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新妈妈以后,我偶尔也难免焦虑一下。具体来讲。首先是身体疲倦,小Belle已经很心疼我了,才两个月大,经常半夜只醒一回,但是我还是感觉睡眠不足。可能是激素的问题,情绪起伏大,变得比以前爱哭,有时候哭完还觉得自己满搞笑的。明明没什么可哭的,但是就好委屈。 老公表现还不错,也有给力的阿姨帮忙,可激素一阵上来,我也忍不住可怜自己一下,感觉自己是伟大又孤独的母亲。
最最焦虑的,是担心宝宝。为什么瘦了?是不是消化不良?这样做对不对?那样做行不行?尤其是前段时间Belle长湿疹,我也快崩溃,第一反应是自责,觉得自己不合格,花了好一阵调整心态。
所以我觉得,够了!不能再这样下去了,我心理不健康,宝宝也会受影响。上次分享的德国妈妈让我好羡慕,她们购物、出游、健身、做家务,同时都带着娃。这一切的基础,都是缓解焦虑、调整心态。
怎么做?当然有方法。发挥咱们一贯的科学精神以及将科学理论应用于生活实践的初衷,我找来了一个好办法。
它叫做:
Self-Compassion,自我同情。
这是我从Facebook女COO雪莉·桑德伯格Sheryl Sandberg的新书Option B《B选项》中学到的方法。
桑德博格在2015年遭遇重大打击,相濡以沫11年的老公突然去世,留下年幼的一子一女。她需要帮自己面对这一切,她需要帮孩子们面对这一切。
桑德博格在书中介绍,丈夫突然离去后,她第一反应是自责,认为都是自己的错,为什么之前没有让老公去看医生?为什么在他摔倒之后没有尽快地找到他(她老公因在跑步机上突发心律失常而去世)?桑德博格说,人在犯了错后,可能有三种态度——
自我放纵(self-indulgence):我根本不在乎这个错误,其他人怎么想根本和我无关;
自我怜悯(self-pity):我好羞愧,我这个人根本不行;
还有就是自我同情(self-compassion)。
于是我百度了下self-compassion,第一个出来的是心理学家Dr. Kristin Neff建立的网站,自我同情的定义赫然列在网站首页——
With self-compassion, we give ourselves the same kindness and care we’d give to a good friend. 
自我同情就是,我们像关心朋友一样关心和善待自己。
如果朋友犯了错,我们通常会安慰他们,“这不是你的错”或者“虽然这次你错了,但是下次就不会了啊”,再或者“你只是犯了错,并不代表你不行”等等。
但是对自己,我们通常苛刻的多,孩子长湿疹,我就自然地开始自我批评,完全不能对事不对人,“这都是我没喂好”“我不是个好妈妈”,STOP!哪个孩子不生病呢,ok,湿疹是一种小孩子的常见病,需要的是治疗,而不是焦虑而自责的妈妈。
人都不完美。亲爱的你们,也包括我自己,咱们一路走来,一起学习,分享育儿经验和快乐,咱们都是爱孩子的好妈妈,养育孩子如升级打怪,我们都是第一次,或者第二次当妈妈,经验不足是正常,千万不要苛求完美。之前看幸福课,印象很深的一句话就是,
It’s OK to be human.
杜克大学心理学教授Mark Leary也做过研究,面对比赛输了之类的糟糕结果,自我同情的学生会安慰自己“每个人都会犯错”“最后不一定会有问题”,就像安慰一个朋友一样。而对自己比较严厉的同学会觉得“自己真是个失败者”。
自我同情是软弱吗?并不是。抗打击能力同自尊心并没有什么关系。鼓励人们走出失败阴影,继续前进的,正是自我同情。Leary教授的研究还显示,自我同情的学生在失败后不会自暴自弃,他们会担起责任,然后宽恕自己,更容易从失败中走出来,情绪更积极。
对于我们自己,也不例外。
现在,如果我觉得我快要控制不住自己的焦虑情绪,我会拍拍自己然后对自己说“Everything is fine.”或者把焦虑的情绪写下来,这也是Option B中介绍的缓解方法。
正在看文章的亲爱的你,你是妈妈,你是老婆,你是女儿,最重要的,你是你自己的朋友,别那么苛责这位朋友,拍拍自己的肩,everything is fine。
猜你喜欢:
* 点击文章左下角“阅读原文”,阅读往期精彩分享!
Deejo

在中美加三地摸爬滚打长大,英语汉语都是母语。职业生涯始于知名外企,跨界幼儿英语教育。愿和众妈妈一起,陪着娃,双语启蒙,趣闻分享,经验领悟,共同成长。
公众号 DrQueen
转载合作:微信 deejot (请标注“合作”)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