啥?贾宝玉爱读书?还是读《四书》?
        会不会有人一看了这个题目,就会质疑我看的《红楼梦》跟大家看的不是一个版本呢?还是借个引子要办国学班歪讲儒学呢?
        别急,咱们今天继续分析红楼梦男主的思想境界,以及在这个基础上如何去理解宝黛爱情。
饱读诗书的贾宝玉
        人们认为宝玉不喜欢读书,都是从第三回里那两首《西江月》来的,说宝玉“潦倒不通事物,愚顽怕读文章”,还一再嘱咐大家,“寄言纨绔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大家读了这话,都会认为这孩子不好,草包一个!但是下边的脂砚斋批注就很奇怪:“能效一二者,亦必不是蠢然纨绔矣。”这句话又怎么说,能像贾宝玉十分之一、二的人,已经不是脑残了,那贾宝玉的悟性和才学那更不是常人能够企及的了。
        那《西江月》两首词是反着说吗?这么说也只说对了一半。在读书这个问题上,这句话肯定是反着说的,在行为方式上,这句话又对了,宝玉的境界却不是一般的膏粱子弟能够效仿的。这么复杂呀?当然,要不怎么是千古奇书呢?先说第一个问题,贾宝玉是个饱读诗书的人。
        第十七回,
    宝玉未入学堂之先,三四岁时,已得贾妃(贾元春)手引口传,教授了几本书,数千字在腹内······
        三四岁就几千字了,古人虽然略有夸张,但大体也不会差太多,宝二爷绝对没输在起跑线上。
         同第十七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一行人走到“蘅芜苑”这个地方,满眼所见,皆是奇花异草,贾政说不出个名字了,只是赞“有趣”,他的那些清客只能是一通乱猜。只有宝玉能说出什么”清葛”、“紫芸”、“青芷”等名,并且指出是出自《离骚》、《文选》等书上的记载。我们在高中课本上背过《离骚》的一篇,好难,一大半字都不认得,宝玉不仅会读,还能活学活用,说出各种植物的名字,那平日里肯定是下功夫研究过的。
        第四十八回,香菱学诗那段,
        贾宝玉笑道:这正是地灵人杰,老天生人再不虚附情性的。我们成日叹说可惜他这么个人竟俗了,谁知到底有今日······
        原来在宝玉眼里看来,读书学诗的人才是集山川草木之精华孕育出的人物,反之,不识字的就是“俗了”。想在丫鬟里面排第一位的晴雯到底还是俗人类里的!
        其他的例子不一一列举了,别忘了连无书不读的宝姐姐都说宝玉“杂学旁收”的,
        所以说贾宝玉饱读诗书是成立的。
        咱再看第二个问题,他都读些什么书呢?才子佳人当然是有,有一回说茗烟给宝玉弄了几本,贾宝玉如获至宝,还把本文理细密的《会真记》拿到带到了大观园,被林妹妹发现,两人花下共读。
“落红成阵”,落得满身满书满地皆是,经典的剧照之一
        但是谁少年时候没读过几本带点尺度的闲书呢?您要说贾宝玉除了吃喝玩乐就整天研习些这个,那太看低了他了。况且这些书里面真正辞藻警人,余香满口的,也就《会真记》、《牡丹亭》、《桃花扇》那么些吧。其余的水平也不敢恭维了。第五十四回,连不识字的贾母都知道,“这些书都是一个套子”,“编的连影儿也没有了”,“他(编书的人)看了这些书着了魔,也想出个佳人”。老太太都知道这些玛丽苏的小说经不起推敲,贾宝玉自然也不会沉迷于此。
        第十五回,北静王水溶见贾宝玉,拉着他的手问他读什么书。书中写,宝玉一一的答应。答应的啥呀?您倒是写明白呀?人家不!留白了,让你自个儿猜。87版电视剧里,宝玉回答说是《庄子》,我听了这个答案就想着片头挂了这么多红学家的名字,怎么整出这么个答案呢?
        庄子是个拆台派,走的是非主流的道路,巧言善辩,是个高级段子手。诸子百家要是有机会能聚在一块,各个都会被庄子嘲讽一番。他的妻子死了,他不悲反喜,鼓盆而歌,庆祝妻子的气息回归山野。贾宝玉的叛逆走的不是庄子的路线,第七十八回,他最心爱的丫鬟晴雯死了,他是依照古礼的方法,做了一篇《芙蓉女儿诔》,又备了四样晴雯日常所喜之物,去芙蓉花前祭她,这明明就是古儒的行为方式呀。退一万步讲,即使贾宝玉真的喜欢《庄子》,那可是前有王爷,后有老爹,这种非主流的道佛一类的书,他是绝对不敢说的。
除“明明德”外无书
        我认为贾宝玉回答北静王的应该是《四书》。简单列一下证据:
        第三回中,林妹妹在被贾母问起念何书,黛玉道,只刚念了《四书》,看了吧,宝玉最敬重的林妹妹也用这个标准答案。
        同第三回,贾宝玉给林妹妹起了个颦颦的字,探春说是杜撰,宝玉说,“除《四书》外,杜撰的太多”,可见他只认为《四书》是圣人的箴言。
        第十九回,袭人引述贾宝玉平日里说过的话,“除明明德外无书,都是前人自己不能解圣人之书,另出己意,混编纂出来的。”明明德就是《大学》里的句子。此处庚辰双行夹批:“宝玉目中犹有“明明德”三字,心中犹有圣人二字,又素日皆作如是等语,宜乎人人谓之疯傻不肖。”这里是说宝玉心中认可孔夫子的学说,但是又和别人的行为不同,至于原因咱们还是后面分析。
        其余还有几处例子就不一一列举了。
        除了读《四书》,还读了点《诗经》,第九回,贾政小厮李贵,宝玉都在学堂里念什么书,李贵答道,“哥儿已经念到第三本《诗经》,什么呦呦鹿鸣,荷叶浮萍”,哄的贾政的清客们一通嘲笑。“四书”也好,“五经”也罢,宝玉真的下过功夫读的是儒家经典,这个是不是出乎您所料呢?
此“四书”非彼《四书》
        您是不是觉得很奇怪啊,上篇小文里咱们不是引了贾宝玉的“爱物论”和“天然图画论”,说他主要是挑战的朱熹,而朱熹的思想都反映在他的《四书章句集注》里面了,这儿怎么又说贾宝玉喜欢读《四书》呢?
        别急,我当时不是提了个“最终解释权”的重要性呀。四书本来就是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论的先秦儒家著作,只不过当时没有这个名字,其中的《大学》、《中庸》两篇是“五经”中的《礼记》里面的章节,朱熹拿出来,和《论语》、《孟子》混编,并在注释中加入自己的思想,统称《四书章句集注》。但是无论如何也改变不了一个事实,“四书”的内容在前,朱熹的注解在后,而且朱熹的解释和前秦的儒家思想是有很大区别的。
        什么区别呢?在这里也没法展开细说了,咱还是从上篇文章那个贾宝玉的“天然图画论”和朱熹的灭人欲的“道德自律派”这两种,那么哪个更接近孔夫子的思想呢?
        孔子说,“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鱼或肉稍微有点不新鲜,他都不吃;他还爱听音乐,他在齐国听了《韶》乐,就“三月不知肉味”了;在男女爱情方面,他说“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先肯定人的生理需求,在此基础上追求精神境界。还有,孔子说到《诗》的时候用了三个字,“思无邪”,这是什么意思呢?举个例子,诗经的第一篇是
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孔子大赞这首诗,说是“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用现代人的解释就是那种思念和忧愁描绘的恰如其分。咱们即使古文水平不行,一念这诗也明白,这是情窦初开时节,少男写给少女的情诗!因此《牡丹亭》里说杜丽娘一读这诗,就会梦见柳梦梅。
        但是您可不知道,后代的“儒家”解释就跑偏了,男女这事儿哪能登大雅之堂呢,他们说这是是“后妃之德”:
        此篇言后妃性行和谐,贞专化下,寤寐求贤,供奉职事,是后妃之德也。
《毛诗正义》
        合着按照汉儒的意思,杜丽娘不能梦见柳梦梅,而是应该梦见自己加入了《甄嬛传》里的后妃团,在皇后娘娘的带领下,一块学学女德思想啥的。
        朱熹解释成君子和圣女的爱情,他认为指的是文王和他的妻子大姒,
        “女者,未嫁之称,盖指文王之妃大姒为处子时而言也。君子,则指文王也……周之文生有圣德,又得圣女姒氏以为之配。
《诗集传》
        在他看来,《关雎》的意义在于教后人,以文王和大姒的婚姻为典范。按照朱老夫子的意思,谈个恋爱还得想着效仿圣人和圣女怎么谈的,哎呦,好为难呢,咱们凡人连恋爱都谈得不对了。
        孔子的思想本来就是非常自然,他从尊重人的最基本的需求出发,通过教化,最终又回到自然天地中。在他的眼中,《关雎》这样的诗歌就是“思无邪”,因为大家都是人,到了年龄就会想着那些事儿,白天采野菜的时候魂不守舍,晚上一想到她就辗转反侧。但是后代儒家非要把夫妇之德,和谐社会一类的强行灌输进去,真应了那句话,“你不说我还明白,你一说我就更糊涂了。”杜丽娘估计就是听了这个解释怎么也想不明白,抑郁而死了。
        朱熹在这个基础上试图剥离这种伪的儒学,力道稍稍过了一点,解释又僵化了一些,反而显得不那么自然,真是应了那句话:
有意者反远,无心者自近。
《菜根谭》
        比起来我倒是觉得贾宝玉的“天然图画论”更接近先秦古儒的本旨呢。
见人礼数,竟比大人行出来的还周到
        宝玉是读儒家经典的,心中也仍然没有忘记“圣人”,他平日里的行事风范如何呢,前面举了一个例子,晴雯死了,他按照古礼祭司晴雯。其余类似的记载还有,第三十七回,通过秋纹的话得知,宝二爷见院子里新开的桂花,折了两支,本来要自己插瓶的,突然想起来这是园里才开的新鲜花儿,不敢自己先玩,取了对瓶,亲自灌水插好了,亲自送一瓶老太太,又一瓶给太太。
        园子里的新开的桂花送给老祖宗和母亲,亲自灌水插好,亲自去送,还用了一字叫“进”这不是正好解释了什么叫做“敬”长辈,这不是和孔夫子教导的孝是一致呀!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论语·为政》
        第五十六回,听老祖宗讲,“你我这样的人家的孩子,凭他们(贾宝玉、甄宝玉)有什么刁钻古怪的毛病,见了外人,必是要还出正经礼数来的。若他不还正经礼数,也断不容他刁钻去了·····见人礼数,竟比大人行出来的还周到,使人见了可爱可怜,背地里所以才纵他一点子····”
        您看,咱们原来以为贾宝玉多么乖张叛逆,原来人家是个最讲究正经礼数的。
假作真来真亦假
        上面我们说,贾宝玉原来是读《四书》,行“古礼”的,那为什么在众人眼里,又是个“似傻如狂”、“行为偏僻”的人呢,原因其实说出来也很简单,那就是这个世界是一个“假作真来真亦假”的世界,根本没有他的舞台。
        假的可以做到什么程度,在贾敬的那场丧礼上,贾珍和贾蓉父子脑门都磕出血,喉咙都哭哑了,这场景要是孔夫子、朱夫子见到了,都得连声称赞是真孝子呀!但是幸亏曹雪芹给了咱们读者上帝的视角,知道俩转眼间他们就打起二位姨娘的主意。
当假的成了真的,真的就会无路可走。所以在那场丧礼上,贾宝玉反而“魔症”了,当和尚绕棺的时候,他害怕二尤被和尚的气味熏坏了,故意挡在那里,在众人眼里扮演起“不知礼,没眼色”的糊涂角色。
        “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我看唐伯虎的这首诗倒是正好解释贾宝玉的心境。
        其实,贾珍贾蓉只是做戏的中级水平,真正的大师是贾雨村,他不但是戏份做得足,还能说出一番理论依据来的,那就是贾宝玉平日深以为厌的“仕途经济学问”。
        红楼的故事展开之后,作者并没有给贾雨村亮个正身,所以小编只能妄测一下这套理论,那就是首先接受这就是一个做戏说谎的行事规则,那么再考虑在这套体系下怎么玩得转。
        我们知道贾雨村绝对是个有悟性有才华的人,做的诗很有气势,点评个人物也头头是道,连甄士隐、林如海、贾政这些人物全都能唬住,那他这套本事怎么来的呢?

        在上篇小文里,小编引用了启功先生的话,指出八股就是一种说谎圆谎的文字游戏,士子通过这样的培训,技能才能及格,成为做官的好材料。古代一个学生从开蒙到学会做八股文,用现代化说绝对是超过2万个小时的训练,其实也是2万个小时的洗脑。贾雨村不像是贾府里的老爷公子那样有世袭的爵位,是从穷儒一点点爬上来的,经过科举这一番训练,再在官场上摸爬滚打了几年,那“人情练达即文章”已经到了臻于化境的水平。
        我们的演戏本能是根深蒂固的,以致我们常常忘记离开舞台,忘记还有一些真正的生活可过。
林语堂《生活的艺术》
        我总觉得林语堂先生这句话用来形容中国人还是有些夸张,但是形容中国的官场,那真是一点都不为过。

        理解了这点,我们是否明白贾宝玉为什么如此抗拒八股科举,宁愿在女孩圈里厮混也不愿见过结交仕途,他就是在这个假的世界做最后的挣扎,宁愿无路可走,也不愿意与你们沆瀣一气。
“素日里看他是个知己,果真是个知己”
        最后再多扯几句宝黛爱情,近年又开始出现了什么黛钗之争,说什么林妹妹脾气不好,又爱吃药,不如娶薛宝钗好。我觉得那些人也真是瞎操心,人家林妹妹脾气不好,宝哥哥愿意哄,人家林妹妹得吃药,宝哥哥闻着药香比一切香气都好。

        其实我们理解了贾宝玉有古儒的风范,再来看宝黛爱情就明白他们是真正知己之爱。第三十二回《诉肺腑心迷活宝玉》,说林妹妹偷听到宝玉说:
        林姑娘从来说过这些混账话不曾?若他也说过这些混账话,我就早和他生份了!
        朋友们读到这儿会不会奇怪,贾宝玉既不是夸林妹妹的花容月貌,也不是夸她的绝世才华,到底是夸她什么呢,就能感动林妹妹,“又喜又惊,又悲又叹”,一时恍惚,不由得滚下泪来。
        如果您前面看了我论述的这么一大通,就不会觉得异样了,在这里宝黛二人,是从三观上看到了彼此,在这儿真假颠倒的世界里的,你不愿意妥协,那我就支持你不妥协!所以林妹妹不需要等贾宝玉说完她就都知道了。大观园在一天,他们一个人在潇湘馆临风洒泪,一个在怡红院对月长叹;真要等到树倒猢狲散的那一天,像癸酉本里说的,去乡下“自吃自种”也是可以的,当然这个故事是悲剧,这是不可能实现的。
        不管怎么说,在这个假戏成真的世界里,宝黛二人心心相印,互为知己,这可能是红楼梦打动无数读者的最大原因吧!
        水杉:史学学生,曾任出版社古文小编,来美后转行教育,获得中文教师资格认证。现任全职妈妈、兼职老师、努力写文章爬格子。对于中文教育,偶有心得,整理出《妈妈教我学中文》系列(包括文字系列和文化系列),送给亲爱的《小枇杷》团队,为华裔子女的中文学习尽一点绵薄之力!
水杉在《小枇杷》微信公众号发表的部分文章
点击文末左下方“阅读原文”/"read more",了解/订阅北美儿童中文杂志《小枇杷》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