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笃君按:奇迹会降临在那些有意识地提升自我生命的人身上。
奇迹之所以会降临在贝伦森身上,当然并不只因为他相信奇迹,抑或他恰好有幸生于新大陆艺术品收藏的爆发期——那个充满奇迹的美国镀金时代奇迹之所以总会降临到贝伦森身上,正在于他一生都在有意识地进行自我生命的提升
▲ 1955年,贝伦森参观罗马博盖塞博物馆
2016年1月到11月,为庆祝建馆十周年,巴黎凯布朗利博物馆举办了一个名为“角色:奇人”的展览,这次展览的主角之一是一款名叫“贝伦森”的人工智能审美机器人:这个“贝伦森”机器人具有独特的艺术品位,能够鉴赏艺术品。
▲ 人工智能审美机器人“贝伦森”
巴黎凯布朗利博物馆“角色:奇人”展览(2016)
2011年,机器人工程师菲利普·高西耶和人类学家丹尼斯·维达尔合作研发出了“贝伦森”——世界上第一款能够鉴赏艺术品的审美机器人。“贝伦森”具有一定的艺术品位,能够判断自己是否喜爱一件艺术品,形成美学见解,并表达出一定程度的情感和审美偏好。
▲ 人工智能审美机器人“贝伦森”
巴黎凯布朗利博物馆“角色:奇人”展览(2016)
展览中,人工智能审美机器人“贝伦森”头戴绅士礼帽,肩披精致的白围巾,身穿考究的黑外套,这不禁让我们想起了二十世纪欧美最杰出艺术品鉴定家和艺术史家贝伦森的形象:
▲ 1955年,贝伦森参观罗马博盖塞博物馆
审美机器人“贝伦森”会记录并收集观赏者对艺术品的反应,然后利用收集到的数据来“创造”出自己的艺术偏好。和历史中真实的艺术品鉴定家贝伦森一样,机器人“贝伦森”的工作也依赖于自己那双突出的大眼睛:内置在他右眼中的相机会获取影像,然后将之传输到博物馆墙后的电脑中;机器人会分析那些显示出观者审美偏好的特征,然后得出自己的“鉴赏结论”:喜爱就圈绿,不爱就圈红。如果遇到特别让机器人“贝伦森”中意的艺术品,他还会点头示意,甚至露出满意的微笑。
那么,这款审美机器人“贝伦森”鉴赏艺术品的“工作原理”与历史中真实的艺术史家贝伦森所创立的科学鉴定法又有何相关之处呢?请见下文。
下期预告:机器人“贝伦森”
往期文章链接: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