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图:《老炮儿》
新闻导读

冯小刚炮轰观众 人民网评:不如认真耕耘作品

“是不是有很多垃圾观众,才形成了那么多垃圾电影?”“你如果不去给他捧场,他就没有生存空间,那制作人就不去制作这些垃圾电影。”这两天,“老炮儿”冯小刚导演在某论坛公开“放炮”,指责观众。刺耳甚至略显激烈的言论甫一曝光,便迅速在网上引发热议。
不可否认,在如今的电影市场,粉丝盲目追星、制作人热衷于用“小鲜肉”吸引眼球、投资方极力追逐“粉丝经济”等现象,确实存在。这在客观上,也制造了一种怪现象:质量不高,却票房高企;骂声一片,却上座率居高。从这个角度来看,“老炮儿”的言论虽然刺耳,却也不失为一种提醒:不管是粉丝,还是演员,抑或是制片人,都需要以质量作为准绳。
新闻来源:人民网

如何看待冯小刚「中国垃圾电影太多,是因为有垃圾观众捧场」的言论?

知友:夏东
其实冯小刚一直在以实际行动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只是你们没注意到:
冯小刚在拍《1942》之前,就能预测到这种片子投资人不会看好,观众也不会讨巧,但冯小刚硬着头皮也要拍这种吃力不讨好的片子,亏钱了大不了再拍一部挣钱的电影补偿投资人。这是为什么呢?
冯小刚毕竟是冯小刚,小导演还在追求尊重需求的时候,他早就功成名就名利双收,再有追求就是自我价值的实现了。到了这种境界不会太在乎观众怎么看,也不太在乎票房有多高,最在乎的是自己的感受。
你看他接受采访时说的话:“我自己花钱拍的电影,赔也就赔了,我也没有要去讨好谁,我拍这个电影就讨好我自己。这个电影不卖钱我也无所谓,因为是我自己的钱。”姜文也是一样,《一步之遥》争议很大,然而他接受采访时说:“我做了 20 年导演,《一步之遥》就是我最好的电影。哪怕它只卖了一块钱,哪怕 16 亿人不喜欢,我也不在意,因为这是我最喜欢的电影”。
冯小刚拍了这么多年,确实是越迎合观众票房越有保证,越用心拍的票房反而没保证。他说这话没毛病。他和姜文的区别是,姜文只拍自己想拍的电影,冯小刚是在不保证投资人亏钱的前提下拍自己想拍的电影。毕竟当前的电影市场,就连姜文自己也未必能做到每次都能“站着把钱给挣了”。冯小刚就不能先挣了钱,再站着拍电影了?
王晶应该是华语圈最擅长拍烂片挣钱的导演了,他一直标榜拍电影一定是要以赚钱为目的,如果不赚钱就不会拍。他知道自己拍的是烂片,也知道拍出来能挣钱,就像评论区 @曹京生 说的:
记得许鞍华说要拍《桃姐》的时候,但是没人投资,去找好朋友王晶,王说我投,许说你哪来的钱,王遂拍了部烂片零零狗,片酬投资给了许鞍华
《桃姐》是好电影吗?当然是好电影,但这是我在放马后炮。没拍之前,谁知道电影有多大票房?谁敢轻易投资拍这部电影?亏了咋办?要知道许鞍华之前导演的电影,几乎是拍一部陪一部。
《大内密探灵灵狗》是烂片吗?没拍之前就知道是烂片,王晶知道,投资人知道,观众进电影院之前也知道。可投资拍这样的电影真的有钱赚,能这么舒服的赚钱为何不赚?这就是现实,赤裸裸的现实,这是你在豆瓣给电影打一星也改变不了的现实,这是你在知乎上把电影骂出花也改表不了的现实。接受现实吧!这届观众真的不行。
但你能说这个面相有点猥琐的王晶没品位吗?错!他也曾经是个有梦想的导演,他变成现在这个样子,观众也有很大的责任。
王晶本人拍最大众的商业片,但自己业余时间却爱看文艺片。“其实我业余时间喜欢看的是文艺片。”王晶说。王晶自己也拍过文艺片。他拍的《笨小孩》还让香港的老牌红星叶德娴获得了台湾金马奖影后。当时为了争取到这部片子的导演权,王晶还主动向投资方表示,自己可以不要导演费。但《笨小孩》的票房不好,王晶此后不再涉足文艺片的拍摄。
1991 年到 1992 年,许鞍华接连拍了《客途秋恨》《极道追踪》和《上海假期》三部电影,都赔了钱。王晶公开批评,许鞍华不该让老板没钱可赚。有记者将这番话传给了许鞍华,当记者问她,王晶的戏怎么样?她就顺势大批王晶的片子都是烂片。骂过王晶之后,许鞍华在报纸上看到王晶对记者说,“许鞍华批评我的地方我都接受,因为她跟吴宇森是我最佩服的导演。”更令许鞍华惊讶的是,很快,王晶还找上门来,叫她给他的公司导戏。
许鞍华拿着剧本《天水围的夜与雾》和王晶说起这个故事,王晶不置可否,只是问她,还有没有其他的故事。她犹犹豫豫地把和天水围相关的另一个剧本《天水围的日与夜》讲了出来。这是个温情小品,描述的就是天水围一个普通人家的日常生活。许鞍华自己都觉得有些闷,没有把握说服王晶。没想到王晶一听,就定了先拍这个,投资 120 万,用高清数码来拍。
《天水围的日与夜》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光在金像奖上就斩获了四座奖杯:最佳导演、最佳编剧、最佳女主角、最佳女配角。但从投入产出上来讲,也仅仅是收回成本而已。 接下来,王晶仍继续给许鞍华投资 700 万,拍《天水围的夜与雾》。《天水围的夜与雾》赔了。王晶还是一如既往给许鞍华投资,拍了《得闲炒饭》——这是一部讲女同性恋的情感故事的片子。许鞍华说:“我蛮感激王晶,在很可能没有内地市场的前提下,他还投资《得闲炒饭》这部电影,这个风险非常大,万一香港的票房不好,那他就要亏本了。”
1995 年,王晶成立电影公司。从那时候,他就开始投商业片之外的各种类型的片子。为了不让自己身上强烈的印记影响观众对那些影片的印象,绝大多数时候,他都隐藏在幕后,毫不声张,甚至不在影片上署名。
1996 年,他投资给老搭档吴君如拍摄《四面夏娃》。那是吴君如唯一一次执导电影。那年吴君如 29 岁,正处于人生的焦虑期,对自己的未来很不确信,想用一部实验探索性质片子证明自己。最终票房惨败,吴君如自己也赔了 400 万。
1997 年,王晶继续投拍了自己中学师弟关锦鹏的《越快乐越堕落》。这部电影也没卖座。对此,王晶看得很开:“全世界的文艺片都不赚钱的啦,自己口袋里还有钱,可以支持就支持一下吧。如果不能赚钱,就当培养新人。”
拍商业片,他连一毛钱怎么用都会计算的非常清楚,但是他从来不会这样去计算文艺片。他对导演的唯一要求就是:把你告诉我的故事,拍得和你跟我讲得一样好就够了。
投资艺术片他只有一个原则,不论是谁,只要 “本子好”,能打动自己,和观众产生共鸣,那就拍。
王晶并不愿意多谈香港电影,更不愿把“促进香港本土电影的发展”这样的标签贴在自己身上。在他心中,“香港电影”几个字早就不存在,他愿意提的是“华语片”。他认为文艺片在华语电影市场中只会是越来越少。
自己之所以坚持投资给艺术片导演,只是因为“已经没有了,你还不拍,就永远没有了”。
王晶不愿标榜自己,他不掩饰这样做是希望自己的电影公司要在华语片电影市场占有一席之地,“不能只拍一类片,必须要有我拍的这种片,也有许鞍华这样的导演拍的那些片,才算是完整、完善和负责任的香港电影公司。”
你了解以上情况之后再看王晶,是不是没有那么猥琐了?
有个答主的观点是这样的:
中国商业电影目前选用的映前宣发手法,各种花里胡哨的宣传,都是带有对观众强烈欺骗性的手段,其目的就是让观众无法得知这部电影的真实制作水平。他们看到的,都是经过精心包装的宣传内容、火爆场面,主演艺人的站台走秀、所谓影评人和娱乐媒体夸张虚浮的报道文字……观众只能自己花钱买票,亲自去电影院看了,才明白是好还是坏。这个时候已经晚了。
真的这样吗?当然不是,这个观点无法解释系列电影在市场上的表现:
王晶执导电影《澳门风云》,票房 5.2 亿,挣了很多钱。
投资人觉得这电影市场反响真不错,咱们接着拍续集吧,那个爸爸去哪儿挺火的,拍的时候记得带上小朋友!于是有了《澳门风云 2》,票房 9.57 亿。
投资人一看这票房几乎是一年翻一番啊,咱不接着拍对不起观众啊,于是又有了《澳门风云 3》,票房 11.17 亿。
这时候王晶表示:因为所有的剧情、人物和感情关系,都在《澳门风云 3》中实现了一次团圆,《澳门风云》不会拍第四集
你以为投资人会放过这么好的挣钱机会吗?当然不会:海南日报数字报 -《澳门风云》《叶问》都要拍第 4 部
记者从 2017 香港国际影视展活动现场看到,众多新片海报出炉,王晶执导和监制的一系列新片全部亮相展会。其中,《澳门风云》系列已经拍了三部,虽然口碑越来越差,但票房却一部比一部高,现场摆出的《新赌城风云》(香港片名)海报显示,这应该就是《澳门风云 4》了。
看到了没?《澳门风云》系列已经拍了三部,虽然口碑越来越差,但票房却一部比一部高。导演都说不拍了,结果还有第四部,这怪谁呢?
等到哪天投资人发现拍烂片不挣钱了,拍一部赔一部,相信我,就算导演拿着剧本去求投资人,投资人也会跑的比香港记者还要快,到时候烂片就会少了。然而,现实并非如此。
最后,还得说说,冯小刚每次新片上映之前就放大炮搞碰瓷营销,挺 LOW 的,这臭毛病真得改了。
还有:《老炮儿》冯小刚是主演,但不是他导演的作品,导演是管虎
本文内容来自「知乎」
转载请联系知乎原作者
未经作者授权同意,禁止转载
日报往期精彩内容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