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就是联合国妇女权益和国际和平日了。也就是俗称的三八妇女节。
国内很多女孩子讨厌劳动妇女这个称谓,所以拒绝过妇女节,转而过起了所谓的女人节,或者自创了一个莫名其妙的节日,三月七日女孩节
而仅仅热衷于在这一天享受假期和去商场血拼的她们,大约也不想深究妇女节背后的意义。
但在女孩们单纯拒绝这个称谓之前,我希望她们能够了解,妇女节到底是怎么来的,以及我们为什么要过这个节。
我们为什么要过妇女节
事实上,身为女性,我们现在所拥有的各种权利,并非从来就有。这个节日从无到有的过程,就是世界女性从20世纪初开始的革命浪潮里,从无到有奋斗出自己权利的过程。
在19世纪初,女性和奴隶一样,并不包括在“人”的范围内,更别说是享有“人”的权利。
那个时代,绝大多数女性,不仅要承担生育、抚养下一代的重任;还要从事劳动获得收入养活自己、照顾家庭;并且因为在整个社会意识里并不存在“男女平等”和“妇女权益”这样的概念,还要承受来自男权社会带来的不公的压力。
这样的压迫在当时,被认为是“理所应当”的。更不用说,在有着更多封建残余的国家,女性同时还受到包括封建礼教在内的一系列更为扭曲的压迫。
同工同酬、改善工作环境、享有投票权、可以参政议政......根本就是痴人说梦。
* 发生于1911年3月25日的纽约三角工厂火灾惨案,熊熊烈火和求生的欲望让她们从9层楼不顾一切地跳下去,纽约市民目睹了60多个姑娘活活摔死在大街上,支离破碎的尸体到处都是
面对压迫,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被工业化武装起来的女性产业工人首先开始对压迫的反抗,进而掀开了整个妇女解放运动的序幕。在20世纪的头10年里,欧美国家的女性不断走上街头,通过罢工斗争,要求上流社会、剥削阶级赋予自己“人”的权利。
1910年,第二共产国际在哥本哈根召开第一届国际妇女会议,德国的共产党员、妇女运动领袖——克拉拉·蔡特金呼吁将3月8号设立为国际劳动妇女节,呼吁社会关注女性权益,这成为了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的元年
* 国际妇女活动家克拉拉·蔡特金在一次群众集会上讲话
妇女解放运动的奋斗结果,让人类社会几千年来从没有过的意识——男女平等,在一百年后的今天变成了一个理所应当的、正确的社会意识。全社会认可女性不是男性的附庸,而是可以和男性一样生而为一个完整独立的人。从某种意义来讲,妇女节的设立比《人权宣言》还要进步。而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的设立,正是这个奋斗胜利的标志。
这就是我们要过这个节日的理由。
但,在妇女解放运动浪潮退却,过去的奋斗与抗争被埋进故纸堆后,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性别歧视和实质上的不平等依然存在:听听每年春晚小品里那些捆绑价值观、歧视女性的言论;想想那些铆足了劲想要生个男孩传递香火的家庭;还有那部卖座电影《乘风破浪》歌词里对女性价值的定义;
* 《乘风破浪歌》歌词

更可怕的是,还有很多女孩自己都没有意识到不平等,习惯了将男权至上的常态当作正常,反而成了用恶毒言辞压制女性同胞表达正当诉求的帮凶;
或者以伪女权主义为旗走入了另一个误区:以为女性在任何情境中被貌似“尊重”的区别对待,享受眼下的短暂“福利”,甚至像某些国外大开脑洞的剧集里超越男性,成为社会里的绝对“控制人”才是女权的奥义。
这些现实与误解,无疑让我们与真正的女权主义与平权意识渐行渐远。
依然存在的不平等
· 职场性别歧视 ·
智囊团麦肯锡全球研究所(MGI)的一份新报道强调就业时的性别不平等现象是一个全世界的普遍现象。
在南亚,高达90%的无偿工作由女性承担,包括煮饭,清洁,照顾孩子和老人。在家庭之外的工作场合,女性的身影比男性要少见得多。在印度,她们占据不到劳动力的1/4,在不计无偿工作的情况下,甚至仅占GDP的17%。
相比之下,中国女性贡献GDP的比例比较高,达到了41%。但是,在中国,女性的平均工资只有男性的65%。
对于高层人才,1/5的企业只招男性或者优先男性,同等条件下30.8%的男性比女性晋升更快。
就连近年来大受欢迎的弹性工作制,因为种种原因,分明是女性最看重的福利,但多数时候反而让男性获益
傅尔曼大学的 Christin Munsch 最近开展的一项研究发现,提出弹性工作制的要求时,男性和女性得到的反应截然不同——对男性的态度较为友好。德国的一项研究则显示,即使员工能够平等地获准采用弹性工作制,男女间的薪酬差距也可能因此拉大。
除此之外,女性还有可能面临职场性骚扰,比如领导或客户提出的潜规则要求。
而在西方语义里,性骚扰还包括性别骚扰(gender-based harassment),比如给女性起一些不雅的外号、传谣诽谤、负面的刻板印象等......有的男性看到女同事得到升职或加薪就造谣说她被上司潜规则,或者对女同事开一些低俗的玩笑......
这些实际构成性骚扰的行为屡有发生,但女性多数时候却只能忍气吞声。
· 在家庭 ·
在传统观念里,家庭劳动的经济价值是不被重视的,更多承担了这部分劳动的女性也难以得到应有的尊重。
职业女性大多都要面对事业和家庭兼顾的困难,当这二者的冲突不可调和时,女性甚至会被要求放弃自己的事业。
就在这种进退两难的困境中,女性的无条件付出,却并未得到相应的回报。据调查,在中国,一二线城市12.8%的女性都遭受过来自丈夫的家庭暴力。

· 社会意识 ·
在农村,重男轻女的思想依旧存在。
生个女孩在他们眼中是断了血脉,当生活拮据,子女众多时,女孩是理应做出牺牲的那一个。我们经常听到“姐姐辍学打工供弟弟上学”的故事;我们仍然可以看到许多学校竟按照性别划出不同的分数线(要求女孩的分数比男孩的高);
女儿到了适婚年龄,就必须在威逼之下进入婚姻,而这场婚姻在父母眼中不过交易的砝码;坊间常年盛行着女儿是招商银行,儿子是建设银行的烂梗,女儿出嫁更是有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之说。
前几年我们耳闻的“最美乡村女教师”、逃离鬼父事件,更是让人三观尽毁,义愤填膺。
*“最美乡村女教师”——被拐卖女性郜艳敏
女性的弱势地位不仅在国内如此。
美国著名影星、两届奥斯卡影后、奥斯卡影帝亨利·方达之女——简·方达,在自己八十岁时选择在三八国际妇女节前夕,首度公开自己的痛楚往事,
我曾经遭到强奸,我在儿童时还曾经遭受性侵犯。我因为不愿意同老板睡觉曾被开除。而我当时还认为都是我的错。
这样的故事听起来是不是很耳熟?当女孩子不幸遭遇强奸,舆论的口水将淹没受害者本人,潜规则被默认为正常,众人戴着有色眼镜揣测漂亮的女性。
敢于60岁重头再来的简·方达
而出生于妇女几无地位的男权中心社会,经历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女权运动的风起云涌,终于将"女权"这个词运用到生活、深植于骨血与基因中的简·方达说:
我花了60年终于学会说“不”。
是的,早该对脱离轨道的社会意识说不了。
就在妇女解放运动的良性结果渐渐被人忽视,女性对于生产资料占有的重要性被有意无意地抹杀;中东地区的穆斯林妇女重新戴上了沉重面纱的当下;
就在中国的性别歧视愈演愈烈,女权主义者被冠以中华田园女权直女癌等蔑称;部分女性用整容迎合他人审美;用宁愿坐在宝马里哭,表达重回仰仗和依附角色“愿望”的当下。
《非诚勿扰》里红极一时的“金句”
为阻止更多的女孩误入歧途,是时候告诉她们,我们有权利有能力以自己想要的方式活着了。
女儿,我希望你是
真正的女权主义者
「坏女权主义者」(Bad Feminist)  一书的作者罗克斯 · 盖伊(Roxane Gay)在她的演讲《一位女权主义者的忏悔》中这样陈述:
随着年纪的增长,我认定自己确实是一个女权主义者,并且为之自豪,我秉持着这样的信念:
男女平等,我们应该享受同工同酬;我们有权利以自己想要的方式在世上行走,不受任何骚扰或者暴力;
我们有权享受简单、可以支付得起的避孕方式和生殖健康服务;我们有权利为自己的身体作出决定,不受法律监管或者宗教教条束缚;我们有权尊重他人和受到别人的尊重.....
在不放弃任何人类属性的前提下, 我试着改进自己的思维方式, 表达方式和行为方式。 我希望我们都能这样。 我希望当我们需要勇气的时候, 我们都能勇敢一点。
* Roxane Gay
希望我的女儿也可以这样思考,这样发声,这样行动。我希望她,在拒绝某些节日的时候,不是因为无知;希望她放弃某些权利的时候不是因为身为女性,希望她可以因身为女性感到自豪。
西蒙娜·德·波伏娃说:
她的双翼已被剪掉,人们却在叹息她不会飞翔。
让未来向她开放吧,那样她将不会再被迫徘徊于现在。
送于各位家有女儿的父母共勉。
谷歌在妇女节时的网站Logo,展示了女性从家庭到职业的角色多样性
文章行将结束之前,我想请大家看一段视频,全长20分钟49秒。
是尼日利亚作家奇玛曼达·恩戈兹·阿迪契(Chimamanda Ngozi Adichie)在著名女校维斯理学院(Wellesley College)2015年毕业典礼上,发表的演讲。

演讲中,阿迪契与即将踏入社会的女生们分享了她对女权主义的独到见解和一些人生建议,她说:
永远不要因为‘你是个女人’而去做什么或放弃什么。
这大约是对女权主义最精炼的一句表述。
看完,不要忘了分享给你的女儿和你在意的女性。把这样的价值观和自我认知,传递给她们。
在先天的身份之下,和糟糕的社会环境中,我们应该竭尽全力为自己发声,找到自己的位置和态度。
最后,祝所有女性,节日快乐!
 * 往期文章(点击阅读)*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