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黛西
1
回国三周半,感觉好像才过了三天半,嗖嗖嗖就过去了。
就像饼饼这趟回去得出的结论:美好的时间总是过得很快。
我们刚回国那会儿,德国正好快要复活节了。
当饼饼得知中国不过复活节,也没有复活节兔子在草地里藏彩蛋,她的悲伤逆流成河。
直到上了飞机,她还在念叨,复活节兔子,复活节彩蛋,兔子,彩蛋。。。全都要错过了。。。老师会给我留一个彩蛋吗?不会吧,这么长时间,他们肯定会忘了。。。
我安慰她,中国好玩的多的是!我赌5毛钱的,到时候你根本想不起来什么兔子彩蛋!
果然没多久,我的预言家身份坐实了。
小表哥帮她从娃娃机里抓出来一只兔子后,我灵机一动,看,复活节兔子来中国找你啦!
饼饼瞪大眼睛看我:复活节兔子?是什么?
2
乐不思兔的日子里,我在餐桌上问了饼饼一个略显油腻的问题:你觉得中国好还是德国好?
我以为她会不假思索地说中国。
每天吃香的喝甜的,四个老人争着宠,无法无天横着走,变着花样到处玩,还不用上幼儿园!人生至此,夫复何求!
没想到,她认真地思考了一会儿说,看情况吧。
啊?看什么情况?
饼饼用恨铁不成钢的眼神瞥我:
妈妈,你不要忘了,我们在中国是度假,所以现在我肯定更觉得中国更好啊!中国好吃的好玩的太多了!德国都没有!
但如果一直在这里生活,我可能就会想念德国了。
因为我的好朋友都在德国,而且我更喜欢在德国上幼儿园上学。
我从没和饼饼对比过德国和中国的幼儿园小学,但她似乎在饭桌上听大人聊天、在街边路过小学的时候,捕捉到了蛛丝马迹。
和朋友吃饭,朋友叹气说工作太忙,每天娃醒之前就去上班,下班到家娃已经睡着,陪孩子的时间真的太少了。
路过一个小学,饼饼看到门口等着接娃的都是老人,她问我,他们的爸爸妈妈是不是还在上班?还好你们在德国不用上这么多班,有时间陪我玩!
去朋友家玩,朋友的娃放学回家就被赶进房间,写作业,上网课,直到我们走也没挤出时间和饼饼玩一会儿。
这些都被饼饼看在了眼里。
她用比我还油腻的口气总结道:回国度假怎么都好,回国生活又是另一回事了。
她说,我不想放学只有很少玩的时间,我不想你们只有很少陪我的时间——如果是这样的话,好玩的好吃的也会变得没意思了。
3
万万没想到,5岁半的饼饼可以这么城府深地回答这个问题。
其实,问题的答案本身不重要,更没有“正确答案”。
重要的是,她可以看到一件事的正反面,辩证地思考“回or不回”的世纪难题,让我这个400月龄的人自愧不如。
晚上我失眠了,我想起了自己。
老姐妹们应该听我念叨过,今年是我出国的第十四个年头了。
刚出国那会儿,20岁出头的小姑娘,还是会被亲戚们当小孩儿对待,也会经常被他们问,丫头,德国好还是中国好?你喜欢德国还是中国啊?
我不知道怎么回答。
如果我说德国更好,他们会觉得这孩子崇洋媚外,刚出国就忘本了。
如果我说中国更好,那么接下来就会被拷问另一个问题:中国好,你为啥跑德国去??
出国前十年,我在这个问题上转了好几次180度弯。
留学第一年,初来乍到,一切都是新鲜的,每天大脑接收很多新东西,周末一撇腿就出国了,这种体验很新奇。
德国是个很有秩序的地方,人少,安静,对我这种不喜欢喧闹和社交的人,别提多舒适了。
出国几年后,新鲜感褪去,我开始疯狂想念中国,觉得还是中国更好。
留学的日子太苦了,学习压力大,生活压力大,翻译成人话就是,考试难,且缺钱。
有人可能会说,你都出国了,还哭穷!?
这么说吧——
当一个人告诉你,他去德国留学是为了学习先进的工业科技,其实他心里想的是,便宜。
当一个人告诉你,他去德国留学是对诺贝尔学家摇篮的憧憬,其实他心里想的是,便宜。
当一个人告诉说,他去德国留学是喜欢拜仁球队/德国猪肘子/德国啤酒,其实他心想心里想的是,便宜,便宜,便宜。
和英美国家相比,德国的留学成本低,大多数留学生都是工薪家庭,很多留学生白天上课,晚上在中餐馆刷盘子赚生活费。
我算比较幸运的,一直在大公司里做兼职实习拿工资,手头没有特别拮据,但同样也是省了一手好钱,为了省钱没少吃苦。
那段青春里,几乎所有力气都在和“考试难”和“缺钱花”作斗争。
至于德国的好,与我没关系。
留给我的只有好寂寞。
4
毕业后,进入金融圈,挣钱多了点,想法180度转弯。
虽然在德国做金融也很忙,但和国内朋友的忙比起来,我就是在无病呻吟。
当我抱怨休年假回来加班到10点,他们说啥是年假?非休不可吗?
当我抱怨加班没有加班费,只能早下班抵消加班时间,他们说加班时间为什么要抵消?不都是白加么?
新年开工,第一件事就是计划30天的带薪年假啥时候休,填在部门日历上,以示这段时间不可侵犯。
七八月份,公司上下看不到几个人,全都在阳光海滩上晒咸鱼,当废柴;
一下班就不回消息不接电话,管你是老板还是甲方爸爸;
一休假就把工作手机关掉,玩消失也没人能把我怎么样;
… … 
习惯了这样的日子,我觉得还是德国好,这才叫生活啊。
回了一趟国,想法又180度转回来了。
中国的变化太大了!很多东西我都看不懂了!日新月异我已经喊累了!
体会了国内生活的便捷,再回到德国,感觉这个破地方又落后又守旧,一成不变的样子让人看不到前途。
▼ 德国烤串店直到今天还是这样点餐的
没有了奔头儿,阳光海滩又怎样?难道成年人的快乐就这吗?一眼看到退休的日子我受够了!
当时心里非常笃定,再工作“镀金”几年就回国,此地宜养老,不宜奋斗,再待下去人就彻底废了。
金还没镀明白,有娃了。
隔岸远观了国内的卷,养娃焦虑、35岁危机、中产不快乐... … 
想法又变了。

虽然更有奔头儿,但一旦奔起来就不敢停下,孩子们太累了,当父母的太累了。
就这样,一会儿担心力不从心,一会儿又觉得浑身多余的力气没处使。
一会儿想要工作生活的平衡,一会儿又担心在这种“平衡”中变得毫无斗志。
一会儿想逼自己走出舒适圈,一会儿又在深夜扪心自问,难道人生在世是为了让自己不舒适?
纠结了十年,摇摆了十年,转眼迈入了35岁。
这时候开始明白一件事,纠结,是因为一直没想清楚,自己到底最想要什么,对自己来说最重要的是什么。
5
同样的问题摆在面前,5岁女儿的清醒和辩证思维让我佩服。
在济南的时候,有次饼饼在啃鸡爪啃到忘我,我妈逗她说,咱不回德国了好不?就留在中国,姥姥每天给买鸡爪!
饼饼看了一眼手里的鸡爪,依依不舍地放下,摇了摇头。
为啥呢?中国这么多好玩的好吃的!
可是,饼饼咽了一下口水,还有比好吃的好玩的更重要的东西。
比如啥呢?
比如在德国上幼儿园,我可以从早到晚玩。(说到底就是不想学习。。。)
比如我想爸爸早上送我,妈妈接我回家,我们有很多时间在一起。
比如跟我的好朋友在一起啊,这些都比好吃的好玩的更重要
我妈沉默了一会儿,转头对我说,这孩子比大人活得明白。
好吃的好玩的,这些都是很“实在”的诱惑,而友情、幼儿园的生活、爸爸妈妈的陪伴,这些都是“虚”的,看不见摸不着的。
面对实在的诱惑,她好像非常笃定地知道,我更想要什么,什么对我来说更重要,我可以为了什么放弃什么。
我借机进行了一波强行升华:
你说得没错,世界上太多好东西了,但这些好的东西经常不能同时得到,只能选择。
选择就意味着要舍掉一些东西,所以心里要有个排序,什么是对我更想要的,什么是对我更重要的,什么是我可以放弃的。
你知道吗,我最佩服你的一点是,你判断什么更重要的标准,不是只看眼前,你想得很长远,样可以让你做出尽量不后悔的决定。
这话是说给娃的,也是说给我们自己的。
我们这代人从小就缺乏一种能力:辩证地看待一件事。
说人话就是,明白事情不是非黑即白非此即彼的,也可以是“亦此亦彼”的。
同样的,一个人、一个地方不是非好即坏的,也可以是亦好亦坏的。
这个时代的机会太多,诱惑太多,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得到的还想得到更多。
所谓活得自洽,其实就是一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的清醒,和“舍得放下”的狠心。
与姐妹们共勉。
黛西
📍📖 你可能还喜欢读
📍🛒 黛西好物,明晚截团

🍪 雨鞋+雨衣|宝藏国货,一年四季离不开这一身

不开打赏,喜欢请点赞+在看+转发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