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空传》首周票房突破5亿,最近几个月国产电影里这成绩算是出类拔萃了。其实只要扯上“齐天大圣”这个大IP,电影票房都不会差,大概是因为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悟空梦,这个梦代表着对自由的向往,对命运不公的反抗,就像《悟空传》里那段呐喊一样:
“我要这天,再遮不住我眼,我要这地,再埋不了我心,要这众生都明白我意,要那诸佛都烟消云散!”
当年读到这段话时,还在上大学,正是“少年心事当拿云”的年纪,所以觉得这话说的太痛快淋漓了,但是越长大越明白那句“人生而自由,但无往不在枷锁之中”的含义。
人生没有绝对意义的自由,一定会遭受挫折失败、社会不公或者压迫,但是所有走向人生巅峰的成功人士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自律自控能力很强,能够主动学习,甘愿为更有价值的长远目标而放弃即时满足的抉择取向,也就是我们说的延迟满足。
1
从自律到自由
其实演悟空的彭于晏就最好的诠释了如何从自律到自由:
2011年彭于晏接拍《翻滚吧,阿信》时,其实正处在人生低谷,债务缠身外加无戏可演。这个电影是讲的一个体操运动员,一般这种电影,演员就是摆个样子,很多专业动作是有替身的,但是彭于晏还是花了半年的时间,进行了专业的体操训练。
这期间全部是无油无盐的健身餐,最后电影开拍的时候,彭于晏的体脂降到了百分之八,这基本是专业运动员的水平了。彭于晏自己也从此告别肉肉时代,变身成为八块腹肌代言人,后来更因这部片子被提名金马奖最佳男主角,从此戏约不断。
2013年演《激战》,彭于晏花了三个月时间密集训练,每天花十个小时在体能训练和搏击技巧上。
2014年,拍《黄飞鸿》时,拜师学拳,也是每天十小时的高强度训练,半年后学会了工字伏虎拳,虎鹤双行拳。
拍《破风》的时候,每天120公里的骑行,骑遍香港,最后考下专业场地赛车手证。
拍《湄公河行动》,他并没有用泰语配音,而是自己努力学习泰语和缅甸语,以及各种枪械知识。
其实彭晏做的这些事情很多时候是可以偷懒的,现在电影电视剧里的替身简直是五花八门:手替,脚替,文替,武替……
能够抵制住“找个替身轻松一点过关”这种诱惑,选择最苛刻的路,去保证自己的作品更好,这种自律、自控、主动学习的强大意志力,我只能说“你不成功,谁成功?”
优秀是一种习惯,能坚持这些好习惯,不因为外界的诱惑而意志力土崩瓦解,才能看上去毫不费力地拥有开挂一样的人生。但所谓知易行难,道理很容易明白,很多人却往往半途而废。
为什么有些人能坚持?有些人却容易放弃呢?又如何让孩子拥有强大的意志力,养成终生受益的习惯?
2

好习惯是人生外挂
习惯回路的形成模式:暗示-惯常行为-奖赏。大脑倾向于记录习惯以省力,这种机制能让大脑得到更多的休息。 一旦习惯开始发挥作用,大脑的灰质就会平静下来,或者去进行其他的思考活动。
习惯之所以重要,就是因为它不需要消耗我们的意志力。习惯形成以后人就不会感到是一种束缚。
想想我们对孩子是如何进行如厕训练的?当孩子解手完毕冲了马桶,我们会给他们一个贴纸,或者是赞赏的话语。多次之后,一旦这个习惯形成,不需要给贴纸他们也会记得冲马桶。

而当孩子偶尔忘记冲马桶,你是一边唠叨一边顺手帮他们冲掉呢?还是把孩子带回马桶边,重新做一遍习惯动作?请记住,一旦你帮他们冲掉,就有可能形成新的习惯回路:不冲马桶-妈妈冲掉。这个可不是我们想要的。
如果养成了一些不那么令人愉快的习惯,怎么办?
黄金法则:留住旧习惯回路中的暗示,提供习惯回路中的奖赏,但要插入一个新的惯常行为。
因为习惯一旦形成,就永远存在于大脑中,因此只能用新的习惯来取代。
作为一名程序员,程序调试过程中常会有一些几分钟的零碎时间。我通常都是拿起手机刷刷微信度过。阅读本书后,我想尝试建立一下新的习惯,就在手机上放了一本书。当程序开始运行,同样的暗示出现,我要拿起手机的时候,就必须先拿起书,于是就顺势把惯常行为变成了把书拿起来翻几页。
几天下来,一本几百页的书看完了,毫不费力!而我也不再心心念念去查阅一下微信了。
3
对旧习惯投降?
爱思考的你这时候也许会问,如果没法控制自己插入新的惯常行为怎么办?为什么明明知道怎么做对自己最有益,我们却还是选择了屈从于自己的旧习呢?
这就涉及到多巴胺这种淘气的物质了。多巴胺(Dopamine), 是一种神经传导物质。它在大脑中意味着寻觅、欲望、希望。
多巴胺这种原始的激励系统驱动我们去冒险去行动,让我们展现出自己失控的一面。这在远古时期食物稀缺的环境下绝对是最好的本能。但在现代社会,我们却需要用理智来驾驭欲望,而不能成为欲望的奴隶。
旧习之所以阴魂不散,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旧的行为激活了我们的大脑多巴胺系统,让我们获得一时的愉悦和兴奋,而理性区域的控制则被削弱。 1953年麦吉尔大学的神经科学家们的小白鼠实验证实,“每次刺激都让小白鼠寻求更多的刺激”。
上瘾体验也和多巴胺有关系。很多家长都发愁孩子抱着iPad不松手,沉湎游戏无法自拔。别说孩子,很多成年人自己也很难克制自己少看微信,少打游戏,把时间用于更有意义的事情上。
随机性奖励对大脑的刺激会激活多巴胺大量分泌,将诱惑放大,从而更加难以控制自己的行为。游戏、网络社交就充斥了大量的随机性奖励。
你不知道下一秒会发生什么,但是你知道你继续下去可能会看到不断刷新的推送、新的场景和游戏关卡、获取感兴趣的资讯等等。对这种兴奋的渴求就像毒品一样,令人难以割舍。
我们要做的则是利用多巴胺的神奇作用,让大脑重新编码,认识和体会新行为给我们带来的愉悦奖励,从而帮助我们形成新的习惯回路。
变“要我做”为“我要做”。 意志力是消耗品。自主性不高或者被迫地去做事,就是在跟自己角力,消耗着自己的意志力。而主人翁意识高涨地去做事,因为多巴胺的分泌,顺水行舟,完全不需要损耗意志力。这很好地解释了变“要我做”为“我要做”的重要性。
在学校中,那些没办法提高自主性参与学习的孩子,在一个个“要我学”的紧箍咒中勉强支撑,结果就是意志力被大量损耗,轻易一点诱惑就会让他们失去自控力。

学霸们正相反,自始至终都是以“我要做”作为主导,保持充盈的意志力,面对诱惑也能清楚地掌控自己的行为,事半功倍,进入良性循环模式。
对于练琴的孩子,如何让他们自动自觉地按时练琴,面对困难不退缩,实在是令家长头疼。
豆豆妈妈给豆豆看了几十遍李云迪演奏《黄河大合唱》,激情澎湃,鼓舞人心。豆豆从此以李云迪为偶像,立志要弹得比李云迪还好!5岁多的她从此动力更足,练琴两个小时不在话下,在塔妈群中传为佳话。
4
放弃无效的自控手段
情绪低落的时候,大脑更容易受到诱惑
压力会勾起欲望,因为这是大脑救援任务的一部分。压力、焦虑、罪恶感会使你的大脑进入寻找奖励的状态。大脑就会指引着你去做它认为能给你带来快乐的事情。所以罪恶感和自我批评其实是很无效的自控手段!
这就是压力和多巴胺“强强联手”的力量,让我们一次次败下阵来。
我们要让自己认识到:大脑指引我们做的事,未必符合我们真正的目标,警惕多巴胺的急功近利。
而真正有效的解压方法包括:“锻炼或参加体育活动;祈祷或参加宗教活动、阅读、听音乐、与家人朋友相处、按摩、外出散步、冥想或做瑜伽、以及培养有创意的爱好。”
当我们察觉到自己又开始重复旧习惯的时候,放轻松,不要开始自我责备,想象一下把自我抽离,开始做以上那些真正有效的解压方法吧。一旦开始了正确的行为,用你喜欢的方式记录这种美好的感觉,并不断重复,让大脑记住它!
人脑还未充分进化到把现在的我和未来的我完全地认为一体,所以会倾向于把“未来的自己”看成另一个人。所以即时的奖励的诱惑远远大于未来的长远目标实现。
想像未来的自己越具体越充满细节,越能帮助大脑认识到这个不是另一个人,与现在的自己是同一个人,越有助于摆脱不良习惯的束缚。
不管这个是功成名就鲜衣怒马的成功的未来的我,还是满身赘肉一事无成的未来的我,都能很好地推动你现在从沙发上站起来,穿上运动鞋,停止拖延,开始新的习惯回路。
康德说:“自律使我们与众不同”,自律令我们活得更高级。人之所以为人,就在于,人不是被欲望主宰,而是自我主宰。
最后,让我以著名的日本时装设计师山本耀司一段深得我心的话来与大家共勉:
我从来不相信什么懒洋洋的自由,我向往的自由是通过勤奋和努力实现的更广阔的人生,那样的自由才是珍贵的、有价值的;
我相信一万小时定律,我从来不相信天上掉馅饼的灵感和坐等的成就。
做一个自由又自律的人,靠势必实现的决心认真地活着。
Reference:
曾荣登亚马逊、纽约时报畅销书榜的《习惯的力量》和《自控力》两本书,360度全方位解析习惯和自控
作者简介
咖王爷,清华理工女,留美十余年,美帝IT螺丝钉,家有5岁精力爆表男娃一枚,特长是从绝望中寻找希望,理想是在纷扰中得自在。
小灯塔读书笔推荐阅读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塔妈优选”微店拔草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