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将结束的2023年,无疑是非常“魔幻”的一年:
从年初疫情,到海外战火,再到AI的冲击,经济下行,年轻人就业难,全球青少年心理健康危机……相信大家已经切身体会到什么是“不确定是唯一的确定”
而选择国际化教育的家庭,更是被许多新的问题所困扰:
“花百万进藤校,回国工资几千块”“宇宙尽头是考编”的时代,国际化教育、出国留学还有多大意义?
“升学一年比一年卷,如何守住教育的初心?如何在‘教育’和‘选拔’中取得平衡?”
“‘5%’时代,国际化学校受到的冲击不小,许多学校都要做出改变,那么如何给孩子选择合适的国际化学校?”
面对这些问题,有一个人特别适合回答,那就是协和教育总校长卢慧文
卢慧文
协和教育总校长
上海市政协常委、科教专委会副主任
上海市民办教育协会副会长、民办中小学协会常务副会长
今年,协和教育已经走过了30年,他们说自己“30年只做了中西融合这‘一件事’”30年来,他们秉持“融合中西,和谐发展”的教育理念,已经把上千名毕业生送进了世界名校,其中不乏斯坦福、哥伦比亚、康奈尔、达特茅斯、布朗、西北以及牛津、剑桥等顶级名校,是敢为天下先的第一批国际化教育实践者,有无数成功经验,也遇到过无数的问题。
在很多关键时刻,“爸爸真棒”都曾经和卢慧文校长聊过,每一次都受益良多:
2016年
国际化学校“井喷”时期,我们首次拜访卢校长,听她讲透国际化教育:知行合一是学校和家庭教育最大的挑战(←点击阅读文章);
2020年
疫情席卷全球,许多家长陷入恐慌,她给我们吃了一颗“定心丸”:世界危机之下,更要做“顶天立地”的国际化教育;
2021年
针对越来越“鸡血”的教育军备竞赛,她请家长们想清楚:教育不是一场生存游戏,但你敢放下遥控器吗?
23年末
世界又发生了很大变化,我们找到卢校长,把关于国际化教育的问题都抛给了她,而卢校也一一娓娓道来,给了我们满意的回答。
想了解更多协和相关信息及最新活动

👇可以点击链接,关注学校官方微信👇
国际化教育“泡沫期”结束
“精耕细作时代”来了
前不久我参加一个业内会议,会上大家把国际化教育分为1.0、2.0、3.0和后3.0阶段,我注意到一件很有意思的事,那就是协和的发展同业内一些大趋势是不一致的,我们是一个“逆行者”。
“1.0、2.0”阶段
国际化学校处于起始期和发展期,这个阶段进入的家长在人群中是少数派,但都是非常懂国际化教育、把自己的需求想透了的人。协和在上海的9所学校里,有6所都是这个阶段产生的;
“3.0”阶段
也就是2013-2018年,大量资本涌入、国际化学校数量剧增,很多家长“跟风”选择国际化教育。这个阶段,协和在上海却没有一所新学校诞生;
2019年后,国际化教育进入“后3.0”阶段,这是一个比较“糟糕”的时间,疫情、国际关系、民办教育政策……全都叠加在一起,资本在“抛弃”国际化教育,部分家长在“逃离”国际化教育。
可我们最新的成员青浦协和,就是在2019年这个“糟糕”的时间诞生的。所有人都觉得做学校难、招生难的时候,它却招到了2000多个学生,届毕业生已经出了剑桥录取,发展非常稳健。
“后3.0”阶段,国际化教育行业确实受到了很大的冲击,“泡沫期”结束了。
以前上海好的幼儿园报名可能要半夜排队,但据说现在全上海的幼儿园都不难进了,等明年的“幼升小”,我们也可能会观察到学生人数的“拐点”。
当年很多教育培训机构到哈佛、牛津这些名校都是用百万年薪招新老师,学校都抢不过他们,很多老牌学校的中层干部,出门都是大校长Offer等着他们。但现在,首先名校毕业生百万年薪已经不存在了,然后很多在“泡沫期”出去当大校长的,现在都“空窗期”了。
但这个时代,也是“回归教育本质”的时代,精耕细作的时代。
现在看来,教育这件事,无论是培养学生,还是培养校长、老师,都是“长期主义”的,很难速成、偷懒抄近路。
如果你能力还没到,就去当了校长、主任,拿了百万年薪,在行业飞速发展的时候,一边工作一边锻炼、学习,可能性也是有的。但当行业的潮水退去,你马上就能看出,能力不行就是不行。
有人担心目前国际化教育“人才过剩”,我认为如果真的是顶尖人才,无论是校级人才还是中层,抑或一线优秀教师,始终都是缺的,但很多人才可能本来就不适合这个岗位,大部分毕业生也不应该拿百万年薪,现在与其说是“过剩”,不如说是“回归正常”了。
以后,符合教育规律、符合国家发展需要的学校,口碑好的学校,愿意精耕细作认真教育的学校,还是会继续坚持初心发展下去的。
但确实,抱着一些教育以外的想法进入的人,现在可能就没有兴趣留在这个行业了,很多中低端的学校也被洗牌洗掉。
用30年做好“中西融合”这一件事
协和经验:最重要的还是“人”
今年是协和教育30周年纪念,我觉得30年来,我们只做了“一件事”,就是中西融合的教育。
做中西融合,是出于一个简单的初心:
所谓的教育,就是我们有自己的好东西,一定要传承,但同时也一定要开放,学习他人的优势。我们的下一代一定不只要懂中国,还要懂世界。
△成立于1998年的上海闵行区协和双语教科学校
但每一个阶段,中西融合的体现方式不一样。
之前我们做过很多比喻:
  • 中西融合第一阶段是“鸡鸭同笼”,学校里有中教和外教,但是各干各的;
  • 第二阶段是“盖浇饭”、“拌沙拉”,中外教互相学习,但你还是你、我还是我;
  • 第三阶段才是“文化融合”,我们也把它比作“混合果汁”,你并不知道这一口吃到的到底是苹果还是橘子,来自东方文化还是西方文化,但吃进去的“营养”是综合的。
2003年成立的上海市民办协和双语学校(协和虹桥)
2022年4月底,国家颁布了义务教育阶段的新课标,其实给了协和巨大的信心,因为我们发现,以前所做的各种探索,现在都有国家课程标准用主流语言来背书。
比如以前我们讲PYP、IPC,现在讲大单元、融合、跨学科,都是一致的。连外教同事都觉得“中国国家课程现在非常国际化,和很多国际课程都非常接近”。
现在我们可能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很难讲哪一种方法来自东方,哪一种来自西方,哪一个是本土的,哪一个是国际的,不论古今中外,只要有利于当下孩子发展的东西,就可以把它整合进来。
△2004年成立的上海市民办协和双语尚音学校
而且,协和目前有这个能力,也有视野和资源,知道好东西在哪里,也知道如何为我们所用,还能打通不同话语系统,让课程既符合国家要求,也能满足家长需求,为国际化高中和大学升学做好准备。
刚进入这个行业的新学校可能很难做到,但有30年历史的协和是可以做到的。
未来,我们希望能让孩子在小学阶段保留“选择权”,不管是走传统路线还是国际化路线,孩子都能做好全面的准备。了初中,毕竟受升学的限制,协和会越来越离开国内升学轨道,为国际化升学方向做好准备
2007年成立的上海协和双语高级中学(协和古北)
这么多年过去了,“中西融合”已经成为了所有双语学校的必做命题。但协和在这方面的经验教训是,其实每所学校都是要从头把“鸡鸭同笼”、“盖浇饭”走一遍的,因为中西融合,问题的关键还是“人”。
正是因为大多数人才天然地带着自己的背景,要么是国际化人才,要么是国内人才,才会需要“融合”,但是“人的融合”需要时间。
假如你决定现在要办一所新学校,做“混合果汁”,但其实从人才到课程,到管理制度校园文化,短时间内都是没有办法完全融合的。
我曾经参与调研一个课题:
现在很多学校都觉得需要请一位公办学校背景的校长,可以帮学校跟政府社区打交道、处理日常事务。那么有没有可能在半年内让一个公办学校的校长迅速适应国际化学校的文化呢?
我们调研的结果是No。不可能。同样,你让英美的校长迅速适应国际化双语学校的文化,也是不可能的。
△2008年成立的上海浦东新区民办协和双语学校
协和在这方面的优势--
仍然是我们的“长期主义”
我们有一批人才,可能20年前从公办学校出来,或者20年前就是海归、20年前就来协和当外方校长,这些年争争吵吵、互相磨合,慢慢才有机会做“混合果汁”。
这种时间上的优势,是其他学校难以复制的。我们的校长级管理人才,差不多有7成是自己从中层培养上来的,外方校长也有非常长期、干了10来年的。
其次就是我们的“专业主义”
我们是一个“教育专业机构”,没有资本、股东、老板,是拿工资的“专业人士”来办学的。而且我们给老师的工资不一定是行业里最高的,但是在老师身上的投入、老师能得到的专业成长是不一样的。
每年我们都要做三季跨校区的大型活动,有针对新老师的全面培训,也有聚焦于某个学段或某个学科、课程的深入研究,前不久的秋季做了综合的“教育嘉年华”,请了教育大咖、行业伙伴,也请了50多位协和教师设立“工作坊”,来分享最新教育发现。
这样下来,协和老师专业上的成长是非常迅速的。
△2012年成立的上海市民办万源城协和双语学校
升学“军备竞赛”的解药
藏在“健康的教育生态系统”里
现在大家好像觉得升学越来越卷,其实这未必是“真实世界”。
以前,出了一个进牛津的孩子,“牛津妈妈”可以写一本书卖几十年,现在你就感觉:
怎么好像身边所有人都进了名校?不进牛剑G5就好像是有问题的?
其实牛津并没有上百倍地扩招,而是网络传媒的力量让你感觉这些名校唾手可得。
实话说,每年能申上牛剑的孩子也就一百多个,无非就是放到哪里去,所以大家就把这波孩子抢来抢去。
这样的现象过头了,就会影响整个教育生态。就像有些县城有“超级中学”,只容得下一所好学校,好校长、名师、好学生都集中到这所学校,旁边就寸草不生。对整个县城的教育来说,这并不是好事。
针对协和,我们当年也有过激烈的争论:要不要在初中毕业时搞个校区联考,把成绩最好的孩子集中到一所高中,这样是可以“拱”出一所升学很好的高中的,但后来我们还是决定不做这样的事,因为这是违背教育生态的。
△2013年成立的无锡市协和双语学校
大家都同意,最牛的医院是能把最差的病人治好的,如果一所学校只会教最优秀的学生,其实并不能说明教学水平怎么样。
学校需要是一个健康的“生态系统”,各个水平的学生都有,但是大家的心态都很积极向上,很健康,这才是最好的。
全国的“协和”学校如今已经有25000个孩子了,这么多家长,都看中了协和的体系,我们每创一所新校,他们都会抱着“买期房”的勇气,秉承着对协和的信任,到我们这里来读书,这就让我们感觉有使命和任务,要尽自己所能把所有的孩子培养好,而不是“一茬一茬割韭菜”,幼升小割一茬,小升初割一茬,一路筛选最好的学生。
△2019年成立的协和教育浦东课程中心
我们跟南澳阿德莱德的一所学校合作很久,当时我们去阿德莱德时,觉得那里的人完全不焦虑,因为当地的“教育生态”非常好。
阿德莱德地广人稀--
  • 有一所“世界级大学”阿德莱德大学,是澳洲八大,出过5位诺贝尔奖得主;
  • 还有一所“国家级大学”,国内闻名,世界排名也很高;
  • 另外还有5、6所有“王牌专业”的专科学校。
所以当地的顶尖学生就冲阿大或出国留学,其他的学生也都有适合自己的学校就读,将来的出路也很好,家长们真的不焦虑。
当时他们跟我们开玩笑:
除去阿德莱德的人不焦虑,就数你们协和老师不焦虑了,因为你们的孩子也拥有“好的教育生态”,虹桥、古北、尚音、教科、万源、浦东、青浦、无锡、合肥……
总有一所适合的学校可以读,一直读到18岁,想读IBDP、AP、A Level还是加拿大BC课程,都有合适的选择,中间想提早出国、中考高考,也可以跟国外高中或体制内学校无缝衔接,实在没啥好焦虑的。
△2019年成立的上海青浦区协和双语学校
我自己孩子受教育的那个时代,刚开始进入双语学校的第一批家长是人群中的少数派,他们选择双语道路是想得很清楚的,跟学校“同频共振”的几率更高一点。
后来到了“3.0时代”,行业规模扩张得很大,很多人是“跟风”进来的,但并没想清楚来了以后要什么。所以过去一段时间,我们一直在跟家长做沟通。
进了国际化教育首先家长要“松绑”,你已经选了这条路,就不要再把条条框框带过来。
鸡娃可以,但有几条红线不能碰:
  • 一是身心健康;
  • 二是亲子关系。
如果你鸡娃让孩子成绩提高一点,但身心健康或亲子关系破坏了,孩子不愿意跟你说话了,是没有意义的。
△2019年成立的合肥市包河区协和双语学校
好在,还是有比较多的家长会慢慢认识到,我家孩子不是那种“天牛”,我可以用一种不扭曲的健康的方式、亲子关系还比较和谐的方式,冲到自己可以去到的终点,做一个综合能力较强的正常人,做一个比较好的自己。
协和这些年的好口碑,也是因为家长觉得孩子在这里可以打好学术基础,同时又身心健康、自信积极,家庭幸福感也高,不用牺牲亲子关系。
但话又说回来,到了10、11年级的时候,升学就在眼前,你要家长不冲刺,也是不现实的。在这方面,协和也在持续改进。
现在我们整合跨校区的资源,以前每个学校都是自己单打独斗参加竞赛、做项目,现在我们跨校区把古北、万源、教科、浦东、青浦、无锡、合肥等有这方面发展意愿的学生集中一起做竞赛。
包括升学指导老师,这两年也一直在跨校区做教研。往后,大家一定也会看到协和在这方面更多成果
选择国际化教育的意义是什么?
最近也有很多家长来问我:
现在经济形势不太好,还要不要选择留学?
我总是说,家庭在培养孩子的时候,要量力而行,不要“砸锅卖铁”“留学不留房”,这样太容易影响孩子的心态,进而影响发展。
但另一方面,也没有多少家长真的把留学当投资,指望孩子“挣回来”的。
我觉得,国际化教育主要是买到了孩子的眼光和体验,希望能给孩子一个宽一点的选项,受应试教育的局限少一点,长得比较“像自己”,而不是被培养成“标准件”。
在上海,从70、80年代开始,但凡有机会,都是希望孩子能出国开眼界的。那时候送孩子出国留学的家长,也不是希望孩子能挣钱回来的,都是希望他/她的人生多一种可能,自己的路走得宽一点。
  • 如果家庭实力还可以,当然是从幼儿园、小学就进入国际化教育,小学进了合适的学校,就不用再花精力搞小升初、初升高了。而且从小学双语学校一路上去,像在协和就可以享受到小班化培养、中英文的特长、课程的丰富性以及以学生为中心……绝对是“性价比之王”。
  • 如果想让孩子本科出国留学,也可以小初在公办,平时综合素养和英语等方面做好准备,到时候读国际高中;
  • 如果家庭条件实在不允许,研究生阶段出国也是可以的。
很多家长会担心“一步错、步步错”,搞得很紧张,但其实我们走国际化路线就是要“越走越宽”的,如果反而把路走窄了,就没必要了。
协和在这方面的“独家优势”是,我们没有“总校区”“分校区”,不存在某个单体学校特别好、其他学校比较差的情况。
每所学校都“各美其美”,对得起它所在的地区、家长和学生,对得起“协和”这两个字。
譬如在上海,虹桥、尚音、万源、浦东、青浦……每年小学1年级有1200个学位,而且每个的含金量都很高。
还有我们的最新托管校“协和培明”做加持,这所学校是静安区为了“国际静安”的定位,特地挑中了“既中国又国际化”的协和来接区域内的外籍和港澳台人士子女就读
在静安居住的外籍和港澳台人士可以交公办学校的学费,享受协和的国际化课程。
△2022年开始托管的上海市静安区协和双语培明学校
在小学阶段,我们最大的诉求不是孩子多么的优秀,因为很多家长都是从海富幼儿园就认同协和体系,跟着我们上来的。
不过,我们特别看重家长的志同道合,希望家长真正认可协和的教育理念,不要因为“误会”选择协和。这样,家长和学校才能知行合一,共同促进孩子的成长。
「 写在后面的话 」
前不久,“爸爸真棒”几位小伙伴去参加了协和教育30周年的系列活动之一“2023协和跨校区秋季教师专业发展日”,有意思的是去了以后,我们马上要给孩子选小学的同事瞬间变身“协和粉”。
她说:
“我还是第一次知道协和有这么多外教,雇佣外籍人士的数目是全上海甚至可能是全国最多的,而且好多外教都在协和工作了多年;还有协和都是自己培养管理人才,大部分校长都是协和一手培养出来的一线教师,这让家长也太有安全感了吧!”
看着协和办学30年的成果,我深深感到协和是“上海家长的选择”,是一大批当年最渴望国际化教育、最懂国际化教育的家长选择了协和,家长和学校彼此成就,互相影响,才成为支撑上海国际化教育蓬勃发展的最强力量之一。
卢慧文校长说:
“如果要说协和30周年有什么值得总结的,就是一群志同道合的人在做一件很有意义的事,而且这件事情一做就是30年,即:用中西融合的方式培养面向未来的学生。
30年来,我们让老师、孩子可以生活在一个“paradise of learning”(师生共同成长的乐园)里,珍视每一位学生,呵护他们、教育他们、成就他们;也珍视每一位老师,给他们舞台、给他们掌声、给他们资源、助力他们成长。“
想了解更多协和相关信息及最新活动
👇可以点击链接,关注学校官方微信👇
点赞&在看,及时收到推送哦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