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养狗一样养孩子?这样看似荒唐的想法,源于一个训狗专家伊恩邓巴的演讲视频。视频的目标人群自然是家有爱犬的养狗人士,邓巴博士在视频结尾总结处感慨道:“也许我们对孩子的耐心应该像对狗那样”,一笔带过的话语却突然点醒了我:也许我们能够从训练宠物上学到教育孩子的方法。

那么狗是宠物,孩子是人,这二者真的有可比性吗?
无论是自然属性还是社会属性,孩子和狗都大不相同(且狗并不具备社会性)。但二者的相同点在于:孩子从出生时完全空白的生命个体到成长为具备语言、社交、学习等能力,与狗狗被主人驯化成家庭的一份子这一过程是十分相近的——都需要训练者(家长和主人),有足够的耐心、恰当的技巧和悉心的照顾与陪伴。
『第二语言训练习得』
狗与同类之间的交流方式是人类难以理解的,反之在未经训练的情况下,狗也无法理解人类的语言。因此,在训练的过程中,主人往往会反复指给狗狗某一样东西并告诉它名称,通常还会让它去嗅气味来帮助记忆。
而这种教会狗“第二种语言”的方法,也同样适用于人类对母语外第二种或多种语言的学习。孩子在外语学习初期最关键的不是对单词无意义的死记硬背,而是将语言与现实世界建立起真实的对应关系,并通过实践加强记忆。
就好比你每天对狗狗重复“拖鞋”这个词,却从不指给它,更没有让它通过敏锐的嗅觉来加强记忆,那么在你发号“把拖鞋叼过来”的口令时,一定是无效的。
孩子的学习能力自然远在宠物之上,重复性的书面训练的确能让孩子记住一些单词,然而这些从未经过实践的词汇不仅容易随时间而淡出记忆,更重要的是这些词汇往往只能作为被动输入的消极词汇,也就是说他们在阅读或者听力中可以辨别和理解,但在口语和写作中却很难主动产出。
因此,不但要让孩子在实践中学习外语,还要让孩子利用自身“嗅觉”的强项。比如有些孩子对声音比较敏感,有些孩子对图画印象深刻,还有些人则需要二者的有机结合,根据孩子的学习习惯,帮助强化记忆。
『用分散注意力的事物当奖励』
食物、特殊的气味、同类、甚至电线杆,这些都是有可能让你的狗在大街上突然挣脱主人控制的东西,也就是说这些东西,都容易分散狗的注意力。
那么当它反复被外界干扰,变得狂躁时,大多数主人可能会变得比它更加狂暴,大声呵斥甚至用手边的东西打它。邓巴博士有这样一个有趣的观点:与其大发雷霆的惩罚,不如将分散注意力的事物作为奖励——狗狗学会了“坐”,给它一根骨头;学会了在指定地点大小便,带它去花园里和同类一起玩。
反观家长在对孩子的教育中,是不是也常常因为孩子的不专注而发火?下次看到孩子在写作业时偷偷玩手机的时候,不妨先压下怒气,试试和孩子商量完成任务后可以玩20分钟的手机作为奖励。
在最终目的不变的前提下,将“惩罚”变成“奖励”,能减少孩子的“压迫感”和逆反心理,降低冲突发生的概率,更容易激励孩子将诱惑转化为动力。
『社会性训练』
经常被主人圈在家中的狗往往对陌生人和声音都异常敏感,一旦有不认识的人来做客就会表现得极具攻击性,变得很激动甚至不听从主人的命令。在听到过于嘈杂或音量过大的声音时,狗狗也容易狂躁甚至受到惊吓。而在遇到同类时,这样的狗狗更容易被欺负和攻击。
引发这种种“不良反应”的原因在于,狗狗缺乏和不同的人和环境的接触,缺乏“社会性训练”。
连狗都需要“社会性训练”,就更不用说因为社会属性而区别于其他生物的人了。
在国外的训狗场,幼犬会先被训狗师安排接触个性温顺的大狗,让它们先感受到世界的善意:没有同类会和它打架,也不会有人伤害它。这样在它长大以后接触外面的世界时,也会更加温和、攻击性较低。
孩子的第一训导者自然来自家庭,来自父母。家长首先要在家庭教育中为孩子树立榜样,在潜移默化中塑造孩子的脾气秉性,让他变得礼貌懂事。
学校作为孩子另一个不可忽视的成长环境,也会对孩子的性格产生极大影响。孩子在和同龄人的交往中,家长更应该告诫他们,要谨慎交友,注意不要因好奇心而模仿同伴的坏习惯。
此外,提早让孩子接触社会生活中不同性格、角色的人,其实并不是件坏事。孩子早晚要走出象牙塔,不如让他们早些了解外界的形态,以免因天真和无知而造成更大的伤害。
其实这些方法与理念都再平常不过,但为何我们在养狗时明白,养孩子时却糊涂了呢?
人在训练狗的时候,通常更容易站在狗的角度考虑问题,也就是我们在人际交往中常说的“换位思考”。出于对低等生物的同情与宽容,我们更容易原谅它们的错误,也更容易被它们的小成绩而满足。
但对于孩子,我们却因为无限的期许而理所当然地将要求放到了最高,却没有思考过也许有些要求和管束是成年人都做不到的苛刻。
也许当更多的人都能抱着『养狗』的心态去养孩子时,很多事情就不再复杂了。
 * 往期文章(点击阅读)*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