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诗意恩典
二战爆发后,英国派出十个师远征军赴法作战。1940年5月25日,英法联军防线在德国机械化部队的快速攻势下彻底崩溃,三十多万军队退到敦刻尔克,开始大规模的军事撤退。
由英国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执导的电影《敦刻尔克》从七月底陆续在世界各地上映,再一次引起了人们对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关注。
法国东北部的敦刻尔克与英国隔海相望,连遭挫败的英军想在这里渡海回国,却被困在海边沙滩,遭到德国飞机的狂轰滥炸。

从电影一开始,屏幕上就弥漫着绝望和恐怖。英军士兵在撤往敦刻尔克海滩的路上,追兵的子弹突然射来,很多人中弹死亡。

海港上的4个船坞全部被毁,8公里长的码头被炸成一片废墟。唯一还可以供船只停泊的,只有一条不足1200米长的简易长堤。
这条狭窄的长堤成了三十多万军队的逃生通道。士兵们排着长长的队伍,焦急等待登船的时刻。
然而,当停泊在港口的军舰刚刚装满伤员和士兵,敌军的飞机呼啸而至,丢下的炸弹准确命中目标,军舰倾翻沉入海水,士兵们纷纷弃船逃命。
危险不仅来自空中,而且也来自水下,在另一艘舰船上,登船的士兵刚刚钻进船舱,端起热茶,一枚鱼雷接踵而至,他们不得不跳水求生。
另一伙士兵钻进一条搁浅的商船,等待潮水涨起逃生。没想到,这艘商船成了德军的靶子,嗖嗖飞来的子弹把船舱打得千疮百孔。
由于船舱漏水,等潮水涨起时,超重的商船随时有沉没的可能。船舱里的士兵不得不开始算计,要把哪一个人赶出去。
这些脸上带着伤痕、油污、焦虑和沮丧的帝国军人,在敦刻尔克海边苦苦挣扎,绝望喊叫,企图找到一条逃离的生路。
然而,由于缺乏小型船舶,无法将人员从海滩接到停泊在近海的大型船只,撤退速度很慢。
第一天,仅仅撤出1312人后勤部队;第二天,撤出了7669人。
    ▼
指挥撤离的海军将军眉头紧锁,按照英国政府的计划,力争拯救三万英国军人,让他们安全撤回本土。
第三天,海军将军手持望远镜向海面上瞭望着,忽然,他的嘴角露出难得的笑容。旁边的陆军将领不解地问:“你看到了什么?”
海军将领用颤抖的声音说:“祖国!”
数百只民用船只组成的奇形怪状的船队,穿过海上的雾气,在望远镜里清晰显现出来。
这些船上的人都是普通英国民众,他们穿过黑夜和风浪,坚定地向死亡之地飞快驶来。
他们中有的接到了命令,有的而没有接到命令,几乎所有得知消息的私人船只都踊跃地加入了前来救援的队伍当中。
这支由800多艘民船组成的庞大船队,穿梭在英吉利海峡,把他们的孩子接回祖国。
在这支救援队伍中,有一个驾着自家游艇的老船长,他的大儿子已经在空战中遇难,此刻,他带着自己的小儿子投入到救援当中。
半路上,他们救上来一个海军士兵。这个被炸弹震晕了的士兵央求老船长返航回去,说去敦刻尔克等于送死。

但老船长不为所动,坚定不移地驾驶着游艇,乘风破浪向着敦刻尔克方向前进。
电影中的老船长有其真实原型,他叫查尔斯.莱托勒,曾是“泰坦尼克”号邮轮的二副。在那场著名的海难中,他在船上坚持到最后,直到轮船沉没之后,他才跳入海中,后来获救。
莱托勒驾驶的“流浪者”号游艇长度不到20米,吃水不到两米。指挥撤离的军官问老人,他的船能装多少人?
莱托勒想起某次节日庆祝时,“流浪者”号曾挤进过20多人,觉得这次应该可以装得再多一些,就回答说:“100多个吧。”
结果,这艘核栽20人的小游艇,为国家运回了127名士兵。
返航时,“流浪者”号被德军的飞机盯上。莱托勒机智地指挥着儿子,躲过了敌机两次俯冲射击。
在影片中,老船长堪称为祖国的象征,他怀着满腔的爱,敞开怀抱,就像《路加福音》中那个盼望儿子回来的父亲一样,拥抱这些失败而归的孩子。
在一个多星期的时间里,以老船长为代表的民用船队,救出了三十三万五千名联军士兵。除了困在敦刻尔克的几乎全部英国军人,还包括一部分法国、比利时军人,远远超出了英国政府营救三万人的计划。
这些回到祖国的军人们满怀羞惭,忐忑不安,他们辜负了家乡父老的期望,不仅遭遇了惨重的失败,而且把所有的重型装备都丢在欧洲大陆上。
然而,整个英国都沸腾起来,欢迎他们的孩子回家。他们的孩子虽然失败了,但依然是他们眼里的宝贝。
一位六十多岁的老人站在伦敦街头动情的说:“我的孩子们,你们终于回来了。你们回来了,希望就回来了,感谢上帝,你们还会再回去的!”
看完这部影片,敦刻尔克不断升腾的浓浓硝烟,依然在我眼前清晰浮现,这岂不是这个世界的象征吗?
在这个世界上,多少饱受打击和创伤的灵魂,就像那些战败了的士兵一样,在痛苦和恐惧中苦苦煎熬,难以支撑。
然而不要忘了,在这个肉眼看得见的世界之外,还有一个肉眼看不到的美丽家乡。那位满怀慈爱的天父,时刻盼望你能够回到他的身旁。
他的爱没有任何附加条件。你越是在苦难中,他对你越是充满爱和怜悯。
他让自己的独生爱子道成肉身,来到这个充满苦难的世界,接他所爱的孩子们回家。
有人爱你的成功,有人爱你的风光,他所爱的,是你伤痕累累的灵魂。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