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土叨叨:一转眼开学已经2个月了,2023也快过完了。开学后大家有很多关于孩子教育方面的讨论,上次学业规划,我是这样想的。。。》那篇评论也很多,今天继续聊聊。
与其说“鸡娃”还是“自鸡”,
不如说共同成长
上次文章里我提到过:
家长的角色,像是后勤,让孩子努力前进时,后顾无忧;
也像一个拉拉队,一路上给娃加油鼓劲;
还像一个心理咨询师,定时要做心理按摩。
更像是军师,用更丰富的人生阅历和信息,引领方向;
或许你会说,这也太累了吧。但换位思考一下,你是否希望当年的自己身边,也有这么一个人坚定陪伴呢?如果当年真的有这样的一个人,你又是否能发挥更大的潜能呢?
评论里收到这样一条留言,
看得我眼睛一酸
,的确如此,养娃的过程,也是我们
治愈童年的自己,共同成长的过程

 01 
看不见的角落
我曾经跟一位高中的学霸聊天,我说高中那时候作业好多啊,重复的也多,负担好重,压力好大。她说,哪有啊,高中挺轻松的,没有啥重复的啊,已经会做的题,不想做的题,我都是抄别人的。

听得我目瞪口呆,果然
即便身处同一个时代,不同人的感受都是不同的我也经常听到朋友说:“我们小时候不都没人管么。”(可能持这样观点的爸爸挺多),不得不说,这多少有幸存者偏差,很多人可能一路是学霸,不太能体会到在学校环境下,学渣的处境

这个事情上,我是有切身体会的,入小学的时候,因为年龄比较小,自控能力不强,上课讲话啥的,总被老师找家长罚站啥的,在女生里面,这么“皮”的比较少,我就显得比较另类了,常常班上成绩不好的同学,才愿意跟我玩。


也因为这个原因,目睹过很多老师、同学眼中的
“差生”,所会受到歧视、羞辱,习得性无助,过早的自弃…..
其实她们都是不错的人,有的性格很好,有的运动特别好,有的动手能力很强,但是因为是“差生”,她们会额外承受很多的打击。


学校就像个小社会,并不总是向上的,光明的,和平和友善的,事实上,其中有很多阴暗的角落,在阳光照不到的地方,有很多孩子是煎熬度日的。

你可以说,不要太在意就好,不要往心里去,但
日子是一天天过的
,身在其中是很难完全摆脱这种评价体系,云淡风轻的。


最现实的做法,除了
让家庭成为孩子的避风港,给孩子鼓励支持之外,就是切实在学业和社交上,给孩子一定的帮助和托举。这不是奔着最后的高考或者文凭去的,而是让孩子在一天天的轮转中,能够有勇气和底气去好好生活。
 02 
当下的困境
朋友是个女强人,两口子一个投行,一个华某为,都是工作很忙,经常加班那种。她一直很疑惑,自己小时候没人管就出来了,怎么现在娃不管就不行了。

以前每次聊天,她的天平一直是倒向工作的,今年娃上了初中(上海六年级算初中了),发现她开始纠结,连那种
“人到中年是工作重要,还是孩子教育重要”
的帖子也开始刷了。

网上曾流行一句话:“孩子对不起,妈妈只有一双手,搬砖就没法抱你,抱你就没法搬砖。”  这凸显了作为母亲的难题——事业和家庭要如何平衡(是的,很多爸爸不会面临这样的抉择)。
我跟“鸡娃不如自鸡”的朋友,有过挺多的讨论。这里说的鸡娃,陪娃来说更准确一些。朋友的观点是,把时间投在娃身上,性价比是低的,同样的时间花在自己身上,成效更大,毕竟正是搞事业的年纪,与其花在娃身上,不如留给娃以后用。
或许确实也是如此,不过我还是提出了另一个角度的看法,那就是:娃的日子是一天天过的,未来如何当然重要,但当下的每一天,每次一困难,每次一次需要,都是具体的。 
就像女人坐月子,最脆弱最需要帮助的时候,需要有人在身边陪伴,如果那时候你说你忙,抽不出时间,等她过了那个阶段,你再捧给她一堆东西,说你终于不忙了,能安心陪她了,还有多大意义呢。 
人的成长是很难用性价比来衡量的,就像你在沙漠里渴得要昏过去了,那这时的水,就是将来有一吨也未必比得上当下一杯,又该如何去衡量性价比呢风雨中撑起一把伞,或许不起眼,但对伞下的孩童来说,那或许就是整个天空
人生紧要处往往只有几步,对成人来说一些小困难,在孩子的世界里可能是无法跨越的难题, 孩子最需要家长陪伴的无非那几年,如果单纯靠自己摸索,可能要走很久的弯路,也有很多孤独无助的体验,而有人托举和支持,很多困难或许更容易跨越。
生活从来不是容易的,在“事业”还是“家庭”“鸡娃”还是“自鸡”的两难选择中,我们总是纠结的那一个,我想与其说真的有人完美的平衡,不如说,我们在负重前行,咬牙努力兼顾。
 03 
算不清的账
经常看到这样的说法:养孩子花了多少多少钱,最后孩子出来工资才多少多少,算算亏了多少。
毕竟没有矿,这么算算无可厚非,但拿了公园的入场票,不是逛完写出了作文,旅途才有意义。出了公园有啥实际收获是一回事,在园子里的每一刻如何,又是另一回事,如果只关注结果,那势必忽略了旅途本身的意义。
正如前文所说,人的成长,无法用性价比来衡量,人生,不是一个我们拿出算盘,列出损益表,就能算得明白的事。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阳光雨露对我们的意义,要怎么算,能算清呢。
我再自鸡,也不可能倒过头去像4、5岁那样肆意蹦跳,去在10岁组全力拼抢,重新参加18岁的高考,再应届生的身份找一回工作。人生很多事情,错过了就是错过了,但孩子的人生刚起步,他们还有机会,还有选择,用我们的阅历和智慧,陪他们一路同行,或许我们成长中所经历过的许多遗憾,不会在他们身上重演。
与其说是鸡娃,不如说是想办法多陪娃,多沟通,引领方向,陪他挖掘自己的潜能,陪他一起挑战,看到孩子遇到的困难,想办法鼓励孩子,并切实地给予帮助、陪伴他跨越困难,有所成长。
分享快乐,分担忧愁。
 04 
写在最后
前阵子,我遇到表姐,她女儿已经读研究生了。
姐姐说,20岁之前是她照顾女儿多,20岁之后,就是女儿照顾她更多。
侄女说,妈妈就像最好的朋友一样,可以全然信任,有聊不完的话。
太感动也太羡慕了。
我把这段发在微博,有人说,这就是亲子关系最令人向往的一种,还有人留言问,要如何做到。我想这是一个很大的话题,旁人可能只会看到最后这个令人羡慕的结果, 但人的成长、养育的过程,又怎么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当中一定蕴含了,一分又一秒的煎熬,一句又一句的叮咛,千百个日日夜夜的守护,无数个努力学习的夜晚,以及一次又一次艰难地平衡与维系......
有的时候写东西,我总是会回想起很多孩童时代的经历和感受,如今为人父母,那些喜怒哀乐,依旧历历在目。
“鸡娃”和“自鸡”,并不是只能二选一的,事实上我们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学习如何做更好的父母,也努力成为了更好的人,这是属于自己的重生
花时间陪伴,未必是性价比最优的选项,但一定是最难能可贵的。
最近发了不少相关的内容,错过的朋友可以点开看:
另外有几个双11的优惠正在进行,有需要的朋友别错过▼
还可以预约直播,听听晚上讲的英语启蒙分级阅读相关内容,整点还有免单抽。
家有5年级和1年级两娃,之前的文章很多,大家有需要查找的可以点历史文章目录,关注我,养娃路上一起打怪升级。 
点赞,留言,标星不迷路⬇️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