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思维”升级和消费者利益留下位置,却是影响并购前景最关键的因素。
近期互联网圈的重磅资本大戏,让人应接不暇。 

继4月2日阿里全资收购饿了么的消息发布之后,4月3日晚间,共享单车品牌摩拜即召开股东会议,表决通过了美团收购案。今天凌晨,美团创始人兼董事长王兴发文回应此事,肯定摩拜“将和美团一起开创更辉煌的未来”。 
这两桩并购案,显然只是“独角兽”并购时代开启的一个缩影。从市场角度看,“独角兽”进入并购期具有必然性——互联网企业和传统行业不同,用亚马逊创始人贝佐斯的话说,“互联网没有中型的企业,你要么做大,要么出局。”

何况,就当下而言,无论叫抱团取暖也好,叫生态对垒也罢,随着移动互联网红利期的收尾,更多的“独角兽”并购,从根本上讲都是对竞争升级的回应。大树底下好乘凉,“独角兽”拥抱并购,或许不失为一种生存和发展压力下的较好选择。 

然而,从消费者的角度讲,每一桩并购的背后,都是选择的减少。并购之后,产品和服务水平如何升级,才是他们最关心的。 

成功的互联网人,向来是以用户思维为傲的。善于体察和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是所有“独角兽”公司成功的共性。因此,如果是优势互补的并购,有助于延续、升级企业用户思维的并购,我们大可以对此拍手称快。 

在“内存如金”的手机体验时代,如果一、两款APP就能够更多地满足用户需求,可以更少地下载APP,手机页面也可以变得更为简洁,对此,用户自然也是乐见其成的。 

然而,万事有利就有弊,“独角兽”并购对消费者利益的实际影响,有值得细加权衡的余地。 

以美团收购摩拜为例,我们看到,在过去几年,共享单车行业作为少数没有分出高下、也没有走向合并的领域,主要公司最终在“独角兽”并购中分化为不同阵营。从竞争的角度讲,和其他行业走向合并不同,这更有利于促进竞争,保证用户利益。 

然而,从并购者的角度讲,如果并购仅仅着眼于生态扩张、赛道拓宽,而忽视多点作战可能带来的过大消耗,乃至无视不同业务之间可能存在的逻辑冲突,那最终的结果,就未必对消费者有利。 

一方面,外卖与移动出行,核心拓展手段是“竞价模式”。也就是说,在取得一家独大的地位之前,要用持续的补贴,以保留并抢夺活跃用户的数量。美团单点突破有可能,多点作战则极为不易。选择后者,则意味着将或多或少地牺牲一些用户体验。 

另一方面,美团的外卖属于O2O模式,而移动出行属于共享经济模式,这两种模式的内在逻辑是存在一定的冲突的——O2O的用户粘性弱,极容易发生迁移,属于终极价格PK性质,包括线上、线下,而共享经济则是闲置资源优化配置性质,只要能够形成一定的市场垄断,用户就会具有较强的的粘性。 

实际上,并购双方站在何种角度达成并购协议,更多地是反映资本意志,还是为了更好地用户需求,已经决定了消费者的利益。互联网公司的VC和PE投资人,绝大多数是理性的。但是,也存在早期投资人身不由己被裹挟,以及产业投资人出于整合并购等因素而后期出手影响并购决策的可能。毕竟,对于早期投资人而言,如果不能力顶投资项目等到较佳的市场预期时IPO,那么其早期投资极有可能会产生较大的亏损。从这个角度讲,众多已经融资六、七轮却依然未上市的互联网企业,均背负着渴望的目光——没有哪个投资人不希望所投项目早日完成收益兑现。


“独角兽”公司是互联网行业的成长标杆,而成长越快,背负的责任越大。值得一提的是,当下影响“独角兽”们并购抉择的诸多潜在因素,远比“用户思维”更多,但给“用户思维”升级和消费者利益留下位置,却是影响并购前景最关键的因素。
※ 作者|杨国英  编辑|甘琼芳
※ 澎湃评论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

【推荐阅读】
有深度、有态度、有温度的新闻评论,尽在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