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自去年以来,
央视综艺节目频繁刷屏,
从汉字大会 、成语大会 、诗词大会,
到为你唱经典,
不同风格不同特色,
展示中华源远流长的文化精髓。
这一系列制作精良的良心文化类节目,
不仅形式新颖,而且颇有深度,
将传统文化的传播和传承
上升到全民参与的高度。
让真正的艺术得到了展现,
带给观众的是知识和美的享受!
如今,
回溯文化经典、追读诗词
成为人们生活中的新潮流。
2月16日大年初一,
央视大型文化节目《经典咏流传》首播,
节目力压同天播出的各大一线卫视春晚,
成为叫好又叫座的文化节目。
播出仅两天,
豆瓣评分高达9.3!
好评如潮!
《经典咏流传》是
央视2018年推出的重点创新节目,
节目以传统文化
“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宗旨,
邀请经典传唱人
用流行音乐演绎经典诗词。
《经典咏流传》的总导演田梅,
也是之前《朗读者》的总导演。
如何解决诗词和音乐两种形态的跨界融合?
制作方央视创造传媒总经理、总编辑过彤
表示找到了两把钥匙。
央视创造传媒总经理、总编辑过彤
第一个是时代性,所选的诗词要对当下的中国社会有普世的观照性,中国的诗词文化博大精深,团队选取的诗词都应该具有普世的情感,只有这些普世的情感能够穿越时空,被当下的中国人读懂,比如古人有关“惜时”“励志”“亲情友情”“家国”等主题的诗词,才具备二度创作再流传的可能性;
第二个是时尚性,邀请明星和有特点的素人来唱,他们本身都是时尚的载体和符号,再用什么样的歌曲演绎方式,什么方向的故事去包装。节目不是在展示品鉴一件件古董,而是要让经典通过今人的创造活起来,流行起来。
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总监张国飞认为:“节目用和诗以歌的形式,让传统文化具有了时代性,让主流的经典再次成为流行的先锋,真正做到了推动中华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综合频道副总监许文广说:我们用最流行和最易于传播的方式,让那些传世经典再度叩响当代人们的心灵。节目的立意用八个字来概括就是:立足当下,再造流行。”
《经典咏流传》在创意、文化、传播和制作
四个方面达到了文化节目的新高度。
一首诗,一支曲,一个人,
每个传唱人对经典的骨,
填上了自身经历与感悟的血肉,
演绎出芸芸众生。
一个个传唱的经典,
一个个背后的故事,
感人至深,催人奋进。
今天分享的三个故事
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
(二)
一首孤独了300年的小诗,
一夜之间,
亿万中国人记住了它。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苔》· 清 · 袁枚

平凡唯美的诗词,
孩子们干净空灵的眼神,
歌曲一开口就跪了。
网友直呼:“好诗,好老师,好孩子,
怎能不让人动容落泪!
在灿如银河的诗词星空,
《苔》也许是一首不怎么起眼的小诗,
就像文中所写的那样,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但正是因为有了梁老师这样的人,
这些孩子们才能如牡丹一般
快乐而富有光彩地绽放!
梁俊老师就是想通过这首诗
告诉这群山里的孩子们:
我们即使拥有的不是最多,
但依然可以像牡丹花一样绽放,
我们不要小看了自己”。
在漫长的岁月长河里,
袁枚的《苔》孤独清冷了三百多年,
然而,短短数分钟内,
在《经典咏流传》的舞台上,
这首《苔》的传播度超过300年总和。
孩子们最朴质无华的天籁之声
唱哭了鉴赏团的老师们,
也感动了电视机前的亿万中国人。

一首只有二十个字的小诗,
却听得我们热泪盈眶,久久难忘,
因为它不光是写给梁老师和他的学生们,
它也是写给你我,时刻提醒着我们:
每一个人,都平凡而可贵!
(三)
88岁的她用苍老的双手按下琴键,
世界立刻安静了,
然后,又沸腾了!
长沙铜官窑瓷器题词
唐·佚名
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
君恨我生迟,我恨君生早。
作为《梁祝》首位钢琴伴奏(缩谱)
编写者与首演者,
巫漪丽用59年的时光,
在琴键上倾诉了这个中国
最凄美动人的爱情故事。
当88岁的钢琴大师巫漪丽,
蹒跚步履,双手皱纹,
按下琴键瞬间才知道她
人未老,正青春”!
巫漪丽老师出身名门望族,
外公李云书曾资助孙中山辛亥革命,
但她却受“文革”影响,
颠沛流离,客居海外。
她已88岁高龄,
身边却从不带助理和随从,
只身一人独步天下……
她6岁开始学琴,
18岁便成为上海滩夺目的钢琴演奏家。
曾受到周恩来总理接见,
也是中国钢琴第一代的著名女钢琴家。
老人家一生极富盛名
却极为淡泊。
她曾说:
我一辈子想着跟音乐作伴儿,
我们这些人就是老知识分子,
不求闻名于诸侯。
巫漪丽老师用自己大半生的时光诠释了:
芳华璀璨,经典永流传!
(四)
用千年古谣读懂余光中的乡愁
《天净沙·秋思》
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胡德夫,台湾民歌之父,
也是张惠妹的叔叔,
他将一首元曲融入台湾的千年古谣《来甦》,
在和缓却雄厚的声音中唱出了思念和缱绻。
胡德夫浑厚的嗓音像一条
在湖面上缓缓行进的船,
让被年龄困扰和生活压榨焦虑的你我,
重获片刻宁静和自由。
正如余光中曾评价说:
胡德夫的体内彷佛有着一只巨大的
充满生命力的风箱,
他演唱的声音,以及旋律带来的震动,
都是充满生命力的。
这不禁让人想起了扎根心底的乡愁,
也让人思怀起已经逝世的余光中老先生。
斯人已去,乡愁犹在。
(五)
时代在变,潮流在变,
但经典文化的“共同情感”从未改变。
当伴着优美的旋律重温这些动人的文字,
我们仍能感受到我们的先祖
对美好的追求、对生命的感悟。
经典的厚重在于,
曲终之时情不了、意不散、神不灭,
它们所延绵的精神和风骨,
和今天的我们紧密握手,
浸润着我们,指引着我们!
—THE END—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