望得到亲人的绝对信任,当我们感觉被信任时,我们会自觉产生不辜负信任者的信念而做出努力的反应,孩子也是一样的。
不少父母对孩子发火,源于他们对孩子的不信任。他们不相信孩子能做到或能做好,他们甚至常常怀疑孩子犯错的目的,在言语中表达着各种对孩子的怀疑。
一个妈妈因为孩子曾经有过偷窃的行为,她常常怀疑孩子在学校偷窃,每天都大张旗鼓地翻查孩子的书包,警告孩子如果继续偷窃会有什么后果。结果孩子的偷窃行为却越来越被她强化,以至于孩子成为一个惯偷。
父母的怀疑并因为怀疑而发火,对孩子是双刃的伤害。
孩子难免犯错,孩子有贪念是正常的事,很多父母都曾表示过自己小时候有过一时贪念拿了别人东西的记忆。我小时候也曾因为想买糖而会偷偷地拿过父母的钱。但一时的贪念不等于孩子本质恶劣,我们要相信孩子有向善的心,只要父母为人正派,阻止孩子的不当行为并告诉孩子原因后,就要选择去相信孩子能做到,不再对他产生怀疑。即便他们再犯,也只是重新讨论事件,让孩子承担一定逻辑后果,然后再选择信任。
我们不断地催促孩子,其实也是不信任孩子的表现,不相信孩子能自己做到与做好。我们越不信任,孩子便也不相信自己能做到做好,自然又恶性循环,越催越慢越责备越不去做。
儿子上小学后,我们曾经有一段时间为他早上起床后洗漱等工作的拖拉感到很烦躁,常常在他一起床就提醒催促,希望他能因此而加快速度,结果却是他速度越来越慢,必须等到我们发火了才会加快。忽然间我们领悟到,我们不断提醒他其实是因为我们不相信他能自己做到,这种来自父母的不信任导致他自己也不相信自己能做到。
后来我们与儿子商量,我们厌倦了每天早上不断提醒催促发火的状态,从第二天起孩子要按照计划时间调闹钟起床,自主洗漱完后下楼吃早餐,七点二十五分我将准时送他去上学。当然为保证他上学不迟到,如果他早上速度太慢,可能就会没有足够的时间吃早餐,那就只能饿着肚子去上学。
刚开始的一周孩子因为拖拉,早餐只吃了一两口就得上学去了,我们忍住不提醒催促也不责备,后面的日子里,我们家早上出门前的时间就变得非常平和,没有人会因为孩子的问题发火,因为孩子为了能多吃点他爱吃的早餐,开始非常自觉而高效地完成上学前的每一个步骤。
降低期望值
不少父母容易对孩子发火的原因是对孩子期望值太高,他们按照自己心目中的标准去衡量和评价孩子,希望孩子能做到他们心目中的完美孩子形象。如有的父母对孩子的学习成绩设立一定期望值,希望孩子每门学科都能达到90分以上,那如果孩子只考取了70分,期望值过高的家长就会感到失落愤恨,并开始把怒火发泄在孩子头上。
一般孩子上小学以后会遭遇到更多父母因为期望值上升而带来的责备。父母对婴幼儿常常会百般疼爱百般鼓励,认为他们弱小需要父母更多扶持。但孩子上小学后,父母会认为孩子已经长大,认为他们理所当然地应该懂事了。不少父母常常埋怨做错事的孩子“你都那么大了,怎么还做出这种事!”这是一种不切实际的期望值,因为即便上了小学,孩子始终还是孩子,他们仍然会犯错误,仍然需要父母的鼓励扶持以支撑他们的进步。
期望值问题上比较明显的是孩子考试或做作业的问题,父母往往会认为已经给孩子讲解了很多遍了,孩子应该能记住,但孩子偏偏却一直都记不住时,父母容易火山爆发。一个学霸爸爸给他的女儿辅导数学,当女儿一遍又一遍地变得不耐烦也弄不懂时,爸爸便会马上发火,认为那么简单的题目女儿为什么偏偏学不会。这就是爸爸对女儿数学的期望值过高,认为女儿应该会有跟自己一样的思维模式,这种期望值会让这个爸爸失去继续辅导女儿的耐性,并因为女儿的不进步而发火。
学会道歉与感恩
很多父母做不到向孩子道歉,认为那是丧失父母权威的一种行为。也有一些父母即便向孩子道歉,对不起的后面还是得加上一句“但是”的转折句式来责备孩子,以推卸自身的责任。一位父亲关柜门不小心夹到了孩子的手,他心疼而抱怨地对孩子说:“真的对不起!但你手不要乱放啊!”这种类型的道歉是不会被接受的,因为它的实质并不是道歉,而是一种责备。
学会真诚地道歉与感恩是父母的必修课,道歉与感恩不但可以在无心伤害孩子后的坦诚认错中重建亲子关系,更可以在即将发火前重新调整自己的情绪。
四岁的米歇尔早上起床后,因为妈妈一直在忙着送哥哥上学的事而对她缺乏关注,于是她大哭大闹乱扔东西。妈妈知道米歇尔行为背后的目的,但她不得不先把哥哥送上校车后再来处理米歇尔的情绪。妈妈回到米歇尔身边时,她心里很烦躁,也很希望能对米歇尔大骂一顿。但她知道米歇尔的目的,也不想对她发火。
于是她对米歇尔道歉说:“亲爱的,真的非常对不起我早上总是很忙碌没有顾上你,因为哥哥需要在准点赶上校车。如果下次你能安静地等待妈妈忙完再来帮你,我会非常感恩。你知道我一直都为自己有一个善解人意的女儿感到非常自豪与感恩!”
妈妈的这段道歉与感恩不但同时平息了妈妈和米歇尔心中的怒火,还鼓励了米歇尔从此学会了耐心等待。
分析自己什么时候容易发火并告诉孩子
每个父母都会有一个容忍度的临界点,在某些临界点上我们很容易火山爆发,如生活或工作上有压力时,疲劳状态,饥饿状态等等。如果我们心情愉悦的时候看见孩子把玩具扔得满地都是可能并不会觉得有什么问题,但在临界点状态可能就会对孩子发火。因此认识自己的临界点可以非常有效地控制自己的火气。
外出活动了整整一个下午,我又饿又累,却不得不系起围裙到厨房去为家人做晚饭。我知道自己在疲劳和饥饿的状态下最容易对孩子发火,而此时两孩子嘻嘻哈哈在厨房跑来跑去,我担心他们会碰到厨房里的什么东西会让我火山爆发。
于是我把两孩子叫住,对他们说:“妈妈现在要做晚饭,现在的我很饿很累,你们知道妈妈在又饿又累的情况下很容易发火。我真的很不想对你们发火,现在你们到楼上去玩好吗?等饭做好了我会叫你们下来。”
非常神奇的是,当我如此坦诚地告诉孩子们这是我的临界点时,他们非常合作地到楼上去玩了,偶尔还会探头下来问我是否需要帮忙。这种状态让我感觉非常暖心,也没有了发火的冲动。
而另一个妈妈要赶在客人到来前把房子收拾干净,她知道自己很紧张也很焦虑无法完成打扫工作,也害怕孩子们的各种干扰,于是她写了一个牌子挂在脖子上:”我现在是一颗定时炸弹,请不要跟我说话,只管帮我收拾屋子。“
孩子们看到妈妈脖子上的牌子后都吓了一跳,默不作声地帮妈妈把屋子全部收拾干净。
父母大多数的生气,其实都是在跟自己生气,因为对眼前状况的无能为力,没法处理好自己的焦虑以及孩子的错误,于是通过对孩子生气的方式发泄自己的情绪。爸爸妈妈们都来学习一下以上“减少对孩子生气的八大技巧”,希望能有效帮助大家调整状态,与孩子好好相处,集中精力于与孩子一起解决问题,而不是通过生气的方式来解决孩子。
如果能掌握并运用好这八大技巧,我相信父母会有更多为人父母的自信,知道如何去处理孩子的问题才可以达到父母与孩子的“双赢”,不需要再通过生气折磨自己。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所涉及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
24小时内删除。
“美式家长课堂”精彩回顾
经验丨如何让孩子懂礼貌守规矩
书信丨开学在即,孩子,你为什么要读书
观点丨培养好孩子,先要战胜魔性婚姻
观点丨美国父母如何富养女儿
要查阅关于美国育儿的更多精彩文章,
请扫描二维码或搜索“美式家长课堂”:
kuanmayuer
想申请加入“积极教养亲子教育群”交流育儿经,
解决你在家庭教育或婚姻经营中的困惑和难题?
请加宽宽妈妈私人微信。
亲子作家、美国正面管教讲师 邝小平 (宽宽妈妈)
微信号 :gracekuang51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