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2012年,《舌尖上的中国》首播,
事先并未宣传,收视率一路飙升,
引得亿万观众深夜“舔屏”。
从此,“舌尖”成为纪录片和美食两界的江湖传奇。

2014年,《舌尖2》续写辉煌,
成为当年现象级爆款。
《舌尖上的中国》前两季红极一时,
创造了近二十年来中国纪录片最高收视纪录。
一别四年,终于,
在今年春节(2月19日正月初四),
《舌尖》第三季带着满屏的香气,
重磅回归!
△《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宣传片
引来全网感慨:
“终于等到你,还好我没放弃”!
“还是原来的配方,原来的味道”!
《舌尖3》一经播出便掀起收视狂潮,
实时收视达到1.8左右,
同时迅速抢占微博热搜榜单,
同名话题掀起“舌尖上的新高潮”!
(二)
《舌尖上的中国3》是中央电视台出品的
一部大型美食文化纪录片。
该片讲述了人与美食背后的温情故事。
《舌尖3》共8集,每集50分钟,
8集的主题分别是:器具、宴席、厨人、
小吃、点心、食养、时节、融合。
为讲述中国各地的文化,
《舌尖3》踏遍20多个省市自治区,
115处地方,采访了300多人,
涉及400多种美食。

《舌尖3》的总导演,从前两季的陈晓卿,
换成了《中国人的活法》、《我们这五年》
《中国人在非洲》的导演刘鸿彦

整个团队将近200人,
从60后、70后到80、90后,新老传承,
体现了央视纪录片创作团队的
经验积淀和新鲜活力。
此外,还有来自荷兰和台湾地区的
摄影师和剪辑师加入。

《舌尖3》还在音乐上进行了全面升级,
让音乐服务于主题,形成视听艺术。
据了解,此次的音乐主打民乐,
将民族感和现代感糅合在一起,
力求让纪录片“更气质、更中国”。
《舌尖3》的配音仍然是李立宏
这位堪称与舌尖“标配”的配音艺术家。

节目进行到第三季,
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很多问题,
尤其是如何在观众日益丰富的精神生活中
规避审美疲劳和视觉疲劳,
抢占被影视剧不断挤压的时间。
“如果没有创新、突破和发展的话,
我相信观众是不会满足的,
这是我们这一季创作时的挑战;
如何寻找定位,在前两季的基础上
有一些新的突破和发展,我们不断在思考。”
总导演刘鸿彦坦言。

“《舌尖3》节目里主人公
有一句话挺打动我们,
他说‘爱是最好的调味品’,
我们创作团队的人都是
凭着对于舌尖这个品牌的爱,
对于这个节目的爱,
和对于观众这种期待的爱,
来做我们这部作品的。”
刘鸿彦说道。
(三)
依靠着前两季无与伦比的制作,
这档美食纪录片在国人心中已经是一个风向标,
而在节目中出现的食物,几乎都会大火。
前天,《舌尖3》播出了章丘手工铁锅之后,

全国被种草一口锅!
现在已经是“一锅难求”的情况。
这口锅到底有多厉害?

7道冷锻,5道热锻,
大大小小十几种铁锤工具,
一千度高温冶炼,三万六千次锻打,
最终才能锻造出一把合格的章丘铁锅。

这口锅强大到即使用清水炒鸡蛋也丝毫不粘。
此外,《舌尖3》跳出以往纪录片
作为旁观者的角度,

加入了大量的采访元素,
让人物和故事更加立体真实,
更容易和观众引起共鸣。
第一集中,83岁的铁匠王立芳和儿子儿媳

谈起当初卖铁锅的情景颇有感慨:

“不后悔”、“争取多干两年”。
一辈子执着于打铁,
他将其归之于“清心”,
朴实的话语催人泪下,
是浮躁社会中一种难得的坚持。
泡菜,这道家家必备的家常菜背后,
从坛子的选择、选料,都非常严格。
几百个泡菜坛子在窑里面发出的“咣咚”声
让身在现场的骆永红感觉到
视觉和听觉上的双重震撼,
会让你感觉到万物都是有生命的”。
为了更好地录制泡菜发酵的声音,
录音师坚持到半夜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录制,
为观众呈现最佳效果的发酵声音。
不疯魔不成活,
是这些人和他们的故事最好的刻画,
骆永红将其总结为
“偏执感”,一辈子专于一事,
沉得下来守得住,
而这正是当代社会最稀缺的一种精神。
这种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对工匠精神的强化
正是《舌尖3》的价值升级。
(四)
中国地大物博,各地小吃更是多如繁星。
每一道小吃背后都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
独特的风土人情,
如何在一集50分钟内淋漓尽致地
呈现“小吃”的故事,
主创团队可谓做足了功夫。
分集导演黄鹤(右)和摄影师刘子楠(左)

第二集分集导演黄鹤带着他的团队
在8个月时间内去了20个城市,
接触了136个人物,调研及拍摄了120种小吃,
精挑细选才将云南腾冲的稀豆粉

广东汕头的鱼丸

四川乐山的串串
河南的胡辣汤

天津的煎饼果子

福建泉州的石花膏

陕西西安回坊的水盆羊肉呈现在观众面前。

因为小吃是由市井大众所创造,
它生命力最为旺盛的地方,自然是市井。

在天津卖煎饼果子的红姐,
她做的是普通的煎饼果子,
但又有不平常的地方。
传统的煎饼馃子是有讲究的,
红姐坚持用父辈传承下来的配方,
为大家奉上二十年前的老味道。

陕西西安做水盆羊肉的老白,
有着西北汉子刚毅、坚定的典型性格特征。
即使日子过得艰苦,
老白对味道的坚守,
也从来没有变过。
张爱佳和代克勤夫妇的故事
被大家称为“爱情麻辣烫”。
两人青梅竹马,一同成长,
最好的朋友走到了一起,最终变成了爱人,
共同经营着一家麻辣烫店。

他们的生活饱含着酸甜苦辣咸,
就像是他们经营的麻辣烫店一样。
在他们身上,小吃不小,
麻辣烫意味着婚姻、生活,一辈子的相伴。
小吃,看似简单,却充满了饮食之道。
只有真正懂得火候,食材,与调味原理,
了解每一个小吃背后的艰辛,
才能看懂制作者从小处用心的美好。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中国人一直懂得如何获取自然的馈赠,
靠山吃山,靠海吃海,亘古不变。
一地独有的食材和烹饪方式,
创造出了小吃不变的滋味。
(五)
品位中国,品尝人生”,
中国人吃饭,吃的也从来不仅是饭,
而是藏在食物里的年味儿,
合在美食里的心意。
舌尖上的中国看的从来不仅是道道美味佳肴,
更是一个个触动人心的中国故事。

导演刘鸿彦表示:在飞速发展的当下,
每个人都需要用一种方式守住自己,

食物就是最好的方式。
我们希望通过食物,
来寻找我们的心安之处。” 
“无论在世界哪个角落,

只要吃到中国味道,便是‘山水有相逢’。
味觉记忆的背后,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舌尖上的中国3》告诉我们:
吃,就是咱中国人最大的理儿。
 在一个00后都在说人间不值得的时代里,
这部大片却用热火升腾的年夜饭
所蕴含的中国味告诉你:
人间,值得。
—THE END—
灼见出品。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